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eichunxing890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师应注重课堂朗读,让学生在课堂上读起来。对于那些富有情韵、语言优美、朗朗上口的作品,可以让学生朗读、吟诵、吟唱、记背,在这样的活动中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那么,应该如何进行朗读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
  一、以情境激发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是指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情感需要出发,根据课文内容所创设的实物情境、立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言情境、艺术情境或其他形式的情境,力求使所创设的情境形真、情深、意远,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情境中学习语言、陶冶情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借助插图创设情境。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配有形象生动、色彩鲜明、富有生活情趣的插图,它们能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激发学生的愉悦情绪。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插图,加上形象、生动的语言渲染,有效再现课文中的情境,为学生的朗读做好情感的铺垫。利用插图创设情境,可使朗读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借助音乐创设情境。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音乐来创设情境、烘托气氛,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感情。在教学《二泉映月》时,可选择相应的二胡曲配乐吟诵。教师随着跌宕起伏的乐曲声吟诵,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了瞎子阿炳生活的艰辛历程,体会到了阿炳凄苦的心情。接着,教师再介绍阿炳的身世。这样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配乐吟诵这篇课文,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小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集中于直观的事物,在朗读上也是如此。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创设优美的情境,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三亚落日》这一课时,我首先出示了一个色彩鲜艳的动画,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接着,配以形象贴切的解说。这样逼真的情境模拟,把学生的朗读欲望激发了出来,他们都愿意用动情的朗读来配合美丽的画面。每个学生都动口朗读了,那离读得好也就不远了。
  4.借助语言创设情境。教师的语言犹如春风细雨,不仅能滋润学生的心田,还能唤起他们的灵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回乡偶书》时,我这样导入课文:“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的地方,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走了多久,心中最想念、最依恋的还是故乡。请同学们想一想,一个二十几岁就离开故乡在外漂泊的人,五十多年后再次回到故乡,会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又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语音未落,学生便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纷纷举起了小手,以他们独特的见解,将这种回乡场面描绘得绘声绘色、淋漓尽致。“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和唐代一位饱经沧桑的古稀老人一起去感受那份思乡之情。”这样的语言表述,很快就将学生带进了古诗所表现的情境中。
  二、以范读激发情感
  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特点,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这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生朗读课文时,从最基本的读书方法教起,训练学生正确、流利地读。如开始时先一句一句地读,再连起来一段一段地读,最后通读全文;读不好的地方要反复多读,先小声读,再大声读。教师从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做到读书姿势正确,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不加字,不减字,不唱读。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就应该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背后所蕴涵的情感,品析自己所喜欢的词句。除了要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学生还要读出文句中的情感、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学生只有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才能对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的翻腾心领神会,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从而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
  三、以想象激发情感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正所谓“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所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但它也需要借助想象来实现。众所周知,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发情感的关键。学生在朗读时,不仅要从语感出发,而且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由想象所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所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就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如教学第五册第九课的《爬天都峰》时,课文写了天都峰笔陡,铁链仿佛从空中挂下来似的。教师可以从爬陡坡去引导学生想象天都峰的险以及小女孩和老爷爷爬天都峰的艰难,领悟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学生通过想象,再现了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产生了真情实感,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以演读感悟体验
  表演可以把抽象的文字变换成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有助于学生真切体会作品的语言文字所体现的思想感情,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公仪休拒收礼物》、《三顾茅庐》、《负荆请罪》、《祁黄羊》等,这样的文章就适合给学生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学生一旦有了理解,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地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一开始,学生有可能会顾此失彼,注重了演的形,又忘了说。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学生一旦充分理解课文,又经过反复练习,就会形成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他们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朗读,如表演读、诵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五、以评读促进发展
  评读是促进学生语感发展、提高朗读水平的重要环节,教师必须加以重视。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做:
  1.教师评价。学生读完书后,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具体、恰如其分的评价,并且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哪个地方读得好,哪个地方还需改进。从其手法看,有以下几种评价语:(1)情景语。如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教读《第一场雪》时,在学生第一次读完后,他这样询问:“雪大不大?”学生都说:“不大。”那学生再读,果然就读出了大雪纷飞的感觉。这样的评价语生动、形象,使学生始终处于课文所传达的氛围中。(2)幽默语。如《海底世界》中有一段写海底动物的“窃窃私语”。一位学生读得过于响亮,教师听后说:“你这么读,小动物都被你吓跑了。”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领悟到了朗读此段的处理方法。(3)情态语。例如,教学《瀑布》一文时,指导学生朗读“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教师可以借助手势指挥,引导学生读出那种飘渺的意境。
  2.自己评价。古人说得好,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在朗读教学中,当学生读完后,让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可以让学生略有所思。然后,学生一遍比一遍读得有味,一遍比一遍更能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乐读、好读、会读。
  3.相互评价。在朗读教学中,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展开相互评价很有必要,让学生你一言,他一语,甚至是争辩都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他们就都能在朗读和评价中提高语文能力。
  (责编侯艳星)
其他文献
真实有效的课堂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课堂练习又是一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它对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减负增效起着重要作用。可是,有的教师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上只讲数量不求质量,甚至在语文课堂上也出现了题海战术;而有的则针对考试“疯练”“狂练”,使语文学习成为一种负担。其实,我们需要的语文课堂很简单,那儿没有花花哨哨的场面,有的是学生的静思默想,有的是
一段恰如其分的导语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沿着我们所指的方向奔去,从而为这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因此,我们要潜心、用心,让每一节课都有一个好的开始。  一、平实:恰如其分地引  有的教师认为:上课就是要给学生解决课堂上的问题,不必花心思去设计什么导语;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只有上
作文质量的好坏能直接反映出一个学生的语文能力;一个班级的写作能力,可以直接反应出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每位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经过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做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 抓童趣,重童心  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的生理、心理都处于发育阶段,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处在发展阶段。小学的作文题材必须是来自儿童用自
自1987年至今,我与德伦老师相识、共事已有二十余年了。他是一名植根教学实践、潜心研究、锐意改革创新的小语教研工作者。在几十年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实践中,他撰写了四五百万字的经验材料,涉及语文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科研、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出版语文教学专著十余部,在国家及省市级报刊中发表语文教育论文、教学指导文章数百篇。在作文教学研究方面,他尤为精深。    一、实践“读与写结合”,从读中学写,以读促写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语出《佛典》。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从一朵花中能看到世界,从一片叶中能顿悟真理,的确非凡夫俗子所能及!这告诉我们:人世间很多智慧、真理、情感的获得主要来自于自我的感悟与体验。联想到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往往对学生的要求过多:完成限时阅读、根据题意判断、归纳中心思想等,总是希望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找到教师企盼的“标准答案”,从而顺利完成阅读任务。事实上,这种急功近
设计理念    带领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意境,这是诗词教学的最高境界。在诗词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地达到这种境界,应做到三点:第一是朗读,要读正确,更要读出诗词的节奏感和音韵美;第二是想象,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将诗词精当、凝练、含蓄的语言转化为头脑中的形象;第三是表达,将头脑中生动形象的情境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表达能激活思维,能使头脑中的形象更加丰富、丰满、生动。用现代语言将古代诗词描绘的意境生动形象地
人教版中高段语文教科书里有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本文把它称为长文),每篇长文可教学的内容多达几十项,如生字、新词的认读、理解、运用,形近字、近义词的比较,特别句式的理解、运用,标点符号的认识与使用,材料的选择与安排,过渡衔接等等。但是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两课时,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一个课时,40分钟是个定量。那么,怎样从众多的内容中来筛选精当的教学内容呢?这就需要我们用语文的眼睛去审视、发现、选
生活是学生习作之源,习作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是学生对生活的再创造与审美的过程。因此,叶圣陶先生精辟地指出:“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生活积累。”作文教学必须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必须涉及其生活积累,挖掘其生活库藏,从而触发他们的情感和神经。这恰恰是“生活即教育”的最佳诠释。生活教育理论为开发与利用生活资源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广阔的研究天地。所以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将习作教学的目光投
语文新课标视野中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而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我们更多地去放大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更多的去审视自身的教学行为,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发问权利、朗读机会”,让他们成为语文课堂的真正主人。  一、慎用“直观”,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  作为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的语文学科,对发展与提升
很多人都是说着童谣、唱着儿歌长大的。童谣以其韵律、节奏的独特美感吸引着儿童,使我们在优美和谐的吟诵中得到情感的愉悦。因此,我把“新童谣”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与新童谣亲密接触,使新童谣融入校园,融入语文课堂,融入课外活动,通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编童谣、传童谣、唱童谣、演童谣、用童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内容整合策略    1 用好校本教材《童谣汉堡》  为了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