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在经济持续发展,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中,怎样融贯中西并整合传统和现代,既是出于对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感,也是在商业上追求更高效益的考虑。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视觉设计具有中国的面貌和优良的品质,做到"古为今用",也是我们设计者应对全球的竞争环境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学习靳埭强先生,至少要将一只脚伸入到我们的传统之中。
关键词:传统 靳埭强 古为今用 现代设计
随改革开放而发展的中国当代设计,片面的用一种西方的设计价值观和判断标准来指导并评价中国设计的发展,中国设计变得严重西化并且跟在别国的后面亦步亦趋的模仿他人作品,这些都使中国的设计进入到了严重的问题阶段,甚至说这不能称之为创造。学者海军曾说,中国设计里面所表现出来的缺乏价值追求和身份归属感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中国的设计文化式微的一种表现。在中国当代设计里探索、表现并且传承传统文化既是一项资源战略,也是中国设计获取国际认可的重要方向。
靳埭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设计师,并且也是中国少有的获得国际声誉的设计家。他在设计生涯中发展起来的设计主张也有很多,但最为闪耀醒目的便是他的东方思想,许多获得国际荣誉的作品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和表达的方面有着特殊理解和创新,表达了让人赞叹不已的新观念。
中国的传统图形历史悠久丰富,并一直伴随着中国文化而发展变化着,在今天看来,我国庞大的图像体系越来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资源优势:一方面它是中国当代设计的土壤和根本,创造属于中国的世界性设计应该也需要重新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并且以传统视觉图像和观念为基础而形成优秀的设计,就是所说的一只脚伸入传统。另一方面,设计的竞争力日益重要的依赖于文化资源的竞争优势,中国传统图形作为一种悠久的文化资源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吴冠中先生曾提出“风筝不断线”的艺术创作理论,即指在绘画里传统的线不能割断,否则就像无根的浮萍一样。而割断了传统的设计符号的生硬套用也会让作品意义本身发生变化。设计作品不能断线,线的一端要伸入传统,另一端要高高飞向现代天空。在设计过程中,最重要也最难以处理的是涉及作品的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语法运用上的基本问题。仅仅是打入传统,也许只能导致作品教条模式和思维的僵化,让作品毫无生气。因此,打出传统不仅仅是一种态度并且是寻求突破的关键环节。
以下将通过靳埭强先生的几个作品来说明怎样更好的实行 “风筝不断线”理论及其运用的设计方法。
简洁化:
简洁而不简单。对传统的图形符号的直接利用最为简洁也最常见,不应是简单地照搬照抄、拼贴和挪用,而是把传统的符号进行解构并重新视觉编排,再创造,在变化中重构而形成一种新的视觉效果。学习传统符号的造型方法和形式法则等并运用到现代的设计创作中,需要在审美表达的关系中形成对于传统的现代应用,在对传统文化更为注重的今天,我们更要学会从旧出发并善于知新。
靳埭强先生在第十届亚洲艺术节创作中,把各种演绎器具融入中国传统的七巧板里,构成了具有亚洲典型文化意味符号图像作品表达出了文化意向与传统意趣,融贯东西方理念,这便是“简洁化”。
观念化:
就是对某些概念和观念的创造性利用,设计一种新的观念,打破一个陈旧的观念,又重建自己对一个事物的观念,在原有的传统文化及图形观念的基础上,重构一种新的观念,从旧出发,找到传统的根。靳埭强先生早期创作的海报《和平》,采用一家人同绘和平鸽的形式,蕴涵了儒家思想的家庭观念。《手相牵》香港回归祖国纪念银器设计,以母子的双手相叠合来表达儒家思想的“家、国、天下”的意念,让人看过感到非常的优雅与温暖,并且过目不忘。《国际舞蹈学院舞蹈节》以庄周与蝴蝶的典故诠释了道家合一的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品非常大气磅礴。从大师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对儒、道等观念的领悟,这便是传统观念与意念的再利用。
文化肌理:
这是对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和实践,强调不要刻意的追求视觉上的中国意味,而是通过符号的特征获得中国传统视觉文化的传承,形成根据中国传统图像体系而发展来的一种文化的自觉、自信。我们需要理解、应用传统的资源,并激活传统资源的能量,在新的文化形态、审美和社会中,获得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结合。靳埭强先生创作的“自在”花纹纸系列海报中,结合书法文字和笔墨,以佛家“大自在”思想表达了中国的传统精神,获得极大的声誉。连日本的设计大师杉浦康平都称赞他的作品,是悄悄的且漫不经心地活现了由中国的传统文化所编织出来的自然与人类共存的思想。
传神:
作品的“神”,在于设计所创造的精神,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主张。比如靳埭强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追求和表达。作品之传“神”在于设计师对生活的理解、对传统的熟识以及对当下的清醒态度等各方面的整合,在于设计师内在认识和理解的水准。靳埭强先生设计的中国银行标志,将中国古钱币的图形和“中”字结合,标志里包含中国古钱寓意天圆地方,中间巧妙的“中”字突显了中国银行的招牌。在靳埭强先生的一系列标志设计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作者以高度概括的方式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追求和表达。
靳埭强先生的作品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设计作品一定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现代的设计理念。最优秀的设计往往是基于传统之中的设计,通过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结合来形成现代平面设计百花齐放的局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价值的文化积累。如果把它们看作陌生的东西并加以活用,将会是比无中生有更了不起的创新,我们的脚底下埋藏着巨大的矿脉,需要的只是发现它们的眼睛。
参考文献:
[1]靳埭强. 视觉传达设计实践[J].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2]海军. 视觉的诗学:平面设计的符号学向度[J].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3]臧可心. 构字:德国平面设计教学纪实[J].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4]林家阳. 设计创新与教育[J].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5]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T].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关键词:传统 靳埭强 古为今用 现代设计
随改革开放而发展的中国当代设计,片面的用一种西方的设计价值观和判断标准来指导并评价中国设计的发展,中国设计变得严重西化并且跟在别国的后面亦步亦趋的模仿他人作品,这些都使中国的设计进入到了严重的问题阶段,甚至说这不能称之为创造。学者海军曾说,中国设计里面所表现出来的缺乏价值追求和身份归属感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中国的设计文化式微的一种表现。在中国当代设计里探索、表现并且传承传统文化既是一项资源战略,也是中国设计获取国际认可的重要方向。
靳埭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设计师,并且也是中国少有的获得国际声誉的设计家。他在设计生涯中发展起来的设计主张也有很多,但最为闪耀醒目的便是他的东方思想,许多获得国际荣誉的作品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和表达的方面有着特殊理解和创新,表达了让人赞叹不已的新观念。
中国的传统图形历史悠久丰富,并一直伴随着中国文化而发展变化着,在今天看来,我国庞大的图像体系越来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资源优势:一方面它是中国当代设计的土壤和根本,创造属于中国的世界性设计应该也需要重新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并且以传统视觉图像和观念为基础而形成优秀的设计,就是所说的一只脚伸入传统。另一方面,设计的竞争力日益重要的依赖于文化资源的竞争优势,中国传统图形作为一种悠久的文化资源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吴冠中先生曾提出“风筝不断线”的艺术创作理论,即指在绘画里传统的线不能割断,否则就像无根的浮萍一样。而割断了传统的设计符号的生硬套用也会让作品意义本身发生变化。设计作品不能断线,线的一端要伸入传统,另一端要高高飞向现代天空。在设计过程中,最重要也最难以处理的是涉及作品的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语法运用上的基本问题。仅仅是打入传统,也许只能导致作品教条模式和思维的僵化,让作品毫无生气。因此,打出传统不仅仅是一种态度并且是寻求突破的关键环节。
以下将通过靳埭强先生的几个作品来说明怎样更好的实行 “风筝不断线”理论及其运用的设计方法。
简洁化:
简洁而不简单。对传统的图形符号的直接利用最为简洁也最常见,不应是简单地照搬照抄、拼贴和挪用,而是把传统的符号进行解构并重新视觉编排,再创造,在变化中重构而形成一种新的视觉效果。学习传统符号的造型方法和形式法则等并运用到现代的设计创作中,需要在审美表达的关系中形成对于传统的现代应用,在对传统文化更为注重的今天,我们更要学会从旧出发并善于知新。
靳埭强先生在第十届亚洲艺术节创作中,把各种演绎器具融入中国传统的七巧板里,构成了具有亚洲典型文化意味符号图像作品表达出了文化意向与传统意趣,融贯东西方理念,这便是“简洁化”。
观念化:
就是对某些概念和观念的创造性利用,设计一种新的观念,打破一个陈旧的观念,又重建自己对一个事物的观念,在原有的传统文化及图形观念的基础上,重构一种新的观念,从旧出发,找到传统的根。靳埭强先生早期创作的海报《和平》,采用一家人同绘和平鸽的形式,蕴涵了儒家思想的家庭观念。《手相牵》香港回归祖国纪念银器设计,以母子的双手相叠合来表达儒家思想的“家、国、天下”的意念,让人看过感到非常的优雅与温暖,并且过目不忘。《国际舞蹈学院舞蹈节》以庄周与蝴蝶的典故诠释了道家合一的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品非常大气磅礴。从大师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对儒、道等观念的领悟,这便是传统观念与意念的再利用。
文化肌理:
这是对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和实践,强调不要刻意的追求视觉上的中国意味,而是通过符号的特征获得中国传统视觉文化的传承,形成根据中国传统图像体系而发展来的一种文化的自觉、自信。我们需要理解、应用传统的资源,并激活传统资源的能量,在新的文化形态、审美和社会中,获得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结合。靳埭强先生创作的“自在”花纹纸系列海报中,结合书法文字和笔墨,以佛家“大自在”思想表达了中国的传统精神,获得极大的声誉。连日本的设计大师杉浦康平都称赞他的作品,是悄悄的且漫不经心地活现了由中国的传统文化所编织出来的自然与人类共存的思想。
传神:
作品的“神”,在于设计所创造的精神,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主张。比如靳埭强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追求和表达。作品之传“神”在于设计师对生活的理解、对传统的熟识以及对当下的清醒态度等各方面的整合,在于设计师内在认识和理解的水准。靳埭强先生设计的中国银行标志,将中国古钱币的图形和“中”字结合,标志里包含中国古钱寓意天圆地方,中间巧妙的“中”字突显了中国银行的招牌。在靳埭强先生的一系列标志设计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作者以高度概括的方式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追求和表达。
靳埭强先生的作品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设计作品一定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现代的设计理念。最优秀的设计往往是基于传统之中的设计,通过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结合来形成现代平面设计百花齐放的局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价值的文化积累。如果把它们看作陌生的东西并加以活用,将会是比无中生有更了不起的创新,我们的脚底下埋藏着巨大的矿脉,需要的只是发现它们的眼睛。
参考文献:
[1]靳埭强. 视觉传达设计实践[J].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2]海军. 视觉的诗学:平面设计的符号学向度[J].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3]臧可心. 构字:德国平面设计教学纪实[J].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4]林家阳. 设计创新与教育[J].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5]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T].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