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江西武状元徐衡研究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新发现的徽宗敕徐衡两道圣旨、汤修敬题《砚山徐氏宗谱》驸马衡公像赞、《砚山徐氏宗谱》《鸿庆居士集》以及《饶州府志》《江西通志》《乐平县志》《宋诗纪事补遗》等为佐证材料,从弃文从武丙戌科武举殿试武状元、东南大水赈救兴国奉法承令特授武翼郎、晋封武功大夫安州团练使通报效法赈济经验、爱民之吏不惜爵赏两尚皇姬升帝眷、调广东提刑单人匹马降刘隆改提京西保甲、转康州防御使致仕高宗御赐仁者寿六个方面,深入研究徐衡的生平事迹。研究认为: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对宋代江西武状元徐衡进行研究,将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和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全力打造历史名人效应铸造地方特色文化基因,为发展江西地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资料支撑。
  关键词:宋代;江西;武状元;徐衡
  徐衡,原名徐衡卿,字季平,江西乐平下徐村人(今塔前乡)。生于北宋熙宁八年(1075),崇宁二年(1103)考中文进士,崇宁五年(1106)应试中武举殿试第一名武状元,授右班殿直殿前侍卫官,改晋宁军右同知驻吴堡寨,擢江东提点刑狱,又任江东西路廉访使。政和三年(1113)授武翼郎。重和元年(1118)任江南东西两路廉访使,封武功大夫安州团练使,提京畿保甲兼广东提点刑獄,升汴京转运使兼按察使。建炎元年(1127)转任康州防御使,绍兴二十六年(1156)五月十八日寿终八十一岁。
  汤修敬题《驸马衡公像赞》(图1):“遗容俨雅声闻烜赫,即之若春阳之和,仰之若秋霞之洁,衣紫腰金垂绅正笏,忠言谠论着于朝列宜乎其流,风遗韵能振起,其后而永世不灭也。”①
  从《驸马衡公像赞》可看出,驸马徐衡遗容恭敬庄重,名声和威望显赫,接近他像春天的阳光和煦温暖,仰望敬慕他像秋天的霞光洁白无瑕,身穿紫袍,腰佩金印,朝服外衣的大带下垂,双手端正地捧着朝笏,尽忠直言论述于朝列之中,风尚功勋英雄气概雄起,民族大义精神永放光芒。
  本文依据古籍文献,从弃文从武丙戌科武举殿试武状元、东南大水赈救兴国奉法承令特授武翼郎、晋封武功大夫安州团练使通报效法赈济经验、爱民之吏不惜爵赏两尚皇姬升帝眷、调广东提刑单人匹马降刘隆改提京西保甲、转康州防御使致仕高宗御赐仁者寿六个方面,深入研究徐衡的生平事迹。
  1 弃文从武丙戌科武举殿试武状元
  徐衡,北宋熙宁八年(1075)出生于江西乐平下徐村,自幼受家教熏陶与家族兄弟五十余人习文练武。崇宁二年(1103),二十八岁的徐衡考中文进士进入太学,授文官职位。此时北宋已进入末年,国力逐渐衰弱,而北方的女真族日益强盛,虎视北宋,企图南下扩张版图。崇宁三年(1104),北宋朝廷在各路、州府学校设置武学堂、斋舍,为国家培养造就武学军事人才,补充军队中下级军事官员。徐衡认为,文官虽能管控安抚治理天下,但大敌当前国家安危乃头等大事,只有武官才能安邦定国保卫天下。因此,徐衡毅然选择弃文从武进入武学堂,日课兵书、战法、阵法,夜习十八般武艺、马术、弓弩、火器等。崇宁五年(1106),三十一岁的徐衡通过武举乡试和会试,每次经三组考试,第一组举石、徒手格斗等,第二组步射、骑射和马上格斗等,第三组“孙吴兵法”、边防策略等,最终获得丙戌科武举殿试一甲第一名武状元。
  《砚山徐氏宗谱》记载:“遂公,行小四,娶梅蒲胡氏,宋政和间,授敦武功累以子贵,赠至武功大夫,胡氏赠太夫人,合葬月山乡林,详见墓志铭文。”①
  《江西通志》卷一百六十列传二十七饶州府记载:“徐衡,字季平,乐平人。以进士业游太学,遇朝建武学,慷慨读孙吴书,试中武举第一。”②
  徐衡是江西历史上第一位武状元。从《砚山徐氏宗谱》可看出,徐衡排行四十一,家族兄弟众多,如叔父徐庚哲宗绍圣四年(1097)进士,徐遂排行小四,政和年间授敦武功累以子贵赠至武功大夫等,可见徐衡自幼文武兼修,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奠定了基础。北宋时期重文轻武,徐衡先行考取文进士脱颖而出,然时下国家武学军事人才紧缺,徐衡毅然以国家大局为重弃文从武,一举夺得武举殿试一甲第一名武状元,可谓文韬武略,用现代说法即“双博士学位”。徐衡《谏同试诸友》诗云:“赵郑丁张与二刘,更兼气合分相投,竹林风韵连诸子,斗宿星光共一州。壮士济时挥匣剑,圣人清处对瓮瓯,胸中久蕴平津策,管取吾今作状头。”①描述了徐衡与同试诸友竹林读孙吴兵法、斗宿星光苦习练剑,诸友胸中皆有治国方略,参加武举考试的艰辛过程。正是文进士、武状元的艰苦磨炼,为徐衡的军旅生涯开启了闸门,也为他的政治仕途架起了桥梁和纽带。
  2 东南大水赈救兴国奉法承令特授武翼郎
  徽宗极为欣赏这个文进士出身的武状元,封徐衡为右班殿直殿前侍卫官,负责皇帝殿前安全保卫工作。不久,因为太原安抚使许几的推荐,升晋宁军右同知驻吴堡寨,擢江东提点刑狱,又任江东西路廉访使。政和元年五月(1111),东南大水,朝廷分路派遣使官赈灾济贫,三十六岁的徐衡奉命抚恤体察民情,纪检监察各路州县赈灾情况,爱民如子秉公执法,受到徽宗表彰。政和三年(1113)二月初二日,三十八岁的徐衡上疏四状谈赈灾救民兴国之策,阐述救活一个贫民若是充军就能保护几万老百姓的道理,徐衡奉公守法严明律令全力为朝廷效力,徽宗特授武翼郎。
  《饶州府志》卷之二十人物志三宦业上记载:“授右班殿直知晋宁军吴堡寨,受知太原帅许几荐擢右职。”③
  《乐平县志》卷之首徽宗敕徐衡记载:朕悯念东南大水,故分路遣使卿其奉公恤民亲,厯州县检点赈贷,朕不惜爵赏,以劝爱民之吏,可悉以上闻(政和元年五月)。又赐:批札览,卿所奏四状赈救兴国,一军已活几万人,奉法承令颇见悉力可转一官,特授武翼郎(政和三年二月初二日)④。
  徐衡忧以为民而恤赈救兴国而行。从《饶州府志》可看出,徐衡授官右班殿直殿前侍衛官,即皇帝的殿前侍卫官,这说明徽宗对文进士出身的武状元徐衡的重视。在时任太原安抚使许几的推荐下,徐衡升晋宁军右同知,这其中乃许几与徐衡为江西同乡之故。之后仕途顺畅,如擢江东提点刑狱,出任江东西路廉访使,不乏自身能力和人脉关系等因素。此时叔父徐庚《送侄衡奉使之江西》诗云:“为我家无负廓田,强随群坠事尘编,韲监太学三千里,版籍衡阳四五年。顽正宜加碎励囷,轮龙恐废雕镌子,今持节廉江西去,属郡人应望化甄。”①徐庚赞扬侄儿徐衡顽强正直励精图治不负众望,表达郡里众人送徐衡廉访江西的喜悦。此外从政和年间徽宗的两道圣旨可以看出,朝廷对徐衡廉洁奉公抚恤民情的赈灾济贫救民兴国之策大为赞赏特授武翼郎,可见徐衡具有“忧以为民而恤,赈救兴国而行,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之豪迈气概。   3 晋封武功大夫安州团练使通报效法赈济经验
  重和元年(1118)秋,四十三岁的徐衡任江南东西两路廉访使,负责各路巡察考核地方官吏。此时沿江各路连日暴雨洪水泛滥成灾,百万生灵危在旦夕,朝廷命徐衡负责江南东西两路抗灾济民工作,当下灾情惨重,徐衡断然打破常规,“临危救急,先斩后奏”,将官仓积谷和豪绅富户库存全部集中,累计调配粮食五百万斛、钱十五万缗用来赈灾,同时将各地调往京都的粮食也截留下来就地储备,登记造册灾民人数逐一发放救急,确保灾民都能渡过难关。为做好灾后恢复生产工作,徐衡又命令各地修造船只恢复水路交通,设医送药为灾民诊治疾病,妥善安排灾民的生养死葬,并根据灾情轻重减免老百姓的赋税劳役。在以上“临危救急”的同时,徐衡将江南东西两路赈济情况都及时向皇上奏报,因为工作做得及时,赢得了救灾时间,为灾区民众摆脱了困窘,很快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徽宗得到奏报认为:“徐衡处理临危事情果断及时,文有方法谋略武有胆识勇猛,并能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于是,徽宗下诏予以通报嘉奖,赐给徐衡紫干色大绫绵旋斓衫锦袍一件,晋封武功大夫安州团练使,并将徐衡的赈济经验通报各路州府号召大家学习效法。
  《饶州府志》卷之二十人物志三宦业上记载:“重和元年秋,诸路大水,时衡司江东西廉访,帝因命任两路赈济,衡遂籍官民廪得粟五百万斛,钱十五万缗,又截留上供,随所在贮之计口给,贫多所存活,上赐札宠之。且许以便宜行事,衡命治舟楫以济,涉医药以疗病葬埋以?死,施舍巳责蠲赋缓刑,皆且奏且行之,诏下其法于诸路使遵守焉。”①
  宋·孙觌撰《鸿庆居士集》卷二十五记载:“武功大夫安州团练使徐衡提举京畿保甲兼提点刑狱。”②
  徐衡智勇双全,抗灾赈灾之典范。从《饶州府志》可看出,重和元年秋,徐衡受命江南东西两路廉访使赈济灾民,江南各路洪灾泛滥受灾面积之广灾情惨重,如诸路大水、帝因命任两路赈济等。徐衡采取果断措施“临危救急,先斩后奏”,如籍官粟、截上供等,说明徐衡智勇双全,危难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处理灾后安全生产生活井然有序,如治舟、涉药、丧葬、减税、缓刑等,体现出徐衡不墨守成规,面对突发事件敢于和善于变通,勇于在实践中探索经验,成为“朝廷抗灾赈灾的典范”向各路州府推广。徐衡也因此得到嘉奖,晋升武功大夫安州团练使,这是“当官为民,民自拥官”的结果。
  4 爱民之吏不惜爵赏两尚皇姬升帝眷
  徽宗朝政被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彦把持,六贼贪赃枉法横行霸道,是导致江南方腊起义、金国入侵中原的罪魁祸首。此时国家洪灾泛滥、民生惨痛、军心涣散,边防松懈边疆危机,国家内忧外患,朝廷求贤若渴。适逢文进士出身的武状元徐衡经过十余年的历练脱颖而出,徽宗寄徐衡厚望以扭转乾坤,便将二位公主许配给徐衡,其中自有徽宗不言而喻之缘故。《砚山徐氏宗谱》《宋代李伯玉挽徐衡》《奏议大夫鄱阳修撰有宋驸马徐衡公赞》等均有记载。至于徽宗三十四个女儿中哪两个许配给了徐衡,通过排除法率先排除被金国掳走的公主,再排除在北宋下嫁的公主,只有下列七位赵姬:第一位顺淑帝姬,政和三年前死于宋,初封順庆公主,薨,追封益国,及改帝姬号,追封顺淑;第二位寿淑帝姬,政和三年前逝于宋,母显肃皇后郑氏,初封寿庆公主,薨,追封豫国,及改帝姬号,追封寿淑;第三位惠淑帝姬,政和三年前逝于宋,母懿肃贵妃王氏;第四位安淑帝姬,政和三年前逝于宋,初封安庆公主,改封隆福,薨,追封蜀国,及改帝姬号,追封安淑;第五位康淑帝姬,政和三年前逝于宋,母懿肃贵妃王氏;第六位荣淑帝姬,政和三年前逝于宋,母显肃皇后郑氏;第七位保淑帝姬,政和三年前逝于宋。
  《砚山徐氏宗谱》记载:“行四十一,又名衡卿,久官夫卿,字季平。登宋崇宁五年武举状元,两尚皇姬赵氏。历官十八任终江南东西道廉访使者致使,寿八十二,葬本里凤凰山令名韩冲赵姬葬月山乡林事实俱记等书。公生熙宁八年乙卯岁丁亥月癸卯日丙辰时,卒于绍兴二十六年丙子五月十八日。”③
  清梅毓翰撰同治《乐平县志》卷八挽徐衡宋代李伯玉《挽徐衡》记载:“胸次恢恢百万兵,文才武略冠群英。挽弓破筈状元锐,擒寇功封使者荣。两尚皇姬升帝眷,一颁皂纛出神京。追思八字君恩重,銮驾虽无如朕行。”④
  徐衡曾为两度驸马的史实是可信的。从宋代李伯玉《挽徐衡》诗句“两尚皇姬升帝眷”、奏议大夫鄱阳修撰“宋驸马徐衡公赞”、汤修敬题《驸马衡公像赞》以及《砚山徐氏宗谱》均可得到证实,且《砚山徐氏宗谱》记载“赵姬,葬月山乡林”①。此外,南宋蜀人官侍郞谭应斗《题仁寿楼诗》诗云:“石砚名宗旧说徐,一门叔侄贵同时,文章自是龙头选,仕宦均匀使节持。百姓恩深多绘像,九重眷属两皇姬,至今御赐仁寿楼,题咏犹存二老诗。”①诗中“九重眷属两皇姬”也认证了徐衡两度驸马的史实,不过徐衡迎娶的两位赵姬经排除筛选,确定在上述徽宗的七位公主之列,但徐衡何时招为两任驸马暂不能确定。
  5 调广东提刑单人匹马降刘隆改提京西保甲
  徐衡调广东路任提点刑狱公事,主管所属各州的司法刑狱和监察兼管农桑等政务。当时的广东地处偏僻,高山大河、重峦叠嶂,交通极为不便,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强盗劫匪自然横空出世,蛮行乡里打家劫舍鱼肉乡民已经司空见惯,其中影响最大的巨盗叫刘隆(外号刘花三),在当地无恶不作,独霸一方已经十余年,官府始终缉拿无羁亦奈何不得。徐衡到任后明察秋毫潜心侦察,单人匹马直奔刘隆巢穴,申明祸福利害,晓以民族大义,终以大无畏精神震撼刘隆使其感悟,遂率众喽啰俯首请降,十余年忧患功成一旦,兵不血刃荡平匪患,尽显英雄本色功勋卓著,调京都汴京(今开封)转运使兼按察使分管农业、水利等。
  清陆心源撰《宋诗纪事补遗》卷之三十三记载:“徐衡,字季平,江西乐平人。崇宁五年武举异等廷试第一,授右班殿直知晋宁军吴堡寨,累擢江东提刑。重和元年秋诸路大水,衡任赈济多所全活。寻提点广东刑狱,降巨盗刘隆。改提举京西保甲。高宗卽位,转康州防御使。”②   《饶州府志》卷之二十人物志三宦业上记载:“寻提点广东刑狱,广有巨盗刘隆者,猖獗十年为一方患,衡单车造贼壁贼遂出降,终提举京几保甲。”③徐衡武状元驸马威名震四方。从《宋诗纪事补遗》《饶州府志》来看,徐衡单人匹马赴贼巢穴,非一般官吏能及,可谓“艺高人胆大”,此贼独霸当地十余年可谓“官商勾结势力庞大,关系网盘根错节”,背后定有保护伞。然徐衡不畏权贵不惧势力,凭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大义凛然,以武状元驸马之武功威名震慑大盗刘隆,以智攻心晓之以理说服其感悟。此乃勇者生威智者见仁之理。
  6 转康州防御使致仕高宗御赐仁者寿
  建炎元年(1127),南宋高宗即位,五十二岁的徐衡转任康州(今广东德庆)防御使,请求告老还乡,高宗准奏御笔赐“仁者寿”三个大字。绍兴二十五年(1155)徐衡八十寿辰时,高宗圣旨在下徐村敕建一幢“仁寿楼”(图2),正厅供奉孺子公、宗部公、衡公、田九公遗像。徐衡自题《仁寿楼》诗云:“百尺楼成接昊苍,御题仁寿问行藏。四端所有虽为贵,五福居先孰敢当。日出千山凝晓色,花开十里带秋香。老来意外无他念,赢得登临兴味长。”①徐庚《仁寿楼》诗云:“拨置南荒果是非,性真全取未生时。前溪流水日夜逝,楼上主人浑不知。”①绍兴二十六年(1156)五月十八日徐衡去世,终年八十一岁,留有《杂着》三十七卷,墓葬在凤凰山(今科山乡)。
  《江西通志》卷一百十七胜迹略二署宅四:广信府、饶州府、南康府记载:“仁寿楼,在静里乡宋提刑徐衡致仕,高宗书仁者寿三字赐之,因建是楼址尚存府志。”④
  余干人徐氏甥婿官至尚书李伯玉号斛峯《又挽徐宪使》诗云:“一点文星烛砚山,胸中六艺自澄涵,芹宫升俊才魁重,劈水成名举荐三。运使广东民绘像,再除闽路吏惩贪,清廉天下无双誉,圣旨优封开国男。”①
  梅浦人官通判胡裹然《挽徐宪使》诗云:“辍笔绘图万里平,龙蹈空忆悟王明,一魁汉殿男儿举,五拥呉江使者旌。壮稔去悬黄印重,晩年归卧绿筠轻,嗟公勋业翻成梦,汗简当更揭清名。”①
  徐衡忠亮老成民族大义英雄气概仁者而寿。李伯玉《乐平广记题重建仁寿楼》诗云:“故老相传仁寿楼,傍风上雨几千秋,一朝屹立擎天柱,不负当年诒燕谋。王氏半山今在否,裴家绿野竟何如,斯楼关系传家脉,喜动春秋复古书。”①由此可看出徐衡忠诚廉洁、民族大义的英雄气概,为北宋做出的重大贡献以及在朝廷中的政治地位。淳祐三年(1243)邑宰程若疇《重建仁寿楼》诗云:“御书仁寿匾层楼,檐外飞云几度秋,重整一番轮焕美,可为百世子孙谋。敎忠敎孝墈垂后,遗粟遗金总不如,必葺无心夸土木,相传有意在诗书。”①由此可看出徐衡在皇族中的威望和在百姓中的影响,为子孙留下“忠孝仁义”之家训。从徐衡自题《仁寿楼》诗可看出,仁寿楼之豪华气派庄严,四周群山环抱日出红霞映染金光万道,花开十里飘香迷人醉,八十岁的徐衡始终以仁爱之心而长寿。此乃徐衡仁者而寿,寿终正寝之写照。至于徐衡之死,尚未发现新的佐证材料。
  7 结语
  宋代江西武状元徐衡研究,新发现徽宗敕徐衡两道圣旨、汤修敬题《驸马衡公像赞》等佐证材料;明确了徐衡是有史以来江西第一位武状元;澄清了徐衡两度驸马的史实;填补了徐衡武翼郎、武功大夫安州团练使的历官经历等;揭示了北宋六贼当道朝政腐败,洪灾泛滥百姓民不聊生,梁山起义和方腊起义揭竿而起,靖安之变民族之耻等时政乱象;展示了文进士出身的武状元驸马徐衡“忧以为民而恤,赈救兴国而行,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的民族情怀。
其他文献
乡村儿童发展事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乡村儿童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rn10月12日,由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共同主办的乡村儿童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围绕“促进乡村儿童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这一主题,13家基金会联合发起《新时代中国儿童福利与保护联合倡议》,呼吁社会力量共同做好乡村儿童发展的保障工作,为助力乡村振兴出谋划策.
期刊
清代至民国时期,民间流行唱大戏,岁时节日、庙会社戏、酬神赛会,以及祭祖庆典、农事转季、庆祝丰年、亲情团聚等,人们总把看戏作为各种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以至于看戏成为民间百姓规模最大、普及性最广的一项文化娱乐活动,也由此诞生了许多以唱戏为业的民间戏班,留下“打醮不如念本经,念经不如唱台戏”“肚子装有三出戏,一生到老不怄气”等民间谚语.
期刊
摘 要:近年来,由于国家大力支持,重庆地区的文物工作取得极大进展,发现了较多汉墓。在这些汉墓里面,出土了一批造型精美的带钩。带钩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两大功能,对我们研究古代服饰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按照带钩钩首是否为动物形象对重庆地区发现的带钩进行分类;从带钩上的动物造型来蠡测古代巴人的崇拜观;最后从随葬品组合来探讨墓主人生前的身份等级。经过对汉代带钩的研究,我们对古代巴人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1987年,陕西法门寺唐代地宫里出土了一批具有伊斯兰风格的玻璃器,这些玻璃器是世界伊斯兰考古的重要发现,反映了丝绸之路上中西交流的繁荣,也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互动、工匠们非凡的创造力和中原文化兼容并包的时代精神.将法门寺地宫出土玻璃器与国内外同时期的玻璃器在器形、制造工艺和纹饰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考证这批玻璃器的制造时代和产地,而后推测唐代域外玻璃器受欢迎的原因,最后探讨其所反映的社会风貌和文化交流.
朱氏父子是指我的老外公朱祖圻和外公朱钧,蓝氏兄弟是指赫赫有名、被评为“威名与黄克强、蔡松坡并峙”的蓝天蔚将军及其弟蓝文蔚.蓝文蔚还是我母亲的义父,我父母抱冰堂婚礼的证婚人.他们都是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的参加者或领导者,有如“打虎兄弟行,上阵父子兵”,参与创造历史,深为后人追忆怀念.
期刊
摘 要:宋代瓷枕作为我国古代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文学等价值。宋金时期是山西瓷窑发展的鼎盛时期,近年来山西地区出土大量宋辽金时期瓷枕,形制多样的造型和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习俗的重要实物载体,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馆藏;瓷枕;赏析  枕的使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目前的考古发掘资料来看,早在新石
摘 要:似山之形的博山炉在西汉中期横空出世。文章通过解构组成博山炉的祥瑞元素以及其他汉代建筑中的神秘色彩,可知星象构造与仙境模拟在两汉时期成为绝对主角。合乎星象即表现为受命于天,以彰显皇权神圣性和正统性;仙境再现,以期羽化成仙。这种追求是战国时期的神仙学说与两汉时期的图谶祥瑞引发的,表现为“炉镜即仙境”,即通过意象载体的预演一定会达到某种结果的迷信思想。  关键词:两汉时期;博山炉;仙境;星象;图
摘 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在美术艺术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文章将以明清时期官窑瓷器上的菊花纹为例,阐述明清时期官窑瓷器上菊花纹样的象征意义,详细介绍明代官窑瓷器上菊花纹和清代官窑瓷器上菊花纹的细节内涵,从而对明清时期官窑瓷器上菊花纹的文化意义做出探究。  关键词:明清时期;官窑瓷器;菊花纹样  菊花作为“四君子”之一,自古以来便被赋予淡泊名利、坦荡无私
我的本科生老师们rn我是1993年从湖南考入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图书馆学专业的,我们本科班一共24人,此外还有一个约旦留学生,本科班的导师是研究分类法的张燕飞.第一门课是袁琳老师讲读者工作,没有教材.第一学期开的必修课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黄宗忠老师的“图书馆学导论”,他的湖南娄底口音很重,虽然我是湖南人,仍然听着很费劲;不过只要上课注意力非常集中,我基本能听懂.其他人就不确定了,有一个广东同学张凌,经常因为听不懂黄老师的课来问我,我也因此有点小得意.
期刊
摘 要:宋代金银器皿数量陡增、广布民间,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对南宋张同之墓出土的银扣金梅纹花口盏进行了年代考证,从器型、工艺、纹样等方面逐一研究,缩小年代范围,以期对其余出土窖藏金银器的断代提供佐证。  关键词:金银器;张同之;南宋;银扣金梅纹花口盏  通过对南宋银扣金梅纹花口盏的归纳分析和研究,从器型、工艺、纹样、题材等方面对此盏进行年代考证,以此扩展对南宋金银器器型、纹样、工艺、题材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