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语言感受力

来源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tian_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者读懂文章的前提,是要对语言文字有一定的感受力,感受力的强弱决定了阅读的层次。“隙中窥月;庭中望月;台上玩月”可以是不同年龄阶段读书的情况,也可以是同一篇文章不同人读之的真实描述。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怎样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文字的感受力,从而进入遮蔽的文本与作者对话呢?
   一、教给方法:语言还原成生活图景
   语言文字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载体。作者通过语言文字将无形的情绪具体化,对象化,形成鲜明的生活图景,并力求将这些图景修饰得让其他人也仿佛感受或部分感受到他内心的颤动。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学生在阅读这些语言文字时,进行了感知活动,投入了自己的情感,不断产生新的期待。他们的人生智慧也常常由这一个个鲜明的图景来启迪、开化。所以将语言文字还原成具体可感的图景,是理解的第一步,也是培养语言感受力的开始。
   把语言文字还原成生活图景,既要还原到位,防止“过度诠释”,又要还原到家,防止“肤浅”。
   苏教版四年级有篇课文《特殊的葬礼》,第2小节写了塞特凯达斯瀑布雄伟壮观的景象。
   课文中的语句是:“原来,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尤其是每年汛期,塞特凯达斯瀑布气势更是雄伟壮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游客。人们在这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流连忘返。”文中用了这些词语:“流量最大、汹涌、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雄伟壮观、从天而降、巨大水帘”,来描写大瀑布的壮观。如何让学生借助这些词语真切地体会到这一景象呢?还原!还原其形、其声、其情。
   师:(出示:“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从天而降”)反复读读这些词语,想想能从中看到什么画面,或者听到什么声音。生1:我从咆哮而下这个词中仿佛听到了瀑布声音很大、很响亮。
   师:你能用声音演示一下吗?生1:哗
   师:声音不够大全班来一遍。
   师:你知道吗?塞特凯达斯瀑布的声音大约在30公里以外就能听到,30公里可不是一个很短的距离。继续聊!
   生2:我从“滔滔不绝、一泻千里”这两个词中仿佛看到了瀑布从悬崖上飞泻而下之后,又快速地流向远方,波浪滔天。生3 :瀑布又高又大,仿佛从天上落下来,这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当人们看到这么壮观的景象,听到这么巨大的声响,他们心里怎样?生4:激动,情不自禁地赞美。生5:对大瀑布充满了热爱,对大自然有着无限的向往。
   对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就是要抓住这些关键的词语或句子,通过还原其形、其声、其情,将语言文字包含的信息,释放出来,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可以说,还原是一座桥梁,一座沟通语言文字和作者心灵的桥梁。
   二、经历细读:阅读之后不再是原来的你
   “书是恒河的水,读书好比沐浴其中,从水中走出,我已不是原来的我了”,要成为“不是原来的我”,读书就要投入。朱光潜说:“无论是欣赏自然风景或是读诗,各人在对象中取得多少,就看他在自我中能够付与多少,无所付与便不能有所得。”阅读教学,就要强调学生投入自己的理解,在细微处发现一分美妙,一个世界。
   1.在忽略处看到别样的风景
   《特殊的葬礼》第2小节中,有一个词语在阅读的时候许多人会忽视,这个词语是“曾经”。忽视了这个词语,第二段的理解是不准确的,因为“曾经”告诉人们的是塞特凯达斯瀑布的辉煌是过去的,流露的是作者惋惜、哀痛之情。忽视掉了,你就会认为这是作者在礼赞“塞特凯达斯瀑布的雄伟壮观”呢。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就应该让学生留心这个词。
   教学片段如下:
   师:读时你们留心过这个词了吗?(课件出示段落中红色的“曾经”)从这个词中你读懂了什么?生:塞特凯达斯瀑布壮观的景象,已经成为过去了。
   师:说得好!是的,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它的雄伟壮观了(擦去黑板上的“雄伟壮观”),也看不到它的——生:滔滔不绝,一泻千里了(师擦去黑板上的“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它不再是世界上——生:流量最大的瀑布(师擦去黑板上的“流量最大”),它再也不能让游客——生: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师擦去黑板上的“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师:此时你的心情怎样?生:失望、惋惜、悲伤、痛心……
   师:再读第二小节,请你读出失望、惋惜、悲伤……这些心情。(自由读,指名读)
   同样的一段话,因为对细微处的关注,体会出了不同的情感。这些细微的地方,是解开文本情感密码的钥匙,抓住了,你就能发现作者内心的秘密,你就能触摸到一个鲜活的言语生命的脉动,感悟其汹涌起伏的悸动和激情。
   2.在精彩处发现缜密的心思
   文章是作者表达思维过程(思路)的书面语言形式,思路的雅俗决定着文章的优劣好坏。开豁的思路必然会产生丰富多彩的文章内容,起伏的思路就会构成优美的文章结构,严谨的思路就会使遣词造句围绕一个意思生发与铺展……文章的精彩,是细致思量的结果。
   《莫高窟》一文,为了再现敦煌的杰出艺术,纷繁复杂的内容,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来浓缩文字。这些四字词语还显示了文章的节奏,文章的意境。读懂这些四字词语的美妙之处,也就看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
   师:“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书上这段话,后面有个省略号,表示什么?生1:还有其他各种“飞天”。
   师:我以前的学生写过,你们看——
   ●有的仙女,在花园里嬉戏、追逐,银铃般的笑声不时传来;
   ●有的仙女,轻轻舞动着长长的衣袖,正唱着美妙动听的歌曲;
   ●有的仙女,观赏着美丽的山水,流连其间,不肯回去……
   师:我请一位同学读书上描写“飞天”的句子,一位同学读屏幕上的“句子”,其他同学感觉一下,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生2:前面都是四个字、四个字的,后面不是,感觉别扭。
   师:就请你们四人小组,挑一条,改为“两个四字词语”,试一试。(生讨论后全班交流。)生3:有的追逐嬉戏,笑声不断。生4:有的衣袖轻舞,放声歌唱。生5:有的观赏山水,流连忘返。
   师:现在,都是四个字、四个字了,再连起来读,请你辨别一下是否有不完美的地方?生6:我还是觉得有点不顺,不舒服,可是说不出来。
   师:有这样的感觉的同学请举手。
   师:你们的感觉是对的。原因在,书上的那几组词的“意境”,是柔和的,有一种柔和的“美”,接上去的呢?“放声歌唱”“笑声不断”,没有这种柔和的“美”。——要是你的表达,不只是意思,不只是字数的对称,还能考虑词的“意境”,那你就是高手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境界自成高格”。语言运用也是有境界的。当语言能营造出一种意境的时候,当所有的词都和谐地围绕在这种意境周围的时候,你看到的就是美丽的境界。感受言语精华的“提纯”,对于读者的言语生命滋养和了悟是至关重要的。
   书面语言的学习就需要这样专注地凝视,反复地品味。含英咀华,才能散发语言的芬芳,窥见言语的奥秘。也只有这样,语言感受力才能有深度地发展。
   三、阅读实践:让感受力植根在大地上
   教给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方法,引领他们经历细读的过程,归根到底是为了让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产生阅读的自主性。有了这个基础,就该放手让学生阅读文本,交流自己的感受与看法。教师要做的就是示范与提醒——“课文是怎样写的?边读边画出主要词句,然后通过解词析句来理解、体会”;就是不断地组织交流,不断地点拨评价。在不断地阅读实践中,发展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语文实践。”阅读的能力只有在读的训练中,在自主阅读的实践中才能形成。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当我们感觉到了冷暖,触摸到了温度,便有了敏銳的感受力,便能走进美妙的文本世界。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余小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