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 让学生学习“真实的化学”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jian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真实的化学”是为顺应九年级学生的理解层次而提出,是利用生活化形态将三维目标统一于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以“钢铁的锈蚀及其防护”为课例具体讨论“真实的化学”的特征,以及实现其教学的方法与基本途径。
  关键词:真实的化学;特征;途径;回归生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6-0055-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6.018
  一、“真实的化学”概念的界定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1]指出:“无处不在的自然现象,蕴含着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丰富素材。”并进一步提出:“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了解化学变化的奥秘,是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学上应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对学习的影响,“注重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也就成为九年级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杜威曾指出:“从别人那里听来的知识也许能使人产生某种行动,但这种知识不能培养个人的主动性和使他忠于他人的信念”。而直接的生活体验具有亲历性、情境性、具体性和原创性的特征[2],从学生的生活体验、生活经验及对生活的点滴认识出发组织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这便构成了学生学习的“真实的化学”。其表现形式为课堂教学回归本源,回归生活,回避化学知识的抽象化与理论化。
  建构主义认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由认识主体积极地建构;认知的功能是适应外部世界而不是发现客观事实。九年级学生在其学习生涯中第一次正式接触化学学科,在其知识结构中虽没有形成一般的化学概念,但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和零碎的化学知识,因此建立在学生熟悉的感性世界基础上的“真实的化学”,成为了启蒙教育的必然要求。当然,“真实的化学”只是顺应了学生的理解要求,只是九年级启蒙化学应具有的特点,不能因此泛化出“虚假的化学”概念。
  二、“真实的化学”特征分析
  基于“真实的化学”的提出背景,结合操作和需求层面,“真实的化学”主要有以下特征:
  ①知识来源的认同性。课堂学习的内容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相贴切,并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基础上拓展提升,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使学生对知识的来源产生高度的认同感,从而必然会感觉到“知识的真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心理需求。
  ②问题解决的实际性。化学不仅来源于生活,更重要的是应用于生活,“课程标准”[1] 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此“实际问题”一定是学生身边存在的问题,其解决的方案必须切实可行且应用于实际中,学生必然会感觉“问题的真实”,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
  ③学习情境的真实性。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和经常接触的物质铺设学习进程,问题的提出又使学生感同身受,这样学生亲身体验了知识的发展,感受了自身的成长,这样的情境学生置身于其中,必然感觉是真实的。
  综上可见,“真实的化学”即是利用生活化形态将三维目标统一于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三、让学生学习“真实的化学”的途径
  教学“真实的化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激励学生关注生活,培养科学素养,换言之,就是通过化学的学习学生能健康、文明的生活,因此课堂回归生活,教师回到学生身后是其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特点。笔者以沪教版“钢铁的锈蚀及其防护”教学为例说明实现“真实的化学”教学的途径。
  “钢铁的锈蚀及其防护”是沪教版第五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而钢铁的锈蚀与防护的事例在生活可信手拈来,学生对此的感性认识多,对知识内容的共鸣点也多,而且此内容的学习也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1. 选用生活的情境贯穿课堂
  铁栅栏是学生司空见惯的生活中的物件,本课利用展示铁栅栏生锈图片和播放视频引入课题,并以铁栅栏的生锈为线索,将“探铁生锈之条件”、“探除锈之方法”、“探防生锈之途径”等环节串联起来,各环节之间紧密钩连,最后,又用“探铁生锈之利用”环节将学生的思维完整化,形成辩证的统一。每个环节的知识应用部分,如自行车的防锈处理、暧宝宝的应用,都是取材于学生的生活。这样学生学习的必然是“真实的化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学会了用化学的视角观察生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目的。
  2. 利用生活的问题激发思考
  柏拉图的“催生婆”理论认为:老师不是把知识由外向内地向学生灌输,而只是启发学生,让他们把自己内心中已有的知识表达出来。对于铁制品的使用,其生锈、除锈、防锈是生活中绕不过去的问题,因此笔者在“探铁生锈之条件”环节提出:铁栅栏生锈的原因是什么呢?在“探除锈之方法”环节提出:除锈的方法有哪些?在“探防生锈之途径”环节提出:如何防止铁制品生锈?这些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而且生活化明显,很接地气,学生稍加思索都能说上一二,但又说不清楚,不到位。因此能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建构知识内容。
  3. 引导学生应用于生活的实际
  “真实的化学”如果仅仅着眼于学习内容取材于生活,那必定矮化化学的学习。“真实的化学”中的关键点是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困惑,解决生活的问题,从而体现了化学问题解决的实际性,使学生体会了化学的“真实”和化学知识、化学学习的价值。因此笔者在每一个环节中都提出了诸如:铁栅栏上的铁锈应该怎样除去?防止铁栅栏再次生锈的方法是?等一系列小问题,并且在“小结”部分又让学生讨论:
  锁是日常生活、生产中常用工具,一般是金属做的,经常会生锈。
  ①在哪种情况下使用的铁锁最易生锈?
  ②锁的各个部分通常采取了怎样的防锈措施?(列举两个不同部位的不同措施)   ③你认为怎么保养才能防止锁生锈?
  为防止学生思维的单向限制,笔者又在课堂尾声时追问:利用铁生锈的原理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请举一个例子说明。利用多媒体展示“暧宝宝”、脱氧剂的图片。反向展开,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之更完整,更具有辩证性。同时,铁生锈的利用又使学生能正确地看化学,正确地利用化学知识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4. 拟人的手法,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真实的化学”课堂一定是人性化、接地气的课堂,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而拟人化的手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简单可行的方法。例如,在“探除锈之方法”环节,笔者利用多媒体(小动画形式)展出了这则布告:
  寻人启事:寻求能人,年龄不限、性别不限、身高不限,只愿能恢复铁栅栏原貌。若能达成愿望,必当重谢!——小蜗牛布布。
  小动画举重若轻,诙谐幽默。不仅引出了本环节的学习,而且使用拟人的手法,让化学的学习不再是冷冰冰的、板着面孔的,而是充满着生活情趣的,也凸显了知识来源的真实。
  5. 发动学生开发生活中的教学资源
  生活是课堂教学的源泉,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果教师用心去观察,生活中常用的物品、经常出现的事都能成为教学资源。在准备本节课时,提前要求学生从家中带一个铁制的小物件,观察并能说出它是如何防止生锈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入“探防生锈之途径”环节时,学生纷纷展示从家中带来的小铁制物品,如小铲子、剪刀、叉子等,有个学生居然找来了搪瓷缸,还有个学生拿出了小平底锅,并准确地说明了防锈的方法。这样学生总结防锈的方法也就水到渠成,进而自然分析出防锈的一般原理。这不仅实现了学生防锈知识的自我建构,而且学生也毫无介蒂地认同化学知识的来源,体会化学学习的“真实”。
  四、结语
  化学课堂教学贴近学生,不仅是化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化学教学只有摒弃唯书是教、照本宣科,坚持以生为本,更新教育观念,引领学生观察生活中事物和现象、提炼化学原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问题,做到关注当前生活、促进未来发展,才能真正体现化学学科的魅力与价值。进而实现了化学学科的基础性要求:生活与化学的双向流通。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孙彩霞.化学教学构建生活化课堂的途径和方法探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20):54-55
其他文献
摘要:基于微粒观建构,渗透元素观和哲学观,形成“探索硝酸将铜氧化的微粒”的主题,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探究化。  关键词:观念建构;硝酸;探究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11-006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11.019  化学观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建构而是对化学基本思想和方法的综合与提升,通
摘要:以《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复习课为例,说明通过实验、问题、活动等教学方式,让复习课“鲜活”,使复习课高效。  关键词:复习课;实验;问题;活动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2-0034-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2.010  复习课是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课型。从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来看,
摘要:文章以“镁的提取及应用”的教学设计为例,实践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论。学生通过阅读信息、自学课本、探究流程和练习巩固提高等自主活动来“学”和“做”,以实现教师的“教”。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自主学习;镁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1-0011-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
摘要:学生分组实验,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不可替代的方法和途径,也是教师在展示活动中常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文章以“情境、探究、提升”三步曲来探讨如何使学生从“表面的热闹”到“思维的活跃”,从而优化高中化学课堂分组实验。  关键词:课堂分组实验;情境;问题;探究提升;优化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7—0084-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
Learning can be hard. Maybe you feel bored, or maybe you get discouraged1 if you don’t understand a new topic. There are lots of things you can do to make learning more enjoyable2. There are many ways
摘要: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设计的建构和生成资源的捕捉等三方面,对江苏省“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中一节课进行了详细的点评。  关键词:课堂;选择;建构;捕捉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9-005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9.018  2014年11月17日,江苏省赣榆中学
摘要:以“溶解与结晶”的复习课为例,展示了用“图形 实验”设计教学主线的做法,并从三个角度对整节课的设计与实施进行了教学感悟。  关键词:图形;实验;溶解;结晶;主线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7-006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7.024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复习是学
摘要:以钠的性质课堂教学为例,阐述了结合高中化学教学渗透分类、比较、类比、外推等科学思维方法教育的实践尝试。  关键词:钠;课堂教学;科学思维方法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1-0057-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1.022  1807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几乎同时发现了金属钾和钠。当这一重大
(上接2016年第1期)  3.吴山明:1987-1995年  吴山明的阅历较深,195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后改名为浙江美术学院)附中,1959年考入学院本部中国画系,1964年毕业。其毕业创作为连环画《罗镇豪家史》,1977年又创作《星星之火-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他是继周仓谷、李震坚、方增先之后“浙派水墨人物画”的代表。因此,他在改革开放后的绘画转型就更加引人关注  既说明传统中国画笔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Unit 12  STEP BY STEP随堂通参考答案】  Section A  一、选择填空。  1~4 CCBC  二、完形填空。  1~5 ACBDA 6~10 ACBDA  三、阅读理解填词。  1~5 TFFTF  Section B  一、完形填空。  1~5 BBABB 6~10 BABDC  二、阅读理解。  1~5 CDCDA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