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馆藏香炉看中华香文化在闽台区域的传播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kyvictori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香炉的用途主要是盛置烧香以为供具,用以祭祀、供奉等。香炉在闽台地区信仰习俗中的地位很重要,也包含一定的规矩与制度。中国香文化中组成部分之一的闽台香炉在形制、造型上各具特色,材质也多种多样。
  关键词:香炉;闽台地区;香文化
  1 香炉与点香
  香炉,顾名思义是一种焚香的器具。香炉的用途主要是盛置烧香以为供具,用以祭祀、供奉等。古人对于焚香炉具的重视可由焚香的作用谈起。古人借由焚烧香料所产生的热与香气,以达到取暖、熏衣、净身、驱除恶臭、净化空气的目的,使人身心舒缓、神清气爽。
  佛教传入后,香在佛教中被视为供养圣品,以香供佛是佛教徒表现虔诚、奉献心的仪式之一。香能熏陶身心、助益修行,也可接引众生净化心灵,得到安乐,为修持法门之一。在道教斋醮法坛的祭祀活动中,香也是必不可少的信物。道教认为三天之上以道为尊,万法之中焚香为首,祭祀的目的是向神灵乞求祷告,而烧香具有通真的功能。宋以后,点香行为更成为文人雅士的雅趣之一,香气可滋养身心,使人心绪沉静、意态安详,故有所谓“炉瓶三事”,即香炉、箸瓶、香盒三物,中位放置香炉,两旁为箸瓶及香盒。明清两代,宫廷皇室、士大夫阶层及富裕百姓更以点香作为高贵、雅致的象征,香炉日渐成为日常生活用品之一。
  2 历代香炉的形制
  自古以来,香已深入民间各个层面,也因有焚香之俗而有香炉的出现。根据考古资料分析,显示中华先民很早就有熏烧香草之习。早在西周时期就有祭祀焚香之俗,周人以香烟降神,是在祭坛焚香,使馨香之气达于空中,供上界神灵宴飨。香炉之名始见于《周礼·天官冢宰》,宫人寝室之中供有炭炉,专供室内取暖,此时的炉是一般的铜炭炉,尚未出现专为焚香而设计的香炉。汉代已流行香炉焚香,大量主要用于烧炭取暖的熏香器从各地出土,可知当时熏香习俗已经很普遍。两晋士大夫以香沐浴、以香熏衣的风俗开始盛行,当时以博山炉、圆罐式、豆式有承盘为多。香炉发展到宋代进入鼎盛时期,五大名窑和龙泉窑、越窑等无不烧制瓷质香炉,一般的文人墨客甚至百姓也都习惯于在日常生活中点香消遣。香与琴、棋、书、画、茶等一样,是生活必不可少的用品,品香也成为文人生活中一部分,点香、挂画、抚琴、吟诗四大雅致也记录了文人闲适、高雅的生活。香事的普及也带动另一波香炉的改进与生产,小型香炉更成为文人们独特的审美和把玩的对象。此时的香炉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香炉尺寸明显缩小,多以工艺精巧的仿古青铜器造型陶瓷香炉而闻名,如鼎式炉、簋式炉、鬲式炉等。兽形耳也是宋代香炉的一大特色。元朝出现高脚香炉的造型。明清两代的香炉式样多为仿铜鼎式,清代香炉在材质、技术上更为讲究,粉彩、斗彩、釉下彩等用料丰富,珐琅、青花做工精细。
  明代万历年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十四中记载制作线香、篦香的材料和方法。线香的出现也激发香炉的再一次创新,许多香炉开始注重器腹深,以利于插香,深直筒式、深杯式样的香炉开始风行,专为焚烧线香而设计的香筒、香插及卧炉也纷纷出现。陶瓷制的香炉则因不易散热而成为香炉的常见材质之一,人们认为可久留余温象征“炉旺人旺”。在闽台传统习俗中,闽台先民们更认为这代表着子嗣延绵、香火不断、多子多孙,香炉成为家族香火的延续物象征。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明代德化窑白釉印花三足炉可为代表(图1)。该器平口直桶壁,底伸三矮足,胎白釉净,器身光洁,简单大气,是明代德化窑瓷器的精品之一。
  闽台香炉的造型各具特色,有方形、方斗形、狭长形、圆形、椭圆形、多角形、不规则形等,较具特色的是仿古代青铜器造型,多是以金石学中的食器或酒器作为依据,如鼎式、甗式、鬲式、簋式、彝式。香炉的足有三足、四足、六足不等。炉耳则有无耳及附双耳两类,双耳的造型更是千变万化,有朝天耳、夔龙耳、兽首耳、连环耳等。在天公炉方面,多为高足鼎的造型,体积较大,装饰相当华丽,立于地面、拜亭或置于室外向天处。也有小型寺庙或私宅大堂(公妈厅)因空间考量,便选择较小型、造型简单的香炉,将之悬挂于前梁柱上作为祭拜天公所使用的香炉。除上述几类造型外,另有附加伞盖着,伞盖层层覆盖至数层,上头同样雕飾着舞凤蟠龙仙人祥云等设计,造型抢眼而备受注目。
  3 闽台民俗中的香炉
  闽台先民在日常生活中,当有疑惑不解或身心问题难以抉择时,便会至庙中求神问卜,以掷筊的方式请求神明解惑,以解决疑难问题。求神时人们常拿着筊在香炉上绕三圏,透过烟雾传达个人的心愿给神明。在向神明祈求平安符、保身符、串珠时也要进行手持托庇物等在香炉上绕三圈的过炉仪式,以熏染神祇的灵气。信徒认为只要过炉正确就代表了神力护持,自己或求托之人可以得到净化和加持。由此可以发现香炉在闽台先民心中的重要性。供桌上的香炉通常随着供桌的高度、长短不同而有不同,采用文公尺丈量的方式,选择出最符合吉祥的尺寸。
  订制香炉前先必须决定香炉的尺寸,以文公尺为度量,高度以合文公尺中的有益、得利、添丁最佳,香炉高度不宜超过神像的半身(腰部)。若是祭拜冥灵则必须以丁兰尺为度量。有时为求阴阳两利,有些庙宇则订制双合利的尺寸,即在文公尺、丁兰尺上都符合吉祥的尺寸。一般香炉的贩售,需视庙宇、祠堂需求而定,有大小之分,普遍为3寸6分(12厘米)、5寸5分(约18.3厘米)、6寸(约20厘米)至8寸(约26.7厘米)等。庙埕间的天公炉无论是方形、圆形还是多角形,外径皆超过1尺3寸(约43.3厘米),通常越有历史传承的庙宇天公炉的规格就愈大,如温陵天后宫、台北龙山寺、临淮关帝庙、鹿港天后宫等,大而华丽的香炉更显示出庙宇在当地民众心中的稳定地位。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有一件清青花龙纹直筒炉就能反映(图2)。此器高36.1厘米,口径29.4厘米,足径26.7厘米。此器为直筒形,口微敛,后唇,束颈筒腹,圈足。全器施白釉,正中绘莲花牌座,正前楷书“蒋氏宗祠座前”,及边款,前后款,皇清同治癸酉糓丑宝炉秦宪,前左款,重复同上浣吉旦敬酬,周边绘双龙祥云及波涛,上绘一圈云雷纹,瓷胎色灰白,微泛青,青花釉色滋润清晰分明,纹饰布局错落有致,绘制手法老练,底足干净细腻,没有闽台民窑常见的底足粘沙现象。此器应为清末闽台蒋氏宗祠中为祭祀祖先不惜重金特别订制的筒形炉。   香炉除了在信仰习俗中的地位重要外,还有一定的规矩与制度。在庙方或家庭选定好香炉后,必须进行安炉动作,以待神祇降临。安炉必须选择黄道吉日,并经掷筊请示神明,确认好日期,由声望崇隆的长者乡贤来主祭,典礼庄严肃穆。在仪式中还得在炉中放置一些纸钱焚烧或烧些檀香,俗称热炉,同时也会放些铜钱,俗称压炉。铜钱通常放十二个,呈一正一反方式放置,十二代表一年十二个月,一正一反表示钱财滚滚而来,每月见钱。铜钱以明代永乐通宝、清代康熙通宝最受推崇。
  一般的供炉放置在庙宇或住家的神祇前供桌的正中央,上端不得有梁柱,亦不可压着神案。炉位应与佛像的腹部相齐,奉香时即可伸手取之为大吉。若炉位高低偏差不太理想时,应取寿金用红纸包扎垫在神像或香炉之座下,以平稳为吉。天公炉则放在庙宇前缘的正中间适当的位置或庙埕间。
  闽台先民的香炉除铜制和瓷质外还大量使用石材。石材天然而容易取得,使用也最为广泛,包括许多工艺美术品、日常用品、建筑装饰中都有使用。石材还有坚固、厚重、沉稳、耐用、不易变形等特点。闽台石制香炉大量使用泉州白石(花岗岩)、青草石(辉绿岩)或漳州青石。石香炉雕刻常用的技法有水磨沉花(阴雕)、内枝外叶(透雕)、剔地起突(深浮雕)、压地隐起(浅浮雕)或圆雕(立体雕)等,结合师傅们高度的创作技能,将香炉上的吉祥图案打造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中的“天上圣母”石香炉就是从中国台湾省高雄市征集捐赠的福建泉州白石清代作品,长筒形,高17.3厘米,口径20厘米,底径25厘米。炉壁外侧雕有楷书“天上圣母”四字及盘龙两只,内侧通壁有明显凿痕和使用痕迹,有底座,座上雕有莲瓣纹。该文物见证了清代台湾宫庙大量使用福建建材和福建匠人的历史。
  锡制香炉因光亮润泽象征功德圆满,近代亦广为使用。锡制香炉造型较为简单(图3),多为供炉,炉身不大,有鼎式、鬲式及簋式等样式,多于炉耳及炉足的部分进行装饰,常见龙耳、兽腿足基本造型。炉身浮雕嵌饰龙、麒麟、卷草、荷叶等。闽南锡工师傅多以阴刻石模灌铸锡铅合金的组件,再将锻打或铸锡的配件焊接组装,最后再经过锉修、研磨刨光、上色处理、装饰等工序,过程十分繁复。福建泉州打锡巷杨氏家族和台湾鹿港陈万能先生皆为个中高手。
  4 结语
  由闽台先民日常生活中的香爐可以看出先民质朴的审美眼光与物质文化,中华传统的金(铜炉、锡炉)、木(木炉)、火(陶瓷)、土(石炉)、水(玳瑁、鲸骨)五行皆可作为香炉的载体。中华传统香文化如此优雅绚丽,历代各种各样的香炉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文化品位、生活情趣,引人沉浸其中。
  参考文献
  [1]韩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铜香炉—兼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熏香习俗[J].四川文物,2021(2):90-100.
  [2]安瑞军,游恺.古代香炉中的香文化[N].中国文物报,2021-03-09(005).
  [3]鲍楠.那些深藏清宫的皇家风范—故宫博物院藏法器展赏析[J].收藏家,2021(2):35-44.
  [4]曹力文.一缕沉香一杯茶,一壶香意醉流年—浅析紫砂作品意香壶的雅致人生[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0,54(12):167.
  [5]李湖江.试探“狮炉象果”图案在古建装饰上的运用—以闽台地区为考察中心[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4(5):24-27.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以新发现的徽宗敕徐衡两道圣旨、汤修敬题《砚山徐氏宗谱》驸马衡公像赞、《砚山徐氏宗谱》《鸿庆居士集》以及《饶州府志》《江西通志》《乐平县志》《宋诗纪事补遗》等为佐证材料,从弃文从武丙戌科武举殿试武状元、东南大水赈救兴国奉法承令特授武翼郎、晋封武功大夫安州团练使通报效法赈济经验、爱民之吏不惜爵赏两尚皇姬升帝眷、调广东提刑单人匹马降刘隆改提京西保甲、转康州防御使致仕高宗御赐仁者寿六个方面,深
摘 要:广元千佛崖造像在四川地区佛教造像中有着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肇始于魏晋时期,吸收隋朝遗风,在唐朝达至鼎盛状态,至唐中兴年间造像之风渐息。根据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并结合窟龛形制与佛像的风格样式、造型等特征,可将其风格的演变划分为贞观之治:遗风之下的“一枝独秀”;永徽之治:成长之中的“二卿佳人”;开元盛世:崖壁之上的“卓绝千古”;会昌中兴:劫难之后的“九九归一”共四个时期。  关键词:广元;千佛崖
摘 要:三国归晋后,司马氏称王于天下。然太康之治后,西晋政治形势急转直下,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的发生更不断动摇着西晋立国之根基。在王朝不可避免地由盛转衰之时,往往不乏忠义之士挺身而出以毁家纾难,嵇绍是竹林名士嵇康之子,虽然其父耻于与司马氏为伍,但他本人却在八王之乱中因护卫晋惠帝司马衷而亡。文章尝试探究嵇绍世系及其交际圈并力求尽可能还原嵇侍中之历史形象,以期从西晋末年家族和社会的联系之中获得一些感悟。
摘 要: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晏子是有明确历史记载的高密人,其智慧、品德、言行在高密这方土地上几千年来遗风犹存,影响了高密人的方方面面。高密人民对这位家乡先贤也是推崇备至,大力发展弘扬晏子文化,以晏子精神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晏子;高密;影响  晏子,名婴,字仲,谥平,莱之夷维(今山东高密)人。《史记·管晏列传》载:“晏平仲婴者,
摘 要:壁画是历史上最悠久的绘画形式之一,主要指的是描绘在各种建筑物的墙壁上或者天花板上的图画。山西省拥有丰富的壁画资源,而潜藏在山西壁画中的服饰元素也成了当今人们研究壁画风格特征和价值内涵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对这些壁画人物的服饰探究中,我们不仅能够获得来自历史给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也能感受到其折射出来的独特而又富有魅力的时代内涵。文章针对多福寺、公主寺内明代壁画中的人物服饰,对其形式的特点、
摘 要:近出《诸子徙信 燕赵玺印》和《秦封泥集存》两书,部分文字整理者未释,其中有不少未释字照片较为清楚,将其与同时代其他字形相比即可释出,如“叚阴”“成颠”“临汉丞印”“耤阳丞印”“寺宁丞印”“豸父乡印”等。  关键词:古玺;封泥;战国文字;叚  近出《诸子徙信 燕赵玺印—吴振文 胡立鹏藏战国玺印选》(以下简称《印选》)一书,①收录126枚戰国古玺,照片精美,印面清晰。刘瑞编著的《秦封泥集存》②
摘 要:定鼎门遗址区在洛阳市洛河南岸城市主干道龙门大道西侧,位于隋唐洛阳城中轴线的正南端。作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片区,在大遗址保护理念下,遗址区借助葱郁的绿植造就出一片都市“绿肺”。当前,通过第三方管养企业提供专业的养护服务,遗址区绿化养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文章从养护工作实际出发,就遗址区绿化养护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建议。  关键词:定鼎门遗址区;绿化养护;改进提升  定鼎门遗址是世界文化遗
摘 要:盆景是中国园林艺术及文化的载体及表现手法之一,蕴含着古人观天地生物气象的精神追求,其植物选择及盆器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同时践行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美学思想。文章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将历代盆景入画的作品进行归总并做分类,以展览“日月烟霞纳一盆—清代盆景文化展”中南京博物院馆藏清代书画中的盆景为重点,探究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盆景;清代书画;象征意义  1 盆景发
摘 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文明重要载体的古代字画之所以能够世代相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正是修复和装帧。这些古旧字画在漫长的光阴中流转传承,而作为常见字画载体的纸,极易在天然环境中老化,逐渐出现各种问题,假如未进行及时有效的修复,就会直接影响古旧字画的寿命及其文化艺术价值,甚至会因日渐朽烂而毁于一旦。文章围绕明州(宁波古称)古字画修复装裱技艺中的关键步骤进行分析与阐述,希望引起各方的关注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