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生理学的研究发现,人体需要在有一定负荷的情况下连续进行运动才能够发挥人体各项系统技能。同时还需要经过一定的强度刺激,才能够发挥出人体的积极作用。随着人体生理学和运动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运动负荷的认识也更加深刻,所以利用运动负荷有效的提升体育教学和训练效果成为体育教学中的共识。本文主要对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运动负荷的应用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训练;运动负荷;应用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使得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也越来越科学化,训练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素质教育下,学生们不再是只有丰富头脑的人群,同时还必须要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精神思想。同时学生的体质情况也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因此当前体育教学也逐渐成为了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运动负荷理论对体育教育和训练的重要性,并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纷纷引入运动负荷理论,以期促进体育教学和训练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运动负荷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应用的作用
(一)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
运动负荷具有一定的价值阈,也就是身体对所承受的负荷反映最好的区域标准。通过对运动负荷价值阈的调整和控制,能够有效的提升体质的锻炼效果。在负荷量的控制中,过大或者过小都可能会造成无法达到期望值的效果,因此针对这个情况还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合理的为学生选择合适的运动负荷价值阈。
(二)改善专项课程练习密度,提升健身效果
体育教学的改革使得专项体育课程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但是专项训练课程需要针对一个训练项目进行重复、连续的训练,而且不同的训练项目对身体的影响也不同。一般篮球、艺术体操以及足球等在最高心率上看是可以的,但是乒乓球却比较低,最高的心率只达到150次/min,因此会大大影响学生的健身效果[1]。通过研究表明,专项课程的内容过于单一,所以教师必须要合理的安排课程内容,并保证训练密度和合理性,从而使学生的运动负荷是合理的,提升专项课程的健身效果。比如对于乒乓球等这些生理运动负荷比较小的运动项目来说,专项科任教师就需要适当的提升課程的密度,从而保证学生训练的强度。
(三)合理安排训练的力度和强度,提升训练质量
运动的成绩要想得到有效的提升,需要对负荷进行不断的提升,但是所谓的超过原符合并不代表要过度负荷训练,而是指在不影响机体衰竭的情况下,加强对机体的刺激,并使之发生与预期相符的反映。也就是说在机体可承受的范围内,保证训练负荷足够大,训练频率足够高,从而保证机体能够完成所有的特定活动,并适应最大的变化。
二、体育教学和训练中运动负荷设置的对策
(一)运动负荷设置必须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人体从静止的状态到工作的状态,需要身体机能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的提升,然后在高水平保持一段时间后再继续下降。根据人体的这种机能活动变化规律,教师在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安排上需要根据人体的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合理的分配运动负荷的由小到大以及由大到小的交替,到课程结束时将学生的运动负荷逐渐将至最低,使学生的机体能够恢复到平静的状态[2]。根据这个规律,在课程的运动负荷设置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为学生安排一些趣味性强的游戏,从而克服学生的生理性惰性,进而使学生逐渐进入到良好的活动准备状态中,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训练任务。同时在训练的过程中,还需要保证教学内容搭配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科学性,通过练习次数、组数以及间隔时间合理交替安排,保证学生在预定的时间内能够完成相应的训练内容。剧烈的运动必然会造成机体的疲劳,所以教师在课程结束时可以为学生适当的安排一些放松练习,帮助学生的机体恢复平静。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身体机能变化规律的了解,从而导致很多学生运动量或者强度过大,进而出现面色苍白、干呕等情况,甚至造成严重的运动损伤。因此教师必须要加强对运动负荷设置的重视,防止因为负荷不合理造成对学生不良的身体影响。
(二)运动负荷的设置需要保证间歇时间的合理性
负荷间歇时间指的是学生在负荷训练过程中训练次数以及训练组数间的间歇时间,也是学生的休息时间。间歇时间的设置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的机体得到快速的恢复,同时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保证学生更好的完成接下来的任务,进而达到训练的目的。所以教师必须要根据训练的内容、任务和性质合理的设置间歇时间,进而更好的消除机体的疲劳,提升学生的训练效率。
(三)运动负荷设置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性别、年龄以及身体机能等方面的影响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学生的训练起点是不同的。因此对于一些身体素质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在严格的训练后,学生已经掌握了新技能就能够轻松自如的完成;但是对于一些身体素质相对较弱的学生来说,完成这些动作会比较吃力,所以在负荷运动安排上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保证运动负荷的安排能够符合所有学生的承受范围,进而使学生都能够出色的完成训练任务。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运动负荷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作用也逐渐的凸显,但是如果不能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不仅无法达到体育训练的目的,同时还会造成学生的机体伤害,所以教师在运动负荷的安排上必须要能够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保证间歇时间的合理性,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的力度和强度,进而发挥运动负荷最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闽江学院体育教学部)
作者简介:周欣(1978~),男,副教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
参考文献
金宏宝.中学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对训练的影响与合理运用[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4):140-142.
[2]薛明海.初中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有效性的研究[J].教育艺术,2012(6):45-45.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训练;运动负荷;应用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使得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也越来越科学化,训练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素质教育下,学生们不再是只有丰富头脑的人群,同时还必须要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精神思想。同时学生的体质情况也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因此当前体育教学也逐渐成为了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运动负荷理论对体育教育和训练的重要性,并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纷纷引入运动负荷理论,以期促进体育教学和训练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运动负荷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应用的作用
(一)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
运动负荷具有一定的价值阈,也就是身体对所承受的负荷反映最好的区域标准。通过对运动负荷价值阈的调整和控制,能够有效的提升体质的锻炼效果。在负荷量的控制中,过大或者过小都可能会造成无法达到期望值的效果,因此针对这个情况还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合理的为学生选择合适的运动负荷价值阈。
(二)改善专项课程练习密度,提升健身效果
体育教学的改革使得专项体育课程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但是专项训练课程需要针对一个训练项目进行重复、连续的训练,而且不同的训练项目对身体的影响也不同。一般篮球、艺术体操以及足球等在最高心率上看是可以的,但是乒乓球却比较低,最高的心率只达到150次/min,因此会大大影响学生的健身效果[1]。通过研究表明,专项课程的内容过于单一,所以教师必须要合理的安排课程内容,并保证训练密度和合理性,从而使学生的运动负荷是合理的,提升专项课程的健身效果。比如对于乒乓球等这些生理运动负荷比较小的运动项目来说,专项科任教师就需要适当的提升課程的密度,从而保证学生训练的强度。
(三)合理安排训练的力度和强度,提升训练质量
运动的成绩要想得到有效的提升,需要对负荷进行不断的提升,但是所谓的超过原符合并不代表要过度负荷训练,而是指在不影响机体衰竭的情况下,加强对机体的刺激,并使之发生与预期相符的反映。也就是说在机体可承受的范围内,保证训练负荷足够大,训练频率足够高,从而保证机体能够完成所有的特定活动,并适应最大的变化。
二、体育教学和训练中运动负荷设置的对策
(一)运动负荷设置必须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人体从静止的状态到工作的状态,需要身体机能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的提升,然后在高水平保持一段时间后再继续下降。根据人体的这种机能活动变化规律,教师在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安排上需要根据人体的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合理的分配运动负荷的由小到大以及由大到小的交替,到课程结束时将学生的运动负荷逐渐将至最低,使学生的机体能够恢复到平静的状态[2]。根据这个规律,在课程的运动负荷设置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为学生安排一些趣味性强的游戏,从而克服学生的生理性惰性,进而使学生逐渐进入到良好的活动准备状态中,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训练任务。同时在训练的过程中,还需要保证教学内容搭配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科学性,通过练习次数、组数以及间隔时间合理交替安排,保证学生在预定的时间内能够完成相应的训练内容。剧烈的运动必然会造成机体的疲劳,所以教师在课程结束时可以为学生适当的安排一些放松练习,帮助学生的机体恢复平静。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身体机能变化规律的了解,从而导致很多学生运动量或者强度过大,进而出现面色苍白、干呕等情况,甚至造成严重的运动损伤。因此教师必须要加强对运动负荷设置的重视,防止因为负荷不合理造成对学生不良的身体影响。
(二)运动负荷的设置需要保证间歇时间的合理性
负荷间歇时间指的是学生在负荷训练过程中训练次数以及训练组数间的间歇时间,也是学生的休息时间。间歇时间的设置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的机体得到快速的恢复,同时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保证学生更好的完成接下来的任务,进而达到训练的目的。所以教师必须要根据训练的内容、任务和性质合理的设置间歇时间,进而更好的消除机体的疲劳,提升学生的训练效率。
(三)运动负荷设置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性别、年龄以及身体机能等方面的影响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学生的训练起点是不同的。因此对于一些身体素质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在严格的训练后,学生已经掌握了新技能就能够轻松自如的完成;但是对于一些身体素质相对较弱的学生来说,完成这些动作会比较吃力,所以在负荷运动安排上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保证运动负荷的安排能够符合所有学生的承受范围,进而使学生都能够出色的完成训练任务。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运动负荷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作用也逐渐的凸显,但是如果不能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不仅无法达到体育训练的目的,同时还会造成学生的机体伤害,所以教师在运动负荷的安排上必须要能够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保证间歇时间的合理性,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的力度和强度,进而发挥运动负荷最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闽江学院体育教学部)
作者简介:周欣(1978~),男,副教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
参考文献
金宏宝.中学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对训练的影响与合理运用[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4):140-142.
[2]薛明海.初中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有效性的研究[J].教育艺术,2012(6):4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