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奶粉安全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焦点,而且这次涉及面之广,不但令妈妈们寝食难安,很多爱喝饮料的成年人也担心不已。
8月2日,新西兰乳制品巨头恒天然集团(Fonterra Co-operative Group)向新西兰政府通报称,该公司一个工厂2012年5月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粉检出肉毒杆菌,影响包括4个中国企业在内的8家客户。随即,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包括娃哈哈、多美滋、上海糖业烟酒集团在内的4家中国境内进口商进口了可能受肉毒杆菌污染的新西兰恒天然产品。
平地一声雷,一长串的出事饮品名单给中国消费者敲响警钟。
洋奶粉神话倒塌,而所谓的洋品牌也经不起“推敲”。
随着肉毒杆菌事件的发酵,公众开始“起底”恒天然。还记得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吗,恒天然曾以三鹿合资方的身份参与其中。而更巧合的是,与这次自曝肉毒杆菌一样,三鹿添加三聚氰胺的问题也是恒天然首先曝出。事后,对比三鹿的破产,恒天然虽损失惨重却依然生存下来,更继续发展中国成为其第四大市场,占据中国进口奶粉的半壁江山。三鹿毒奶粉事件之后,恒天然负责人称“恒天然从来没有后悔主动将三鹿事件曝光”;肉毒杆菌事件之后,新西兰总理约翰·基表示:“中国消费者购买新西兰奶粉,是因为他们信任我们的产品,而如果我们破坏了这种信任,我们也会失去消费者。”
从三聚氰胺到肉毒杆菌,恒天然是怎么一次又一次“转危为安”?也许正是得益于这种“自曝家丑”的勇气。对于恒天然来说,“自曝”只是技巧高超的公关行动,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虽然痛恨三聚氰胺、肉毒杆菌,却能在“坦承”中获得些许信心。
“自曝”维护一种叫“信任”的东西
在恒天然自己曝出肉毒杆菌之后,新西兰总理约翰·基对恒天然此举发出质疑,称恒天然在发现生产线遭污染数个月后才向公众披露真相。在这个问题上,新西兰政府表示出了极大的关注,约翰·基表示,新西兰政府已经成立了60人小组,24小时应对本次事件,且约翰·基说,不排除自己亲自前往中国进行解释的可能,“中国消费者购买新西兰奶粉,是因为他们信任我们的产品,而如果我们破坏了这种信任,我们也会失去消费者。”
在新西兰,很多的乳企召回案例都发轫于企业本身,“问题”产品应实施召回的理念已经深入监管者、企业以及消费者内心。约翰·基所说的这种“信任”正是恒天然选择自曝的最主要根据。
新西兰是世界上最大的乳品出口国,而恒天然是新西兰最大的乳品公司,受此事影响,恒天然股价下跌,甚至新西兰元汇率也大跌。
恒天然成立于2001年10月,总部位于新西兰奥克兰,是由当时新西兰最大的两家乳品公司和新西兰乳品局合并而成。与大多数跨国公司不同,恒天然是一家农工商一体化的合作组织,其股东由1.16万名奶农组成,他们采集、加工的牛奶占新西兰总奶产量的95%。据资料显示,恒天然作为新西兰最大的乳品公司,90%的产品用于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乳品原料供应商,每年全球销售量超过195万吨。产品出口到全球140多个国家的客户和消费者,年收入为120.3亿元新西兰币(约85亿美元),涵盖基本乳品以至用途广泛的专业化原料。同时,恒天然还是世界上第六大乳品生产商。有一种说法称,恒天然控制着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乳品交易。据媒体报道,2008年之前,国内期货市场上的价格由一家美国企业主导,然而从2009年开始,恒天然就获得了这个领域的控制权,成为全球乳制品价格的风向标。
首曝三聚氰胺谋求全身而退
据资料显示,恒天然与中国的渊源可追溯到1972年,那时候中国与新西兰刚刚建交,中国派代表团访问了“新西兰乳品局”(也就是恒天然的前身之一)。从那时起,恒天然开始为中国市场提供婴幼儿配方粉;1982年,恒天然在香港设立办事处,并开始了与中国的业务往来;1993年,恒天然在广州建立办事处,进一步拓展在中国的市场。但是,很早进入中国市场的恒天然,“起了大早,却赶了晚集”。在多美滋、雀巢等国际品牌在中国站稳脚跟时,恒天然仍扮演着一个奶粉出口商的角色,为国内外企业提供原料奶粉。直到2000年,恒天然才开始与三鹿这个以奶粉为主的生产企业合作。2005年12月1日签署合资协议,恒天然集团注资8.64亿元人民币,认购了三鹿43%的股份。
恒天然的业务主要有牧场、原料粉进出口业务、消费乳品业务和餐饮业务四大块,贯通了整条乳品产业链。但是因为进入中国后,竞争对手太强大,一直屈居配方奶粉领域,而它真正的目的是在中国打造一个“从奶牛到消费者”的全产业链。收购三鹿正是为了实现其“野心”。
但是好景不长,2008年8月份,三聚氰胺事件曝发,三鹿陷入绝境,恒天然称亦大受冲击。
更重要的是,三氯氰胺事件的曝出,竟然也是恒天然的功劳,是它率先发现三鹿添加三聚氰胺的问题,并呈报给新西兰政府,后通过外交途径,反映到国内。和这次自曝肉毒杆菌几乎是同样的路径,不得不说,恒天然显示的是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时也展示了其高超的公关能力。
据原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在庭审中供述,恒天然参与了多次错误决策,包括曾经默认继续生产销售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也就是说,恒天然在三鹿毒奶粉事件中并不能置身事外。而最终结果呢?三鹿的瞒报和恒天然的“自曝”,其引发的结果显而易见。三鹿破产,占股43%的恒天然以英雄的姿态公告损失了8.64亿元,但不妨碍其在中国的继续发展。
深陷 “激素门”却试图撇清
和三鹿“联姻”后,恒天然迅速朝自己的全产业链目标进军,打造高端奶粉品牌“安满”“安怡”。而随着三鹿的“下岗”,安满、安怡推出中国市场,恒天然终究还是没能迈开这一步。 当然,这绝不妨碍恒天然在原料奶粉领域独占鳌头。这次肉毒杆菌事件的曝发,让外界知道,原来基本上所有大的乳制品企业都是恒天然提供的原料奶粉。包括2010年身陷“激素门”的圣元。
三聚氰胺中恒天然化险为夷,两年后,圣元的激素事件再次将恒天然拉回公众视线。公关能力强大的恒天然试图发布声明撇清自己,但是当时的那份声明却被外界认为漏洞重重。一度外界开始盛传,恒天然提供的原料奶粉并非产自新西兰,而是它在全世界各地收购来,贴上恒天然的牌子销往中国,玩得正是“出口转内销”。
恒天然的公关部断然否定了这一说法。事实上,关于洋奶粉产地问题早已争论纷纷,但得到印证的少之又少。
“激素门”暂告不久,恒天然又有麻烦了。事实上,从来没有一家乳业巨头,在中国市场出现如此多的问题。2012年9月,恒天然在对牛奶进行抽检时,发现有少量牛奶和奶粉中含有少量双氰胺(DCD)化学残留物。2013年1月,新西兰第一产业部官员证实,在新西兰出产的小部分牛奶和奶粉中(主要涉及恒天然的产品)检测出双氰胺化学残留物。
随后,恒天然集团发布声明,称因牧草使用DCD而造成产品中含有微量DCD残留,但这并不会构成食品安全问题,也不会对人类健康和动物健康带来任何风险,因此产品会照常销售。
屡遭反垄断调查
麻烦不断,件件都是“致命”的,而聪明的公关让恒天然每次都能“化险为夷”。更重要的是,这些问题压根没有影响恒天然在中国的版图。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奶粉44.5万吨,增加了24.8%,其中新西兰仍然是我国最大的奶粉来源国。上半年自新西兰进口的奶粉为37.1万吨,增加了34.3%,占我国进口奶粉总量的83.3%,而恒天然控制了新西兰八成以上的奶源,也就是说,中国的进口奶粉中,恒天然占了大半壁江山。
而且,恒天然拥有影响乳制品价格的能力。2013年以来,恒天然奶粉价格上涨36%,直接带动国内进口奶粉价格飞涨。
基于此,7月5日,恒天然表示,中国国家发改委正在对部分消费乳品企业开展反垄断调查,恒天然集团正在积极配合发改委的调查工作。
乳业专家王丁棉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虽然雅培、多美滋、惠氏等前几大外资品牌比较强势,但任何一个厂家的市场份额都没有超过20%,而恒天然在进口奶粉原料上占据了超过一半的份额。
但是,恒天然的“野心”从来不仅于此。今年3月底,恒天然宣布在中国推出其自有品牌的婴儿配方奶粉,还计划于2014—2016年间,建成超高温奶处理厂。恒天然的目标是到2018年,每年可以产出10亿升牛奶。目前,已在中国建成三个奶牛养殖场,有两个正在建设中。
从自由品牌到养殖场,恒天然的“野心”就是根植中国,打造全产业链。
有时候,野心过大不是件好事。据报道显示,恒天然被反垄断调查已不是首例。2010年,美国全国牛奶生产者联合会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申诉,恒天然在美国存在“严重的反竞争行为”。其认为,作为控制超过新西兰90%的奶源,意味着“我们简直是跟一个垄断力量在对抗”。
◇ 不得不说,危机公关有足够力量扭转局面,至少,恒天然集团首席执行官西奥?史毕根斯的一系列动作博得部分消费者的信心。生产中不可控因素多,每个环节都可能存在安全风险或者安全隐患等问题。此次肉毒杆菌事件给我们的正面引导,也许还有恒天然对安全隐患的负责任担当行为。
8月2日,新西兰乳制品巨头恒天然集团(Fonterra Co-operative Group)向新西兰政府通报称,该公司一个工厂2012年5月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粉检出肉毒杆菌,影响包括4个中国企业在内的8家客户。随即,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包括娃哈哈、多美滋、上海糖业烟酒集团在内的4家中国境内进口商进口了可能受肉毒杆菌污染的新西兰恒天然产品。
平地一声雷,一长串的出事饮品名单给中国消费者敲响警钟。
洋奶粉神话倒塌,而所谓的洋品牌也经不起“推敲”。
随着肉毒杆菌事件的发酵,公众开始“起底”恒天然。还记得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吗,恒天然曾以三鹿合资方的身份参与其中。而更巧合的是,与这次自曝肉毒杆菌一样,三鹿添加三聚氰胺的问题也是恒天然首先曝出。事后,对比三鹿的破产,恒天然虽损失惨重却依然生存下来,更继续发展中国成为其第四大市场,占据中国进口奶粉的半壁江山。三鹿毒奶粉事件之后,恒天然负责人称“恒天然从来没有后悔主动将三鹿事件曝光”;肉毒杆菌事件之后,新西兰总理约翰·基表示:“中国消费者购买新西兰奶粉,是因为他们信任我们的产品,而如果我们破坏了这种信任,我们也会失去消费者。”
从三聚氰胺到肉毒杆菌,恒天然是怎么一次又一次“转危为安”?也许正是得益于这种“自曝家丑”的勇气。对于恒天然来说,“自曝”只是技巧高超的公关行动,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虽然痛恨三聚氰胺、肉毒杆菌,却能在“坦承”中获得些许信心。
“自曝”维护一种叫“信任”的东西
在恒天然自己曝出肉毒杆菌之后,新西兰总理约翰·基对恒天然此举发出质疑,称恒天然在发现生产线遭污染数个月后才向公众披露真相。在这个问题上,新西兰政府表示出了极大的关注,约翰·基表示,新西兰政府已经成立了60人小组,24小时应对本次事件,且约翰·基说,不排除自己亲自前往中国进行解释的可能,“中国消费者购买新西兰奶粉,是因为他们信任我们的产品,而如果我们破坏了这种信任,我们也会失去消费者。”
在新西兰,很多的乳企召回案例都发轫于企业本身,“问题”产品应实施召回的理念已经深入监管者、企业以及消费者内心。约翰·基所说的这种“信任”正是恒天然选择自曝的最主要根据。
新西兰是世界上最大的乳品出口国,而恒天然是新西兰最大的乳品公司,受此事影响,恒天然股价下跌,甚至新西兰元汇率也大跌。
恒天然成立于2001年10月,总部位于新西兰奥克兰,是由当时新西兰最大的两家乳品公司和新西兰乳品局合并而成。与大多数跨国公司不同,恒天然是一家农工商一体化的合作组织,其股东由1.16万名奶农组成,他们采集、加工的牛奶占新西兰总奶产量的95%。据资料显示,恒天然作为新西兰最大的乳品公司,90%的产品用于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乳品原料供应商,每年全球销售量超过195万吨。产品出口到全球140多个国家的客户和消费者,年收入为120.3亿元新西兰币(约85亿美元),涵盖基本乳品以至用途广泛的专业化原料。同时,恒天然还是世界上第六大乳品生产商。有一种说法称,恒天然控制着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乳品交易。据媒体报道,2008年之前,国内期货市场上的价格由一家美国企业主导,然而从2009年开始,恒天然就获得了这个领域的控制权,成为全球乳制品价格的风向标。
首曝三聚氰胺谋求全身而退
据资料显示,恒天然与中国的渊源可追溯到1972年,那时候中国与新西兰刚刚建交,中国派代表团访问了“新西兰乳品局”(也就是恒天然的前身之一)。从那时起,恒天然开始为中国市场提供婴幼儿配方粉;1982年,恒天然在香港设立办事处,并开始了与中国的业务往来;1993年,恒天然在广州建立办事处,进一步拓展在中国的市场。但是,很早进入中国市场的恒天然,“起了大早,却赶了晚集”。在多美滋、雀巢等国际品牌在中国站稳脚跟时,恒天然仍扮演着一个奶粉出口商的角色,为国内外企业提供原料奶粉。直到2000年,恒天然才开始与三鹿这个以奶粉为主的生产企业合作。2005年12月1日签署合资协议,恒天然集团注资8.64亿元人民币,认购了三鹿43%的股份。
恒天然的业务主要有牧场、原料粉进出口业务、消费乳品业务和餐饮业务四大块,贯通了整条乳品产业链。但是因为进入中国后,竞争对手太强大,一直屈居配方奶粉领域,而它真正的目的是在中国打造一个“从奶牛到消费者”的全产业链。收购三鹿正是为了实现其“野心”。
但是好景不长,2008年8月份,三聚氰胺事件曝发,三鹿陷入绝境,恒天然称亦大受冲击。
更重要的是,三氯氰胺事件的曝出,竟然也是恒天然的功劳,是它率先发现三鹿添加三聚氰胺的问题,并呈报给新西兰政府,后通过外交途径,反映到国内。和这次自曝肉毒杆菌几乎是同样的路径,不得不说,恒天然显示的是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时也展示了其高超的公关能力。
据原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在庭审中供述,恒天然参与了多次错误决策,包括曾经默认继续生产销售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也就是说,恒天然在三鹿毒奶粉事件中并不能置身事外。而最终结果呢?三鹿的瞒报和恒天然的“自曝”,其引发的结果显而易见。三鹿破产,占股43%的恒天然以英雄的姿态公告损失了8.64亿元,但不妨碍其在中国的继续发展。

深陷 “激素门”却试图撇清
和三鹿“联姻”后,恒天然迅速朝自己的全产业链目标进军,打造高端奶粉品牌“安满”“安怡”。而随着三鹿的“下岗”,安满、安怡推出中国市场,恒天然终究还是没能迈开这一步。 当然,这绝不妨碍恒天然在原料奶粉领域独占鳌头。这次肉毒杆菌事件的曝发,让外界知道,原来基本上所有大的乳制品企业都是恒天然提供的原料奶粉。包括2010年身陷“激素门”的圣元。
三聚氰胺中恒天然化险为夷,两年后,圣元的激素事件再次将恒天然拉回公众视线。公关能力强大的恒天然试图发布声明撇清自己,但是当时的那份声明却被外界认为漏洞重重。一度外界开始盛传,恒天然提供的原料奶粉并非产自新西兰,而是它在全世界各地收购来,贴上恒天然的牌子销往中国,玩得正是“出口转内销”。
恒天然的公关部断然否定了这一说法。事实上,关于洋奶粉产地问题早已争论纷纷,但得到印证的少之又少。
“激素门”暂告不久,恒天然又有麻烦了。事实上,从来没有一家乳业巨头,在中国市场出现如此多的问题。2012年9月,恒天然在对牛奶进行抽检时,发现有少量牛奶和奶粉中含有少量双氰胺(DCD)化学残留物。2013年1月,新西兰第一产业部官员证实,在新西兰出产的小部分牛奶和奶粉中(主要涉及恒天然的产品)检测出双氰胺化学残留物。
随后,恒天然集团发布声明,称因牧草使用DCD而造成产品中含有微量DCD残留,但这并不会构成食品安全问题,也不会对人类健康和动物健康带来任何风险,因此产品会照常销售。
屡遭反垄断调查
麻烦不断,件件都是“致命”的,而聪明的公关让恒天然每次都能“化险为夷”。更重要的是,这些问题压根没有影响恒天然在中国的版图。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奶粉44.5万吨,增加了24.8%,其中新西兰仍然是我国最大的奶粉来源国。上半年自新西兰进口的奶粉为37.1万吨,增加了34.3%,占我国进口奶粉总量的83.3%,而恒天然控制了新西兰八成以上的奶源,也就是说,中国的进口奶粉中,恒天然占了大半壁江山。

而且,恒天然拥有影响乳制品价格的能力。2013年以来,恒天然奶粉价格上涨36%,直接带动国内进口奶粉价格飞涨。
基于此,7月5日,恒天然表示,中国国家发改委正在对部分消费乳品企业开展反垄断调查,恒天然集团正在积极配合发改委的调查工作。
乳业专家王丁棉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虽然雅培、多美滋、惠氏等前几大外资品牌比较强势,但任何一个厂家的市场份额都没有超过20%,而恒天然在进口奶粉原料上占据了超过一半的份额。
但是,恒天然的“野心”从来不仅于此。今年3月底,恒天然宣布在中国推出其自有品牌的婴儿配方奶粉,还计划于2014—2016年间,建成超高温奶处理厂。恒天然的目标是到2018年,每年可以产出10亿升牛奶。目前,已在中国建成三个奶牛养殖场,有两个正在建设中。
从自由品牌到养殖场,恒天然的“野心”就是根植中国,打造全产业链。
有时候,野心过大不是件好事。据报道显示,恒天然被反垄断调查已不是首例。2010年,美国全国牛奶生产者联合会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申诉,恒天然在美国存在“严重的反竞争行为”。其认为,作为控制超过新西兰90%的奶源,意味着“我们简直是跟一个垄断力量在对抗”。
◇ 不得不说,危机公关有足够力量扭转局面,至少,恒天然集团首席执行官西奥?史毕根斯的一系列动作博得部分消费者的信心。生产中不可控因素多,每个环节都可能存在安全风险或者安全隐患等问题。此次肉毒杆菌事件给我们的正面引导,也许还有恒天然对安全隐患的负责任担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