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做“低头族”,帮助孩子远离手机瘾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iegfiusbkufbakuef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头族,是一个“手机”和“冷落”组成的新型词,它指那些只顾低头玩手机而无暇顾及或者是冷落周围一切的一群人或者一種社会现象。不难发现,在大街上、地铁里、商场中、校园里,总有那么一群低头看屏幕的低头族,他们不分年龄和性别,沉浸于手机屏幕里的虚拟世界,很少与身边的人面对面沟通和交流。

  “低头族”这一人群或是社会现象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一方面手机的便利性使人们在生活中越来越依赖它,人们用手机购物、娱乐、聊天;但是另一方面无处不在的低头族不仅影响自身的健康,而且在人际间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夫妻“低头族”会影响彼此间的交流,进而损害相互间的感情,领导“低头族”会降低下属对领导的信任感,进而削减下属的工作热情度。
  研究发现,手机成瘾在青少年孩子群体中的检出率居高不下,手机成瘾已经严重威胁孩子的情绪平衡、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重视家庭教养对青少年发展的作用,强调父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通过父母的“言传”主动控制,使孩子表现为父母想要的行为模式,而“身教”即父母无意识的行为也可以被孩子习得,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于是我们不禁要问,孩子玩手机成瘾是否受到父母“低头族”的“身教”影响呢?



  为了更加科学有据地说明这个问题,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有研究者做过父母沉浸于手机与孩子手机成瘾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研究者采用了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年龄在11~15岁的孩子,通过编制量表、采集数据、数据分析,最终得出了父母沉浸于手机与孩子手机成瘾呈显著正相关,父母沉浸于手机能够预测孩子手机成瘾的结论。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地做出“低头族”父母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导致孩子手机成瘾的预测。
  那么作为父母该怎么做才能避免孩子被手机瘾侵害呢?
  不妨放下手机,采取下面的方法主动拉近和孩子间的心理距离。

□ 多和孩子聊天,

做“不低头”的榜样


  作为父母不能一回到家中就要求孩子闭门学习,而自己却躺在沙发上做起了“低头族”,这些不经意的“身教”会使孩子认可手机的魅力,进而慢慢地被“手机瘾”拉下水。尽管起初在和孩子交流时可能会遇到阻碍,但不要放弃,多尝试几次,逐渐找到孩子的兴趣点,慢慢了解孩子的想法,从而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正确引导孩子表现出父母所期许的行为模式。

□ 做孩子的朋友,

倾听他们的内心


  父母可以多观察孩子的行为,主动分析他们话语的真实内涵,对孩子的一些感受和思考要予以关注,做他们的朋友而不是命令者,主动倾听孩子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同时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时要学会换位思考,可以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孩子扮演“爸爸”或“妈妈”,父母扮演“孩子”进行情景假设,这样父母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孩子也能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

□ 既要与孩子玩耍,也要提供

给孩子独立的心理空间


  父母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包括陪孩子一起看电视、一起画画、一起逛街、一起旅游等,在这些过程中既可以增强孩子的体魄,也可以提高孩子的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同时,每个孩子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内心世界都有一块属于他们自己的领地,作为父母我们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积极创造条件,给予孩子一块自己可以随心所欲自由支配的“领地”。例如孩子可以自主决定自己卧室的陈设,自己选择喜欢的书桌、板凳,给他们一个独立的空间,可以让孩子独立思考。

□ 父母间以礼相待,

营造家庭和谐氛围


  在家庭中,父母间互相尊重,以礼相待,使孩子生活在一个安定和睦、温暖融洽的家庭中,有助于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如果父母间总是互相争吵,争吵后又做回“低头族”,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会使孩子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悲观、孤僻的情绪,父母不好的“身教”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内心孤僻、紧张不安的孩子就会效仿父母尝试通过手机里的虚拟世界去逃避现实。所以说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父母间的友爱行为,有益于孩子的积极模仿,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更重要的是孩子获得了爱。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每个家庭的生活条件变得越来越好,手机、网络创构的虚拟世界不仅仅使大人沉浸于其中,很多孩子也在慢慢被它侵蚀。作为父母,我们承担来自家庭、工作、生活方方面面的压力,但是请记住,不要试图通过做一个“低头族”来暂时逃避这一切,请放下手机,用心去关爱我们的孩子,他们不仅仅需要良好的物质条件,更需要来自爸爸妈妈的关心和爱。让我们拒绝做“低头族”,帮助孩子远离手机瘾,用我们良好的言行助孩子健康成长吧!
其他文献
想过辞职吗?想过的。  工作了五年,突然想辞职了。冲动之下,洋洋洒洒写下了几千字的辞职信。写完大哭了一场,觉得轻松了许多。  始终觉得做心理老师是一件特别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各种不被理解,各种被边缘化,各种被动。  我们需要理解别人,但很少有人能理解我们  同事  不理解  很多人都觉得语数外忙,但一想到心理,就觉得我们很清闲。其实,我们的忙是看不见的忙,是隐形的忙。做了无数个咨询,不能说。做完咨询
期刊
小周是个20岁的大三女生,近一个月饭量明显增加,虽然每顿吃的是以前的一倍,可还是感觉饿得心慌、手抖、出汗、乏力。经常腹泻、大便次数明显增加,整个人也消瘦了不少。因为临近期末考试,小周猜想可能是因为考试压力太大造成的,一直也没放在心上。近一周开始出现失眠,容易紧张,经常感到心慌、心悸,坐立不安;敏感,一点小事就能引起很大的情绪波动,经常跟同学、舍友发生摩擦;话多,声音大,活动多,经常半夜起床看书或者
期刊
人格中有一类非常著名—表演型人格,也称癔症人格。它的出名在于精神分析最早的来访者是癔症患者,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正是癔症开启了精神分析之路。可有趣的是,尽管精神分析早期多为癔症患者,但这种人格类型却在整个心理障碍的门类里不算常见,甚至人们常常忽略这种类型的存在,并不熟知其特点究竟是怎样的。  表演型人格的人格特点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
期刊
在大自然中体验“心流”  夏日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青砖路面,长出片片碧绿的青苔。一只金黄色透明的蝉壳,安安静静伏在青苔上,旁边灰色的西瓜虫围着蝉壳晃动着细细的小脚想爬上去。妙趣横生,色彩对比强烈的画面吸引了我,情不自禁地蹲下来仔细观察蝉壳和西瓜虫。  灰色的西瓜虫听到脚步声,迅速团成一个小球躲避危险。但是不一会儿,小家伙又仰天舞动着小脚,开始肆意地张扬着生命的活力,—转眼又翻过身,围着蝉壳转悠起来
期刊
事实果真如此吗?  国人好客,每逢佳节、喜事总会约三五好友相会聚餐,把酒言欢。近日朋友庆生,在酒桌上遇到这样一个人:喜欢自报酒量,但报出来的量总会超过其真实喝掉的量。若被人提出质疑,则言词凿凿地说别人喝少报多,而不说自己谎报“酒”情。争论到酣处,还找了些佐证,再三地强调自己比别人喝得多。  你也谎报过酒量吗?如果没有,下面的情况是否在你身上发生过呢?  考试得了高分,是自己努力;考砸了,是因为题型
期刊
医护人员心理问题影响因素  相对其他群体而言,医护人员掌握了较多的传染病及防控知识,  对疾病的恐惧较轻,他们在工作中的心理问题多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所致:◎ 物资和心理准备不足  在疫情的初期,个人防护物资较为缺乏,加上部分医护人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工作中缺乏足够的安全感。但是随着物资供应逐渐丰富以及对疾病的了解不断深入,因准备不足引起的心理问题逐渐缓解。◎ 工作耗竭以及工作挫折  导致本次疫情的
期刊
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在本期策划栏目中,让我们从3个不同的角度了解精神卫生事业在抗击疫情中的贡献,掌握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病毒突袭而至,疫情来势汹汹。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全国上下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  在这次抗疫斗爭中,广大医务工作者直面病毒,拯救患者于水火;疾控工作人员为阻断病毒传播,工作
期刊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蔓延,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挑战。在国内疫情持续向好的同时,国外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这无疑给滞留在海外的国人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海外的国人可能因长期不能归国产生焦虑情绪;对当地的疫情发展、社会局势产生悲观恐慌看法;在疫情尚未得到控制时各国即复工复产,加重了个人对自身健康和人身安全的担忧;感染或近距离接触感染者也给当事人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海外國人亟需帮助  面对
期刊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难免会经历分离和告别,其中最令人痛彻心扉的莫过于与挚爱之人天各一方的诀别。哀伤是人们失去亲人朋友之后自然而然的反应,极度思念逝者、渴望再次见到他/她的想法挥之不去,同时伴随着抑郁、绝望等痛苦的情绪感受,这些都是典型的哀伤反应。哀伤反应的表现  哀伤的过程是复杂而独特的。它既包括情绪情感反应,也包括认知、行为、身体等其他方面的反应。具体来说,在情感上,丧亲者可能会有抑郁、焦虑
期刊
初一女孩小Z的 来信  小舒老师,我最近学习退步了。我妈知道后跟我说“你已经堕落成这样了吗?”我顶嘴,跟她说想上补习班学习,说我羡慕别的同学。我们就吵了起来,我妈像疯了一样打了我。然后没收了我的手机,不允许我与人聊天、交往,不允许我买衣服、出去玩。违背她的意思,她就会打骂我,还经常言语中伤我。一个人怎么可能对自己的亲生女儿这样呢?我觉得我没办法和她好好生活在一起,我好想赶快长大然后搬出这个家,远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