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变产品,为健康加把力

来源 :风流一代·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ws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产品加工研究所,有一个全所最年轻,也是全院最具潜力的团队——营养与健康团队,主要研究营养因子挖掘及评价、营养精准配伍、营养稳态加工技术。这个团队共有6人,平均年龄35岁,李莹是队长。
  跳出舒适圈,让前沿技术落地
  李莹目前担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营养与健康研究室主任,同时任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浙江海洋大学硕士生导师。
  2006年,她硕士毕业后,进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产品加工研究所工作。2012年博士毕业后,她便到美国攻读博士后,研究方向主要是小麦粉脱敏技术。“这项技术当时很先进,科研角度也很独特,但在我国,哪怕到现在,这一领域依然没有被很多人关注到。”在外求学一年半里,李莹对饮食健康有了一个全新认识。她发现在食品和药品之间,有一个天然的连接就是饮食。但在饮食与健康这一领域的研发上,国内与国外差距甚远。
  2018年回国后,李莹作为江苏省第十批科技镇长团团员,挂职徐州铜山区人才办副主任兼棠张镇党委副书记。她就像一道中间桥梁,一头对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17个研究所的专家,获得技术支持;一头对接企业、个体承包户以及普通老百姓,为他们提供技术服务。
  最初,李莹想利用先进的食品加工技术助推徐州市食品业发展,却发现老百姓咨询的大多数都是养殖、种植方面的技术。企业更希望攻克一个现有产品的技术难点,更好地迎合目前市场,却关注不到未来的发展方向。“简单地说,我的技术远超很多企业目前发展的需要,无论是在资金、政策方面的要求上,还是企业领导人眼界、魄力方面,很多中小型企业驾驭不了。”如何让前沿技术真正落地,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李莹。
  实际上,李莹关注的问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领导同样在思考。虽然在前端种子研发、农作物种植领域,院所已经具备“高精尖”技术,但在后端产品深加工方面,依然留有一片空白。2020年7月,院领导鼓励科研人员做探索性研究,支持他们跳出舒适圈,组建自己的团队。科研人员可以自己提供研究方向,自己设计路线,自己定考核目标,也允许项目失败……李莹觉得机会来了。
  承载独特使命的代餐食品
  作为院里面的新兴交叉学科,营养与健康团队成立之初,李莹一直在思考定位。一个多星期里,她接洽了行业里很多正在做相关领域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也跑到江南大学食品学院以及南京农业大学调研,最终选择与南京医科大学合作,申请了“特色杂粮代餐食品关键技术创新”这个项目。
  之所以选择代餐粉,是因为李莹很早就发现它深受青年喜爱,院所里很多刚毕业的研究生就在吃。“她们非常注意自己的形象,觉得这类产品冲泡简单、方便,低热量、低脂肪,还比一顿饭的营养高。”在食材的选取上,团队几经探讨,选择了江苏本地最具特色的农产品——牛蒡。
  初看牛蒡,有点像缩小版的山药,但是粗黑的外皮里包裹的却是深藏不露的天然“补品”。牛蒡一直被人们称为蔬菜人参,含有非常多的营养。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对缓解和治疗便秘有很好的效果。中医称牛蒡为大力子,别名东洋萝卜、东洋人参,最早出现在药书《名医别录》里,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日本以及我国台湾等地,市民颇爱牛蒡,甚至把它当作每餐必备食品,牛蒡茶也被视作养生仙茶。实际上,牛蒡的发源地就在江苏徐州丰县。
  在丰县,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已经凭借技术开发出了全世界最大的牛蒡种植地,培育出了高品质牛蒡产品,助力当地产业迅速发展。李莹和团队成员决定在此基础上,对牛蒡的营养因子进行筛选、挖掘,打造一款引领潮流的健康代餐食品。
  对李莹来说,这个项目承载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独特使命,前方对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营养源与健康等问题的膳食定向研发,后方对接新一代饮食潮流。它的成败,代表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在相关技术领域是否能做出一个延展性突破。
  当时,团队有两名队员正在国外进修,剩下的四个人天天泡在实验室。产品出来后,四人又开始跑市场,关注各大品牌的创意文案,读到启发灵感、触动内心的句子就随手记下来,回来后再进行头脑风暴……从产品设计到研发,再到创意构思、文案编写等方方面面,团队成员都亲力亲为。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吸引真正有实力的大企业来合作。
  前沿技术助推前沿企业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研发团队很多,研发领域也很广。大多数情况下,企业有自己的科研方向,找我们来做技术研发,但‘特色杂粮代餐食品关键技术创新’项目不同,我们需要做出技术,吸引有能力的大企業来合作。这样的企业,具备资金、宣传渠道,企业领导人也能看到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技术能助推企业发展,企业又能让技术真正落地,这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李莹说。
  养颜牛蒡茶、牛蒡谷物营养粉、牛蒡精华饮三款成品拿出来,吸引了众多企业的目光。其中最有趣的是芜湖绿叶制药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市值几百亿的上市公司。两年前,这家公司曾来交流,走后就没有了下文,但是这一次来,他们一下就被“特色杂粮代餐食品关键技术创新”项目吸引,并且持续跟踪项目进展情况。每一次来,芜湖绿叶制药有限公司的老板都带着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领导也亲自陪同,经过多次深入洽谈,双方以牛蒡营养代餐食品为突破口,达成了战略合作意向。
  企业经过系统的市场评估后,将牛蒡营养代餐食品的目标人群锁定为95后女性,她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同时格外注重自己的形象管理。根据市场需求,又分类为瘦身、补充营养、治疗便秘等功能性产品。从前端需求出发,李莹对接牛蒡育种团队,针对性地培育出相关产品后,团队再进行技术研发,以此盘活整条产业链。
  2020年7月17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与芜湖绿叶制药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合作协议。目前,牛蒡营养代餐食品已经全部研发出来,并完成了动物测试,下一步将在人体上进行测试。预计不久,这些产品将走进大众的生活。
  对于李莹和团队来说,营养与健康领域的开发项目才刚刚开始。他们已经展开了功能性大米项目的研发,通过技术分离大米中的营养元素来打造出五颜六色的大米,精准满足不同人群对营养的需求。与团队成员努力拼搏的这一年,李莹找到了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和企业发展的真正意义,她说:“科技不仅推动产业发展,也引领企业的发展方向,进而带动农村升级、农业进步、农民致富,这是科技的真正魅力。”
其他文献
新时代的中国,人们津津乐道的热词必然少不了“中国速度”,而说到中国速度绕不开频上热搜的“中国高铁”。中国高铁,从跟跑到陪跑,再到今天的“世界速度”,俨然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金名片”,它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呼啸而来,改变着中国,同时也震撼着世界。  在常州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中车戚墅堰所”),有一位80后小伙,他作为轨道交通齿轮传动系统的研发领域学科带头人,带领团队攻坚克难
期刊
期刊
作为《风流一代》的忠实读者,看到7月青春刊《脱贫攻坚中的青春力量》这组专题文章时,感受很深,尤其是其中王伟伟大學毕业后返乡创业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好友小柯。小柯出生于江西上饶的某个县城,大学拿到奖学金,获得了出国留学的机会。大学毕业后,她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回到老家开始创业。  其间,有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工作机会,但她都拒绝了。小柯是个很有爱心的人,出于对小动物们的喜爱,每每看到流浪猫狗,总忍不住收养
期刊
文岚,江苏FM997金陵之声《今晚我是你的DJ》主持人。文岚信箱:wenlan975@sina.com  文岚姐:  你好!我今年十三岁,上初中二年级。我喜欢唱歌,爱跳舞,会弹古筝、吉他,会吹竖笛、陶笛,可我做的任何事情没有得到过家人的认可。不管是爸爸,还是妈妈,他们总说:“你怎么什么都做不好!”我爱唱歌,每次都是一个人偷偷跑到地下室,在那个空无一人、灯光幽暗的地方,才敢唱一唱。  有时候,我会问
期刊
在今年的上海中考中,考生绮文(化名)因作文被判“雷同”,语文成绩只得了81分(满分150,作文占60分)。其家长称,该作文“改写”自2018年、2019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作文评析》两篇高分真题例文,但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经多次比对后认为,这是一篇“雷同作文”。(2020年7月31日《中国青年报》)  此前就有报道称,抱着对语文分数是否漏算作文分的怀疑,绮文的家长向上海市教育考试院提出复核申
期刊
最近,有网友在社交媒体晒出自己所在地区的政府办事平台的“大名”,引发网友纷纷跟帖。比如,湖南的政府服务号叫“新湘事成”,广东叫“粤省事”,安徽叫“皖事通”,江西叫“赣服通”,广西叫“壮掌柜”……最多的是“办”系列,浙江叫“浙里办”,河北叫“冀时办”,湖北叫“鄂汇办”,上海叫“随申办”,重庆叫“渝快办”,天津叫“津心办”……郑州有“郑好办”,贵阳有“贵人服务”,开封有“汴捷办”,深圳有“深i您”……
期刊
运用科技知识支持乡村振兴,对接生产,提供服务,共享资源,科普知识……这是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乡村大地,“青科”在行动。他们是青年科技志愿服务工作者,从实验室走出,胸怀使命,将技术输进乡村,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他们是科研院所、高校派出的扶贫干部,从城市走进乡村,带着资源和技术,身到心到,努力为脱贫攻坚贡献一己之力;他们是科技镇长团团员,将实验室的论文、多年的科研技术转化为具体的成果,
期刊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沈一1983年出生于江苏无锡,2010年从南京农业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特种经济作物研究室,从事花生的科研与技术服务工作,服务对象主要是江苏及周边地区的花生种植户及加工企业。  作为“青禾”科技志愿服务队的一员,沈一刚下乡做志愿服务时,深刻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实验室里,不管你的科研能力有多强,到了田间地头,都需要有重新学习的心
期刊
2020年7月31日,共青团江苏省委、中共江苏省委农办、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主办的“青春四进,建功乡村”行动启动暨江苏共青团助力“万企联万村”合作項目签约仪式在南京举行。  “青春四进”指的是青商企业、“青字号”金融资本、青年人才和青年风尚走进乡村,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青年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有“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青年,乡村才会年轻起来。除了培育乡村本土青年人才,引导青年返
期刊
科技副县长是一道桥梁  “新官上任三把火?不,初到县长任上,我首先要调整的是自己的工作思路和状态。以前只要做好实验、写好论文就可以了,现在要服务全县,根据全县农业发展的需要开展工作。”王西成说。  王西成1982年生于安徽亳州,2012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进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工作。  江苏盱眙县黄花塘革命老区经济基础薄弱,是一个贫困洼地。2016年,黄花塘镇被确定为省级“点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