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4合金在不同表面强化状态下的微动磨损性能研究

来源 :表面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wwwww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喷丸(SP)及表面超声滚压(USRP)强化后摩擦系数、残余应力场及塑性应变场对TC4合金微动磨损性能的影响。方法 分别对TC4合金表面进行SP及USRP强化处理,通过试验测得强化前后的表面粗糙度、残余应力以及显微硬度。基于改进的Archard磨损方程,在ABAQUS有限元软件中建立微动磨损的二维柱面/平面接触模型,借助ABAQUS中的子程序SIGINI和HARDINI分别将残余应力场、塑性应变场引入到表征微动磨损的UMESHMOTION子程序中,从而探究表面强化后摩擦系数、残余应力场以及塑性应变场对平面微动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 原试样经SP强化后,表面粗糙度增加,而经USRP强化后,表面粗糙度得以改善。经SP和USRP强化后,试样的显微硬度分别为原试样的1.28倍和1.23倍。TC4合金经USRP处理后,最大残余应力为–550 MPa,而SP处理后为–380 MPa。引入残余应力场后,试样的磨损深度明显减少,相比原试样,USRP、SP试样的磨损深度分别降低15%、10%。引入塑性应变场后,TC4合金的磨损深度降低了约6%。结论 相同载荷条件下,摩擦系数越大,磨损越严重。磨损轮廓会随着摩擦系数的增大而逐渐往外侧偏移,接触中心区域的磨损深度也随着摩擦系数的增大而越来越深。塑性形变行为会随着摩擦系数的增加而变得明显,且最终会使得塑性变形的区域变得越来越大。引入残余应力场和塑性应变场后,磨损量均会减小,残余应力的影响更为显著。通过微动疲劳试验发现,加入微动磨损作用后,试样寿命显著降低,USRP试样的抗磨损性能最显著。
其他文献
伴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及地下空间开挖的大量兴起,“隧道及地下工程”课程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凸显。本文在阐述了“隧道及地下工程”课程的特点及其重要性的背景下,分析了该课程在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及学生考评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与困境,提出从教学理念、虚拟仿真教学等方面对该课程教学实践路径进行探索和创新,旨在为轨道交通方向人才培养提供有益思路。
慢性炎症性疼痛以周围敏化为主要表现形式,藏族药经典外用方剂白脉软膏治疗慢性炎症性疼痛临床疗效确切,但其缓解周围敏化的药效学及机制尚不明确。该研究拟建立完全弗氏佐剂诱导的慢性炎症性疼痛动物模型,并采用行为学检测、副作用评估、网络分析及实验验证等方法探讨白脉软膏治疗慢性炎症性疼痛的药效及机制。药效学研究表明白脉软膏可剂量依赖性提高慢性炎症性疼痛小鼠致炎足机械痛敏及热辐射痛敏阈值且无耐受性,对足肿胀、炎
课堂效率一直都是教师教学的关注点,有效的教学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最重要方向。怎样提升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是广大语文教师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深入分析了改进教学效率的方式方法,目的是推进课堂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以SBS和改性剂YY-X1复配制备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考察了制样方式、YY-X1添加量以及SBS/YY-X1复配比例等对卷材接缝剥离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炉加热分组制样与采用GB/T 328.20—2007规定的大块儿制样对接缝剥离强度试验结果基本无影响;单独采用YY-X1改性剂时,随着其添加量的增加,接缝剥离强度增大,但其添加量应控制在20%以下;采用SBS和改性剂YY-X1复配时,当SB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是由黄色镰刀菌、禾谷镰刀菌、三线镰刀菌等真菌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具雌激素性特征。接触或摄入ZEN会导致生殖机能异常,妊娠期还会引起流产、死胎和畸胎,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安全。《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ZEN的检测方法为液相色谱法(LC)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且规定每1 000 g薏苡仁含ZEN不得过500 μg。仪器检测方法虽可以实现薏
航空发动机叶片钛合金材料在数控磨抛加工中容易发生烧伤及黏附现象,针对常用的TC4材料开展了超硬磨料柔性抛光轮数控抛光试验研究。分析了超硬磨料柔性抛光轮抛光参数中转速、进给速度、预压量及行距对抛光去除深度及抛光后试件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并通过正交试验分析了各抛光参数影响的主次关系。确认了钛合金试件抛光表面黏附物质成分,并同时分析了表面黏附物的形成原理。给出了TC4钛合金材料在超硬磨料柔性抛光轮数控抛
<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有义务为幼儿创设可以促进其富有个性发展的环境,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我园通过外出参观、理论学习、收集整理、实践操作等方式引进了"儿童博物馆"这一环境创设理
期刊
煤与可再生能源及绿氢耦合,构建煤基零碳/低碳综合能源中心,可显著提高新型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调节的灵活性,且可显著降低发电的碳排放,同时生产低碳替代燃料,以供下游工业领域的深度脱碳,或跨季节储能。基于此构建IGCC联产甲醇耦合光伏制氢、IGCC联产合成氨耦合光伏制氢、富氧燃烧耦合光伏制氢及CO2加氢制甲醇等典型系统。以典型容量进行了各单元基本的质量能量平衡匹配,及适应可再生能源波动性的白天/夜间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