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通过环境教育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intentwc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在环境教育上取得的绩效举世闻名。这既源自于英国是环境教育的发源地之一,也得益于其在环境教育上的积极作为。英国重视通过环境教育的形式和措施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时刻捕捉和充分挖掘环境教育中的道德价值,并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第一,引导个体树立环境教育特别是环境道德的价值理念。
  英国的环境教育不仅要求教育工作者具有环境意识和科学的环境价值观念,而且还要求他们将这些因素传授给受教者,引导年轻一代将对环境单一、零散、机械、静态的认识,上升到较为全面、系统、深刻、动态的认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尤其是环境道德观念。主要包括:营造环保氛围的意识,绿色消费意识,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观念,人与自然协调一致的伦理观,环境道德价值意识,环境道德责任意识,善待万物和尊重生命、关爱人类的情怀,治理环境、做环境的主人的意识等。
  第二,通过各学科实施环境道德教育。
  在各学科中进行环境道德教育,充分发挥各学科中的道德教育功能,是英国环境教育的重要特征。环境道德教育中的许多环境知识与道德要素,都通过课程的各个科目讲授出来,如通过地理课,引导学生认识全球性的变暖、臭氧层破坏、河流污染等周边环境的恶化对人类自身生存发展所造成的灾难和危害,培养学生自觉保护环境和改善生存质量的良好习惯;通过历史课,揭示人类生活环境的历史变迁,让学生认识人类活动违背生态规律所招致的灾难后果与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环境的思想品质;通过生物课,帮助学生认识到,土地的沙化、资源的枯竭、生物种类的灭绝等,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践踏与毁灭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命安全,以此培养敬畏环境、关怀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尊重生物生态安全权利的良好品质等。
  第三,在环境教育中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在环境教育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陶冶,是英国用以提高道德效果的一个重要维度。英国的环境学家认为,道德不是教来的,而是感染来的。在英国的环境教育中,并不是强调学生死记硬背环境知识和生态道德准则,而是尊重学生的态度和情感,通过陶冶个体道德情操,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他们关心自然、热爱自然、对自然负责的道德品性。正是基于对环境的热情和趋向的态度,激发了英国学生对生态环境、道德问题的积极思考,引发心灵共鸣,欣赏美丽,抵制丑恶,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稳定道德情感,冠以坚定的道德行为。此外,英国还通过让学生参观英国的历史名胜、博物馆、美术馆、王宫、古堡和乡村,给学生以生态文明的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形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勤俭节约、适度消费、美化环境等自觉保护环境的道德义务感和使命感,提高自身的综合文明素养。
  第四,强化环境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
  英国坚持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的生活和生存环境的原则,通过校外、户外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环境教育,增进学校与自然、社会的广泛联系与密切合作,引导学生综合利用已有知识能动地探究自然,强化他们对环境的实际领略与体验,掌握保护环境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环境道德人格。在英国,学校、社区或农村等环境均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增加学生道德实践机会的重要场所。尤其是农村,有利于学生在探索农村周边的环境过程中,了解动植物生命权,真实见闻人类盲目的活动,如过度垦殖、放牧、使用化肥和农药对自然造成的伤疤等,感受“人人动手,绿化家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迫切感和义务感,进而提高环境道德素养,因而深受英国教育工作者的青睐。
  (摘自冯永刚、董海霞:《环境教育:英国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外国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其他文献
摘 要  关注本土生活,以本土的视域审视教学,明确教学立意,整合教学内容,突破教学难点,能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关 键 词初中思想品德课;乡土资源;课程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5)10-0016-03  本土视域下的人与事,是自然的、纯朴的、亲切的,散发出浓郁的生活芬芳,滋养着生于斯长于斯的每一个人,也因此
女儿在单一文化背景下成长的经历,将是她未来面对多元世界的障碍。于是我想,时不我待,女儿年方十五,必须抓住她青少年时期的这一尾巴,送她去加拿大开始小留学生生涯。  很多朋友说,把孩子送出去了,你看你多轻松,我只是笑笑不作答。因为以前我也是有一些同感的,但自从女儿真的出国上学后,我就开始重新认识了“出国留学”这件事情。出国留学后,女儿有了一个英文名字凯西,而妈妈则获得一个名号“压力山大”。  在女儿出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微课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并且被学生普遍接受。微课教学与传统的教学不同,它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能对教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总结,在高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非常重要,本文就主要对微课在高等职业学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微课;高等职业学校;英语课堂教学;应用  英语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普遍存在课堂教学效率差、学生积极性低、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加明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主席又提出的实现“中国梦”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要进入世界行列,就必须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那么外语越来越显示其特殊的作用,作为现在的初中生将来的二十一世纪的栋梁就必须现在打好英语基础,将来才可能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才,大家知道,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人口占我国人口四分之三。所以乡村学校的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现本文笔者在甘肃会宁头寨中
摘要 品德课堂中的“意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突破教学预设的拘囿,巧妙接住儿童“抛过来的球”,课堂会生成“无法预约的美丽”。  关键词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预设;教学生成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5)04-0058-02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课程的开放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认识和见解,由此产生了许多“
摘 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只是德育的载体,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地理题材教学需要教师理解教材内容,找准德育定位;将知识性学习和价值性学习相互融合,彰显地理知识学习的育人价值;变知识地理为生活地理,以教学方式创新激活学生的生活与情感体验;从学生的兴趣、认知、情感出发拓展学习资源,提升其道德情感,从而以彰显“德性”的教学发挥课程的德育价值。  关 键 词 道
摘 要:“难忘教育”是江苏省南通中学新世纪以来创立的教育品牌。通过对“难忘教育”源头及其发轫与创新过程的剖析可以发现,学校应该循着自身的文化根脉,发现并与时俱进地拓展和丰富文化内涵;在学校教育实践基础上对学校文化的理性梳理,是学校以及学校文化获得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而更高境界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精神,由此透射出的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才是全体成员的精神纽带。  关键词:难忘教育;活的教育;学校文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培养什么人”既是特定社会一定历史时期的特殊要求,也是一个时代发展的共同要求。对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中国而言,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是必然要求。这是时代赋予中国教育的重大使命。  “公民”是一个源于西方的概念,公民思想的理论演化、实体形态都在西方,因
“师道尊严”是一种深入到中国老百姓骨髓当中的观念。我们习惯以这副正经的面孔来教育孩子,来施加我们所谓的爱。而今天的孩子接受的信息量非常大,有时候比我们老师知道的还多。倘若我们采用惯常的说服教育方式,“好心”未必得到“好报”。身为教师的我们又必须坚守这份“好心”,坚守对学生的爱,坚守我们的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师爱是一种有目的、有条件的爱,它以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为目标。要想实现这个教育目标,只有“潤物
幼儿挑食、不爱吃蔬菜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只有在开展系列活动的过程中提升幼儿经验,帮助他们逐步产生行为共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本次活动只是拉开了“我和蔬菜做朋友”系列活动的序幕。原方案中发放调查表的形式不错,若调整为系列活动前的摸底调查和系列活动中的阶段调查,效果可能更好。另外,原方案中选用的蔬菜品种多、数量大,不利于操作。从小班幼儿认知特点出发,建议本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