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素质化教育浅议

来源 :数理化学习·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7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认真审视一下当前的课堂教学,我们感到,由于许多教师常常只注重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忽视数学素质的教育,致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影响教学质量,使数学素质教育流于形式。
  关键词:数学素质;自主学习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和课程改革日渐深入的大背景下,课堂如何更好地成为学生的“用武之地”,课堂教学如何更好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思考问题。作为奋战在一线的数学教师,只有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剖析教学案例,牢固树立“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有效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已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教学设计已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教学问题已由“完成教学任务”转向“促进学生的发展”,所有这些最终促使学生充分的发展。笔者就此谈谈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实际中的做法和体会。
  
  一、“活”——创设灵活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古云:教学有方,教无定法。特级教师王永建曾告诫:“相声要有包袱,电影要设悬念,我们上课要讲究课题的引入。”
  每节课开始,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只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才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关键;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积极发言等主动参与,才能不断地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地使学生积极思考的氛围,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中,充分发挥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创设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调动求知的欲望,达到提到课堂效益、培养数学素质教育的目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问题解决是教学的关键。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时,提问“我们用什么办法可以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呢?应用所学的知识能解决吗”,又比如,在讲解直角坐标系时,提问“在教室里,你可以说出自己的位置吗?”这样可以使学生很好地融入到学习情境当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创设灵活的问题情境,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二、“学”——自主学习,温故知新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指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态度的过程。要求学习者对为什么学习、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自主学习有别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它是有目的、有选择、有创造的学习,它能及时进行自我调控,并和他人相互协作讨论的学习。
  比如在实际教学中,在讲同底数幂的乘法后,课后给学生留下思考题:“同底数幂的除法怎样计算呢”;又比如在讲全等三角形概念后,提问“两个能重合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如果不用重合的方法能否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呢”。自主性学习要有长期性,要运用各种方式、途径、策略激发和鼓舞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到自主性学习中,使学生学会回顾、选择、参与和创新,进而促进学生整体数学素质的提高。
  
  三、“议”——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未来的社会需要广泛的协作,未来社会中的人如果不懂合作,不会合作,把自己闭锁在个人的小天地中,缺乏交往,心理脆弱,是难以做出成绩来的,甚至难以生存。“合作学习”使他们懂得如何尊重别人,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分享成果当中,既能肯定他人,又能表现自己,从而培养一种友好的竞争精神。为了促使学生合作交流,可把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逐步转向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小组学习形式,
  经过实践,笔者摸索出了一些基本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合理分组;②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人分配责任。
  
  四、“指”——以学生为中心,指出学习方向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指”而不是“引”。“指”,是教师在学生之后,指出其努力和探索的方向,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和规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引”,则是在学生之前,忽略了探索的过程在学生学习中所起的关键作用,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个被动过程,容易进入“学也难,教也难”的怪圈。
  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扩散性和深刻性。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结构,理解各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而不单一追求结果,指导他们归纳对比,养成概括知识的习惯。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应对大胆创新的学生加以鼓励,不要因怕学生出错而包揽一切,要鼓励他们去寻求问题的根源,从而提高他们的辨析能力。
  
  五、“培”——培养教师素质,提高教学水平
  
  数学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教师的师德言行、敬业精神,必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数学教师不仅要把教学看成一种职业,而且还要把它看成是为之奋斗、献身的一种高尚追求。教师人格的感召力在教学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无论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上来说,还是态度的形成和兴趣的培养上来说,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清楚地表明,今后的数学教学必须以探究作为主要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不仅具备良好地专业素质,掌握教学策略和技巧,还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各种素质和能力,才能更好的融入学生中,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方法丰富多彩,千姿百态,而每一种方法电各有所长,在使用中应互相渗透、互相配合,取其精华,根据实际情况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灵活运用,选择一整套实施办法,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有效,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永建主编,《数学教学文选》,江苏教育出版社
  [2]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刘兼、孙晓天主编,《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