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文本的定性解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l207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由于大语文观念的提出和第二课堂的引入,导致一些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文本阅读的作用和价值认识不足:或远离文本,架空分析;或漠视文本,以练代讲;或弃置文本,而代之以课外阅读、语文知识讲座。课堂上充斥着大量离题的内容拓展,人们张口闭口“跨学科”,语文反而处于从属地位。另外就某一具体的文本,教师为了体现阅读的自主性,往往在设问中讲究开放度要大,力求让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去思考。课堂上一片沸腾,好不热闹,这时的教师总是满腔热情地给予一一肯定,这也对那也不错,看起来课堂上生动活泼、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收获并不大。致使文本解读只流于形式,忽视了课堂教学中文本对于人的个性发展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因而走进了文本教学的误区。
  本人认为无论从文本内容、文本解读的过程还是从文本解读的方法论角度出发,都需要进行合理的定性。这里的定性指的是解读文本时保证文本基本内容的客观性、确定性,保证所解读出的是文本所创造的明确固定容易体会的甚至没有争议的内容。
  首先,任何文本都具有公众的认同性,社会的约定性。它所赖以存在的文字符号,其音、形、义都具有相对完整的规定性和较长时期的稳定性,所以一个文本传达的具有特定的指向性的情感和思想是这一文本独特的价值所在。这就是说,文本的基本内容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即文本所创造的基本内容是明确固定的,容易体会的甚至没有争议的。正因为有确定性,所以人们对大多数作品的看法和理解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时又因为内容上的确定性,使读者与作者之间产生共鸣,使读者与作者之间在某些方面或某种程度的思想上的融合,感情上的相通,使读者从文本中感受到了某种亲身体验过的类似的经历、经验和思想情绪。文本中这种感受或者是赞美他所崇尚追求的美好事物、美好情操,或者是谴责他所深恶痛绝的丑恶事物或丑恶灵魂,并由此产生激动、产生类似的趋向一致的心理活动。当然,我们也看到“由于读者自身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的不同,导致不相同的接受效应”,但是,“接受中的变异是相对的,有限的”。一部《红楼梦》尽管“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但其基本情节,人物性格,事态结局等,都是不能任人改变的。
  离开原作内容,任意想象、臆造、曲解都是一种背离作品原意的,导致作品质量丧失的一种错误理解。比如:有的学生在《背影》一文中读出的是“父亲违反交通规则”。显然这既不是作者要表现的,也不是文本的基本内容。我们可引导学生:交通规则是用来保障行人及车辆的安全的,“父亲”在与儿子分别时,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穿越铁道给儿子买橘子,表现了“父亲”什么呢?这样将学生的思维重新引到文本中。所以文本解读过程中,老师要进行全程监控,要随时指出错误的讨论和不相干的解读,随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法,引导学生在合情合理的范围内理解作品的原意,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次,语文课堂教学的特殊性决定阅读教学不同于个人的阅读,而是集体对一个文本进行解读,致力于临时性共识的形成。在此活动中寄予许多明确目标的特殊阅读,它必须照顾先存于阅读之前的教学要求,具有明确的时间要求、可操作性要求、效率追求。所以它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寻找到最合理或者说此时所能获得的尽可能好的意义。
  新课标指出,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毋庸讳言,这一要求明确指出教学中首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对于“独特体验”教师要持“尊重”的态度,这是从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思维发展的角度提出的要求,也可以说是为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机智。
  如在学习《愚公移山》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对愚公的做法提出异议:有人认为愚公移山得不偿失,笨,还不如凿隧道(但当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有人认为愚公移山不如搬家……
  对于学生这些“独特体验”,我们持“尊重”的态度对他说“你的想法就搬山这件事来说也不错,愚公确实是够‘笨’的”。这样既委婉地指出学生思考的片面性,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如果不尊重学生的体验,动辄以训斥的态度一棍打死,就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不利于继续引导学生学习。但是尊重学生的体验不是无原则地将就学生,更不应以古代的生产工具与今天的生产工具对比展开“探究”,进行“跨学科”活动,甚至得出我们今天的生产力提高了,要珍惜现在,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做贡献的结论,而是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意。所以说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是为了保证更好地正确解读文本的一种教学机智。
  同时,为了引导学生正确地解读课文,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可以沿着文本的特定指向就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剖析来理解,在对文本整体把握,对文本中所传达的信息基本“趋同”的前提下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情思进行延伸、拓展、深化,甚至批判、否定。“如果对文本的内容没有理解,或没完全理解,那么阅读的目的就没达到,或没完全达到。”
  如对“愚公移山”这一做法,学生提出了异议。我们可以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
  “请同学们看看本文是什么体裁?”
  “寓言故事”
  “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啊?”
  “寓言往往虚构一个浅显的或人或动物为主角的故事,传递较为深刻的人生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事物因果关联等道理。”对寓言来说,故事不过是寓意的载体,寓意才是故事的灵魂。
  “既然,寓言为了表现寓意往往虚构一个故事,那么学习寓言故事就要剥离其虚托的故事成分,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领悟其蕴含着的哲理和启迪意义。本文蕴含着什么道理呢?我们进一步学习课文。”
  再引导学生思考:列子写这篇文章想表现的是什么,是要表现愚公的笨吗?出版社的编辑把这篇文章选入课本,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这样,我们从文本、作者、编者的角度,多层次多侧面进行探讨。学生既掌握了寓言的特点,又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寓意:“意在告诉人们,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并不是要提倡挖山;同时通过愚公的光辉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起到评判者、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教学内容紧贴文本,加强了对文本语言的品味、涵泳体悟和赏析,无形中丰富了语言的积累,使提高语文素养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落实。
  文本解读的关键在于尊重作者,尊重文本本身。泛化甚至背离作者、文本特定的指向性,幼稚化地注释作者的写作意图或不切实际地拔高、降低必然违背语文教育之本或偏离语文课改的初衷,是对阅读文本、对作者生命活动的一种亵渎。没有内容上的确定性就没有读者与作者趋向一致的心理活动,也便没有了文学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因而也就失去了文学艺术存在的价值。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也就无法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从方案确定、内容安排、流程设计等方面都始终绷紧文本这根弦,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整个过程中得到发展。
  总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在于透过载体形式准确理解其内容含义,在尊重学生自主解读的同时不能偏离本意任意发挥。
  
  李兵,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赣榆。本文编校:舒 坦
其他文献
展望2019年,在宏观层面投资景气度可能处于低位的背景下,重点推荐受国内宏观影响小、中观层面有明确增长主线的细分行业,精选行业龙头。其中,认为铁路设备行业受益于行业政策,将由招标拐点转向业绩拐点;油气设备与油服行业复苏延续,将由订单复苏切换至业绩复苏;工程机械受益于基建回暖和更新高峰,高景气延续。  铁路设备:成长拐点向上  展望2019年,在国务院和铁总一系列货运增量行动政策推进下,货运设备将迎
近两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第一题均为文言字词解释,考题形式为选择题,题目表述形式多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亦有选择正确的一项的题干要求。概括来说,文言字词解释错误常见类型包括通假现象不当、古今异义不当、一词多义不当、词类活用不当、同音近义不当、固定搭配不当等六种。  一.通假现象不当  此类文言字词解释错误多为存在通假现象而未说明,或说明存在通假现象但所言偏颇,释义不准。  例
2014年寒冬,甘肃酒泉,大雪,管道爆裂,暖气遽停,这世界一下进入“找暖”时代。没有了水和空气,人类就不能生存,但是若灵魂没有了温暖,即使苟活,生命又有多少乐趣?温暖不能解决生存的本质问题,但它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和意义。笔者不由得想到:教育,也应是国民心灵的一条“输暖管”,语文教学更应承担起给学生心灵注入温暖的责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常常警醒自己,不可使语文的供暖管道破裂,在教学中温暖学生的心灵
本刊讯,诗人王钻清(笔名清平湾)的诗体游记《回归或出发》一书已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王钻清由“诗体小说”联想开来,跳出散文式游记的写法,用诗的形式来写游记,形成了风格独特的“诗体游记”——清新自然,简洁精到,大气灵动,别有韵味,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让读者从他的诗中感受自然美和心灵美以及诗意美。他的作品又是逼真新颖的诗意描述,又是特征凸显的诗性表达,呈现富于特色特质的画面感或空间感,尤其是表现出
晨风轻拂,他们早已进教室带领学生遨游在文学的海洋;夕阳晚照,他们仍坚守在岗位或批改作业或与学生谈心,他们就是曾被湖北省宜昌市教科院评为“优秀教研组”、被宜昌市妇联命名为“巾帼示范岗”的湖北省宜昌市十中语文组。在全校所有学科队伍里面,这支队伍具有独一无二的“三最”:女教师所占比例最高、担任班主任人数最多、受表彰面最广。他们能说会写,敢做敢拼,个个都是教书育人的好手。面对学生,他们既是良师,又是益友。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作文的内容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内容充实”,“材料丰富”,“材料新鲜”。因此,根据写作意图和表达主题的需要,从生活中、文本中选择充实的材料至关重要。而高中生学习紧张,课内外阅读时间有限,阅读面比较狭窄,阅读量远远不够。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在考场上难免会出现才思堵塞、文笔枯竭的现象。怎样才能做到临考不慌,写作有的放矢、有话可说呢?这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材料丰富,是指内容丰富,主要
一.新意识:  原发性捕捉可生成的教学难点并实施有效调控  案例:  “课外阅读影响学习”吗?  一位青年教师在引入教学正题之后,即明确表态:课外阅读不影响学习。他的意图在于: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外阅读的积极效应,譬如,课外阅读可以拓宽知识面,可以学到科学方法和生活技巧,可以提升精神境界等。然而,随着课堂教学的逐步深入,在让学生联系实际补充课外阅读的其它影响的环节上,有学生举手要求发言,一学生举例说
所谓自我意识,就是在学生自身的支配之下发挥自我的能动作用,它是一种现实化了的本能。作文教学中所涉及的“自我意识”,即是强调学生在整个写作思维过程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由此产生自身的写作动机、内在需求、情感激发和提升愿望。因此,强化自我意识,就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提升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  既然“自我”意识如此重要,那我们教师就应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当下作文教学中一味灌注的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郑桂华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有一种专业尊严感,要有一种不可替代性。”一般来说一名教师的专业尊严感主要来自于自身的专业能力,即自身的专业功底、人文素养以及教育理念。然而,在目前的教育形式下,我们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尊严感已严重缺失,概言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语文成绩,不是语文老师教出来的”  “语文成绩,不是语文老师教出来的”,这是语文老师私底下说得最多的
前两年,网上有这样一篇博文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和思考——《一句话“屈原向我们走来……”通吃高考作文题》,文中列举了将“屈原向我们走来……”这样一句话灵活运用于高考作文题的几个范例。材料通吃高考作文现象追溯到更早,是2007年网上的一个帖子:“苏轼材料通吃高考十省市作文”,有人用苏轼的材料,以十省作文题(怀想天空、诗意的生活、科举论、提篮春光见妈妈、有句话常挂在嘴边、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必须跨过这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