课文,学生第一次的遇见为何是《秋天》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g38014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正式开启课文学习之旅是在继一个单元的集中识字和汉语拼音学习之后。入选的14篇课文,按“四季”“想象”“儿童生活”和“观察”分为四个单元。课文大多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儿童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和人教版教材相比,统编本课文编排的创新之处在于突出了双主线,即围绕四个人文主题,凸显语文要素。教材根据一年级上册学生的特点,将“读好课文、积累语言、学习阅读”这些语文要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或课后习题设计之中。这种整体观照下组成的教材,便于教师把握,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
  《秋天》是统编本一年级上册继识字、拼音教学后的第一篇课文,说明它在整册教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偏偏选了它?是编者的一厢情愿,还是纯粹为了与学生当下生活对接,以体现时令的特点?用前后联系的思考路径去梳理教材,笔者不禁为编者的独具匠心所折服。
  一、选择《秋天》——探究课文长什么样
  1.首次遇见的内容具有典型性
  学完拼音,学生将进入课文的学习。课文到底长什么样呢?学生们充满了好奇。作为一册教材的打头课文,不以儿歌、童谣、诗歌等更简短的体裁呈现,而是选取了最常见的散文体裁,为的就是给学生留下对课文的初步认识。《秋天》全文共55个字,5个句子,3个段落,篇幅短小,语言活泼,节奏感强,是一篇非常典型的课文。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一篇课文有题号,有课题,还有很多按一定的顺序组成的句子。
  2.首次呈现的方式要有仪式感
  如何安排好学生和课文的第一次遇见呢?笔者以为呈现的方式非常重要。有位老师用学生们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课一开始,教师就利用学生认识的四个熟字“字、词、句、文”,用“排排队”这一有趣直观的方式很自然地引出了课文的概念:小朋友,前面我们认识了很多字,知道一个或几个字合起来可以组成一个词语,一个一个词语有顺序地排起来可以组成一个句子。今天,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一个句子有顺序地排队,就组成了一篇课文。随着老师的娓娓道来,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的组成方式,同时复习了生字“字、词、句、文”。紧接着老师设置了两个极富仪式感的见面场景,让学生真正认识了课文的庐山真面目。
  场景一,认识课文题目。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这本书中的第一篇课文。你们想不想看看课文长什么样子?出示只有课题的画面:啊呀,这篇课文第一次和小朋友见面,怕羞了,蒙住了脸,只露出了一双眼睛。我们把这双眼睛叫作课文的题目。每篇课文都有一个题目,谁来读读这篇课文的题目?
  场景二,认识课文内容。看到小朋友这么聪明、热情,课文终于揭下面纱,和大家见面了。嗨!同学们好!看看我长什么样啊,跟前面我们学习的词语、句子一样吗?这样形象化的点拨让学生发现了课文的真实样子。原来课文里有很多个句子排起来,有的一句话单独在一起,有的两句或更多的句子排在一起。
  一个“排排队”的活动,两个富有神秘色彩的见面场景,学生就这样快快乐乐、轻轻松松地认识了课文的样子,获得了对课文的初步认识。
  二、选择《秋天》——迈好学习朗读课文的第一步
  本册教材特别重视朗读,不只是笼统地提出“朗读课文”,而是针对文本个性,提出不同要求。将“训练朗读、培养语感”分成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初步学习分角色朗读等几个“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分布在许多课文的课后练习中。而《秋天》是一篇写景的散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练,有轻声、儿化现象,有短语的节奏感,有“一”的變调现象,是训练朗读,培养语感的好材料。
  1.学习朗读,从良好的朗读习惯抓起
  正确的读书姿势是良好朗读习惯的外显形式,而习得自主朗读的一般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朗读的自觉意识。在教学《秋天》一课时,教师通过引入学习小伙伴的形式,借助微课这一平台对如何进行自主朗读进行了启蒙。
  师:朗读课文真有意思。今天课堂上来了一位小伙伴,他的名字叫小秋,他想跟大家一起学习,还想跟大家比比谁最会朗读呢!掌声欢迎他!
  学习伙伴:要把课文读得正确又流利,我们要一边读,一边把生字圈出来。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生字圈得又快又准呢?
  师生互动:要按生字出现的先后顺序圈;读一段,圈一圈。
  学习伙伴:我还会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生字组成的新词。生字“秋”,可以跟后面的“天”组成词语“秋天”;“气”,跟前面的“天”,组成“天气”;“了”,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大家也用这样的方法试一试。
  (生尝试边读第2自然段,边画新词。)
  学习伙伴:这篇课文由3个自然段组成。让我们再读读课文,标标自然段的序号。
  以上的学习过程,由于有了学习小伙伴的陪伴与互动,课堂变得温暖而灵动,学生学习朗读的热情被点燃,从中感受到读课文是一件很有趣味、很有意思的事情。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习得了自主朗读课文的一般方法:一读圈生字,二读画词语,三读标段号。这样的朗读启蒙,为学生后续的自主朗读上了最扎实的第一课。
  2.学习朗读,从学读词语开始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提出的朗读要求。“学习朗读”是要求中的核心词。如何让刚学完拼音的学生能够真真切切地学习朗读,学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呢?《秋天》一文的课后习题为我们指明了学习的路径:从读准词语(轻声、儿化),读好短语,读好“一”的变调,再到读好句子。“小步子走,分解突破”,这样的训练顺序,循序渐进,逐步延长了学生连贯朗读的单位长度,这为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打好了坚实的一步。请看以下教学片段:
  落实轻声、词语连读
  师:课文中有一组三胞胎词语,(出示)谁能叫准它们的名字?你有什么发现吗?
  凉了 黄了 来了
  生:“了”没有声调,读时声音变轻了;“了”字变小了。
  师:是的,“了”会变魔术呢!读时要轻一点,短一点。这样的词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轻声词”。
  师:课文讲什么凉了?什么黄了?什么来了呢?(出示短语,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引导学生体会这一类短语的节奏感。)
  天气凉了 树叶黄了 秋天来了
  师:这组三胞胎词语还有两个兄弟藏在课文里面,它们也念轻声,你能找到它们吗?(出示卡片练习准确朗读)
  叶子 那么 天空那么蓝,那么高。
  落实“一”的变调
  师:课文中还有一组会变魔术的词语朋友。(逐个出示并读准)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一片片叶子 一群大雁 排成个“一”字 一会儿
  生:“一”也很会变魔术,在不同的词语里,变成了不同的读音。
  师:那么,你能读好这个带有好多“一”字的句子吗?(出示)
  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师:读着读着,你有没有问题要问?
  生:为什么“一”要这样变化读?
  师:如果“一”不变调,那会是怎样?听老师读这句话,(范读)你有什么感觉?(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明白“一”变调后读起来更好听,更有节奏感。生再读句子。)
  以上两则教学片段,教师通过示范朗读、质疑发现、比较感悟等方法帮助学生读好词语,读好短语,读好“一”的变调,从而读好句子。这样的朗读指导遵循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学习朗读的兴趣。在课文学习之旅开启之际,学生就对语文这门课程产生了好感,而这样的体验是弥足珍贵的。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今天对佳仪来说真是个倒霉的日子!昨天晚上明明订好了闹钟,可是这个平时像“催命鬼”一样的家伙早上居然一声不响!(后来才知道原来是电池好死不死地正巧用完了,晕~~~)等佳仪一觉
本文作者张安塞同志现任山西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书海出版社总编辑和本刊主编。这是去年夏季他在青岛一个全国性的期刊编辑业务讲习班上的授课内容。发表前,作者对原讲稿做
聊,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闲谈”之意。由此可以看出,它要比谈话轻松得多,比倾诉宽泛得多。或许是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自下而上压力变大的缘故吧,与人聊天已经成为一
语文新课标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是语文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强化朗读能力的
阜阳市局 £4a 局长——_MINtkMMtgj’#lnH$B——q.M——D收束志不他只邀狲位J则【科校为先导推动地租工作.B为广为戳民U用凶盼引眯B.习.互们羹宽.互狈槽竺汹IAn.刊 办好杂志。必
近年来,编辑学著作出了不少,但是把编辑和逻辑学紧密结合起来研究的,徐庆凯先生的《编辑与逻辑》(书海出版社1988年版)是第一本。该书对逻辑学在编辑工作中的作用,可以说是
[1、申请加入:] A、现在订阅全年《大江城市生活周刊》的读者,享受七五折优惠,都将成为《大江城市生活周刊》读者俱乐部的会员,您只需在网站或评刊问卷上填写完整个人信息,我
我和蓝天结婚的时候,两个人都一无所有。买了糖和瓜子发给单位同事,两张单人床并在一起,就算是结婚了。新婚夜,蓝天抱着我哭了。他一遍遍地对我说:“小雨,你受委屈了。”他的
德国学者。1193年生于德国南部的洛印根;1280年11月15日卒于科隆。大阿尔伯特的真名是阿尔伯特,是波尔斯塔特伯爵,由于博学而被称为大阿尔伯特。人们还称他为万能博士。那是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患者缓解期的自我管理和神经康复治疗效果。方法46例多发性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软件把46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对照组患者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