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孤独症的含义及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症状入手,强调学龄前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重要性。通过对学龄前孤独症儿童实施综合康复训练的案例研究,重点阐述了以感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与沟通、认知、社会交往、自理、情绪与行为等各个方面为康复核心的综合康复训练。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 孤独症 康复训练
一、什么是孤独症
孤独症,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由于病因未明、发病率不断上升等因素,孤独症正在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儿童显现出的是因心理年龄低龄化造成的自制力、自控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差,部分儿童感知觉发展不平衡,并由此产生出社会适应能力差,有严重的刻板行为和语言发展障碍等表现形式。实践证明早期干预对缓解孤独症儿童这些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因此对学龄前孤独症儿童进行综合康复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二、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症状
1.语言障碍
语言与沟通障碍是孤独症儿童的重要症状,通常在两岁和三岁时仍然不会说话,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和表达运用能力均存在某种程度的障碍。
2.社会交往障碍
孤独症儿童不能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很少或几乎没有目光对视,较少关注他人,对他人活动不感兴趣,叫他名字没有反应,没有危险意识,不愿参加同伴活动,抗拒他人的接触。
3.狭窄的兴趣及刻板行为方式
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兴趣狭窄,对一般小朋友喜欢的玩具不感兴趣,大多数不会玩玩具,过分专注于物品的某一两项特征,有强迫或仪式性的行为模式,比如天天走相同的路线或不断开关门,如果改变他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则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反应。有刻板的行为如反复拍手、转圈、跺脚,不停地开灯关灯等。
三、孤独症儿童综合康复训练案例
(一)基本情况:
1.个人情况:佳佳,男,4岁,在农村居住,父亲龚某33岁,初中文化;母亲何某33岁,初中文化。佳佳在市级儿童医院检查为孤独症患儿,无其他身体疾病,于2015年5月到我校进行康复训练。
2.家庭情况:佳佳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偶尔回家,孩子靠奶奶照顾生活,家庭经济拮据。医院确诊其患有孤独症后,家人一直没有真正面对现实,认为孩子会随着年龄的成长而改善,当孩子不与任何人交流接触等各方面孤独症表现突出时,家人才开始积极寻求治疗。家人希望通过康复训练改善孩子状况。
3.个人能力分析:佳佳来我校康复训练时为4岁6个月,带他来学校报名的是他的妈妈和奶奶,孩子好动但行动能力不佳,走路不稳,情绪不稳定,容易哭闹,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目光也很少与人接触,不能独立吃饭、如厕,不会表达基本生活需要,饮食、睡眠很不规律,爱吃重口味的食物和油炸食品,不爱吃蔬菜、水果,他的奶奶既溺爱也由于家庭教育知识的缺乏,没有给孩子规范教育,孩子也得不到生活自理能力的锻炼,不能长时间做任何事情,没有耐心。
(二)前期观察评估:
依据《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表》测量:
1.感知觉能力:达到3个月水平。
2.粗大运动能力:达到15个月水平。
3.精细动作能力:达到11个月水平。
4.语言与溝通能力:达到3个月水平。
5.认知能力:达到8个月水平。
6.社会交往能力:达到3个月水平。
7.生活自理能力:达到15个月水平。
8.情绪与行为能力:达到6个月水平。
(三)制定康复训练计划:
1.长期目标:
学生通过训练在感知觉能力(视觉辨认、视觉记忆和重整、听觉辨别)、粗大运动能力(移动、站立、跳跃)、精细动作能力(基本操作能力、双手配合、手眼协调)、语言与沟通能力(分辨声音、语言模仿、语言理解、语言表达)、认知能力(示意求助、空间概念、颜色概念、形状概念、数的概念)、社会交往能力(社交前基本能力、社交技巧、社交礼仪)、生活自理能力(进食、如厕、穿衣、梳洗)、情绪与行为能力(情绪理解、调节情绪、对物品的兴趣、感觉偏好)方面得到提高。
2.短期目标:依据长期目标给学生制定相应的分阶段短期目标。
(1)感知觉能力:追视快速运动的物体、辨认常见的物品、触觉辨别
(2)粗大运动能力:单脚站立5秒、臀部移动、两步一上楼梯
(3)精细动作能力:摆弄物品、基本操作能力、双手配合、手眼协调
(4)语言与沟通能力:分辨声音、模仿单音、理解动作指令
(5)认知能力:简单理解、空间的概念、颜色概念
(6)社会交往能力:认识自己、与照顾者的互动、自我介绍
(7)生活自理能力:用叉子取食物、坐便盆如厕、分辨男女厕所
(8)情绪与行为能力:情绪理解、情绪表达、对物品的兴趣
(四)训练计划的实施:
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现状、现有能力程度后,进行《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测量,并完成测量结果分析,再与佳佳的奶奶深入交谈,这样对学生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训练目标,与教师和家长沟通后,决定以感觉统合运动训练为核心,结合其他方面的能力训练,采用单元训练的方法进行。具体实施如下:
1.攀爬勇士:“四点跪式”爬行,在爬行途中放置障碍物,让学生越过。
2.摇滚高手:让学生双手放在胸前,双脚自然伸直,沿着地垫侧身向前翻滚过去。
3.滑板爬:让学生趴在滑板上,腹部紧贴板面,双脚自然伸直,双手向后作用力于地面推动滑板前行。
4.匍匐爬:让学生腹部着地,在地垫上手脚并用向前爬行。 5.青蛙蹬:让学生趴在滑板上,双脚自然伸开,碰到身后的墙壁后,双腿发力让滑板向前滑行。
6.走直线:双脚沿着直线行走。
7.螃蟹走:双脚并拢沿着直线侧身行走,双脚横向平移。
8.推球前行:双手交替推大龙球沿着直线前行。
9.蹦床:让学生先站在蹦床上,双脚有力借助弹性向上跃起。
10.穿越时光:让学生四肢着地,从阳光隧道一端爬进去,从另一端钻出来。
11.滑板冲浪:让学生趴在滑板上,双脚自然伸直,双手放在身后,头部抬起看着前方,老师辅助从滑梯上滑下来。
12.过独木桥:让学生沿着平衡木,双脚交替前行。
(五)康复效果分析:
通过这段时间的感觉统合训练后,佳佳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从开始训练到现在,他逐渐与人有眼神交流,会听指令完成动作,越来越配合训练,在成功训练完一个项目的时候,他也主动要求老师给予表扬,会有成功的喜悦。每天来训练和训练结束的时候,他会主动和我打招呼和告别,吵闹的情绪也有了很好的控制,相对比较稳定。
四、总结和建议
基于孤独症儿童在身心方面与其他障碍儿童有很大不同,因此,我们的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的理念要正确,孤独症儿童的障碍,不仅来源于孤独症自身,也與所处的环境有关,因此康复训练时特别要注意周围环境的创建或改造,如教导周围的人如何接纳孤独症儿童,如何与孤独症儿童相处等。明确孤独症儿童综合康复训练是需要长期坚持并不断调整的,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评估—制定训练计划—实施训练计划—再评估—调整训练计划的流程。
1.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家长起着重要作用,家长是建立儿童交往动机、诱发其沟通意识的源泉,是教育训练的基础。必须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相互联系及支持的体系。
2.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中,坚持耐心、细心、恒心尤为重要。不因孩子的身心障碍,否定自闭症儿童的一切。
3.在训练过程中根据儿童的具体行为表现,选用不同的训练方法,挖掘儿童各方面能力,发挥其内在潜质,注重儿童优势能力的开发。
参考文献:
谢明.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陆晨阳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 孤独症 康复训练
一、什么是孤独症
孤独症,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由于病因未明、发病率不断上升等因素,孤独症正在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儿童显现出的是因心理年龄低龄化造成的自制力、自控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差,部分儿童感知觉发展不平衡,并由此产生出社会适应能力差,有严重的刻板行为和语言发展障碍等表现形式。实践证明早期干预对缓解孤独症儿童这些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因此对学龄前孤独症儿童进行综合康复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二、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症状
1.语言障碍
语言与沟通障碍是孤独症儿童的重要症状,通常在两岁和三岁时仍然不会说话,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和表达运用能力均存在某种程度的障碍。
2.社会交往障碍
孤独症儿童不能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很少或几乎没有目光对视,较少关注他人,对他人活动不感兴趣,叫他名字没有反应,没有危险意识,不愿参加同伴活动,抗拒他人的接触。
3.狭窄的兴趣及刻板行为方式
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兴趣狭窄,对一般小朋友喜欢的玩具不感兴趣,大多数不会玩玩具,过分专注于物品的某一两项特征,有强迫或仪式性的行为模式,比如天天走相同的路线或不断开关门,如果改变他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则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反应。有刻板的行为如反复拍手、转圈、跺脚,不停地开灯关灯等。
三、孤独症儿童综合康复训练案例
(一)基本情况:
1.个人情况:佳佳,男,4岁,在农村居住,父亲龚某33岁,初中文化;母亲何某33岁,初中文化。佳佳在市级儿童医院检查为孤独症患儿,无其他身体疾病,于2015年5月到我校进行康复训练。
2.家庭情况:佳佳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偶尔回家,孩子靠奶奶照顾生活,家庭经济拮据。医院确诊其患有孤独症后,家人一直没有真正面对现实,认为孩子会随着年龄的成长而改善,当孩子不与任何人交流接触等各方面孤独症表现突出时,家人才开始积极寻求治疗。家人希望通过康复训练改善孩子状况。
3.个人能力分析:佳佳来我校康复训练时为4岁6个月,带他来学校报名的是他的妈妈和奶奶,孩子好动但行动能力不佳,走路不稳,情绪不稳定,容易哭闹,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目光也很少与人接触,不能独立吃饭、如厕,不会表达基本生活需要,饮食、睡眠很不规律,爱吃重口味的食物和油炸食品,不爱吃蔬菜、水果,他的奶奶既溺爱也由于家庭教育知识的缺乏,没有给孩子规范教育,孩子也得不到生活自理能力的锻炼,不能长时间做任何事情,没有耐心。
(二)前期观察评估:
依据《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表》测量:
1.感知觉能力:达到3个月水平。
2.粗大运动能力:达到15个月水平。
3.精细动作能力:达到11个月水平。
4.语言与溝通能力:达到3个月水平。
5.认知能力:达到8个月水平。
6.社会交往能力:达到3个月水平。
7.生活自理能力:达到15个月水平。
8.情绪与行为能力:达到6个月水平。
(三)制定康复训练计划:
1.长期目标:
学生通过训练在感知觉能力(视觉辨认、视觉记忆和重整、听觉辨别)、粗大运动能力(移动、站立、跳跃)、精细动作能力(基本操作能力、双手配合、手眼协调)、语言与沟通能力(分辨声音、语言模仿、语言理解、语言表达)、认知能力(示意求助、空间概念、颜色概念、形状概念、数的概念)、社会交往能力(社交前基本能力、社交技巧、社交礼仪)、生活自理能力(进食、如厕、穿衣、梳洗)、情绪与行为能力(情绪理解、调节情绪、对物品的兴趣、感觉偏好)方面得到提高。
2.短期目标:依据长期目标给学生制定相应的分阶段短期目标。
(1)感知觉能力:追视快速运动的物体、辨认常见的物品、触觉辨别
(2)粗大运动能力:单脚站立5秒、臀部移动、两步一上楼梯
(3)精细动作能力:摆弄物品、基本操作能力、双手配合、手眼协调
(4)语言与沟通能力:分辨声音、模仿单音、理解动作指令
(5)认知能力:简单理解、空间的概念、颜色概念
(6)社会交往能力:认识自己、与照顾者的互动、自我介绍
(7)生活自理能力:用叉子取食物、坐便盆如厕、分辨男女厕所
(8)情绪与行为能力:情绪理解、情绪表达、对物品的兴趣
(四)训练计划的实施:
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现状、现有能力程度后,进行《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测量,并完成测量结果分析,再与佳佳的奶奶深入交谈,这样对学生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训练目标,与教师和家长沟通后,决定以感觉统合运动训练为核心,结合其他方面的能力训练,采用单元训练的方法进行。具体实施如下:
1.攀爬勇士:“四点跪式”爬行,在爬行途中放置障碍物,让学生越过。
2.摇滚高手:让学生双手放在胸前,双脚自然伸直,沿着地垫侧身向前翻滚过去。
3.滑板爬:让学生趴在滑板上,腹部紧贴板面,双脚自然伸直,双手向后作用力于地面推动滑板前行。
4.匍匐爬:让学生腹部着地,在地垫上手脚并用向前爬行。 5.青蛙蹬:让学生趴在滑板上,双脚自然伸开,碰到身后的墙壁后,双腿发力让滑板向前滑行。
6.走直线:双脚沿着直线行走。
7.螃蟹走:双脚并拢沿着直线侧身行走,双脚横向平移。
8.推球前行:双手交替推大龙球沿着直线前行。
9.蹦床:让学生先站在蹦床上,双脚有力借助弹性向上跃起。
10.穿越时光:让学生四肢着地,从阳光隧道一端爬进去,从另一端钻出来。
11.滑板冲浪:让学生趴在滑板上,双脚自然伸直,双手放在身后,头部抬起看着前方,老师辅助从滑梯上滑下来。
12.过独木桥:让学生沿着平衡木,双脚交替前行。
(五)康复效果分析:
通过这段时间的感觉统合训练后,佳佳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从开始训练到现在,他逐渐与人有眼神交流,会听指令完成动作,越来越配合训练,在成功训练完一个项目的时候,他也主动要求老师给予表扬,会有成功的喜悦。每天来训练和训练结束的时候,他会主动和我打招呼和告别,吵闹的情绪也有了很好的控制,相对比较稳定。
四、总结和建议
基于孤独症儿童在身心方面与其他障碍儿童有很大不同,因此,我们的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的理念要正确,孤独症儿童的障碍,不仅来源于孤独症自身,也與所处的环境有关,因此康复训练时特别要注意周围环境的创建或改造,如教导周围的人如何接纳孤独症儿童,如何与孤独症儿童相处等。明确孤独症儿童综合康复训练是需要长期坚持并不断调整的,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评估—制定训练计划—实施训练计划—再评估—调整训练计划的流程。
1.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家长起着重要作用,家长是建立儿童交往动机、诱发其沟通意识的源泉,是教育训练的基础。必须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相互联系及支持的体系。
2.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中,坚持耐心、细心、恒心尤为重要。不因孩子的身心障碍,否定自闭症儿童的一切。
3.在训练过程中根据儿童的具体行为表现,选用不同的训练方法,挖掘儿童各方面能力,发挥其内在潜质,注重儿童优势能力的开发。
参考文献:
谢明.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陆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