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母语习得,又称第一语言习得。人们普遍认为母语是个体自然而然学会的。然而,母语习得看似普通,实则却很复杂。对于母语如何习得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多种不同的理论,如模仿论、强化论、天赋论、认知论和联结论等。文章对这些理论进行了概括,并从遵循语言学习的自然规律、适度强化学习、识记和理解相结合、强化语言的输入与输出等方面入手,对小学英语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母语习得;理论;小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1-008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1.043
母语习得,又称第一语言习得。人们普遍认为母语是个体自然而然学会的。相比第二语言、第三语言尤其是外语的学习,母语的习得是最为成功的。儿童的智力水平比较低,没有学习语言的经验,没有正规的语言教师、专门的语言教材和特定的语言课堂,但是只要是正常的儿童,绝大多数都能在短短四五年的时间内学会地道的母语。但是,对于儿童是如何如此轻松地习得母语的问题,不同学者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英语在我国有众多的学习者,英语学习在我国是典型的外语学习,尽管其与汉语习得存在诸多不同,但总体还是属于语言学习的大范畴,因而母语习得的理论对于我国的小学英语教学具有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一、母语习得的若干理论
(一)模仿论
按照这种理论,儿童学习语言的习得往往是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根据该理论的发展历程和性质特点,模仿论可分为早期的机械性模仿论和后来的选择性模仿论。机械性模仿论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临摹,是对成人语言的簡单翻版。选择性模仿论则指出,儿童学习语言并不是对成人语言的机械模仿,而是选择性模仿。儿童学习语言是一个在自然环境中部分地、选择性地仿照成人语言的过程,他们不仅限于具体的语句模仿,还会对语句的结构进行模仿,并依据这种结构造出新句子。
(二)强化论
强化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J.H.Watson)、斯金纳(B.F.Skinner)。该理论认为语言同坐立、行走、跑步一样是一种行为,是一系列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强调语言习得是一个操作条件反射过程,认为语言和其行为的学习从本质上说没什么两样,即都是一个习惯形成的过程。而习惯的养成离不开不断的刺激与不断的反应,换句话说,在语言学习中,语言的学习主体对外部环境的不断刺激即“语言输入”做出相应的反应,直至最终掌握这门语言。该理论特别强调语言的外部输入和语言环境等两方面的相互作用,强调强化是学习主体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
(三)天赋论
语言习得的天赋论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A.N.Chomsky)提出的。他认为小孩一生下来大脑中就存在一个天赋的语言习得机制(LAD),也即语言器官(又名语言官能、语言机能)。语言习得机制的初始状态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普遍语法(UG),是所有语言所共有的。普遍语法类似于一个抽象的形式化的软件,先天规定着人类语言的组织原则,限制着人类语言的样子。当小孩天赋的普遍语法与含个别语法(PG)的语言输入相结合时,小孩会从具体的语言输入中逐渐抽象出各种具体语言的规则,从而逐渐学会这门语言。
(四)认知论
这一学说是由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与认知能力有很大关系,受认知能力的限制,儿童的语言学习能力不能独立于其认知能力,语言的习得也不是一个先天固有的、自然而然的过程,语言的发展既受儿童主体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受环境客观因素的影响,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联结论
该理论以哲学、数学理论以及神经科学为基础,有机地融合了人工智能、信息科学、心理科学等多种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替代符号表征理论而一举成为认知科学中的主流理论。这种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人们可以模拟人脑的神经网络,借助计算机来建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以解释人的认知和行为。在语言习得方面,联结论主张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语言学习者会注意到语言输入中某些语言形式反复出现的现象,使语言形式间逐渐形成联结,并从各种联结中抽绎出具有一定概括性的规律。这种联结和规律因反复被激活而逐步得到强化,语言习得因此产生。
二、基于母语习得理论的小学英语教学
每个母语习得理论都存在一些合理的地方,每个理论间都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但并不影响这些理论对小学英语教学产生重要影响。事实上,形形色色的英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这些理论直接、间接或者综合性的影响。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这些理论,吸取各个理论的合理部分,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采用适合小学英语教学的策略与方法,促进小学英语教学高效进行。
(一)强调语言学习天赋,增强学习信心
我国小学生英语水平整体较低,学习积极性不高,自信心不强,他们往往将自己英语学习不好的原因归结于自己没有学习英语的天赋。根据乔姆斯基的语言天赋论,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每个人都具有学习语言的天赋,只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有学好英语的潜质。激励小学生学习英语,增强他们学好英语的信心。
(二)遵循语言学习的自然规律
母语习得的过程表明,母语习得者都是先学会活生生的语言,在有需要的情况下才学习一些语言规则。小学英语教学其实也应遵循个体语言发展的自身规律,即首先要给学生提供大量适合他们接受程度的语言输入,而后在大量语言输入的基础上让他们循序渐进地学习、领悟、掌握、应用一些英语的语法规则,逐步提高其英语表达的灵活性、规范性和准确性。也就是说,“听”这一关极为重要,“说”以“听”为基础,“读”和“写”又在“听”和“说”的基础上发展。遵循听、说、读、写的自然顺序,打好听、说、读、写的坚实基础,在多练的基础上,语言规则自然就会“突现”出来。 (三)适度的强化学习
基于模仿论、强化论,语言学习和其他行为的学习一样是一个习惯形成的过程,学生通过模仿、强化、重复就可以习得成人语言行为。在缺乏英语环境的情况下,适当的英语强化学习很有必要,尤其对英语基础不是很好的小学生来说效果更为明显。强化学习是指在有外界强化信号的条件下进行的学习。强化学习的本质,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语言输入的数量,相对快速地增加英语语言形式之间的联结及联结的权重。适当集中时间,使学生大量地、高强度地与英语接触,提高英语的学习效率,不管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上来看都是很有效果的。
(四)识记和理解相结合
基于认知论,语言与认知密不可分,发挥人的认知能力有助于语言的学习。在认知能力的构成因素中,记忆和理解对语言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英语学习中,许多单词、词组、句型、习语等,都需要学习者具备良好的记忆能力。然而,只具有良好的记忆能力对整个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来说还不够,要想掌握所学知识,就需要真正地理解知识。记忆理论中的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既要重视机械识记,也要重视意义识记。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两者有机、巧妙地结合起来,小学英语的学习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五)強化语言输入和输出
基于联结论,外在的语言输入只有在稍微高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时,才能使语义网络系统形成新的节点,继而逐渐形成新的联结,产生原本没有的新的权重。如果外在语言输入等同或者低于学习者目前的水平,语义网络内就不会出现新的节点,原来所具有的权重就会得到巩固,但不会在数量上有增加,也不会产生原有分布的改变或者调整,这样,学习就只会处于原地踏步、停滞不前的状态。
(六)高度关注频率
同样基于联结论,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频率因素是非常重要的。频率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频率几乎决定了词汇习得的整个过程,因为频率决定了词语的经常使用的程度即常用度,而习得的过程就是从常用词汇的习得到非常用词汇习得的过程。其次,频率不同从根本上决定了语言学习时学习主体大脑的加工策略不同。高频词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结比较强,在词库中往往是整体存储,低频词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结相对较弱,在词库中倾向于分解加工。再次,由于高频词学习的次数远远高于低频词,高频词的形、音、义之间的联结更加直接,其联结权重也就更大。基于此,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频率效应。
(七)及时和经常复习
母语习得其实是在有意和无意的不断重复中进行的。因此,在小学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和经常的复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所谓及时,就是复习的时间间隔不能太长。由于人类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为了避免英语学习后随即而至的快速遗忘现象,教师要求学生在识记后要及时复习所学内容,有效减少遗忘,以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所谓经常,就是要增加语言复习的频率。记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某个知识点在不同的情景下出现七次左右时,可以在人的大脑中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因此,任课教师要注意复习的频次,确保所教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
毋庸置疑,母语习得理论对小学英语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基于这些理论指导下的小学英语教学就一定不是盲目的教学,不是费时费力的低效教学。在不具备母语学习环境的情况下,要想学好英语,必须有充足的时间和大量的训练作为保证,也即英语学习中的勤学苦练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李宇明.语言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梁瑞清.母语习得的整体论假设[J].外语学刊,2006(1).
[3]王初明.解释二语习得连接论优于普遍语法[J].外国语,2001(5).
[4]邢红兵.基于联结主义理论的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框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5).
[责任编辑 张宏丽]
关键词:母语习得;理论;小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1-008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1.043
母语习得,又称第一语言习得。人们普遍认为母语是个体自然而然学会的。相比第二语言、第三语言尤其是外语的学习,母语的习得是最为成功的。儿童的智力水平比较低,没有学习语言的经验,没有正规的语言教师、专门的语言教材和特定的语言课堂,但是只要是正常的儿童,绝大多数都能在短短四五年的时间内学会地道的母语。但是,对于儿童是如何如此轻松地习得母语的问题,不同学者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英语在我国有众多的学习者,英语学习在我国是典型的外语学习,尽管其与汉语习得存在诸多不同,但总体还是属于语言学习的大范畴,因而母语习得的理论对于我国的小学英语教学具有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一、母语习得的若干理论
(一)模仿论
按照这种理论,儿童学习语言的习得往往是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根据该理论的发展历程和性质特点,模仿论可分为早期的机械性模仿论和后来的选择性模仿论。机械性模仿论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临摹,是对成人语言的簡单翻版。选择性模仿论则指出,儿童学习语言并不是对成人语言的机械模仿,而是选择性模仿。儿童学习语言是一个在自然环境中部分地、选择性地仿照成人语言的过程,他们不仅限于具体的语句模仿,还会对语句的结构进行模仿,并依据这种结构造出新句子。
(二)强化论
强化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J.H.Watson)、斯金纳(B.F.Skinner)。该理论认为语言同坐立、行走、跑步一样是一种行为,是一系列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强调语言习得是一个操作条件反射过程,认为语言和其行为的学习从本质上说没什么两样,即都是一个习惯形成的过程。而习惯的养成离不开不断的刺激与不断的反应,换句话说,在语言学习中,语言的学习主体对外部环境的不断刺激即“语言输入”做出相应的反应,直至最终掌握这门语言。该理论特别强调语言的外部输入和语言环境等两方面的相互作用,强调强化是学习主体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
(三)天赋论
语言习得的天赋论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A.N.Chomsky)提出的。他认为小孩一生下来大脑中就存在一个天赋的语言习得机制(LAD),也即语言器官(又名语言官能、语言机能)。语言习得机制的初始状态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普遍语法(UG),是所有语言所共有的。普遍语法类似于一个抽象的形式化的软件,先天规定着人类语言的组织原则,限制着人类语言的样子。当小孩天赋的普遍语法与含个别语法(PG)的语言输入相结合时,小孩会从具体的语言输入中逐渐抽象出各种具体语言的规则,从而逐渐学会这门语言。
(四)认知论
这一学说是由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与认知能力有很大关系,受认知能力的限制,儿童的语言学习能力不能独立于其认知能力,语言的习得也不是一个先天固有的、自然而然的过程,语言的发展既受儿童主体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受环境客观因素的影响,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联结论
该理论以哲学、数学理论以及神经科学为基础,有机地融合了人工智能、信息科学、心理科学等多种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替代符号表征理论而一举成为认知科学中的主流理论。这种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人们可以模拟人脑的神经网络,借助计算机来建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以解释人的认知和行为。在语言习得方面,联结论主张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语言学习者会注意到语言输入中某些语言形式反复出现的现象,使语言形式间逐渐形成联结,并从各种联结中抽绎出具有一定概括性的规律。这种联结和规律因反复被激活而逐步得到强化,语言习得因此产生。
二、基于母语习得理论的小学英语教学
每个母语习得理论都存在一些合理的地方,每个理论间都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但并不影响这些理论对小学英语教学产生重要影响。事实上,形形色色的英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这些理论直接、间接或者综合性的影响。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这些理论,吸取各个理论的合理部分,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采用适合小学英语教学的策略与方法,促进小学英语教学高效进行。
(一)强调语言学习天赋,增强学习信心
我国小学生英语水平整体较低,学习积极性不高,自信心不强,他们往往将自己英语学习不好的原因归结于自己没有学习英语的天赋。根据乔姆斯基的语言天赋论,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每个人都具有学习语言的天赋,只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有学好英语的潜质。激励小学生学习英语,增强他们学好英语的信心。
(二)遵循语言学习的自然规律
母语习得的过程表明,母语习得者都是先学会活生生的语言,在有需要的情况下才学习一些语言规则。小学英语教学其实也应遵循个体语言发展的自身规律,即首先要给学生提供大量适合他们接受程度的语言输入,而后在大量语言输入的基础上让他们循序渐进地学习、领悟、掌握、应用一些英语的语法规则,逐步提高其英语表达的灵活性、规范性和准确性。也就是说,“听”这一关极为重要,“说”以“听”为基础,“读”和“写”又在“听”和“说”的基础上发展。遵循听、说、读、写的自然顺序,打好听、说、读、写的坚实基础,在多练的基础上,语言规则自然就会“突现”出来。 (三)适度的强化学习
基于模仿论、强化论,语言学习和其他行为的学习一样是一个习惯形成的过程,学生通过模仿、强化、重复就可以习得成人语言行为。在缺乏英语环境的情况下,适当的英语强化学习很有必要,尤其对英语基础不是很好的小学生来说效果更为明显。强化学习是指在有外界强化信号的条件下进行的学习。强化学习的本质,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语言输入的数量,相对快速地增加英语语言形式之间的联结及联结的权重。适当集中时间,使学生大量地、高强度地与英语接触,提高英语的学习效率,不管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上来看都是很有效果的。
(四)识记和理解相结合
基于认知论,语言与认知密不可分,发挥人的认知能力有助于语言的学习。在认知能力的构成因素中,记忆和理解对语言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英语学习中,许多单词、词组、句型、习语等,都需要学习者具备良好的记忆能力。然而,只具有良好的记忆能力对整个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来说还不够,要想掌握所学知识,就需要真正地理解知识。记忆理论中的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既要重视机械识记,也要重视意义识记。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两者有机、巧妙地结合起来,小学英语的学习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五)強化语言输入和输出
基于联结论,外在的语言输入只有在稍微高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时,才能使语义网络系统形成新的节点,继而逐渐形成新的联结,产生原本没有的新的权重。如果外在语言输入等同或者低于学习者目前的水平,语义网络内就不会出现新的节点,原来所具有的权重就会得到巩固,但不会在数量上有增加,也不会产生原有分布的改变或者调整,这样,学习就只会处于原地踏步、停滞不前的状态。
(六)高度关注频率
同样基于联结论,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频率因素是非常重要的。频率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频率几乎决定了词汇习得的整个过程,因为频率决定了词语的经常使用的程度即常用度,而习得的过程就是从常用词汇的习得到非常用词汇习得的过程。其次,频率不同从根本上决定了语言学习时学习主体大脑的加工策略不同。高频词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结比较强,在词库中往往是整体存储,低频词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结相对较弱,在词库中倾向于分解加工。再次,由于高频词学习的次数远远高于低频词,高频词的形、音、义之间的联结更加直接,其联结权重也就更大。基于此,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频率效应。
(七)及时和经常复习
母语习得其实是在有意和无意的不断重复中进行的。因此,在小学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和经常的复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所谓及时,就是复习的时间间隔不能太长。由于人类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为了避免英语学习后随即而至的快速遗忘现象,教师要求学生在识记后要及时复习所学内容,有效减少遗忘,以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所谓经常,就是要增加语言复习的频率。记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某个知识点在不同的情景下出现七次左右时,可以在人的大脑中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因此,任课教师要注意复习的频次,确保所教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
毋庸置疑,母语习得理论对小学英语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基于这些理论指导下的小学英语教学就一定不是盲目的教学,不是费时费力的低效教学。在不具备母语学习环境的情况下,要想学好英语,必须有充足的时间和大量的训练作为保证,也即英语学习中的勤学苦练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李宇明.语言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梁瑞清.母语习得的整体论假设[J].外语学刊,2006(1).
[3]王初明.解释二语习得连接论优于普遍语法[J].外国语,2001(5).
[4]邢红兵.基于联结主义理论的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框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5).
[责任编辑 张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