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和运用课外课程资源要有趣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ZiT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谓“有趣”,有趣就是在开发和运用课外课程资源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具有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和开发利用的广阔途径。因此,教师要让丰富的课外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学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引进课外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材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载体,但文本与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有其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开发和运用课外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
  开课前,教师可适时引进一些课外资源。如教学《草原》,教师引导大家互相交流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资料,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教学《詹天佑》,教师将这位杰出的工程师的生平介绍给学生,能帮助学生体会人物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教师给学生播放威尼斯风光的图片,可以诱发学生走进课文的浓厚兴趣。
  教师还可精心挖掘,提供更多素材空间,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最后一个单元,是以走近名著为主题的。选用的课文是《林冲棒打洪教头》,在引领学生对课文的人物语言、动作的品读后,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疑问也产生了,“为什么林冲不爽快地答应比武?”“为什么林冲要求打开木枷再比武,难道他怕打不过洪教头么?”我不急着揭开谜底,而是告诉学生只是读一个章节,不足以了解小说中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林冲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带着疑问,这一周班级的阅读主题就是“读《水浒》评好汉”。学生经过深入的阅读,不仅发现林冲的行为是性格使然,而且对自己感兴趣的人物纷纷做出自己独到的评价,有的评武松、有的评鲁智深、有的欣赏吴用……
  学生对名著《水浒》的阅读兴致被激活了,文本因此有了深刻的内涵,从文本的短暂学习中,学生走入了更深层的阅读空间。其实好多文本都有这样的挖掘空间,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在时间上的差异,在空间上的不同,激活延续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走出文本,带着自己的疑问,去深入、去阅读、去思考,这样静态的文本资源便活化了,有了无限的生机。
  
  二、开发显性课程资源,发展学习兴趣
  
  各地区都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这些我们都可以将它们认为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显性的教学资源,但是如何和学生的兴趣接轨,让非生命的载体化腐朽为神奇,发挥它们的功效呢?
  1.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它们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变化,在学生的眼里那都是奇妙的兴趣之源。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让学生走进自然,自己去听、去看,去寻找、去感受,学生会给你惊喜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是有关秋的主题,秋给诗人那么多的灵感,但学生很难与他们产生共鸣,学习的兴趣不高。这时,就可有意识地开发身边的课程资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布置学生利用周末,走遍全城,走进秋天的自然,寻找秋天的树叶,将它们制作成标本,并标明拾到的地点、树的名称,还附上自己搜集整理时的体会。他们惊奇地发现,我们这个小小的县城里居然有很多的树种,树龄很大的名树古木也很多,有的树是古老的宋朝时就种在这里了。刚开始,学生只是因接受任务去搜集,但经过了解,他们兴趣浓厚了,大自然这本绿色的课本里可以读到植物,还可以读到历史呢。这份兴趣转而带入课堂,学习这组课文时,学生深刻地了解了触动诗人们灵感的真正内涵,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2.打开地域文化那彩色的课本。每个地方都有很多地域文化、地方特产、人文景观,立足本地,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这些鲜活的课程资源,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综合利用语文的能力。生活是个大课堂,学生更是无冕的研究员,他们无时不在发现、探索,这是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需要我们教师精心呵护和尽力帮助。茶是我们家乡的支柱产业,也是一道美丽的景观。家乡绿油油的茶园美景是怎样的一道景致?茶叶到底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呢?我带着兴致勃勃的学生走进茶山,看绿茶的生长情况;走进茶厂,了解制茶工艺;聆听工艺师介绍茶品种的研发、家乡的制茶历史。实地考察、调查了解、访问聆听成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茶山、茶厂是学生的课堂,地方特产是那鲜活的教材,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是我设计的配合苏教版四年级第三组有关地方风情的主题的实践活动。立足家乡的资源,激活学生的兴趣,发展了文本的主题,不啻是这组教材教学的很好延伸。像这样因地制宜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可以说还有很多很多。地域文化是一本彩色的课本,一套生动的教材,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
  教师要把基于语文教材的教与学转变为基于语文教学资源的教与学,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兴趣,及时地把最新颖、最时尚、最前卫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料用于教学,这样才能达到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才能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到语文世界的精彩,愿意在这里驻足,真正达到服务学生的目的。(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安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
其他文献
课程资源的概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课程资源指的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按照空间分布的不同,课程资源可分为课内课程资源和课外课程资源。新课程的实施,开发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成了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然而,从课改六年来的实践来看,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似乎走进了一个误区,不分情由、不加选择、不合时机、不管成效地把课外课程资源引进课堂已成不争
所谓“有机”就是运用课外课程资源要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熏陶中交融,用得时机恰当,用得恰到好处。如果为了赶时髦、走形式,不管是否达成目标,不问是否确实需要,不顾是否时机恰当,为使用而使用,那就失去了开发课程资源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有机运用课外课程资源,才能将丰富的资源用在“刀刃”上,才能最大效度地体现课程资源的作用。    一、找准最佳结合点    根据信息资源学的观点,教育资源是构成教育
新课标要求倡导教师具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运用课程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认识上的偏差,引进和使用课外课程资源时常出现偏移、滥用和浅尝辄止等失度现象,使得课外资源的运用不但没有为教学增添一抹亮色,反而成为了课堂的一道硬伤,妨碍了学生的发展,破坏了课堂的和谐,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小语教学中课程资源的有度开发和运用,已经成为我们必须正视和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