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课外班压垮了孩子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gming8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年本应无忧无虑,自由快乐。然而实际情况是,许多孩子一半以上的课余时间要在课外班中度过。这些课外班中有些是孩子自主选择的兴趣班,但更多是为了提高成绩而报的补习班,还有一些是家长为了让孩子更具竞争力,选择超过孩子现阶段理解能力的奥数班、英语班。孩子们虽有许多的不情愿,但大多都在坚持着。学校的作业,课外班的作业,加在一起加重了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减少了玩耍的时间,这令有些孩子感到了疲惫。

  面对这个困局,我们能否找到应对的方法呢?下面先来听听天天同学的故事吧。

繁忙的天天


  天天现在共有5个课外班,分别是书法、奥数、剑桥英语、英语口语和科技制作。这些课外班中只有“科技制作”是他自己报的,其他4个都是妈妈认为天天需要而给他报的。妈妈还常常打听别的同学都报了什么班,取得了什么证书。她期待着天天出類拔萃,未来上重点中学、考取名牌大学……
  一开始,天天对于上这些课并不反感,但是,随着学习的一步步深入,天天渐渐感觉到压力重重。双休日,天天的时间几乎都被占了,只有周六下午没课,还要完成繁重的学校作业。天天每周二放学后,都要去上英语口语班,口语班离家比较远,天天常常顾不上吃饭,或作业没完成就得去上课;下课回到家中已经晚上九点钟了,天天还得拖着疲惫的身体做作业,困得眼皮直打架,不仅作业质量打了折扣,还因为睡得太晚影响第二天的学习效果。
  再说其他科目吧,天天本来对它们都挺有兴趣的。但是每天除去校内作业,额外还要做3道以上奥数题、写一张书法、听半小时英语以及背单词等。而自己喜欢的科技小制作和爱看的书,只能忍痛割爱了。天天觉得自己仿佛是一个总也停不下来的陀螺,他特别想大声喊一句“好累呀!”但是为了不让妈妈失望,天天还是咬牙坚持着。作文课上老师以《说说我的心里话》为题目布置了家庭作业。他在文中写下了这样的话:“请给我一点自己的时间吧!我想有一个成长的自由空间!”

减负有奇效


  天长日久,天天一看到那些枯燥乏味的奥数难题,就有一种莫名的紧张感,因此他的奥数成绩怎么也提不起来。妈妈又开始唠叨了,开始拿天天和别的同学比。于是天天在奥数的海洋中苦苦奋斗了两年多。他的视力开始下降,无奈只好配上了眼镜。而且在一天天的咬牙坚持中,天天生病的次数明显增加了。
  某日,天天又发烧了,高烧几天都不退。爸爸妈妈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互相埋怨。姥姥也在一旁抹着眼泪说:“我外孙比国家总理都忙,还不把孩子给累坏呀!贪多嚼不烂!”经过三天的输液,天天渐渐好起来了。总结教训,父母决定给天天减负。他们征求了孩子的意见。天天非常感动爸妈对自己的尊重,认真地想了想,最后他与爸妈商量,决定减掉路途较远的英语口语班,但坚持听英语;减去书法班,在平日书写中练字。天天经过慎重考虑,认为减掉两个课外班后,奥数还要坚持学习,把它当成磨练意志、开拓思维的工具,但要降低课程难度(调到基础班),培养兴趣、循序渐进。现在的天天课余时间充裕了,可以开展更多自己喜欢的活动。因为课外班少而精,他学习兴趣增强了,成绩进步很大。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他的体能测试成绩由原来的“及格”提升到了“良好”。
  应对课外班的具体策略有哪些呢?
  1我们可以尽力与家长进行沟通,把课外班的数量和内容整合一下,做到少而精。
  2应该探索自己的兴趣点和擅长点在哪里。要寻找和保持自己的兴趣,坚持学习,把它发展为特长。
  3对一些自己不喜欢但又必须学习的内容,要建立良好的心态,把它当成对自己的一份挑战。因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学到知识,更是通过学习练就一种顽强的心理品质—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持性,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的顽强性,学习时善于冷静而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的自制力。

  同学们,如果合理安排好课外班,可以使上课外班变成一种享受。愿你们在课外班的学习中充实自己,挑战自己,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学习带给你的成功!

心灵寄语


  亲爱的同学们,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更多的课外班,进行查缺补漏,原因很简单,怕我们缺少竞争力。“怕”从何来?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不是我们造成的,也不是我们可以解决的,但我们可以改变思路—“竞争”固然不可避免,但《道德经》上却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可见,战胜自我才是最大的挑战。在报课外班的问题上,我们不必盯着别人的优势来打击自己的自信。我们要找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和自己比,能超越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其他文献
人格中有一类非常著名—表演型人格,也称癔症人格。它的出名在于精神分析最早的来访者是癔症患者,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正是癔症开启了精神分析之路。可有趣的是,尽管精神分析早期多为癔症患者,但这种人格类型却在整个心理障碍的门类里不算常见,甚至人们常常忽略这种类型的存在,并不熟知其特点究竟是怎样的。  表演型人格的人格特点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
期刊
在大自然中体验“心流”  夏日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青砖路面,长出片片碧绿的青苔。一只金黄色透明的蝉壳,安安静静伏在青苔上,旁边灰色的西瓜虫围着蝉壳晃动着细细的小脚想爬上去。妙趣横生,色彩对比强烈的画面吸引了我,情不自禁地蹲下来仔细观察蝉壳和西瓜虫。  灰色的西瓜虫听到脚步声,迅速团成一个小球躲避危险。但是不一会儿,小家伙又仰天舞动着小脚,开始肆意地张扬着生命的活力,—转眼又翻过身,围着蝉壳转悠起来
期刊
事实果真如此吗?  国人好客,每逢佳节、喜事总会约三五好友相会聚餐,把酒言欢。近日朋友庆生,在酒桌上遇到这样一个人:喜欢自报酒量,但报出来的量总会超过其真实喝掉的量。若被人提出质疑,则言词凿凿地说别人喝少报多,而不说自己谎报“酒”情。争论到酣处,还找了些佐证,再三地强调自己比别人喝得多。  你也谎报过酒量吗?如果没有,下面的情况是否在你身上发生过呢?  考试得了高分,是自己努力;考砸了,是因为题型
期刊
医护人员心理问题影响因素  相对其他群体而言,医护人员掌握了较多的传染病及防控知识,  对疾病的恐惧较轻,他们在工作中的心理问题多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所致:◎ 物资和心理准备不足  在疫情的初期,个人防护物资较为缺乏,加上部分医护人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工作中缺乏足够的安全感。但是随着物资供应逐渐丰富以及对疾病的了解不断深入,因准备不足引起的心理问题逐渐缓解。◎ 工作耗竭以及工作挫折  导致本次疫情的
期刊
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在本期策划栏目中,让我们从3个不同的角度了解精神卫生事业在抗击疫情中的贡献,掌握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病毒突袭而至,疫情来势汹汹。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全国上下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  在这次抗疫斗爭中,广大医务工作者直面病毒,拯救患者于水火;疾控工作人员为阻断病毒传播,工作
期刊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蔓延,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挑战。在国内疫情持续向好的同时,国外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这无疑给滞留在海外的国人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海外的国人可能因长期不能归国产生焦虑情绪;对当地的疫情发展、社会局势产生悲观恐慌看法;在疫情尚未得到控制时各国即复工复产,加重了个人对自身健康和人身安全的担忧;感染或近距离接触感染者也给当事人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海外國人亟需帮助  面对
期刊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难免会经历分离和告别,其中最令人痛彻心扉的莫过于与挚爱之人天各一方的诀别。哀伤是人们失去亲人朋友之后自然而然的反应,极度思念逝者、渴望再次见到他/她的想法挥之不去,同时伴随着抑郁、绝望等痛苦的情绪感受,这些都是典型的哀伤反应。哀伤反应的表现  哀伤的过程是复杂而独特的。它既包括情绪情感反应,也包括认知、行为、身体等其他方面的反应。具体来说,在情感上,丧亲者可能会有抑郁、焦虑
期刊
初一女孩小Z的 来信  小舒老师,我最近学习退步了。我妈知道后跟我说“你已经堕落成这样了吗?”我顶嘴,跟她说想上补习班学习,说我羡慕别的同学。我们就吵了起来,我妈像疯了一样打了我。然后没收了我的手机,不允许我与人聊天、交往,不允许我买衣服、出去玩。违背她的意思,她就会打骂我,还经常言语中伤我。一个人怎么可能对自己的亲生女儿这样呢?我觉得我没办法和她好好生活在一起,我好想赶快长大然后搬出这个家,远离
期刊
低头族,是一个“手机”和“冷落”组成的新型词,它指那些只顾低头玩手机而无暇顾及或者是冷落周围一切的一群人或者一種社会现象。不难发现,在大街上、地铁里、商场中、校园里,总有那么一群低头看屏幕的低头族,他们不分年龄和性别,沉浸于手机屏幕里的虚拟世界,很少与身边的人面对面沟通和交流。  “低头族”这一人群或是社会现象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一方面手机的便利性使人们在生活中越来越依赖它,人们用手机购物、娱
期刊
许多人理解中的自恋型人格,是不需要被治疗的。因为他们看起来逻辑自洽,完全能够自圆其说。如果自己不够优秀那是因为环境不好,如果自己足够优秀则是天赋异禀,所以无论怎样,似乎都能找到让自己“舒服”的办法,内心里自然也就不会有过度的烦恼和焦虑。  可这种理解,其实是有点简单的。因为一个真正的自恋型人格,他们的内心更像是一部“冰与火之歌”的大剧,存在完全两个极端的区域,要么高高在上,要么跌落地狱,而中间并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