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起义:暴风雨诞生了“东方巴黎公社”

来源 :红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nan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墙外商厦林立,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墙内古朴小楼,绿树成荫,清凉静谧。84年前,在这座深处闹市中的小院,诞生了东方第一个城市苏维埃政府——广州公社。1987年,为纪念广州起义,这里被辟为“广州起义纪念馆”。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前夕,我们《红广角》专访组一行沿着繁忙的起义路来到了广州起义纪念馆。踏进院子,只见那斑驳的古木,历经沧桑,翠绿依旧;几栋黄色的小洋楼巍然而立,带着几分肃穆,几分寂寥。绿树与黄色小楼相互映衬,别有一番风味。环顾四处,仅是一道薄墙,便将院外的喧嚣隔绝。难以想象这样一座幽静的小院,背后竟承载着一段可歌可泣的悲壮历史。行走在这里,重温那段血与火的岁月,起义先烈充塞天地的浩气,穿越时空,至今仍激荡我们的心灵。在院子里,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欧阳旦霓和讲解员曹霞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一、疾风暴雨炸惊雷
  
  欧阳副馆长先带我们来到了纪念馆的接待室。在接待室里,她将广州起义那段震撼人心的历史娓娓道来,引起了我们一行人的极大兴趣。为了更好地了解广州起义,在她和曹霞的引导下,我们走进了北楼展览馆,去感受84年前那腥风血雨的日子。
  一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大圆形序言石,上面简要介绍了广州起义的起因、成就以及影响。圆石与墙上“广州起义”四个大字在鲜红的背景墙以及幽幽灯光的反衬下,显得格外庄重肃穆,我们的思绪不禁飘回到了1927年风雨飘摇的广州。
  1927年各地的国民党反动派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向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举起血淋淋的屠刀。至此,由国共两党合作发动的大革命彻底宣告失败。但是,国民党反动派的这些恶行,依然挡不住一场暴风雨的来临。
  为了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共中央紧急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会后,任命张太雷为广东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和广东省委即开始策划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11月17日,中共中央常委会作出《广东工作计划决议案》,正式决定举行广州起义,要求广东省委发动农村和城市的暴动。其时,为争夺广东地盘,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和原占据广州的桂系军阀李济深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并爆发了“粤桂战争”,粤军主力被调往肇庆、梧州一带。广州市内兵力空虚,为广州起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11月26日晚,张太雷在广州主持召开了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决定立即暴动”,并讨论了具体的准备工作。展厅里悬挂了一幅名为《广东省委26日晚会议的情景》的油画,逼真地展现了当时的情景。会议成立了由张太雷、黄平、周文雍三人组成的革命军事委员会,作为起义总指挥机关,任命叶挺为起义军事总指挥,叶剑英为副总指挥。起义前夕,中共广东党组织设在广州市区的秘密武器转运站大安米店被敌破获,而汪精卫在上海接连电告张发奎等人,令其立即解散教导团,镇压广州革命分子。在紧急形势下,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原定12月12日的起义提前举行……
  12月11日凌晨,在张太雷、叶挺、黄平、周文雍、叶剑英等领导下,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官教导团全部、警卫团一部、黄埔军校特务营、广州工人赤卫队以及南海、花县农民武装等共6000余人,联合举行起义。在广州的苏联、朝鲜、越南的部分革命者及广州市工人共约2万人,也参加了起义。展厅内就展出了朝鲜籍战士、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生崔庸健以及被越南和中国同时授予少将军衔的第四期毕业生洪水的照片,他们以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投身起义。3时30分,叶挺宣布起义开始,三颗红色信号弹划破广州沉寂的夜空,揭开了起义的序幕。顷刻间,枪林弹雨,偌大的广州城成为沸腾的海洋。
  位于广州维新路的国民党省立公安局,是国民党反动势力在市中心最顽固的堡垒之一。攻克这里,是起义的重中之重。教导团分三路出击,其中一路由叶镛率领第一营进攻东校场、广九车站和公安局。教导团第一营第一连分两队,一队攻打公安局,一队攻打驻公安局对面的保安队。早已埋伏在第一公园内的工人赤卫队第一联队,手持匕首、大刀、木棍,少数人用短枪和手榴弹,配合教导团进攻。然而,被突袭的敌人惊魂稍定之后,开始负隅顽抗。敌人重机关枪的子弹像雨点般打来,步枪、机枪射击声和手榴弹爆炸声像狂风暴雨一般地响着。空气中弥漫着的弹药的硝磺气味让人窒息,脚下起义军民流淌着的鲜血几乎使人滑倒。但是,起义军民并未退却,而是一步一步艰难地前进。教导团士兵从正面攻击,工人赤卫队从公安局北段围墙翻越入内。有的则向墙内投手榴弹,前仆后继。一时火光冲天,烟雾弥漫,树木房屋都摇晃起来。手榴弹接连不断被投进去,敌人的重机关枪被摧毁了。起义军民蜂拥地冲了进去,救出被拘押在公安局牢房里的800多名共产党员和群众,不少人在得救后纷纷要求发放枪支,投入到起义斗争中。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大部分警察放下武器投降,公安局长朱晖日爬越围墙狼狈出逃。公安局终被起义军民攻占,镰刀锤头的革命红旗随风招展在公安局的屋顶上。此外,除第四军军部、中央银行等少数据点外,广州珠江北岸的大部分市区也已被起义军民占领。
  凌晨6时左右,沉寂的黑夜过去,天边熹微初露。起义领导者之一的周文雍,在重新布置起来的中楼办公室,找来一条横幅,饱蘸浓墨,写上“广州苏维埃政府”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把它挂在公安局门口的铁棚顶上,昭示着广州工农民主政权——广州苏维埃在暴风雨中诞生了!
  上午7时,张太雷在公安局内主持召开广州苏维埃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庄严宣告广州苏维埃政府成立。会议选举了苏维埃政府各部负责人。通过了一切政权归工农兵,消灭反革命,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增加工人工资,没收大资本家和地主财产,工业国有化,组织工农红军等决议和法规。在展厅内有一幅反映当时情景的油画。群众情绪高涨,欢呼着,跳跃着,相互拥抱着,热烈庆祝着广州苏维埃的成立。
  与油画一步之距的地方用微型雕塑再现了当年的西濠口保卫战,配以浓烟滚滚的图片作背景,使人能真切地感受到起义军民为保卫新政权而浴血奋战的岁月。广州苏维埃政府的成立,震动了国民党反动派,也引起了帝国主义的极大恐慌和仇视。他们互相勾结起来,决心扑灭这次起义。11日下午,停泊在沙面江中的英、美、法、日的帝国主义军舰,互相打旗语,接着卸下了炮衣,将炮口朝向市区,对准天字码头一带的起义军阵地,进行猛烈的炮击。烟雾弥漫,沿江一带房屋坍塌焚烧,居民伤亡很大。工人赤卫队、警卫团和教导团炮兵前仆后继艰苦奋战。12日凌晨,驻扎在河南的李福林部,在“江大”、“宝璧”两艘军舰的掩护下渡江,标志着国民党广东当局开始向广州展开全面反扑。西濠口太平南一线是城内战斗最激烈的地方,二百多名赤卫队员与强行登陆的李福林军艰苦作战,很多赤卫队员壮烈牺牲了,起义军民仍坚守阵地。至13日撤出战斗时仅存20余人。而市区内的反动分子也蠢蠢欲动,当11日上午起义指挥部向工人发放武器时,他们混入队伍里,冒领了不少枪弹。这些反动分子取得武器后,更加猖狂活动。12日下午,张太雷在西瓜园召开庆祝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返回总指挥部时,遭到这伙反动分子的袭击,壮烈牺牲,年仅29岁。张太雷的牺牲,起义军顿失核心,给起义带来了重大损失。12日夜,涌入城里的敌人越来越多,战况愈发激烈。13日,观音山失守。起义总指挥部为了保存实力,决定撤出广州。至此,广州起义宣告失败。
  广州起义失败后,撤出广州的起义军民,分别向东江、北江转移。向东江方向转移的是撤退到花县的教导团、警卫团和黄埔军校特务营等一千余人,他们在花县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后经从化,绕道河源,进入海丰城,先后参加了东江暴动和保卫海陆丰苏维埃政权的历次战斗。撤退到北江地区的起义军民则与刚接到命令、欲赶往广州参加起义的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在韶关会合,后来上了井冈山。还有一部分起义军辗转去到广西,参与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把革命种子传播到了广大农村。
  “将成即毁原尝试,虽败犹荣应赞扬”。广州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容否认的历史地位和深远意义。它为中国革命和创建人民军队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这次起义建立的广州苏维埃政府,是一个完全新型的革命政权,是在世界的东方大城市中第一次出现的工农民主政权,被誉为“东方巴黎公社”。虽然仅存在短短三天,但那悲壮而永恒的瞬间,足以照亮历史。
  走出北楼展览馆,我们犹如经受了一次革命的洗礼。再次回望广州公社旧址这座绿树环抱的小院,我们对广州起义的先烈们陡添百分敬意。一位外籍华人在观众留言纸上写下的一段话道出了我们的心声:“向起义中牺牲的千万英雄致敬!我们今天的幸福是先驱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要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相信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全球华人共同努力,祖国定将更加繁荣富强!”
  
  二、浸满鲜血的红领带
  
  在参观过程中,曹霞对我们所见的文物和照片都做了详细的解说,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广州起义的点滴。
  展览馆一楼,陈列着一条已然褪色泛白的红领带。曹霞向我们介绍说,在起义前,起义总指挥部决定,凡参加起义人员,需一律佩戴红领带,以便识别。但起义期间,由于广州阴雨天气,红领带遇水褪色,很多起义军民在脖颈和手腕上都留有红印。起义失败后,凡有此印痕者,皆被杀害,致使广州城内血雨腥风,尸骸遍野。一条小小的红领带,本是起义中最光荣的标志,却在起义失败后成了被屠杀的“罪证”。它浸满了千百逝去的起义军民的鲜血,而今虽已不再鲜艳,但后世永远都会铭记曾经佩戴着红领带奋勇杀敌的烈士们的英勇和无畏。
  而在展馆的二楼,尤为醒目张扬的是拐角处墙上的那些革命标语。曹霞说,这些标语是依托当时原件仔细临摹的,与一楼展示的红领带一起被发现。而它们的来历,更是迂回曲折:广州起义第二天中午,广州各界群众在西瓜园广场集会拥护广州苏维埃政府成立,当时会场里贴满了革命标语。起义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广州城,工人赤卫队第一联队第一中队队长杨馨坤在撤退时,在会场撕下了几条标语,抓了一把红领带,藏进口袋里,冲出敌人围截,带到了家乡英德宿山,装进一个盛骨灰的陶埕里,用瓦盆覆盖,秘密埋在山岗里。1959年由其亲人挖出来献给国家。广州苏维埃政府仅仅存在了3天,在腥风血雨后能保存下来的,除了纪念馆这座稳固的建筑外,这些来之不易的标语和红领带便是极有历史价值的见证。
  展厅内陈列了一组反映主力部队撤退后,坚守在广州街头的起义战士英勇奋战,直至牺牲的照片。其中一张是教导团女兵班班长游曦,她率领女兵班的战士坚守天字码头阵地,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反复搏斗,除一人派往联络起义总指挥部外,全部壮烈牺牲。游曦牺牲时年仅19岁。重占广州的国民党反动派,开始在广州城内实施血腥屠杀。展厅里残垣断壁、尸横遍野的照片以及从烈士陵园挖掘出来的手镣脚镣,仿佛在诉说着1927年乌云蔽日的羊城,群众四处避难,全城一片恐慌,历史似乎就横亘在我们的眼前,更加激起我们对起义军民的崇高敬意和无限怀念。
  起义失败后,起义领导人大部分都撤退到了香港。工农红军副总指挥叶剑英也在海员工人李运全的协助下到达香港,李运全多次掩护叶剑英躲开敌人的魔爪。后来叶剑英赠给李运全一个银牌,上面镌刻着“相彼鹡鸰”四字以作纪念。古人常用鹡鸰比喻兄弟友爱之情,叶剑英用“相彼鹡鸰”来表达和李运全兄弟般的友情。在展厅内我们见到了这块见证革命情谊的银牌,虽不再银光闪闪,但那份感情仍然是厚重真挚的。
  参观时,欧阳副馆长向我们介绍了广州起义纪念馆的概况。我们了解到广州起义纪念馆于1987年广州起义60周年时正式设立,自对外开放以来,每个月都有几百人专门来这里瞻仰革命遗迹。近年来,纪念馆中楼暂时用作临时展场,举办爱国主义教育和具有时代气息的展览,如此时正在展出的“抗美援朝”专场。而北楼则被辟为展览馆,以近200件珍贵文物资料、400多张历史照片,完整地展示了广州起义的过程,用多媒体视频、油画、模型、历史情境的还原,来强化展览效果,使展览更生动、直观,带给观众身临其境之感。如今,纪念馆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广东省党员教育基地、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前来参观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三、巍巍观音山
  
  离开广州起义纪念馆,专访组一行来到了广州起义另一个重要战斗地点——观音山,也即今天的越秀山。我们眼前的越秀山风景秀丽,绿树环绕,各类鲜花竞相开放,是广大市民漫步散心的休闲之地。然而,1927年,在震惊中外的广州起义中,起义军民曾血战观音山,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巍巍观音山屹立于广州北部,是城内的制高点,故而历来皆是兵家必争之军事要地。山上最为雄伟瑰丽的古建筑,便是明洪武时建成的镇海楼。沿着楼梯一步一步往上,我们来到了镇海楼的最顶层,举目远眺,广州城繁华喧闹的景象尽收眼底,一片欣欣向荣之貌。谁曾想,84年前,这里周边滚滚硝烟腾腾升起,广州起义军民勇往直前,奋勇杀敌……
  张发奎原在观音山驻有他的亲信部队第四军警卫团第一营。广州起义爆发后,警卫团第一营营长张强光与起义军相对抗,妄图据守观音山,居高临下,控制广州全城。警卫团在团长梁秉枢的带领下,首先肃清了警卫团内部的反革命分子,然后亲自解除了张强光一部分反动官兵的武装。与此同时,教导团第三营负责攻打观音山的一路队伍,急速向北前进,会同警卫团起义部队一举摧垮了顽敌,攻占了观音山。11日晨,观音山这个全城的制高点便为起义军所控制。
  12日早晨,盘踞在广州珠江南岸的李福林第五军两个团分两路进攻。在韶关的周定宽团和陆满团于午后赶到。周定宽团企图与李福林军部取得联系,派兵攻击观音山,驻陈家祠的莫雄团的第三营也向观音山进攻。中午,起义军与敌军在观音山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李福林部、周定宽部猛扑观音山。陈赓率领教导团、警卫团同徐向前、沈青率领的工人赤卫队并肩战斗,奋勇杀敌,血战几小时后,击溃了周定宽团,毙伤敌军百余人,缴获枪支弹药甚多,观音山又被起义军夺回。
  13日凌晨,守卫在观音山的仅有教导团炮兵连第三排和部分工人赤卫队。十多二十倍于起义军的敌军,像蝗虫似的漫山遍野涌向观音山,打退一批,又来一批。起义军民打到枪筒发热、发烫,直到烧红,最后弹尽援绝,仍抱起大石头、烂砖头砸过去。临近了,就拿起枪托、刺刀和敌人拼命,刺刀弯了,枪托烂了,就用拳头揍,受伤的起义军倒下去还用牙齿咬。赤卫队第二联队大队长石喜,同敌人肉搏身负重伤,躺在血泊中,突然看见一个敌人爬上来,他就用尽全身气力猛扑过去,双手紧紧卡住敌人的咽喉不放,一齐滚下山去,与敌同归于尽……敌军不断增援,枪炮声不绝,军事形势急剧恶化。为保存革命武装力量,总指挥部决定撤退。但此时起义军指挥系统已乱,撤退命令未能及时通知到位。观音山上的起义军民仍然坚守阵地,顽强战斗,他们的鲜血,染红了观音山的土地。当天下午,战斗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中结束,国民党反动派重新占领了观音山。
  “巍巍青山伴忠魂,革命精神永留存”。虽然观音山失守,起义失败了,但革命者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
  
  四、安息吧,壮士英魂!
  
  怀着对在广州起义中无私奉献、浴血奋战的起义军民的无限钦敬与怀念,我们专访组一行来到了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位于中山三路红花岗,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园林式陵墓。为纪念广州起义牺牲的烈士,陵园于1954年在原地兴建,1957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30周年纪念日揭幕落成。陵园由陵和园两部分组成,周围遍种红花,终年红花吐艳,遍植青松翠柏,四季常青,纪念性建筑物和自然环境浑然一体。整个陵园鸟语花香,绿树成荫,小桥流水,错落有致,成了广州又一休闲好去处。
  广州革命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王国举一边引导我们参观,一边向我们介绍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的建设布局情况。我们首先来到了陵园内的标志性建筑——广州起义纪念石雕前,远远望过去,一支被大手握着的长枪直指蓝天,庄严肃穆。石雕前的广场上,一家老少、朋友结群、成双情侣,或是举目凝望、拍照留念,或是稍作小憩、低声交谈,给肃穆庄严的陵园增添不少平和的生活气息。
  徜徉于幽静石道之上,眼前有立于青松翠竹间的烈士雕像,栩栩如生,似乎仍能从他们身上感觉得出浓厚的革命气息。顺着小道而去,我们来到了叶剑英墓。广州起义时叶剑英任工农红军副总指挥,为起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伫立于叶帅墓前,我们满怀敬意。
  尔后我们来到了烈士陵园的最高点——广州公社烈士墓。四季常青的绿树交相掩映,为广州已微热的5月带来阵阵清凉,身边不时传来欢快的鸟叫声,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立身于陵墓之前,专访组一行人恭敬地向烈士们三鞠躬。直径43米的圆丘形坟冢上,绿草茵茵。36面花岗石壁的墓墙上,40只石狮子静静地为5700多名广州起义烈士守灵。每当清晨旭日东升,阳光普照着整个陵园,照耀着长眠的先烈,也照耀着80多年前的那个赤色的黎明……
  国民党反动派重新占领广州后,对广州人民实行了多天的疯狂屠杀,提出“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口号,整个广州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在这场屠杀中,不论是参加了起义的军民,还是无辜的普通市民,皆成为国民党军屠杀的对象。他们像疯狗一样到处搜寻起义工人、学生和从监狱里跑出来的政治犯。凡是衣服颈项上有佩戴过红领带痕迹和面有饥色、脚上有镣铐印的都被当场格杀,甚至连穿了红衣服的新娘也被推进火堆活活烧死。大街上到处躺着革命者的尸体,女同志的尸体还遭到敌人无耻的凌辱。1927年还是一片荒废城郊的红花岗,成了国民党反动派屠杀起义军民的刑场,一车车、一摞摞的尸体也被运往这里。连续5天的疯狂屠杀,共残杀了起义军民5700多人。国民党广东当局还以煽动和指挥暴动为借口,逮捕并杀害了苏联驻广州总领事馆副领事哈西斯等5名外交人员,其残暴卑鄙,已经到了极点。
  5700多名革命者的鲜血,染红了珠江河畔,也染红了古老的广州。广州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千百起义军民的鲜血不会白流。起义者们在战斗中表现出的临危不惧、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气概,激励着一代代的共产党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前进。烈士陵园的建成,千百烈士之英魂终于可以得到安息。现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已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每年来到这里悼念先烈,寄托哀思,追忆当年壮举的人不计其数,先烈们的功绩将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之上!
  安息吧,壮士的英魂!
  晚上,恰逢以广州起义为背景的大型民族舞剧《三家巷》在广州友谊剧院演出。专访组一行也来到了演出现场。舞剧在红色背景下以爱情为主题的演绎手法,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到来。生动的舞蹈完美诠释了舞剧所要传达的革命精神和意义,得到了年轻一代的喜爱和认可。广州起义的烈士们和英雄们,用自己的鲜血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的手上,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笔精神财富,世代相传,用青春去为祖国拼搏和奉献。
  
  (执笔人:梁秋华)
其他文献
2011年2月28日,我爷活到88岁无疾而终。在农村,这算是喜丧。可我并不轻松,我爷还有未竟的遗愿,他至死都没找到党。  我爷年轻时参加过新四军。他跟生产队长说,他是刘、邓的兵。他跟大队支书说,他参加过中原突围战。队长不理他,支书更不睬他,连村里人都笑他:“人家刘、邓在中央,你咋还在咱村啊?”不过,敢说这话的人越来越少,谁说他跟谁急:“有人坐轿总得有人抬轿吧?”  不久,上面有了政策,说是要给散落
期刊
苏维埃俄国的出现是震惊世界的一件大事,中国各地社会主义者均切盼联系,以便了解和研究俄国革命,从而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当时我们广州的无政府共产主义者,曾计划在黄鹃声和黄凌霜两位英语较好的同志中,挑选一位,由大家筹款,派往苏俄进行联络。正在此时,京津同志传来信息,说苏联方面已分次派遣多人分赴我国北方以及中亚各国争取各地同志联系合作。对我国方面首先到达京津以次南下沪杭,不久可到广州。我们派人之议固而
期刊
2011年是宁都起义胜利八十周年。1931年12月14日,国民党第26路军在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等同志率领下,在江西宁都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它发生在日寇大举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刻,起义直接动摇了国民党反动营垒,促进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壮大了革命力量。宁都起义是在毛主席统一战线的策略和瓦解敌军的政治工作原则指导下,通过我党积极开展兵运工作的结果。  1938年12月,毛
期刊
1927年4月,广东国民党反动当局与蒋介石集团在上海制造反革命政变相呼应,在广州发动了惨绝人寰的“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人、革命工农群众和青年学生被抓捕杀害。共产党人、广州青年运动领袖毕磊也在被杀害之列。当时,鲁迅正在广州,执教于中山大学。他惊悉广东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制造反革命政变,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罪行,十分愤慨,特别是对毕磊和不少青年同学亦惨遭杀害,尤为悲愤不已。事后他与别人交
期刊
记不清是第几次来红岩村了。路口那棵阅人无数的黄桷树,依旧枝繁叶茂;路边细密的岩缝里,竟又伸展出一簇簇不知名的小红花,昭示着红色生命的顽强与美丽。  红岩村,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所在地。如今,矗立在这里的红岩革命纪念馆,每天向参观者传播着当年中国共产党人进入国民党统治心脏长达8年的奋斗历程。在周恩来领导下,南方局带领八路军办事处、《新华日报》等中共公开机关,击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发
期刊
近日,在编辑《中共名人在广东》一书中,见到原广东省委书记谢非执政时坚持公务接待制度,不给全国政协副主席、海外侨领马万祺上鱼翅的故事,甚为钦敬。  事情是这样的,一次,马万祺考察广东,谢非在审阅接待方案时,见到宴席有上鱼翅。他毫不思索,大笔一挥,便把“鱼翅”删去。工作人员解释说,马万祺先生是海外侨领,是否可以例外。谢非说,他是海外侨领,但谁让他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领导人呢?国家领导人就不能上鱼翅。
期刊
还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堂祖父金家凤就在我的心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祖父金家骏曾多次对我循循善诱:“你的家凤阿爹、就是我的亲阿哥金家凤,他可是个有本事的人。不过,你以后长大了可不要像他那样去参与政治,只要像他那样学好文化知识,练好毛笔字,有吃饭的本事就好了。” “家凤阿爹是个非常有文化的人,年轻时经常读书写信要直到深更半夜,第二天一大早起来后,就又坐在那里练毛笔字了。”“伊虽说与我们是同时代的同龄
期刊
第一次反“围剿”,红军在龙冈缴获国民党第十八师一部无线电台,同时俘获十多名电务人员,为红军建立无线电通讯事业创造了条件。但由于战士们看到电台很稀奇,一些新战士用脚去踢,结果把发报机踢坏了,收报机则无损,实际只缴到半部电台。朱总司令得悉后非常生气,严厉批评这几个战士,下令各部队今后凡缴获电台和贵重物品,一律不许乱动,妥为上交。  1931年1月3日,红军挥戈东指,连续作战,在宁都县东韶消灭国民党谭道
期刊
读10月23日《学习时报》刊发《习仲勋三次致电毛泽东痛批“左”祸》一文,感触颇深,难怪毛泽东称习仲勋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英雄”。习仲勋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政治品质,值得新时期的领导干部深入学习。笔者以为,以下四点尤显重要。  一是难得的忧党意识。习仲勋之所以要三次致电毛泽东,痛批“左”祸,直陈利害,纠正偏差,在于对“左”倾造成的结果深深担忧,担忧对党的事业不利。所
期刊
飞霞风景区  位于清远市东北部,是省级风景区和省级旅游度假中心,景区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有山有水,有古有今,由“小三峡”、道教七十二福地的第十九福地飞霞山、飞霞古洞等景点组成,可欣赏、倾听“远古”的钟声——飞霞编钟古乐,可坐船游江并品尝河鲜。    南岗千年瑶寨  位于连南瑶族自治县南岗镇,已有1400年历史。古寨依山而建,是全世界规模最大、最古老、最有特色的瑶寨,明清时期的古宅及寨门、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