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梅花世界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doitter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紧密结合。”综合性教学应以教材为出发点,体现语文综合学习的特点,突出学习的自主性、实践性、趣味性、综合性。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及小组合作的能力。
  2.通过听、说、读、写、唱、画、做,让学生了解梅花,感受梅花的寓意。
  3.进行口语交际,增加语言积累,提高语文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师收集有关梅花的资料,制作成课件。
  2.学生课下搜集有关梅花的诗词、歌曲。
  3.搜集自己崇敬的古今中华民族英雄人物的资料。
  4.准备画梅花图的材料。
  
  活动过程
  一、赏梅,知其外表
  l.揭题谈话:同学们,通过《梅花魂》一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梅花的世界。
  2.大屏幕出示教师制作的有关梅花的课件。
  3.学生欣赏梅花,并学习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根据文本和单元主题提供的信息,教师创设优美的环境氛围,将学生带入梅花的世界,伴随着动听的音乐、美丽的画面,学生很快与活动内容产生共鸣。课伊始,趣已生。】
  二、读梅,解其知识
  1.师:梅花,是严冬奏响的一个音符,是皑皑的白雪下的一枝娇媚,是冰冻三尺时的一缕幽芳,是万木萧瑟中的一出惊喜。通过课前搜集有关梅花的资料,你们对梅花又多了哪些了解呢?
  2.请每个学习小组派一位代表上台为大家介绍有关梅花的知识。
  (1)梅花的传说、故事。
  (2)梅花的品种、形态、习性,了解梅花的栽培知识。
  (3)说说含有“梅”字的成语、对联。
  【设计意图:主体性和主动性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核心。在语文活动中,学生始终是知识、技能、能力等的主动获得者。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书籍、网络等,初步学会查找资料的方法,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颂梅,悟其内涵
  1.师:感谢刚才几位同学为我们介绍的梅花知识。梅花是岁寒三友中的一位君子,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古今许多咏梅之诗充满了悠然的韵味。
  2.学生朗诵与梅花有关的诗词。
  3.是啊,古往今来,有多少人赞美过梅花。国人赏梅花,不仅赏花的外表,更欣赏梅花的性格和所蕴涵的精神力量。还记得《梅花魂》里外公语重心长地告诉外孙女,要好好地保存梅花图时说过的一段话吗?
  4.大屏幕出示: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指名学生读上面一段话。
  (2)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各小组自由朗读,思考,讨论。
  (3)齐读上面一段话。
  5.孩子们,这个时候,我们所谈的仅仅是梅花吗?我们心中还由梅花想到些什么?
  6.学生自由发言。
  7.是啊,梅花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像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气节的人物。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了解的情况。
  (1)讲故事。
  (2)诗歌朗诵。
  (3)歌唱《红梅赞》。
  【设计意图:语文综合性学习姓“语”,这就要求所有活动方式必须指向“语文”这一核心。这个环节中,学生要大量搜集、处理信息,而这些信息与文本中心密切相连,既回顾了课文内容,又给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的情境。】
  四、画梅,探其意蕴
  1.师:同学们,《梅花魂》里外公那么珍爱他收藏的“墨梅图”,今天,我们也来动动手,用你们带来的美术材料,画一幅梅花图,或者制作一幅梅花。
  (1)小组合作完成美术作品。
  (2)每个小组推荐一个同学在图上写几句赞美梅花的句子。
  (3)小组内推荐一个同学准备朗读梅花赞美词。
  2.每小组代表上台展示美术作品,介绍作品创作过程,朗读赞美词。
  【设计意图:上述设计中各项活动的完成,所培养的能力是综合的,除语文能力外,也培养其他认识能力和活动能力,在人际交往、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方面也受到锻炼。学生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作用,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维,动口表达交流,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知识技能,实现教、学、做合一。赞美词的写作、展示更使学生情感得以升华。】
  五、总结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了梅花的世界,欣赏了梅花的美丽,品味了梅花的芳香,懂得了梅花的品格与气节。让我们记住《梅花魂》,做一个有梅花秉性的中国人。
  (责编 钟 岚)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言的“积累”已经越来越引起语文老师的重视,不少小学生能熟练地背出许多成语、名言名句,甚至能背出不少名篇佳作。然而,当他们操纵语言这个工具——需要说一段话、写一篇文童时,却勉为其难,词不达意。分析学生个体语言形成的心理过程,就会发现,语言的“理解”和“记忆”是“运用”的两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有关研究证明
【关键词】活动,探究,语文实践,戏剧教学  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内容是戏剧,文本主要有《屈原(节选)》《天下第一楼(节选)》《枣儿》等。教材将这个单元定为“活动·探究”,并设计任务一“阅读与思考”,任务二“准备与排练”,任务三“演出与评议”,这种创新的单元设计,启发教育者应当重视语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去探究、体会,提高学科素养,形成关键能力。  “阅读与思考”这个任务,
汉字是学生写作和阅读的基石,是实现学生独立阅读的前提。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在小学低年级尽快实现一定数量的汉字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和读写问题,进而为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大部分的汉字,包括大部分的简化字,都还是隐含“六书”原理的。不仅表现在汉字与音、义发生直接联系,而且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如物质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居住文化……对这些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也有人将小说分为以写人物为主和以叙述故事为主两种形式。统编教材中的古今中外的小说(或小说节选)可分为中国古典小说、中国现代小说与外国小说。由于外国小说经由文字翻译而成为中国语言的小说,所以若除去外国现代主义各流派对于小说写作形式的探索和创新,传统的外国小说与中国现代小说可视为一大类,本文暂且称之为传统小说,即本文主要讨论的小说类型。  法国叙事学
“语文园地”和“基础训练”所不同的是,其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其呈现方式基本上以“我会……”的形式出现。因此,在这个前提下,学生可以自主参与、实践、探究,可以合作交流,它是培植学生语文学习自信的重要平台。同时,新课程的“语文园地”与“基础训练”所不同的是,其信息量更大,与生活的链接更加密切,更加注重学生的发现、实践、创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园地”也应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舞台。  在以往的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材无非是例子”,但同时也说:“教材又是很重要的例子”。这个“例子”不仅给我们呈现人文的内涵,还给我们呈现出作者对事物的认识与情感,又是怎么样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它承载着的哪些“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通过具体的语文实践,主动去理解和体验,以综合提高语文素养。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呢?    
“治好一条河,救活一座城”。熟悉南通的人一定知道漳河对南通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近几年来,潦河已经不仅仅是治污的重点,而且是整个城市建设的亮点,成了南通城市的形象代言。濠河四周的绿化工程,濠河沿岸的景点布局,都是出自大师手笔。尤其是濠河上的桥,无论是造型结构、雕刻修饰,还是夜晚的灯光照明,都是精心设计、独运匠心。座座桥梁或拱或平,或长或短,有的九孔联拱秀丽端庄,有的单弧飞跨气贯长虹……桥已经成为濠河
【习作内容】  展开想象的翅膀,挑选一两位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重新编一个故事。也可以自己设计卡通人物,给他起一个好听的名字,让他走进你编的故事里,把故事内容写下来与大家交流。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二学段的习作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因此,本次习作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放在第一位;  2.遵循中
童话深受孩子的喜爱。它那动人的故事、曲折的情节和优美的语言,能把他们带入美好的情境,使他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拿到《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时,我在想,怎样让孩子们既能领悟童话的写法,感受语言的优美,又能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做人的真谛,感受快乐要和他人分享的幸福,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让课堂教学呈现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新局面。  课堂伊始,我让孩子们读了一遍课文后,问道:“这篇童话写得怎么样?”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而我们的课堂往往有太多的讲解和不达标准答案不罢休的引导,课是充实的,但往往给人一种密不透风的感觉。学生被圈在一个用标准答案和规矩筑成的圈子里,虽偶有挣扎,但大多碰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和运用创造性因素,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飞学生心灵,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提供空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