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与完美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WEIN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毫无疑问,达·芬奇是一位人类历史上的天才。当人们评论达·芬奇的天才时,一位学者说:“达·芬奇像一个在黑夜中醒得太早的人,这时其他人都还在酣睡呢!”1910年,弗洛伊德研究了这位历史上的天才人物,出版了《达·芬奇的童年回忆》一书,为人们开拓了一个艺术品鉴的新视角。弗洛伊德一直对达·芬奇感兴趣。这位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拿起精神分析的手术刀,对达·芬奇的艺术天才和对完美的追求进行了精确分析。
  天才对美和完美的超凡感受
  当谈到达·芬奇的天才时,弗洛伊德触及到了“完美”的问题。他说:“达·芬奇不属于那一类天才——大自然赋予其平庸的外表,本人也不修边幅,精神上充满痛苦的忧郁,而只关心人类。正好相反,他身材高大,体态匀称;其容貌完美无缺,体段不同寻常;其言谈举止充满魅力,口才一流,而且总是神情愉快,和蔼可亲;他热爱周围美的事物,喜欢华丽的衣服,注重生活中的每一份优雅。他的一篇关于绘画的专题论文表现了他对享受的强烈的感受力。”
  天才是对美和完美具有超凡感受能力的人。天才的人具有不同于普通人的天赋和创造力,他们通过对所创造的事和物使其达到完美程度来表现其自身的天才。弗洛伊德认为,这正是伟大的艺术家们的共同特征,如米开朗琪罗、达·芬奇,他们都是完全沉溺于自己的创造性劳动的人。按照达·芬奇的说法,在外行人看来的杰作,对艺术品的创造者来说,从来都不是对其本来意图的最令人满意的具体体现;他对完美有一些朦胧的看法,但又对一次次地复制相似的完美感到绝望。达·芬奇为吉奥孔多之妻蒙娜丽莎画肖像,最终花了四年的时间也没能完成。这幅画没有交给委托人,而一直留在达·芬奇手中,并被带到了法国。后来这幅画被国王弗朗西斯一世买下来,今天,它成为卢浮宫最灿烂的瑰宝之一。
  蒙娜丽莎在近四个世纪的时间里对簇拥在她面前的赞美者们而言,一直是个诱人的不解之谜。没有任何一位艺术大师曾经如此完美地表达了女人的本质:柔情与媚态,端庄与神秘的感官快乐、冷淡的心和深思的头脑,一种克制的、永远微笑的个性。达·芬奇在这幅画上花了四年时间,当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还在绘制之中的时候,它就被认为达到了艺术的最高成就。对画家来说,她的微笑所展示的魅力,就像对以后400年间所有观赏过它的人一样强烈。
  天才追求完美
《达·芬奇的童年回忆》

  天才都是有梦想的人。只有对梦想加以追求的人,才可能驱之走向完美。作为精神分析学家的弗洛伊德,研究了达·芬奇提到过的这样一个著名的预言:人类会飞向天空。在达·芬奇的笔记中,有一段十分模糊的有关鸟的飞翔的记述,似乎是一个预言,极好地表达了他的情感强烈的兴趣。正是这种兴趣,使他醉心于如何模仿鸟的飞行技术来取得成功:“伟大的鸟的第一次飞行将从‘大天鹅’的背上开始,它会使整个世界震惊,使所有描写它的文章声名远播,给自己的诞生地带来永恒的荣光。”对于这一说法,弗洛伊德分析道:他大概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可以展翅飞翔,而且我们从已实现的梦想中了解到,他会带着巨大的幸福期望实现。然而,为什么许多人都会梦到自己能飞呢?精神分析学是这样回答的:飞翔或者成为一只鸟,只是另一种希望的乔装打扮,远比梦见无论是词语还是实物的一座桥,更能引导我们认识梦想。
  天才都是追求完美的人。弗洛伊德分析了达·芬奇关于完美的信仰和完美的爱的观点。关于完美的信仰,达·芬奇有非常明晰的表白。他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获得对事物本质的彻底了解,那他就没有权利爱或恨这一事物。”在一篇关于绘画的论文中,他论证了信仰的纯正与完美,反对那些对他加以“漠视宗教”的指控。达·芬奇说:“批驳别的评论家最好保持沉默,因为那(种处理方式)是熟悉创造了诸多神奇事物的造物主的方式,这也是热爱如此伟大的发明者的方式。因为实际上,伟大的爱来自对珍爱之物的深刻认识。假使你只了解它一点点,就只有爱它一点点,或者根本无爱可言。”对于这一说法,弗洛伊德分析道,达·芬奇所要表达的意思就只是:人们进行的爱并不完善,而且仍有许多可争议之处。
  对于完美的爱,在达·芬奇的心目中,爱是对纯洁的追求,而不是对性欲的追求。一个人“应该”以这样的方式去获得爱:控制住自己的感情,深思熟虑之后再去爱。他希望告诉我们,如果其他人都像他一样对待爱情和仇恨,那将很有价值。弗洛伊德分析道,蒙娜丽莎那个熟悉的勾魂的微笑,引导我们猜测它与爱的秘密有关。在创作男性与女性本质的、充满幸福的交融形象中得到满足。与此同时,完美的爱是纯洁的,弗洛伊德说,达·芬奇表现出了身为一位艺术家和表现女性美的画家不应有的情形——冷漠地拒绝了性欲。有人引用了达·芬奇的一句话来证明他的性冷淡:“生育行为和与之相关的事情都令人如此恶心,以致如果没有沿袭已久的风俗、没有美丽的脸蛋和满足美感的天性,人类很快就会消亡了。”达·芬奇所画的那些关于男人和女人的作品是纯洁的,人们甚至说它们是禁欲的。在达·芬奇的诸多材料中,我们只见到一些关于女性内部生殖器、胚胎的子宫位置等的解剖图。1898年,弗洛伊德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也许,最著名的‘左撇子’就是达·芬奇了,没人知道他有什么风流韵事。”
  天才将本能升华
  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学这一理论引入对达·芬奇的天才与对完美的研究中。在弗洛伊德看来,一个天才人物,对世界充满了可望获知其秘密的求知欲望,并将自己的本能升华为一种完美的能力。
  天才并非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知识的不懈追求才达到的。对于大自然的探索,构成了达·芬奇的知识结构中的主要部分。在他的心中,充满了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达·芬奇说:“(自然)中充满了无数的‘原因’,是我们的经验中从来没有过的。”为此,探索自然,成了达·芬奇对完美知识追求的重要活动之一。对此,弗洛伊德分析道,因为永无止息、不知疲倦地渴求知识,达·芬奇被称为意大利的浮士德。然而,完全避开研究本能可能转化为生活乐趣(这一转化正是浮士德悲剧的基础)后,我们会冒险地得出一种观点:达·芬奇的发展与斯宾诺莎的思维模式相接近。达·芬奇的例子告诉我们,我们在这些过程之中还要对许多其他的事情给予考虑,直到充分地了解知识之后才会热爱它,其结果往往是知识代替了爱。他以研究工作代替了爱,这或许就是达·芬奇在爱情方面远比其他人、艺术家不幸的原因所在。达·芬奇对自然的研究最初很可能始于他的艺术,为了把大自然描摹得更准确,也为了以同样的道路指点他人,他悉心地研究光线、颜色、阴影、透视等的特性和规律。他进而探索动植物和人体比例等绘画题材。在那些透露出达·芬奇是怎样倾心于大自然奥秘的研究笔记中,不少段落表现了他对造物主的尊敬、对一切奥秘的最终源泉的赞美。他晚年的一些深刻睿智的见解流露出他乐于服从于自然规律,而且不期望从上帝的仁慈和恩典中解脱自身的痛苦。
  在对自然等存在物的研究中,达·芬奇将自己的本能升华为完美天才。对于本能是如何升华为完美的,按照弗洛伊德所创立精神分析理论的解释,这一过程源自于那些杰出人物所具有的本能的升华能力。对于这种升华能力,弗洛伊德论证道:超凡力量的本能从原始的性本能力量中得到了支援而增强。结果,后来它取代了这个人的性生活的一部分。例如,这种类型的人会以强烈的牺牲精神(而另一类型的人则把这种精神献给爱情)投向研究事业,并以科学研究来代替爱情。多数人把他们的性本能力量相当大的一部分,成功地应用到了他们的专业生活上。因为性本能本身就具有升华能力,所以它特别适合做出这种贡献。
  在今天看来,天才人物将自己的本能升华为完美能力,完全是这些人本身是专心的、勤奋的工作的结果。被人们视为天才的拿破仑,当说到自己的“天才”时,总是带着讽刺和嘲笑的意味;而说到自己的工作时,则总是带着非常严肃和执拗的神情。他说:“我经常对一切都胸有成竹,那是因为我在做一件事以前,早已考虑很久了。我能预见到可能发生的事情。我能够在别人猝不及防的情况下知道自己应该说什么话和采取什么行动,这完全不是冥冥中有什么天才对我的突然启示,而是我的思考对我的启示。我总是在工作,吃饭的时候在工作,看戏的时候在工作,夜里醒来也在工作。”
  由此可知,无论是弗洛伊德所研究的达·芬奇,还是拿破仑,正是他们精心地、不懈地追求“完美”,最终才成就了一位天才,成为见证伟大时代的石雕式的人物。
其他文献
那里是英国剑桥,有英才荟萃的高等学府,有享誉世界的绚烂文明,有华美的建筑,有怡人的风景。然而2005年,在浪漫的剑桥,作家亚历山大·马斯特斯却出版了一本非同寻常的传记——《倒带人生》。  传记的主角斯图尔特·肖特可以说是“最不浪漫”的社会底层人士,他是抢劫超市和邮局的盗贼,是露宿街头的游民,是吸毒者,是以亲生儿子做人质的劫持者,是“持刀歹徒丹”,是“地下四层的混蛋疯子”,是剑桥郡各个监狱的常客。他
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是法国“新浪潮”的先锋人物,他将自己融入电影中,用影像创造的生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感悟。他的电影带有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他所有的创作内容和灵感都来自他经历的爱、创伤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1932年,弗朗索瓦·特吕弗出生于法国巴黎,他的母亲来自天主教家庭,未婚先孕而生下了特吕弗,无论当时的社会还是他的母亲都把他本身的存在当作一种耻辱,认为他是“多余的和负罪怀孕的结
一  1945年5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部分即将结束时,一支先遣的美国小分队正行进在德方控制下的巴伐利亚白雪皑皑的大山之中。这是美国组织的一支特种小分队,取名阿耳索斯。这支部队常常随同先头部队前进,有时甚至突到进攻部队的前面去,他们的任务是收缴纳粹德国的军事科学资料,特别是原子武器的研制资料,并搜捕有关的主要科研人员。  1945年5月4日,这支特殊的部队赶到了德国的乌尔菲尔德,抓获了德国原
“一个71(实为72——笔者注)岁的老妇人爱上了我,这事儿既骇人听闻又叫人厌恶和悲哀。就像被一只巨蟹夹住一样。”在写给外甥昆汀·贝尔的信中,弗吉尼亚·伍尔夫这样描述埃塞尔·史密斯对她的爱恋,语气带着明显的不屑、无奈,又有点儿炫耀。实际上,埃塞尔·史密斯作为20世纪初英国音乐史上最重要的女作曲家、女性参政权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出色的传记作家,是伍尔夫最后十年里来往最密切的友人之一。在《弗吉尼亚伍尔夫书
1962年,福克纳于一个夏日的午夜,在密西西比州的巴哈利亚猝然去世。此前他的最后一部小说《掠夺者》刚刚出版。他的遗体被运回家乡奥克斯佛。葬礼于7月6日举行。美国作家威廉斯泰伦在《生活周刊》发表了表达千万读者悼念心情的文章,标题是《他死了,心酸的悲伤》。  1992年,福克纳逝世30周年。毕生热爱福克纳的北京大学陶洁教授,在北大主持了一个关于福克纳的研讨会。那时她想找些对这位现代派大师有兴趣的中国作
川上弘美堪称当代日本文坛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有读者甚至将其誉为“21世纪的紫式部”,从客观角度审慎地来看,这一评价虽有过誉之嫌,但足以见其在读者心中的地位。因擅长以“异界生物”为创作媒介进行描写,她也被称为“东方的卡夫卡”。然而与卡夫卡的“变形”不同,川上则是直接将神话叙事引入现实生活,实现异界与现实世界的交融,看似无稽又寓意深刻。“异界生物”的出现并不令读者觉得有任何突兀之感,在看似若无其事的叙
2004年,一部在日本本土连载的漫画小说《神之水滴》在不经意间风靡了全世界。这部漫画的文字部分取材于日本知名作家亚树直的小说《神之雫》(日文原版名称),绘画由冲本秀完成。故事讲述的是:日本有一位世界级的葡萄酒评论家——神咲丰多香,在弥留之际立下遗嘱,其收藏的约为20亿日元的葡萄酒都很名贵,但最为名贵的是其中的“十二使徒”葡萄酒以及顶尖的“神之水滴”,能够继承神咲丰多香这些遗产的候选人有其子神咲雫和
小时候,徜徉在杂货店花花绿绿的布匹堆里,我总有一种流连忘返的感觉。我用妈妈裁衣服的废布头做剪贴画,或者给我的娃娃做裙子。看到我对针织感兴趣,妈妈给我报了一个法式刺绣兴趣班。  刺绣班的老师是一个法国人,每周五下午在我们小学开课。那时候,周五我们只有上午半天课,这就意味着我在大家走后还要留下来。老师教我们用颜色淡雅的亚麻线在手巾上绣花。在她手里如此简单的事,轮到我自己操作就变得太难了。好几周过去了,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只是曾经的那个孩子,这个孩子造就了我们过去所经历的一切、现在的生活以及未来的生活。  ——郎恩·乔瑟夫  对于伊朗电影史而言,《小鞋子》(《Children ofHeaven>>)已然风光无限,独占鳌头,荣获1999年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影片、2000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并在多伦多、香港、伦敦、纽约等18个国际电影节上荣获11项大奖。它是《时代》杂志年度十大影片之一,创下美
《矛盾而迷恋的爱——莱蒙托夫少年时期的爱情及苏什科娃组诗》一文(见《世界文化》2010年9月刊)所说诗人对苏什科娃的爱,主要还是一个少年对一个美丽的青年女性自然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天才的少年诗人对理解自己的知音的寻觅,这种爱尽管热情,但不炽烈,更由于女方不理解自己而深感失望,因此即使失恋也不会痛彻心扉,但他随后对伊万诺娃的爱,却是激情满怀,发自心底的。  纳塔莉娅·费奥多罗芙娜·伊万诺娃(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