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卫生! 战“疫”斗争中 不可或缺的一环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ong7904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在本期策划栏目中,让我们从3个不同的角度了解精神卫生事业在抗击疫情中的贡献,掌握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病毒突袭而至,疫情来势汹汹。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全国上下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
  在这次抗疫斗爭中,广大医务工作者直面病毒,拯救患者于水火;疾控工作人员为阻断病毒传播,工作不分昼夜;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志愿者以及广大群众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发光发热,共同成就了当下的防疫成果。其中,精神卫生领域的工作者也在默默付出,做了大量工作,守护人们的心理健康。
其他文献
站在时光的码头,回望2020年,这一年是很特别的一年。我们从来没有想到,也没有预见过这样的未来。各种焦虑、迷茫、烦闷、疲惫、痛苦、无聊等在心里起起伏伏。当我们终于有时间来关照自己,来审视自己的这些情绪,我们可以怎么做呢?又如何在新的挑战里寻找生机呢?  “稳下来” —练习注意控制,让自己稳下来  在疫情尚未得到全面控制的春夏两季,不确定性造成的焦虑时刻影响着人们。“什么时候开学?”“什么时候可以不
期刊
我们有时会感到无法拒绝他人—明明不是自己想要的、想做的,但却无法拒绝他人的请求。同事来寻求帮忙,尽管不是很方便心里不太愿意,想着“不,不,不,我的工作还没做完”,但脱口而出“好啊,没问题”。打车遇到了绕路的司机,本想询问原因,但话到了嘴边却又觉得算了吧,没法掉头了说了也白说,只好支付额外的金额。  在处理社交冲突时全部接受或全部反对,都并非是适应性的应对策略,这不仅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会
期刊
父母不理解你,可能是因为他们也不曾被理解  我们依然从小z的来信说起。小z在信中多次问到:“为什么他们(父母)不能理解我?”。我感受到她的这句话更多的不是在寻求答案,而是一种倾诉,一种抱怨。但是,包括小z在内的孩子们,是否真正想过这个问题的答案呢?为什么很多父母做不到理解自己的孩子呢?是他们不愿意?碍于面子?还是,他们也许根本不具备理解别人的能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尝试过去真正地理解一个人?理解
期刊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过去一年所有的欢乐、难忘、遗憾、伤痛将随着时间一点点淡去,对于即将到来的2021年,你有什么愿景吗?  众多《心理与健康》杂志读者通过微信公众号与邮件互动方式给我们留言,以下是从众多留言里选中的新年心愿。  @喵喵:2021年,希望通过努力实现考取心理治疗师中级的目标,不断助人且自助,逐漸摸索出适合自己走的路。不求迷雾完全散去,只盼看得见远方的灯塔。然后,脚踏实地,满载着希望与
期刊
想过辞职吗?想过的。  工作了五年,突然想辞职了。冲动之下,洋洋洒洒写下了几千字的辞职信。写完大哭了一场,觉得轻松了许多。  始终觉得做心理老师是一件特别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各种不被理解,各种被边缘化,各种被动。  我们需要理解别人,但很少有人能理解我们  同事  不理解  很多人都觉得语数外忙,但一想到心理,就觉得我们很清闲。其实,我们的忙是看不见的忙,是隐形的忙。做了无数个咨询,不能说。做完咨询
期刊
小周是个20岁的大三女生,近一个月饭量明显增加,虽然每顿吃的是以前的一倍,可还是感觉饿得心慌、手抖、出汗、乏力。经常腹泻、大便次数明显增加,整个人也消瘦了不少。因为临近期末考试,小周猜想可能是因为考试压力太大造成的,一直也没放在心上。近一周开始出现失眠,容易紧张,经常感到心慌、心悸,坐立不安;敏感,一点小事就能引起很大的情绪波动,经常跟同学、舍友发生摩擦;话多,声音大,活动多,经常半夜起床看书或者
期刊
人格中有一类非常著名—表演型人格,也称癔症人格。它的出名在于精神分析最早的来访者是癔症患者,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正是癔症开启了精神分析之路。可有趣的是,尽管精神分析早期多为癔症患者,但这种人格类型却在整个心理障碍的门类里不算常见,甚至人们常常忽略这种类型的存在,并不熟知其特点究竟是怎样的。  表演型人格的人格特点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
期刊
在大自然中体验“心流”  夏日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青砖路面,长出片片碧绿的青苔。一只金黄色透明的蝉壳,安安静静伏在青苔上,旁边灰色的西瓜虫围着蝉壳晃动着细细的小脚想爬上去。妙趣横生,色彩对比强烈的画面吸引了我,情不自禁地蹲下来仔细观察蝉壳和西瓜虫。  灰色的西瓜虫听到脚步声,迅速团成一个小球躲避危险。但是不一会儿,小家伙又仰天舞动着小脚,开始肆意地张扬着生命的活力,—转眼又翻过身,围着蝉壳转悠起来
期刊
事实果真如此吗?  国人好客,每逢佳节、喜事总会约三五好友相会聚餐,把酒言欢。近日朋友庆生,在酒桌上遇到这样一个人:喜欢自报酒量,但报出来的量总会超过其真实喝掉的量。若被人提出质疑,则言词凿凿地说别人喝少报多,而不说自己谎报“酒”情。争论到酣处,还找了些佐证,再三地强调自己比别人喝得多。  你也谎报过酒量吗?如果没有,下面的情况是否在你身上发生过呢?  考试得了高分,是自己努力;考砸了,是因为题型
期刊
医护人员心理问题影响因素  相对其他群体而言,医护人员掌握了较多的传染病及防控知识,  对疾病的恐惧较轻,他们在工作中的心理问题多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所致:◎ 物资和心理准备不足  在疫情的初期,个人防护物资较为缺乏,加上部分医护人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工作中缺乏足够的安全感。但是随着物资供应逐渐丰富以及对疾病的了解不断深入,因准备不足引起的心理问题逐渐缓解。◎ 工作耗竭以及工作挫折  导致本次疫情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