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是提升学生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基础。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有这么四点体会: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竭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尽量提倡“海量阅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4-0157-01
对于我这个执教只有4年的年轻教师来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困惑,从三年级到现在,我一直都在摸索中前进,希望给自己的阅读教学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都知道,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环节。小学阅读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阅读教学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我也尝试总结以下几点体会。
一、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这样他们才会主动去阅读,乐于去阅读。那么,到底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阅读的兴趣呢?毫无疑问,这个问题的本质主体是学生,而关键是教师。我们老师都知道,写作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课本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深刻的记录着一段真实的生活信息,字字句句都是作者或亲身经历,或有感而发的。也许有些文章没有真切的生活经验,就无法深刻地去理解、去体会。所以,可以在课内教学时创设情境,选择孩子们感兴趣的方式来教学。比如我在教学《巨人的花园》时,让他们把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编排成剧本来表演。在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过程中,既实现了与课文内容的“沟通”,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其中享受阅读的兴趣。
二、竭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新课标》的教学中,要求教师要给学生“授之以渔”,所以在高段阅读教学中,我一直在竭力要求自己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特别是课外阅读中,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只有做到眼到、手到,心才能真正从阅读材料中获取准确的信息。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习惯地对重点词句、不解之处做上记号,再把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在旁边做批注,才能从整体到部分都有所感悟。在阅读过程中,只有边读边思考,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以致用,才能运用到今后的写作生活中。总之,只有通过对学生阅读兴趣、以读为本、阅读习惯的紧密结合去培养,才能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从阅读的心理活动看,阅读教学的实质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体,它具有全面性、深刻性、联系性、创造性。然而,由于小学生学龄阶段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小学生阅读思维存在一些不足:不善于全面看问题,以偏槪全。因此,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注意根据阅读思维的特性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根据阅读的全面性,理清阅读思路。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词语、句子、段落与篇章有联系,如果只抓住片言只语就当做全面,势必要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思路,正体现了这个特征。如写人的文章要注意写了什么人,主要写了什么事;写事的文章要注意写了什么事,说明了什么;状物的文章要注意描写了什么事物,它有什么特点等。再例如,具体到某一篇文章,可以先让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具体分析作者是怎样把这个主题表达出来的,用了哪些方法,最后纵观全文总结写作方法、谈体会等。让学生在讨论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训练阅读思维,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掌握分析文章的思维方法。
四、尽量提倡“海量阅读”
《新课标》所倡导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大多数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都在引导学生去透彻分析,甚至不惜将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总觉得还有意犹未尽的遗憾。有时太多的目标,太多的精辟分析,学生领会多少,是否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很难知道。归根结底,是我们不敢放开手脚,不敢越“雷池”半步。所以,课内外的阅读显得至关重要,学生要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才是学生自己的阅读收获,才能将自己的感悟迁移到今后的写作当中。最近一直在关注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很有感触。不过,所带年级是小学六年级,临近毕业,还没能尝试她的课内海量,希望在回头带一年级的时候可以一点一滴地做起。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要求自己学会整合资源,无论是“专题整合”,还是“单元整合”,能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更丰富的阅读资料,循序渐进地渗透到阅读教学中。
总的来说,这些许的体会,虽然不够深刻,不过也给年轻的我带来希望,可以畅想着今后阅读教学的努力方向,虚心向前辈们学习,脚踏实地走自己的路。
【参考文献】
[1]刘立平.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探究.都市家教.
[2]周春霞.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条体会.大观周刊.
[3]刘立平.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大观周刊.
责任编辑:武聪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4-0157-01
对于我这个执教只有4年的年轻教师来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困惑,从三年级到现在,我一直都在摸索中前进,希望给自己的阅读教学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都知道,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环节。小学阅读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阅读教学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我也尝试总结以下几点体会。
一、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这样他们才会主动去阅读,乐于去阅读。那么,到底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阅读的兴趣呢?毫无疑问,这个问题的本质主体是学生,而关键是教师。我们老师都知道,写作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课本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深刻的记录着一段真实的生活信息,字字句句都是作者或亲身经历,或有感而发的。也许有些文章没有真切的生活经验,就无法深刻地去理解、去体会。所以,可以在课内教学时创设情境,选择孩子们感兴趣的方式来教学。比如我在教学《巨人的花园》时,让他们把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编排成剧本来表演。在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过程中,既实现了与课文内容的“沟通”,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其中享受阅读的兴趣。
二、竭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新课标》的教学中,要求教师要给学生“授之以渔”,所以在高段阅读教学中,我一直在竭力要求自己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特别是课外阅读中,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只有做到眼到、手到,心才能真正从阅读材料中获取准确的信息。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习惯地对重点词句、不解之处做上记号,再把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在旁边做批注,才能从整体到部分都有所感悟。在阅读过程中,只有边读边思考,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以致用,才能运用到今后的写作生活中。总之,只有通过对学生阅读兴趣、以读为本、阅读习惯的紧密结合去培养,才能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从阅读的心理活动看,阅读教学的实质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体,它具有全面性、深刻性、联系性、创造性。然而,由于小学生学龄阶段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小学生阅读思维存在一些不足:不善于全面看问题,以偏槪全。因此,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注意根据阅读思维的特性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根据阅读的全面性,理清阅读思路。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词语、句子、段落与篇章有联系,如果只抓住片言只语就当做全面,势必要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思路,正体现了这个特征。如写人的文章要注意写了什么人,主要写了什么事;写事的文章要注意写了什么事,说明了什么;状物的文章要注意描写了什么事物,它有什么特点等。再例如,具体到某一篇文章,可以先让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具体分析作者是怎样把这个主题表达出来的,用了哪些方法,最后纵观全文总结写作方法、谈体会等。让学生在讨论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训练阅读思维,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掌握分析文章的思维方法。
四、尽量提倡“海量阅读”
《新课标》所倡导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大多数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都在引导学生去透彻分析,甚至不惜将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总觉得还有意犹未尽的遗憾。有时太多的目标,太多的精辟分析,学生领会多少,是否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很难知道。归根结底,是我们不敢放开手脚,不敢越“雷池”半步。所以,课内外的阅读显得至关重要,学生要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才是学生自己的阅读收获,才能将自己的感悟迁移到今后的写作当中。最近一直在关注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很有感触。不过,所带年级是小学六年级,临近毕业,还没能尝试她的课内海量,希望在回头带一年级的时候可以一点一滴地做起。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要求自己学会整合资源,无论是“专题整合”,还是“单元整合”,能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更丰富的阅读资料,循序渐进地渗透到阅读教学中。
总的来说,这些许的体会,虽然不够深刻,不过也给年轻的我带来希望,可以畅想着今后阅读教学的努力方向,虚心向前辈们学习,脚踏实地走自己的路。
【参考文献】
[1]刘立平.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探究.都市家教.
[2]周春霞.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条体会.大观周刊.
[3]刘立平.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大观周刊.
责任编辑: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