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7年第6卷各期专题

来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wpuco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中的表达规律.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缺血再灌注组(I/R组,共25只)和假手术组(Sham组,共15只).采用线栓法成功制作可复血流的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缺血2 h后再灌注,于再灌注6 h、24 h、48 h、72 h和7 d时取材,进行MMP-
目的 探讨YL-1型针穿刺治疗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36例经YL-1型针穿刺治疗的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血肿复发2例,余均一次治愈,2例血肿复发病例经再次穿刺治疗后治愈.并发不同程度气颅71例,穿刺点延迟愈合或感染2例,术中突发癫痫1例,经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 YL-1型针穿刺治疗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可靠,
Rho激酶(Rho-associated kirmse,ROCK)属于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成员,是目前功能研究最为清楚的Rho下游靶效应分子,参与调节细胞的多种行为与功能,包括收缩、游走粘附、生长分裂、生存、肿瘤细胞的转化和浸润。
大脑中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相互作用对神经环路的生长发育、功能维持和可塑性具有重要意义。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和处理的关键部位是突触,而突触进行信息传递和处理的能力是可以改变的,即具有可塑性。近期的研究发现NG2胶质细胞与海马神经元之间存在快速的神经元一胶质细胞突触传递。
期刊
期刊
顽固性癌痛的治疗是一公认的世界性难题.早在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曾推荐一个由阿司匹林、可卡因到吗啡的三阶梯方案[1].但即使给足够量的镇痛药和系统的正规治疗,仍有相当一部份顽固性癌痛患者不能有效缓解疼痛,或者不能耐受长期大剂量强效镇痛药所带来的副作用,而需寻求所谓"第四阶梯治疗",即外科手术的治疗.现结合文献将常用外科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目的 根据寰枕畸形伴发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不同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采取不同手术方式组合对颈脊髓进行减压,并评价探讨其疗效和预后.方法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自2002年1月至2007年7月共收治22例寰枕畸形伴发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了解患者首发症状及病程演变情况后,以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系统对手术前后体征进行分析比较,常规行X片、CT、MRI等影像学检查.一期以不同术式组合(枕颈减压、枕大池成形
目的 探讨颅内原发性多细胞源性肿瘤的临床特点与诊治方法.方法 同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例颅内原发性多细胞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治疗方法,复习文献并探讨其可能发生机制.结果 8例患者共发现16个肿瘤.包括脑膜瘤6个,垂体瘤3个,听神经瘤2个,星型细胞瘤2个,松果体细胞瘤2个,黑色素母细胞瘤1个.一次手术切除5例,分次切除3例,共全切肿瘤12个,次全切除3个,大部切除1个.结
目的 探讨轻、中型颅脑外伤中颈性眩晕患者的早期治疗方案.方法 将轻、中型颅脑外伤中颈性眩晕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38例)与对照组(46例),治疗组采用颈椎牵引、星状神经节封闭、早期颈部理疗等方法 并结合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对其疗效进行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结果 治疗组治愈29例,好转8例,无效1例,平均治疗时间20d;对照组治愈26例,好转15例,无效5例,平均治疗时间3
目的 用不同接种体积立体定向建立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比较其生长特性.方法 配制浓度为1.0×106 个/10μL C6单细胞悬液,分别取5、10、20、40、80、160 μL立体定向接种于大鼠右侧大脑尾状核区,在四个水平对各组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大鼠成瘤率分别为60%(5μL)、93%(10μL)、100%(20μL)、93%(40μL)、87%(80μL)、33%(160μL),瘤细胞病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