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来新会工作的,来这里学习的”

来源 :红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athzd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方的七月骄阳似火。1958年7月1日至7日,周恩来总理冒着酷暑高温莅临广东省新会县视察工作。日理万机的周恩来为什么选择远离京城的葵乡——新会来视察呢?缘由是这样的,1958年5月,新会县委第一书记党向民赴北京参加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在会上作了《县的商业工作要成为农业生产的后勤部》的发言,得到中央领导的好评和重视。毛泽东主席指示:广东新会县商业工作搞得好,可到那里开一次现场会。6月8日至18日,全国财政贸易工作现场会议在新会召开。6月19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新会农民周汉华用水稻与高粱杂交,培育出水稻优良品种的消息,引起周恩来的关注。周恩来视察新会伊始就非常恳切地对新会县负责人表明:“我是来新会工作的,来这里学习的。要像你们一样,到乡里去,到社里去,到街道去。不要给我什么特殊照顾,不需要特殊招待。……我是你们中间的一个人,都是普通劳动者,要平等相待,要创造这个风气。”周恩来总理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这次活动要轻车简从 不要搞什么特殊照顾”
  
  为了能广泛地接触群众,更多地了解到真实情况,周恩来在广州就对广东省委提出要求:这次活动要轻车简从。因此,随同周恩来到新会的,只有广东省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李子元、省公安厅副厅长苏汉华、佛山地委第二书记杜瑞芝等几个人。7月1日下午,周恩来和秘书罗青长、范若愚从广州乘坐吉普车抵达新会。7月2日午后,周恩来乘车前往大泽区五和乡第二农业合作社视察。出发之前,正在新会检查工作的省、地领导,要求陪同总理下乡。县委为此安排了二辆吉普车,周恩来不同意,再次重申要轻车简从,只能开一辆。县委负责人解释说:一辆吉普车坐不下几个人。周恩来说:坐不下,人可以再少一点嘛。县委只好按照总理的吩咐,一方面尽量减少陪同人员,一方面叫随行人员挤着坐。开车时,总理叫工作人员搬来一张小板凳,放在车厢中间,自己笑呵呵地坐上去。
  周恩来在新会,县委安排周恩来一行住新建的招待所,周恩来婉言拒绝了。他说:“我是共产党员,县委会有地方,还是住在县委会吧!这里很好嘛!与同志们住在一起,工作方便。”周恩来视察新会7天时间里,一直住在县委书记工作兼休息室,睡的是木板床,坐的是普通木椅,吃的是县委食堂炊事员煮的普通饭菜。为照顾周恩来的生活,省委专门派来了厨师,但被总理请了回去。县委食堂炊事员,担心做不好饭菜,对周恩来说:“总理啊,我只会做大锅饭,不会煮小灶呀!”周恩来爽朗地笑着说:“我就喜欢吃大锅饭。”周恩来还一再叮嘱县委负责人:我们吃的已经比群众好多了,不要搞什么特殊照顾,要朴素,不要使我同群众有距离,不要搞迎送,不要前呼后拥,妨碍我接近群众,妨碍地方工作,不要公家请客。
  7月3日中午,周恩来视察途中在周郡社委会吃午饭。周郡社的干部群众为了表达对周恩来的敬意,准备了一些地方小食。开饭时,周恩来看到饭桌上摆放着鹅、鱼、猪肝,就笑着问:“我看见你们这里种了豆子、蕃薯,怎么不拿来给我们做菜?”社干部回答说:“这都是本地特产,我们并不敢搞多少菜。”周恩来接着又问:“像这样的菜,你们的社员一年能吃多少顿?”社干部说:“社员逢年过节也是这样吃的。”周恩来笑着说:“请我们吃得这样好,你们不怕社员贴大字报?你们不怕,我是怕的!”吃完饭,周恩来问食堂招待员:“你们说,这顿饭浪费不浪费?”招待员笑着说不浪费。周恩来又说:“你们有意见,可以去写大字报。”接着对省里的干部说;“这餐饭的费用,不能让社和县负担,就由省里出吧。”
  7月4日上午,周恩来乘坐电船前往官冲视察。由于电船动力不大,途中航行几个小时。周恩来与随行人员在船上共进午餐,十分节俭,只有馒头、油炸花生、咸菜等。电船临近官冲,周恩来远望山上有一面红旗(是当地少先队员队日活动用旗),误以为县委通知当地干部群众组织欢迎活动,很不高兴地说:“怎么搞的,我说过不要惊动他们了。你们又通知他们了吗?”因为周恩来早就叮嘱县委领导说,“不要搞迎接,不要前呼后拥”。随行的县委干部如实回答说没有通知他们。当时,官冲没有码头,周恩来乘坐的电船靠岸时,官冲村长烽农业社主任,驾驶一只小船上前迎接周恩来一行上岸。周恩来视察长烽社结束时,当地渔民送给他一条大鲤鱼,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下。渔民把鲤鱼悄悄放在周恩来乘坐的电船上。他发现后,如数付了钱。
  心里只有人民的周恩来在新会县视察工作结束时,在全县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说,“下次来,你们可不要这样招待我了。这样招待,我就不敢来了。”
  
  “工农结合,城乡结合,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
  
  7月2日清早,周恩来在新会县委书记党向民等人陪同下,乘车前往会城北郊的圭峰农场视察。在办公室稍坐片刻,周恩来便走下办公楼察看农场生产。他顶着烈日,上高山,下沟壑,步行两个多小时,看了荔枝园、菠萝山、养猪场、职工宿舍。他边看边问,详细了解农场的生产经营情况。在视察中,他十分关心农场干部学员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一路上,他不时停下来与干部学员亲切交谈。他问干部学员:下放劳动思想通不通,劳动辛苦不辛苦,学习安排了哪些课程,工资收入有多少,一天吃几餐饭,一餐花多少钱,能否吃上猪肉?在简陋的茅棚宿舍,周恩来看见患病在床休息的学员,便亲切地问:得了什么病,请医生看了没有,现在感觉怎么样?周恩来如此真诚的关心,平易近人的作风,深入细致的调查,使干部学员深受感动,有的忍不住流下激动的热泪。
  中午周恩来来到农场食堂。当时正好干部和职工劳动回来,大家围着总理热烈地交谈。一位学员说:我们单位还没有正式名称,请总理题名吧!周恩来欣然答应,挥毫写下“新会劳动大学”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周恩来的民主作风感染了在场的干部学员,他们又要求总理签个名。周恩来谦逊地说:“不用啦!不用啦!”大家一再请求,周恩来便说:“那好,我另外写一个,你们贴在墙报上。”于是又挥笔写下“工农结合,城乡结合,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的题词,落款写上姓名和年月日。周恩来还就“三个结合”的意义作了解释,说:“我们社会主义社会要向共产主义的方向逐步前进……三个结合好了,就为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准备了条件。”言谈之中,充分体现出这位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坚贞信念。临别时,周恩来勉励干部学员“要以延安‘抗大’为榜样,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一面学习,一面劳动,坚持“三个结合”,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我们要把山区建设成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7月2日,午饭后周恩来来到大泽区五和乡二社视察。当时,正是“大跃进”始发阶段,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特点的“左”倾错误日益严重。身为政府总理的周恩来,为抑制这种错误的泛滥,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尽管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顾全大局的周恩来再次对反冒进问题进行检查,但一接触到实际工作,周恩来总是坚持实事求是。他对每一个问题,都了解得十分详细,且经常亲作记录,对每一个数字都力争了解得准确无误,对一些诸如粮食产量等的关键数字,他总是不厌其烦,反复核实。当社主任汇报社的粮食生产时,周恩来问:“晚造会不会收成好?”社主任答:“一定好。一方面,晚造种粮食的田比早造多;同时,肥料也多一倍。晚造准备实现亩产1200斤谷。”周恩来说:“这样说来,加上早造的产量,就不只1200斤了。”座谈会结束前,周恩来非常高兴地对社干部说:“你们的合作社办得很好,还要开展多种经营,增加社员收入。”同时针对当地妇女参加合作社劳动的情况,深情地嘱咐当地干部:“要给妇女产假,安排劳动要照顾妇女同志的生理特点。”随后,周恩来前往网山察看柑桔、菠萝等经济作物的生长情况。他见到网山上的柑桔、菠萝果实累累,非常高兴。社主任向周恩来汇报了改造网山的过程和发展计划。党向民也向他汇报了全县造林绿化,开山种果的成绩。周恩来不停地点头,表示赞许,说:“山地多,前途大有可为。我们要把山区建设成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随后周恩来看望了农民育种专家周汉华,周汉华向周恩来汇报用水稻和高粱进行远缘杂交,培育了5个水稻优良品种的成果,还向周恩来一一介绍试验田以及开展试验的过程。周恩来边听,边问,边看,时而站着,时而蹲下,时而弯着腰,仔细地用双手盘数水稻株数,详细地询问每个试验品种的名称、特性和培育过程。临别,周恩来鼓励周汉华:“要继续试验,要培育下一代专家,要巩固试验成果。”晚上9时许,周恩来与周汉华及乡亲们告辞,乘吉普车返回会城。乡亲们哪里知道,这时周恩来还未吃晚饭。
  7月3日,周恩来到棠下区周郡农业合作社视察。周恩来得知省委宣传部和省农科院干部在周郡蹲点,搞丰产试验田,便来到试验田视察,询问种了多少个水稻品种,哪个品种产量最高,哪个品种抗病力最强,搞丰产试验采取什么措施。周恩来离开丰产试验田,来到周郡小学,了解农村学校的教学情况。离开学校,走进卫生站,与医务人员亲切交谈。询问医务人员收入有多少,一般的中药是否都有,哪些药较缺乏等等。接着,周恩来走进幼儿园,看望老师和儿童。中午12时左右,又察看了周郡蚕房,对在场的干部说:“蚕业工作很重要,要好好地做。”午饭后,当地干部考虑到周恩来连续步行视察了几个小时,请他休息一会儿。周恩来和蔼地说:“不用休息啦。”周恩来十分关心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他详细了解棠下区委、区政府、周郡党支部、合作社的班子人员结构、组织分工、文化水平、领导方法以及党、团员人数等情况。在座谈中,周恩来询问得最多的是合作社的生产情况。他对周郡人民在“大跃进”中表现出来的生产积极性,既给予热情支持,又始终保持着冷静头脑,讲求实事求是。在了解周郡生产情况时,周恩来问:“去年水稻平均每亩930斤吧?” 周郡社主任答:“是。”周恩来问:“今年你们提出挑战,亩产要达到2000斤,是杂粮吧?” 社主任说:“是稻谷。”周恩来说:“哎哟,不得了!” 临别前,周恩来答应周郡社干部群众的要求,当场挥毫写了两幅题词。他先写下:“多快好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为实现两千斤社而奋斗。”大家要求周恩来署名,他看看整张白纸写满了,便爽快地再写一幅:“冲天干劲周郡社,英雄人物数今朝。”
  
   “要加把劲,创造更大的成绩”
  
  新会种植蒲葵历史悠久,葵叶加工质地优良,素有葵乡之称,葵艺业是新会的传统工业。新会解放后,葵艺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7月6日上午,周恩来带着对新会工业的关注和对基层工人的关怀,来到新会葵厂视察。周恩来兴致盎然地参观了葵厂陈列的葵藤席、葵花篮、葵通帽、葵骨牙签等。厂干部汇报说:这些葵类产品,是用过去当废料做柴烧的葵叶尾、葵柄等加工制成,试产外销,很受欢迎。周恩来微笑着点头,表示赞许。
  参观完展品,周恩来深入到焙扇车间、剪扇车间察看。每经过工人身旁,不管工人满身碳灰,还是满手油污,他总是亲切地与他们握手。在剪扇车间,周恩来看到木制的简陋剪扇机代替了人工剪扇,高兴地说:“剪扇开始机械化了,很好!就是要向机械化发展,用机械代替笨重的体力劳动,减轻工人体力消耗。”在火画车间,周恩来认真观看工人用烘热的铁笔在玻璃扇上烙画。看到扇面烙画精致古朴,独具风格,周恩来说:“火画葵扇是优秀的传统工艺,你们要为社会主义创新。”在参观过程中,葵扇厂干部说厂总支提出“人工变机械,废料变成宝,下扇变上扇(提高质量),工厂变花园”的口号。周恩来对此表示赞赏,说:“毛主席讲综合利用,大有文章可做。希望你们利用废料,制造出更多更好的成品。”
  周恩来离开新会葵厂,前往新会县废物利用展览会参观。周恩来对新会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和热情支持,并且以政治家和学者对新生事物的敏感和理论思维,把新会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发挥,他颇有感触地说:“要抓紧利用废物这一环节。”副县长陆其俭向周恩来汇报新会回收利用废品的主要经验是实行“三变”:收购废品,变无用为有用;扩大加工,变一用为多用;勤俭节约,变破旧为崭新。周恩来非常高兴地说:“‘三变’的经验很好,这说明新会县委和新会人民懂得辩证法,把无用的物质变为有用的物质。这是新会的一种独创精神搞出来的。”参观展品时,周恩来说:“商业工作也要破除迷信。过去有人认为商业工作不过是做买卖、交换、分配,只为生产服务不能生产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社会主义却要改变这个观念。你们组织收购废物,变废物为有用,这证明打破常规,商业也能生产财富。”大家要求周恩来题词留念,他欣然答应,当晚,周恩来处理完公务,于次日凌晨挥毫写下题词:“全国商业部门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应该向新会学习,抓紧废物利用这一环节,实行收购废品,变无用为有用,扩大加工,变一用为多用,勤俭节约,变破旧为崭新,把工农商学兵联成一片,密切协作,为全面地发展生产服务,以便更好地实现勤俭建国、改造社会的任务。周恩来一九五八、七、七”。这幅题词,经党中央批准,于1977年7月18日在《人民日报》等全国各大报纸公开发表。
  7月6日中午12时左右,周恩来又参观了新会县粮食工作展览会。周恩来边看边问:“全县有多少个粮食加工厂?”工作人员答:“国营10间,合营12间。”周恩来又问:“群众办有多少?” 工作人员答:“利用抽水机安装碾米机的有38间。”周恩来高兴地称赞说:“农民办工厂好!”在工具改革展台前,周恩来饶有兴趣地参观每一件展品。当讲解员把油车和双轮车的作用解释并操作给周恩来看时,周恩来满意地说:“好,减少劳动力一半。”看到旧报纸制成的美术纸,周恩来又说:“很好看,很好看,又是废物利用,可推广使用。”参观完展览会,请周恩来题词留念。周恩来挥笔写下:“厂仓当战场,创造新刀枪。一天当十天,夜间出太阳。”
  7月6日下午,周恩来视察新会农具机械厂。他察看了车间设备,观看了工人操作,边看边问,了解工厂生产情况。从车间出来,周恩来参观陈列厂内的新会生产的碾米机、手扶拖拉机、插秧船、碎土机等机械农具。周恩来询问了各种农具的生产情况、性能、使用等。还走到田边观看农具机械厂制造的手扶拖拉机现场操作。当他看到手扶拖拉机能犁耕到六七寸深时,高兴地说:“连草都打碎了!”厂长说:“我们正在试验,还不够完善。”周恩来鼓励说:“继续完善,这是一个方向嘛。”观看完农业机械操作,周恩来与厂干部工人座谈。从学习到工作,从生产到生活,周恩来都十分关心。勉励青年工人要向老师傅学习,全厂干部职工“要加把劲,创造更大的成绩”。临别时,有人请周恩来题写厂名,周恩来欣然应允,当天深夜,座谈会后,挥笔题写了“新会农业机械厂”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华侨是有爱国心的,这是华侨的传统”
  
  新会是著名侨乡,新会籍华侨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做出过巨大贡献,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周恩来,来到新会侨乡视察,自然地关注华侨情况,了解侨务工作。周恩来深知旧社会劳动人民背井离乡、远涉重洋,为寻求生计长年累月在国外的辛酸史;他也深切理解华侨热爱祖国,少小离家老大回,希望落叶归根,回国安度晚年的心情。周恩来一贯赞扬广大华侨和归侨、侨眷积极支援祖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作的贡献。广大归侨、侨眷也把总理看做是自己的贴心人。7月6日,吃过午饭,周恩来利用休息时间,接见新会归侨代表。参加接见的老归侨代表有陈谋灼(加拿大归侨,洪门会主席)、邓龙(印尼归侨,广肇会馆主席)、谭义阅(印尼归侨,原孟加锡华侨工会主席,新会侨联会主席)。分管侨务工作的副县长甘伟光在场。周恩来亲自在县委会二楼小会议室门前迎接老归侨代表,与他们一一握手问候。周恩来详细询问了老归侨代表在国外和回国后的生活情况,以及老归侨所在国华侨的人数、生活、工作等情况。陈谋灼汇报了他个人生活、经历和加拿大华侨的人数、生活、工作,以及华侨支持中国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情况。陈谋灼说:“建设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巳经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争取三年完成,我们华侨很高兴。华侨是国民的一分子,要尽力帮助国家建设。”周恩来听后,高兴地称赞说:“华侨是有爱国心的,这是华侨的传统。但我们建设不要靠捐钱,要靠自己双手。”说着,周恩来取下手上戴的手表,自豪地拿着对归侨代表们说:“这是我们自己生产的手表,我过去戴了几十年手表,都是外国的手表,我第一次戴上我国生产的这块手表,就没有换过。虽然还比不上外国的好,但毕竟是自己的,还很准。”
  邓龙和谭义阅向周恩来汇报了他们在印尼和归国后的生活、工作和印尼华侨的人数、生活、工作等情况。当他们说印尼华侨遭到许多不公平待遇时,周恩来勉励他们顾全大局,说:“他们反帝是坚决的,反了帝,坚持民族独立是好事,反帝是共同的事情,是大事情。华侨是有点苦,这个我是知道的。……但要注意,即使祖国强大了,华侨地位提高了,我们华侨也不要骄傲。”接见结束前,甘伟光请周恩来对新会侨务工作作指示,周恩来说:“新会的侨务工作是做得好的。”
  
  “不要满足,不要自满,还要前进”
  
  7月6日晚,周恩来在县委会二楼小会议室,听取新会县委、江门市委和会城镇等负责人的工作汇报。汇报是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的。经过6天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周恩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新会的实际情况已有相当的了解。在听汇报时,他亲自作记录,并不时插话,既肯定新会取得的成绩,又有针对性地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解决问题作了重要指示。党向民汇报了全县当年工农业生产、计划和存在的困难。谈到工农业生产时,周恩来殷切地说:“工业是有点落后,这一环还没有抓起来。农业抓起来了。要工农业并举,要机械化。”谈到存在的主要困难时,周恩来插话说:“你求人,人求你,要协作。你们废物利用搞了很多。还要弄点化学。”接着说:“要协作,现在非协作不可。要打破乡界、区界、县界、省界,将来与社会主义国家还要打破国界。”当时“浮夸风”已在各地刮起来,各地都在放粮食高产“卫星”,周恩来针对这些“左”的倾向,一再对新会县负责人说:“搞工作要实事求是,不能办到的事不要瞎吹。按照你们县的情况,今年能扎扎实实地将粮食平均产量搞到800斤就很不错了,可以到北京向我报喜了。”在大跃进的政治气氛下,能这样清醒地提出问题,确实需要坚定的原则性与大无畏的胆略。
  7月7日上午,周恩来来到新会人民礼堂,向新会干部2000多人,作了一场3个多小时的报告。周恩来在热烈的掌声中,站着开始了他那富有指导意义、内涵丰富、理据充分、深入浅出的讲话。周恩来说,为着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去掉“三个主义”和“五气”,要多多地到下面来,接触实际,接触群众,一年要下来四个月,这对我们做领导工作的人来说,非常必要。周恩来在讲话中,首先分析了国际形势的现状和发展。谈到国内形势,他说,今年上半年有很大的跃进。在谈到今后的任务时,他详细地论述了“三个并举”、“两个革命”。三个并举是工农业并举,中央和地方并举,大中小并举。两个革命是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周恩来又说,我们是社会主义战士,要有理想嘛,不但要看今天,还要看明天。我们要看远处,朝着什么方向去。我们把社会主义建成,还要进入共产主义。周恩来跟着说,为了实现总路线的方针,要有办法,这就是三化:第一是革命化,第二是群众化,第三是多样化。这既是工作方法,也是思想方法。要实现这样的工作方法,有一个中心的精神,就是要有共产主义的风格,全国都是这样一种精神,我们就会很快地把中国建设成一个我们提出的: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水平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讲话中,周恩来运用了大量在新会调查研究了解的事实来论证他的观点,使大家听得亲切、明白。他对新会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给以充分的肯定,多次称赞新会是“模范县”、“上游县”、“一类县”。同时,勉励新会干部群众“不要满足,不要自满,还要前进”。
  
  “不要使我同群众有距离”
  
  在群众面前,周恩来没有丝毫的官气。周总理一到新会,就嘱咐新会地方负责人:不要使我同群众有距离。他每到一处,都十分注意与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在劳动大学,他亲自动手用牙签把切好的菠萝插好,先送给身边的学员品尝。在五和农场,他与干部职工在农场门口一棵大树底下,谈生产,谈计划,还亲手捧杯为农场技术员敬茶。在参观葵厂时,他拿起葵扇,给正在烙画的青年工人扇风取凉;临别时,他走到送行工人的后排,与老工人握手话别;此情此景,令在场工人深受感动。周恩来视察周郡时,群众都想亲眼看看敬爱的周总理,负责保卫工作的干部正为是否让群众进去而为难,周恩来见此情景,高兴地说:“不要紧,我们相信群众,让他们进来吧!”霎时,一百多名群众争先恐后地挤入会议室。在周郡,他十分关心农民群众的生活,询问一个劳动日值多少钱,社员全年收入有多少,公共食堂一天做几顿饭等。在参观废旧物资利用展览会时,他问:“怎么没有群众?”他听了管理人员回答说因为是下班休息时间,仍然心存疑问,不够满意。走出展览会,看见有人叫过往群众不要停留观看,他又对地方干部说:“我们订个合同,不要这么多招待。”在新会视察期间,周恩来总是关注着群众,一再声言不要影响他与群众接触。他在人民礼堂作形势报告时,门外的群众纷纷朝里探头,有的人干脆走了进去,谁不想早点亲眼看看人民的好总理啊!工作人员怕影响周恩来作报告,把门关上了。周恩来看到这情景,回头笑着对县委书记说:为什么把我同人民群众隔开来?于是会场的门全都打开了,门外的群众兴高采烈地走了进去。周恩来作完报告,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出会场,和等候在外面广场和街上的广大群众见面。他微笑着,频频向群众挥手致意。群众沸腾了,大家尽情地鼓掌,沉浸在无比欢乐之中。
  周恩来在新会短短的7天视察中,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周恩来离开广东前,他对跟随采访的新华社广东分社副社长说,“未经我同意,是不能报道的。”后经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出面请求,才同意在广东三家地方报纸发表约两千字的综合报道,新华社则没有向全国播发消息。虽然当年周恩来视察新会留下的文字和照片极少,可是他轻车简从、深入基层、实事求是、心系群众、平等待人的作风在南粤人民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也给今天的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了榜样。
其他文献
还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堂祖父金家凤就在我的心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祖父金家骏曾多次对我循循善诱:“你的家凤阿爹、就是我的亲阿哥金家凤,他可是个有本事的人。不过,你以后长大了可不要像他那样去参与政治,只要像他那样学好文化知识,练好毛笔字,有吃饭的本事就好了。” “家凤阿爹是个非常有文化的人,年轻时经常读书写信要直到深更半夜,第二天一大早起来后,就又坐在那里练毛笔字了。”“伊虽说与我们是同时代的同龄
期刊
第一次反“围剿”,红军在龙冈缴获国民党第十八师一部无线电台,同时俘获十多名电务人员,为红军建立无线电通讯事业创造了条件。但由于战士们看到电台很稀奇,一些新战士用脚去踢,结果把发报机踢坏了,收报机则无损,实际只缴到半部电台。朱总司令得悉后非常生气,严厉批评这几个战士,下令各部队今后凡缴获电台和贵重物品,一律不许乱动,妥为上交。  1931年1月3日,红军挥戈东指,连续作战,在宁都县东韶消灭国民党谭道
期刊
读10月23日《学习时报》刊发《习仲勋三次致电毛泽东痛批“左”祸》一文,感触颇深,难怪毛泽东称习仲勋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英雄”。习仲勋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政治品质,值得新时期的领导干部深入学习。笔者以为,以下四点尤显重要。  一是难得的忧党意识。习仲勋之所以要三次致电毛泽东,痛批“左”祸,直陈利害,纠正偏差,在于对“左”倾造成的结果深深担忧,担忧对党的事业不利。所
期刊
飞霞风景区  位于清远市东北部,是省级风景区和省级旅游度假中心,景区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有山有水,有古有今,由“小三峡”、道教七十二福地的第十九福地飞霞山、飞霞古洞等景点组成,可欣赏、倾听“远古”的钟声——飞霞编钟古乐,可坐船游江并品尝河鲜。    南岗千年瑶寨  位于连南瑶族自治县南岗镇,已有1400年历史。古寨依山而建,是全世界规模最大、最古老、最有特色的瑶寨,明清时期的古宅及寨门、寨
期刊
墙外商厦林立,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墙内古朴小楼,绿树成荫,清凉静谧。84年前,在这座深处闹市中的小院,诞生了东方第一个城市苏维埃政府——广州公社。1987年,为纪念广州起义,这里被辟为“广州起义纪念馆”。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前夕,我们《红广角》专访组一行沿着繁忙的起义路来到了广州起义纪念馆。踏进院子,只见那斑驳的古木,历经沧桑,翠绿依旧;几栋黄色的小洋楼巍然而立,带着几分肃穆,几分寂寥。
期刊
1、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继上海、北京等地之后,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于1920年冬至1921年春酝酿并成立。不久,成立中共广东支部。1922年上半年,成立中共广东区委。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劳动组合书记部,随后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广东分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讨论了如何加强全国工人阶级团结等问题。  2、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1920年11月,广州社会主义青
期刊
2000年,世纪之交,万象迭替。2000年的2月,是新世纪的第一个新春,万物生机萌发。南粤的春天,阳光温和明媚,到处绿波葱葱,彩花斗艳。广东迎来了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一行。此行,是一次载入史册的世纪之行。  江泽民首先来到南粤水果之乡高州市考察,并在高州召开领导干部座谈会,在会上作重要讲话。用高州作讲台,向全国发出加强党的建设的世纪强音。这对高州来说,是一件史无前例的大事,对全国来说,也是绝无仅有
期刊
《红广角》2010年第12期一篇文章——《东欧剧变过程及原因探析》中指出,东欧剧变的原因是苏联来的:“东欧国家无一例外地照搬了那种中央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式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苏联又是亦步亦趋”。我认为,这是不争的事实。众所周知,苏联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也于1991年演变了:存在了69年之久的统一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解体;具有93年历史、拥有1800万党员的
期刊
1925年,国共合作的广东政权进行了两次东征,肃清了盘踞在东江一带的陈炯明军阀势力,使广东达到了统一,巩固了广东作为革命策源地的地位,从而为北伐奠定了基础,并且有力促进了东江一带党团组织的建立和工农运动的发展。东征的胜利与广大工人、群众的帮助和支持是分不开的,正如周恩来所讲的:“所以打平东江,不是军队的能力,是工人东江的农民,与革命军联合的势力”。①这是共产党,同时也是国民党进行的第一次工人、农民
期刊
“大跃进”运动是“前十年”党史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本文拟在比较充分占有资料的前提下,将宏观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观即我国的国情和微观即决策程序结合起来进行考究,进行理性行政决策分析,试图得出更为科学的结论与启示。    一、农业“大跃进”    “大跃进”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农业的高指标。省委发动了一系列群众运动,召开了一系列会议,意旨在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业生产的“大跃进”。  (一)掀起“千斤亩运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