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阶段,其教育管理是整个教育管理体系的起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其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其改革带来了一定的启示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内涵,分析当前小学教育管理现状以及探讨基于“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小学管理模式建构策略。
关键词:小学;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小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起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步渗透到小学教育管理中,并成为一种比较先进的思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教师的教学工作开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一、“以人为本”教育管理内涵
“以人为本”是指肯定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主体地位,既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又培养人的自主意识,承担着相应的责任。“以人为本”教育管理主要是指以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发展人作为根本指导思想而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在“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下,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是学习的重要资源,而并非管理对象,学校一切制度与措施的制定都应着眼于教师与学生的发展需要,充分挖掘教师与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以科学管理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传统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存在诸多问题,限制了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管理者自身的素质发展也极为不利。如管理观念落后,师生并没有参与学校制度建设的权利,在社会舆论面前,师生的创新想法只好作罢;应试教育体制根深蒂固,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高分低能;忽视师生的主体地位,挫伤教师“教”、学生“学”的积极性;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专业素养不足等,影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是现代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三、“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建构策略
(一)更新管理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是小学教育管理的指导思想,更新教育管理观念是做好人本教育的重要前提。首先要转变学校管理者的观念,准确进行角色定位,树立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教育管理观念,注重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加强与领导者、教师与家庭的沟通,共同解决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把荣誉让给吃苦耐劳的教师,从而为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要更新教师的育人观念。将以人为本渗透到教学管理中去,真正认识到学生才是教育管理的主体,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肯定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在课堂上为学生构建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构建的学习平台。组织开展课外活动,或开展教学实践,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实施民主管理
教师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对象,具有主体性的作用。小学教育管理模式中的“以人为本”,其中有一项重要原则便是鼓励全体教职工参与教育管理,教师不再是传统教育模式中的“被管理者”角色。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调动教师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如成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在做重大决策决定之前广泛征求教职工的意见。像晋升问题、薪酬待遇等涉及到广大教职利益的问题,要听取大会意见和建议,再确定具体提议,最后提交给教职工大会通过,避免出现学校个人独断独行的现象。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主体,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心理特征等情况。因此小学教师要坚持从学生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切实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这就保障了教师的教育管理知情权与参与权,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了小学管理效率。
(三)实施情感教育
在素质教育的引导下,管理者开始将情感教学管理渗透到小学教育管理之中。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充分認识到自己和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坚定“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的理念,始终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尊重学生的隐私与尊严,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理解与关心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不以“成绩论英雄”,平等关爱每一位学生,当学生犯错时,尽可能避免大庭广众之下对学生严厉批评,而是采取引导和鼓励的方法,让学生勇于改正错误,还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怀;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构建“周周谈”项目,让每个学生倾诉自己的心声,并对一些问题及时进行沟通与处理;充分肯定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只要学生有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都要肯定与鼓励。这样就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
(四)创造人文教育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累积、沉淀、凝聚与深化而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群体观念和行为及其物化的表现形式。积极的校园文化对引导教师及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小学的人本化教育管理过程中,可以将管理当作一种文化来进行与发展。如教育管理者认真听取教师关于教学改革的看法,不断鼓励教师创新教学,为教师教学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宽容对待学生,肯定学生的个性发展,保护学生的创造力;开设教育专栏,美化校园与班级环境,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一种人文氛围。
毋庸置疑,“以人为本”在小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应用对管理者、教师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想提高小学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就要更新教育管理观念,实施民主管理,实施情感教育,创造人文教育文化,共同打造人文校园,促进小学学校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庆韬.浅析加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6(15)
[2]谢美君.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6).
[3]哈斯巴特尔.新课程下对小学教育管理的教学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6(15)
作者简介:
古丽婷(19883—)女,汉族 ,广东省梅州市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关键词:小学;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小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起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步渗透到小学教育管理中,并成为一种比较先进的思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教师的教学工作开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一、“以人为本”教育管理内涵
“以人为本”是指肯定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主体地位,既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又培养人的自主意识,承担着相应的责任。“以人为本”教育管理主要是指以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发展人作为根本指导思想而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在“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下,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是学习的重要资源,而并非管理对象,学校一切制度与措施的制定都应着眼于教师与学生的发展需要,充分挖掘教师与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以科学管理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传统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存在诸多问题,限制了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管理者自身的素质发展也极为不利。如管理观念落后,师生并没有参与学校制度建设的权利,在社会舆论面前,师生的创新想法只好作罢;应试教育体制根深蒂固,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高分低能;忽视师生的主体地位,挫伤教师“教”、学生“学”的积极性;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专业素养不足等,影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是现代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三、“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建构策略
(一)更新管理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是小学教育管理的指导思想,更新教育管理观念是做好人本教育的重要前提。首先要转变学校管理者的观念,准确进行角色定位,树立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教育管理观念,注重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加强与领导者、教师与家庭的沟通,共同解决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把荣誉让给吃苦耐劳的教师,从而为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要更新教师的育人观念。将以人为本渗透到教学管理中去,真正认识到学生才是教育管理的主体,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肯定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在课堂上为学生构建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构建的学习平台。组织开展课外活动,或开展教学实践,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实施民主管理
教师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对象,具有主体性的作用。小学教育管理模式中的“以人为本”,其中有一项重要原则便是鼓励全体教职工参与教育管理,教师不再是传统教育模式中的“被管理者”角色。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调动教师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如成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在做重大决策决定之前广泛征求教职工的意见。像晋升问题、薪酬待遇等涉及到广大教职利益的问题,要听取大会意见和建议,再确定具体提议,最后提交给教职工大会通过,避免出现学校个人独断独行的现象。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主体,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心理特征等情况。因此小学教师要坚持从学生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切实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这就保障了教师的教育管理知情权与参与权,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了小学管理效率。
(三)实施情感教育
在素质教育的引导下,管理者开始将情感教学管理渗透到小学教育管理之中。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充分認识到自己和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坚定“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的理念,始终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尊重学生的隐私与尊严,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理解与关心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不以“成绩论英雄”,平等关爱每一位学生,当学生犯错时,尽可能避免大庭广众之下对学生严厉批评,而是采取引导和鼓励的方法,让学生勇于改正错误,还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怀;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构建“周周谈”项目,让每个学生倾诉自己的心声,并对一些问题及时进行沟通与处理;充分肯定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只要学生有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都要肯定与鼓励。这样就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
(四)创造人文教育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累积、沉淀、凝聚与深化而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群体观念和行为及其物化的表现形式。积极的校园文化对引导教师及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小学的人本化教育管理过程中,可以将管理当作一种文化来进行与发展。如教育管理者认真听取教师关于教学改革的看法,不断鼓励教师创新教学,为教师教学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宽容对待学生,肯定学生的个性发展,保护学生的创造力;开设教育专栏,美化校园与班级环境,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一种人文氛围。
毋庸置疑,“以人为本”在小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应用对管理者、教师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想提高小学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就要更新教育管理观念,实施民主管理,实施情感教育,创造人文教育文化,共同打造人文校园,促进小学学校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庆韬.浅析加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6(15)
[2]谢美君.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6).
[3]哈斯巴特尔.新课程下对小学教育管理的教学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6(15)
作者简介:
古丽婷(19883—)女,汉族 ,广东省梅州市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