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美术课提高孩子审美观的重要性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hy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其对学生的培养要求逐步提高,不仅关注学生知识培养上,还要求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艺术学科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关注在学生思想、情感、审美等品质的培养上,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初中美术课的展开,是农村学生艺术课程开展的重要形式,其能够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
   关键词:农村初中;美术课;审美观
   农村艺术教育一直是农村教育的短板,就美术学科而言,很多学校没有具备专业的美术教师,美术课堂教学的展开一般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职,教师的不专业性导致美术学科教学效率不高,难以发挥美术学科的审美教育。中学阶段正是学生知识、能力、素养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农村学校教师引进专业教师,重视农村美术教育的展开,迎合了素质教育对初中生的教育要求,能够利用美术的审美教育价值对学生进行熏陶,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思想、情感的发展。
   一、基于课本教材内容,促进学生美感形成
   美术是一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学科,初中美术教材编制迎合了初中生身心发展特征,具有丰富性、专业性,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能够促进学生美感的形成,提高美术课的教学效率。初中美术教材内容包含微观到宏观、历史到现代的美术内容,值得学生对其进行系统的学习。在农村教学中,美术课本是教学的重要材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挖掘美术课本的审美教育价值,能够提高学生美术基础知识,促进学生美感的形成。例如,在七年级上的美术教材中,主要介绍了《艺术——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春天畅想》《校园春天》《校园艺术节》等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分析,能够促进学生美术欣赏、造型、设计、探索等能力的形成,提高學生的美术基础能力,促进学生美感的形成。
   二、引导学生进行作品欣赏,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美术学科是一门审美教育学科,其最显著的特点是能够培养学生对美的情感感受。梁启超先生曾经提道:“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是艺术。”因此,初中美术教师在展开美术学科教学时,可以利用美术知识对学生情感进行培养,促进学生审美情趣的发展。初中阶段,学生接触到的美术作品不多,其审美视野狭窄,难以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美需要用心去感受,而在学生学会感受之前,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意识。在农村中,学生能够获取的美术素材较为狭窄,很多一部分来源于课堂上教师的引入。因此,农村初中美术教师积极引进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进行作品鉴赏,对于开阔学生美学视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利用网络技术收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蒙娜丽莎那神秘、梦幻般的笑容。与此同时,让学生对蒙娜丽莎的笑容进行分析:你认为蒙娜丽莎的笑是怎样的笑?这时候教师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探讨,对达·芬奇创作《蒙娜丽莎》的历史背景、人物故事等进行分析,从中得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部分学生通过对创造背景进行分析,得出这样的答案:《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作家达·芬奇的作品,其体现出了女性的深邃和高尚精神,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女性的审美理念。部分学生或许会这样认为:蒙娜丽莎的笑不是一种慈祥、善意的笑,她的笑是一种讥讽的笑,是作者达·芬奇对当时社会的一种讽刺。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美术作品欣赏时,给予学生的是引导与启发,而不是思想的灌输,教师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对作品进行分析、感受,得出自己的看法,如此才能促进学生审美情趣的有效发展。
   三、促进学生进行动手,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美感、发展学生审美情趣不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即培养学生利用美学知识和技巧去创造美的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对人才培养要求逐步提高,更加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生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基地,其教育教学理念与社会人才培养需求相契合,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美术教学的展开,对学生空间能力、想象能力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创造意识的形成,发展学生审美创造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实践,让学生学会动手去进行美术作品创造,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设计制作请柬”知识点时,让学生自主动手去进行请柬制作。学生通过课本上的内容,基于实际情景积极进行思考,设计出独一无二的请柬,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创造意识,在学生进行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
   素质教育背景下,审美教育受到广大教育者的关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影响学生思想、情感、价值、审美等基础品质的发展。美术学科是审美教育展开的重要学科,其能够对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创造能力等进行发展,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有效发展。农村学校,美术学科教育较为落后,没有充分发挥美术学科教育价值。本文基于农村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从教师教学角度对农村初中美术课提高孩子审美观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提出了以下三条教学策略:一是基于课本教材内容,促进学生美感形成;二是引导学生进行作品欣赏,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三是促进学生进行动手,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晓玲.浅谈初中美术课堂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广东蚕业,2018,52(9):45-47.
   [2]王庆丰.浅谈农村初中美术课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创新能力[J].未来英才,2016(16):197.
   作者简介:王振乾,男,二级教师,就职于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太平中学,研究方向:初中美术教学。
  编辑 鲁翠红
其他文献
著名教育家罗杰斯说过:“没有人能教给任何人任何东西.人的获得最终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学,学生所学比教师所教要多得多.”教学是什么呢?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学生走向真学.什
地理和地图的关系是紧密而不可分的.将地图合理地运用到初中地理教学中,不仅可以对学生地理知识的掌握提供帮助,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因而可以说,在整个地理教学中,
随着信息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世界已连接成为一个地球村.学好英语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最终教学目的是确保学生能够熟练地应用,然而,在目前的初中英语课程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之下,初中教师在教学时要格外注意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在提高成绩的同时重视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在目前的教育改革中被列为重
物理课程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既有一定的吸引力,又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因为物理知识本身就存在抽象化的特点,学生理解起来并不轻松.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学活动生活化,要求通过生活化
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我国初中课程有着很大的影响.加强师生间的良好互动,这也是提高初中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两者互动性的提高,一方面有利于营造融洽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