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名字的诀窍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思是说,到了夜晚,人们彼此都看不清楚,只有通过自报己名来进行区分,从而方便交际。可见,要相互交往,作为个体称呼的“名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如何取一个新颖别致又有内涵的名字,一直都是个难题。
  在2月8号公安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姓名报告》中“梓、子、宇、辰”等成为高频字,出现大量的重名。此外,一些可可爱爱的名字也让人忍俊不禁。网上一位72岁的耍大爷,就因其名“耍螃蟹”上了一波热搜。
  其实,扎堆取名、随性取名等现象在古代也很常见,取起名来,古人也疯狂。
  (注:古代的名字包括名与字,与现代的名字内涵有所不同,但本文讨论的均包括在内。)

古人也跟风


  与近几年父母给孩子取名时多用“梓、辰、轩”一样,在古代家长们也会紧跟潮流,取名字时大量使用当时流行的字词。
  如在东汉以后,形成了不同的士族阶层,这些人常以儒家标榜的“士”自居,因而在取名字的时候,十分喜爱“士”字。刘备手下大将庞统就字士元,东晋军事家祖逖也叫祖士稚,还有西晋陆氏家族中的陆机(字士衡)、陆云(字士龙)、陆晔(字士光)等等。
  陆机就是“陆才如海,潘才如江”里的那个“陆”,这句话是说陆机的才能像大海一样渊博宽广。作为西晋诗坛代表,陆机作诗讲究技巧,词采华丽,形成了独特的太康体。在《文赋》中,他又把自己的创作心得、意物言关系、文体特征等说了个遍。
  顿辔倚高岩,侧听悲风响。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陆機《赴洛道中作》
  就诗文成就而言,陆士衡的名字的确取得不错,具备士的才学修养。
  此外,因为《尔雅》中有一句“美士为彦”,这一时期的家长们对“彦”字也格外垂青。
  诸葛亮的岳父就叫黄承彦,还有晋代的吾彦、华彦夏、贺彦先、习彦威、袁彦道等。“彦”字后来还在唐五代再度掀起热潮,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就写到“五代人多以彦为名”。根据文献记载,唐末许多官员名字中就有“彦”字,如宰相徐彦章、左拾遗徐彦枢、供奉官史彦琼等。
  除了这两字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家大族们还偏爱“之”字。
  据考证五斗米道多用“之”字作为道徒名字的暗记,该教在东汉末年逐渐兴起,信奉五斗米教的门阀士族就把“之”作为人名。
  提到“之”字,这一时期的书法家王羲之、画家顾恺之、文学家颜延之必然首当其冲。但当我们翻开前者家谱时,会惊讶地发现,原来王氏家族这么爱“之”。
  琅琊王氏仅第六代中就有晏之、允之、羲之、颐之、胡之、耆之、羡之、彭之、彪之、翘之等等。王羲之的七个儿子分别名为玄之、凝之、涣之、肃之、徽之、操之、献之,两个孙子分别名为祯之、靖之,还有两个曾孙翼之、悦之。
  真是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之”。
  这背后还可以看出“名”的一段变迁趋势——因为古人的忌讳比较多,名字用两个字的话容易犯忌讳,所以孔子在修《春秋》时定下了“二名非礼也”的原则。再加上王莽又大力推行“去二名”,故我们看到先秦到汉魏的很多人物都是单字名。而诸如虚字“之”等的加入,也算对先秦到汉魏单字命名习惯的突破吧,往后的双名就越来越多了。
  在来自本土的强烈玄学风气的席卷之下,“道”“玄”“元”“真”等字眼也常常出现,如谢道韫。这种紧随老庄玄学潮流的家长心理,估计和现在看偶像剧/文长大的父母们取名时的想法差不多,而都这样想就难免会重名撞字啦。

伺机而动的名字们


  《左传·桓公六年》记载鲁庄公出生后不久,他的父亲向申繻询问取名之道,申繻提出了有关取名的五项基本原则:“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其中的“有信”是指“以名生为信”,也就是说按照出生时的特点来取名。
  根据出生时的实际情况来取名?乍一听很有道理,但这个就很玄,毕竟谁也不知道出生的哪些特征会被父母长辈选中。
  比如:根据出生时身体特征取名。
  鲁国季友出生时,他的手掌有字的痕迹若“友”,所以取名叫做“友”;
  《红楼梦》中主人公因出生时口衔宝玉,故名贾宝玉。
  根据出生地取名:司马光的父亲因出生于池州(今越南凉山),取名司马池;他的哥哥生于父亲就职宣城太守时期,取名司马宣;他本人生于父亲就职光州太守期间,取名司马光。
  还有根据出生前做的梦、出生后见到的第一个物件、出生的月份季节等等来取名,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郑庄公名字的由来。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这段话是说郑庄公出生时是“寤生”即倒着出生、脚先出来,故取名“寤生”。郑庄公不仅名字取得随性,还因为倒着出生导致母亲难产,引来母亲武姜的厌恶,往后武姜偏爱弟弟共叔段,又牵涉出一场著名的国内兄弟争斗,而郑寤生和母亲的关系一直到“大隧”之中相见才得以和缓。
  这种取名方式不仅当时很普遍,还一直延续到了近现代。
  鲁迅小说《风波》中写到一个村庄:“女人生下孩子,多喜欢用秤称了轻重,便用轻重当做小名”,因为“六斤比伊的曾祖,少了三斤,比伊的父亲七斤,又少了一斤……”所以伊(九斤老太)一直念叨着“一代不如一代呀”。在这里,演变成根据出生体重来叫名字。
其他文献
一头鲸鱼跳出了我们眼前的海面。巨大的身躯飞上半空,静止片刻,又沿原路落下,把海面生生炸开了。那画面是如此震撼,仿佛电影中的慢动作镜头。  展现在眼前的光景让我的朋友说不出一句话来。很久以后,她对我说了这样一番话:  “雖然东京的工作很忙,但我很庆幸自己去了这一趟。因为这次旅行告诉我,当我在东京忙得团团转的时候,也许有鲸鱼在同一时间冲出阿拉斯加的水面……”  我们一天天地活着,而就在同一个瞬间,另一
长大后才发现,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迷思,其中一个是:为什么动画片里的卡通人物大部分只有四根手指头?这种现象可真不少,《猫和老鼠》《海绵宝宝》,甚至《辛普森一家》,竟然也还是只有四根手指????????????????????????????????????????????????????????????。  虽说并非全部卡通人物都是如此,但四指现象真的占了很大一部分????????
孩子衣服穿三个月就不合身,若能找到小哥哥或是小姐姐承继旧衣服,至理想不过。   当然有些人家潇洒,不注重穿衣之道,可是友人中不少喜打扮子女,小小考究衣服,款式缝工料子都不可多得,只穿三五次,多么可惜。   况且人家妈妈品味心思一流,不知花几许金钱时间去挑选物色回来,为什么不坐享其成呢?   古时,华人的习俗是,看到哪家孩子福气好,又健康,便多人讨他的旧衣来穿。   “令千金不合穿衣裳,请转
要愉快地告别青春。   不要哭天抢地、感性悲伤,迷茫得像个脆弱的爱哭鬼那样,垂头丧气、热泪盈眶地注视着渐行渐远的青春,擺手向它挥别,用充满自怜的感性而颤抖的嗓音哀怨道:“哟,青春啊!你消失了,快乐的青春啊。”不准这么跟青春道别。要愉悦地、精神饱满地欢笑着与青春告别,就像同一位不靠谱的同伴告别那样。应该说:“你走吧,青春。看着你离去,我不会悲伤。曾经这么年轻也不见得有多好。年轻充满了混乱、朦胧、渴
我們知道,小说中,特别是玄幻小说中,经常会出现许多上古奇兽,很多都是出自《山海经》。根据《山海经》的描述绘出的这些奇兽概念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看看和你想象中的差距有多大。
大學退学贴吧,40万帖子,4万粉丝关注,每天都有更新。  这里,出现频次最高的词语分别是“求助”“分享”和“羡慕”。  有人发帖,是希望得到帮助,咨询过来人,自己的处境应不应该退学重考;有人分享自己成功退学的经历,并实时更新复读进展;更多的人,还没有下定决心,只能在经验帖下跟着一连串的“羡慕”。  去年,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大三年级退学的杜青云,二战高考,取得了湖南省理科状元的桂冠。他在豆瓣上分
妈妈的脸映在夕阳下,头枕着你的膝盖。你静静端详着妈妈的脸,仿佛在凝视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妈妈头疼了?疼得哭不出来?曾几何时,她的黑眼睛又圆又亮,猶如即将生产牛犊的母牛,如今却藏进深深的皱纹里,越来越小了。红晕消失的厚嘴唇不仅干燥,还起了泡。你竟不知道妈妈因为姨妈之死而头疼欲裂,欲哭无泪。你抬起孤零零垂落在平板床上的妈妈的胳膊,放在腹部,呆呆地凝望着她操劳终生的手背上渐渐蔓延的老年斑。你心里想,从今往
很多人喜歡强调独立思考。我觉得,绝大多数时候,独立思考是不太可能的,也没有必要。  什么叫独立思考?完全不借助别人的思考,只靠自己思考,叫独立思考。  这样,能思考出来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吗?如果借助了别人的思考,利用了别人提供的价值,参考了别人的意见,又声称是“独立”思考,恐怕有掠美的嫌疑,离剽窃也就不远了吧。  牛顿要思考,也得站到巨人的肩膀上。离开巨人,牛顿的思考都没有意义,我们怎么能独立思考?
前不久,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有趣的新闻调查报道。当对被调查的父母提出“想成为什么样的父母”的问题时,有70%以上的父母回答“要成为跟孩子像朋友一样的父母”,而“想成为受孩子尊重的父母”的极少。由此可见,大部分父母都想跟孩子形成平等的关系,但这仅仅是父母的心愿而已,并没有变成实际行動。   下面介绍大部分父母在与孩子对话时都存有的偏见。你是不是也存在同样的偏见呢?希望所有的父母能够认真地反思自己。偏见
我对下雪有一种極为复杂的情感。洁白的雪地多么美啊,谁不喜欢下雪?可是,我却深深地恐惧,惧怕飘飘下落的雪花。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校办工厂,如果下雪了,说不定一抬头,就会看到父亲在外边躬腰扫雪。这时我的心就会猛地一坠,然后是沉沉的痛。这是当时的一条规定:只要下雪了,父亲必须出门,为矿区和村路扫雪。哪怕大雪还在下着,他这个永远的扫雪人也要赶紧携帚出门。大雪下啊下啊,好像成吨的雪粉都是为父亲准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