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而忧郁的爱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矛盾而迷恋的爱——莱蒙托夫少年时期的爱情及苏什科娃组诗》一文(见《世界文化》2010年9月刊)所说诗人对苏什科娃的爱,主要还是一个少年对一个美丽的青年女性自然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天才的少年诗人对理解自己的知音的寻觅,这种爱尽管热情,但不炽烈,更由于女方不理解自己而深感失望,因此即使失恋也不会痛彻心扉,但他随后对伊万诺娃的爱,却是激情满怀,发自心底的。
  纳塔莉娅·费奥多罗芙娜·伊万诺娃(1813--1875),是戏剧家伊万诺夫(1777--1816)的女儿。她长得非常美丽,在《像朝霞的光芒,列利的玫瑰》一诗中诗人写到她的美和气质:“像朝霞的光芒,列利的玫瑰,/她双颊的姿色多么美艳,/像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像,/纵然沉默,无语也有言。/她对人高傲,对命运顺从,/她毫无矫饰,不装模作样……”她也有很高的艺术修养,最初可能很欣赏诗人的诗才(诗人在《致……》一诗中写道,她曾“如此柔情地许诺/给我奇才的桂冠以补偿”)。1830年莱蒙托夫已经认识她了,1831年6月在莫斯科近郊她家里做客时,神魂颠倒地热恋着美丽迷人的她,为她写下了一些情诗,她也一度对诗人表示过好感,产生过热情,因为“少年诗人狂热的爱和倾诉衷肠的情诗,满足了这位春风得意的姑娘的自尊心”。1831年她变心,选择了莱蒙托夫的一个朋友,这大大挫伤了诗人的自尊心,使其本已因母亲早逝、外祖母又与父亲不和等导致的忧郁心理加剧,从而为其早期诗歌涂上了一层浓厚的忧郁色调。尽管伊万诺娃已经移情别恋,但诗人一直痴心依旧,为她创作了不少诗歌。这样,在1830—1832年间,诗人为伊万诺娃写下了一系列抒情诗,主要有:《致纳,费·伊(万诺)娃》《我在舞会的欢快旋风中认识她》《七月一日》《秋天的太阳》《致……》(“你很快对我变心”)《夜》(“忧伤的更夫敲着铁板”)《给自己》《我的心灵想必在这人间牢笼里》《任凭可笑而疯狂的》《斯坦司》(“我不能再在祖国受煎熬了”)《献给伊(万诺娃)的情歌》《致……》(“上苍宣告了他的裁决”)《一排排白云正辉耀着驰过》《梦幻》《致纳·伊(万诺娃)》《我见过幸福的影子:但是我》《致……》(“啊,无须隐瞒我!……”)《侧像》《太阳》《自从另外一颗心不再》《致……》(“我不再对你低三下四”)《题纳·费·伊万诺娃的纪念册》《像朝霞的光芒,列利的玫瑰》《情歌》(“一座灰色的山岩壁立在海岸之上”)《受尽忧郁和病魔的折磨》《十四行诗》《致……》(三首,其一“别了!我们再也不会相见”)《病在我心头,但已没有救》等20多首,研究家称之为“伊万诺娃组诗”。此外,剧本《怪人》也是以伊万诺娃为原型的,女主人公纳塔莉娅·费奥多罗芙娜-扎戈尔斯金娜仅仅姓氏与她稍有不同。
  这一组诗充满激情,但其基调是忧郁的,如前所述,既有诗人早年失去母亲、外祖母与父亲不和、父亲1831年秋的逝世等造成的心灵的忧郁,更有爱而不能得其所爱所引发的悲伤和抑郁。组诗满怀激情地写到他们的相识,爱恋,分手,以及分手后诗人长时间对她的痴情和思念乃至思想转变,表现了诗人的一种激情而忧郁的爱。
  《我在舞会欢快的旋风中认识她》写到他们的相识、伊万诺娃的动作、形体以及她对诗人的喜欢,但就在这欢快之中,诗人也表现了自己心灵的忧郁和压抑:“我在舞会欢快的旋风中认识她;/看来,她很愿意讨得我的喜欢;/那眼色的和悦、动作的敏捷,/那脸颊的光泽和乳房的丰满——/一切会使我的心里充满诱惑,/假如我没有受另一种无意义的/愿望的压抑:假如在我的眼前/没有飞驰而过徒开玩笑的幻影,/假如我能忘却一个个别的面容,/那平淡无奇的脸和冰冷的眼睛!……”当然,作为一个激情洋溢的少年诗人,也不可能总是一味的忧郁,在这组诗中偶尔也能见到一两个欢乐的音符,《任凭可笑而疯狂的》就是如此:“任凭可笑而疯狂的/人世前来责难诗人,/谁也不会加以阻拦,/它听不到我的回音。/我行我素活到如今,/我的歌儿自由驰骋,/犹如天穹下的野鸟,/有如湖面上的帆影。/人世的事与我何干,/当你坐在我的面前,/当我伸出的一只手/被你神奇的手焐暖:/当我跟你,我的天女,/度过这天国的时辰,/没有不安,也不痛苦,/我看着你,目不转睛。”诗歌既写了诗人我行我素的叛逆个性,也写了伊万诺娃对他的温情和爱(用自己的小手焐暖诗人冰凉的手),更表现了两情相悦的欢欣(“天国的时辰”)。
  然而,好景不长,伊万诺娃很快就爱上了别人,而且这人又是诗人的朋友。《致……》一诗表现了这件事情,也展示了诗人那爱屋及乌的真情、深情痴情和高尚、宽宏的心胸:“啊,无需隐瞒我!你在哭他——/我也爱他;他值得你哭泣;/假如他充当了我的情敌,/我爱他就会从那个时候起。//我原可以获得幸福;但为何/要从往事中去寻找幸福!/不!我看到你惋惜另一人,/我也应以此而感到满足!”不过,由于诗人爱她太深:“我们俩在一起不过一瞬,/但在它面前永恒等于零;/我们突然耗尽了千种感情,/用同一个吻将它们焚毁……”从此他便深感自己被人背弃,生活在忧伤、痛苦的回忆之中,他特别怀念的是伊万诺娃有次给他的那个吻,如《致……》:“上苍宣告了他的裁决,/没有力量可把它改变;/他向我们伸出报复之手,/评判一切却不偏不倚。/他知道,只有他能知道,/我曾柔情而热烈地爱,/我为你牺牲所能给的一切,/你对此却总没有理睬。/你滥用了你所取得的/凌驾在我之上的权力,/开头你用爱取悦于我,/你背弃了我——上帝保佑你!/不!我决不想咒骂你!/你的一切我都觉得圣洁:/那神奇的眼睛,你那前胸,/一颗年轻的心在里边跳跃。/记得有一次我哄骗着采了/一朵小花,它痛苦的毒素满盈,——/临别时从你那纯洁的唇上/得到的毫不勉强的一吻;/我自知那不是爱——我领受了;/但我怎么也无法猜到,/欢乐的时刻对你来说/比我的希望、痛苦和眼泪更重要!/愿你因我的不幸而感到幸福,/当你听说我在受痛苦的熬煎,/你别因空自悔恨而受折磨。/别了!——这就是我的心愿……/凭什么我能让你眼眸的光辉/蒙上一层泪水的遮阿?/我们更应是自己学会笑,/因为生活正在取笑我们!”《致纳·伊(万诺娃)》也写到伊万诺娃用欺骗来报谢诗人的希望和宿愿,她的心只迷恋一瞬间,喜欢好多人,但不曾对谁完完全全喜欢,并且也提到临别时想法博得的她的一吻。不过,诗人自信:“女人决不会忘记/像我这样强烈爱的人;/在你最最幸福的时刻,/一定会搅乱你的心!”《情歌》的结尾表达了同样的思想:“从记忆中你不仅抹不掉我的话和感情,/也磨灭不净往日分分秒秒的情景!”《致……》其一的开头甚至写到自己死后很多年,恋人也无法忘掉自己:“别了!我们再也不会相见, /我们的手再也不会相握;/别了!你的心已得到自由……/但在别人处找不着幸福。/我知道:带着痛苦的激情,/你的心还会开始颤抖,/如果你听到了那个人的姓名——/他死去了已很久很久。”
  然而,人的感情尤其是爱情是复杂的,往往是剪不断理还乱,甚至“抽刀断水水更流”,常常搅得人五内如焚,寝食不安,《给自己》就很好地表现了这种想挣扎而无法脱开的窘境:“我多么想让自己相信/我不爱她,多么想/测量一下不可测之物,/给无限的爱定个限量。//爱情具有如此大魅力,/一刹那的鄙夷反倒表明:/我们竟然不可能战胜/心儿如痴如醉的恋情;//我一身的枷锁无法挣断,/我此刻心头仅有的平静,/就是司智天使那高亢的/呵斥沉睡的恶魔的声音。”于是,诗人只好请求伊万诺娃充分尊重自己和自己的真情,写下了《献给伊(万诺娃)的情歌》:“一旦我被流放异域他乡,/直到那南国的天空下面,/带去我的残酷的忧伤,/带去我的骗人的梦幻,/人们怀着恶毒的狠心,/时不时谴责我的生平——/在那无情的世人面前,/你能不能成为我的后盾?//支持我吧!请怀想我的青春,/宽恕我这个恶言的牺牲品。/你起誓吧!别让快乐/在我的心中匿迹消声:/让我在流放地能这样说:/有颗心——锦绣年华的信物,/在其中我的痛苦受到尊重,/在其中人世无法将它玷污。”《一排排白云正辉耀着驰过》也写到诗人待在荒野,上面是蓝天白云丽日,身边是小河山丘树林,深感孤独,然而,“假如我一旦能够/从美人嘴里暗中听到‘我爱你’,/那么置身于单调的北国的/人们,连我的生活一起,一切都会获得新的光辉!”《侧像》更是写出了诗人的痴情,表现了诗人对逝去的爱情的深情怀念:“我有你的一幅侧像,/我爱它色调的忧伤:/它佩挂在我的胸前,/阴郁与胸中心相像。//它眼里没有生命和火焰,/不过它永远地对我贴近;/它是你的影子,但我爱它,/如爱幸福的影子那样倾心。”《病在我心头,但已没有救》一诗更加悲观,诗人高声宣称“病在我心头,但已没有救,/我凋残在芳华之年!”但他还是念念不忘“那处处跟着我形影不离的/迷人的眼睛和临别的一吻”,甚至真想随夕阳而去,以便知道“怎样使心爱的一切复生”。诗人最后想到的解脱办法是摆脱这失败的儿女柔情,而投身到边境,去为祖国而战斗:“我不能再在祖国受煎熬了,/快离开这里,去浴血战斗。/我这颗装满了你的心,/也许在那里才不再颤抖。……/啊,在别离时刻请你亲切地/看一眼那个人吧,他以高傲的心/不惧怕人们的嘲笑和痛苦的煎熬,/将为着祖国的荣誉而毅然献身……”有学者认为也是写给伊万诺娃的《客人》一诗通过诡异的故事——男子参战为国捐躯,女子后来另嫁他人,婚礼时死人回来带走新娘——表达了类似的思想。
  不过,由于诗人对伊万诺娃爱得太深,她的背叛给他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最终破坏了诗人对爱情的崇高虔诚态度,也改变了诗人对女性的美好看法,而变得玩世不恭,这集中体现在《致……》一诗中。诗歌写到诗人对她的热恋,“我已把如许的岁月,/赠送给你的笑容和眼睛,/我太久地在你的身上/看见了青年时代的希冀”,然而,尽管“我曾憎恨整个的世界,/为的是更炽烈地爱你”,恋人却背叛了诗人,诗人无可奈何,只好决定远走他方,打算去“到南国天空下的异乡山域”,“但你我彼此相知得太深,/要彼此相忘谈何容易”。在深深的痛苦中,在极度的失望里,诗人决定玩世不恭,逢场作戏:“从今后我将尽情享乐,/在激情上对谁都海誓山盟,/我将对谁都笑口常开,/对任何人也不痛哭出声。/我将昧着良心去行骗,/为的是不像过去那样痴情,/既然天使都已对我背弃,/难道对女人还可能尊重?”
其他文献
文学界认为,“杜拉斯那富于传奇色彩的经历、惊世骇俗的叛逆性格使她成为一位令当代法国骄傲的作家和通往法国当代文化的一条重要通道”。  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法国著名作家、剧作家、电影编导。她的成名作是1950年发表的自传体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代表作有《广岛之恋》《情人》等,曾获龚古尔文学奖、法兰西学院戏剧大奖等奖项。  杜拉斯从自身经历出发,将自己真实的爱情
那里是英国剑桥,有英才荟萃的高等学府,有享誉世界的绚烂文明,有华美的建筑,有怡人的风景。然而2005年,在浪漫的剑桥,作家亚历山大·马斯特斯却出版了一本非同寻常的传记——《倒带人生》。  传记的主角斯图尔特·肖特可以说是“最不浪漫”的社会底层人士,他是抢劫超市和邮局的盗贼,是露宿街头的游民,是吸毒者,是以亲生儿子做人质的劫持者,是“持刀歹徒丹”,是“地下四层的混蛋疯子”,是剑桥郡各个监狱的常客。他
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是法国“新浪潮”的先锋人物,他将自己融入电影中,用影像创造的生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感悟。他的电影带有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他所有的创作内容和灵感都来自他经历的爱、创伤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1932年,弗朗索瓦·特吕弗出生于法国巴黎,他的母亲来自天主教家庭,未婚先孕而生下了特吕弗,无论当时的社会还是他的母亲都把他本身的存在当作一种耻辱,认为他是“多余的和负罪怀孕的结
一  1945年5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部分即将结束时,一支先遣的美国小分队正行进在德方控制下的巴伐利亚白雪皑皑的大山之中。这是美国组织的一支特种小分队,取名阿耳索斯。这支部队常常随同先头部队前进,有时甚至突到进攻部队的前面去,他们的任务是收缴纳粹德国的军事科学资料,特别是原子武器的研制资料,并搜捕有关的主要科研人员。  1945年5月4日,这支特殊的部队赶到了德国的乌尔菲尔德,抓获了德国原
“一个71(实为72——笔者注)岁的老妇人爱上了我,这事儿既骇人听闻又叫人厌恶和悲哀。就像被一只巨蟹夹住一样。”在写给外甥昆汀·贝尔的信中,弗吉尼亚·伍尔夫这样描述埃塞尔·史密斯对她的爱恋,语气带着明显的不屑、无奈,又有点儿炫耀。实际上,埃塞尔·史密斯作为20世纪初英国音乐史上最重要的女作曲家、女性参政权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出色的传记作家,是伍尔夫最后十年里来往最密切的友人之一。在《弗吉尼亚伍尔夫书
1962年,福克纳于一个夏日的午夜,在密西西比州的巴哈利亚猝然去世。此前他的最后一部小说《掠夺者》刚刚出版。他的遗体被运回家乡奥克斯佛。葬礼于7月6日举行。美国作家威廉斯泰伦在《生活周刊》发表了表达千万读者悼念心情的文章,标题是《他死了,心酸的悲伤》。  1992年,福克纳逝世30周年。毕生热爱福克纳的北京大学陶洁教授,在北大主持了一个关于福克纳的研讨会。那时她想找些对这位现代派大师有兴趣的中国作
川上弘美堪称当代日本文坛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有读者甚至将其誉为“21世纪的紫式部”,从客观角度审慎地来看,这一评价虽有过誉之嫌,但足以见其在读者心中的地位。因擅长以“异界生物”为创作媒介进行描写,她也被称为“东方的卡夫卡”。然而与卡夫卡的“变形”不同,川上则是直接将神话叙事引入现实生活,实现异界与现实世界的交融,看似无稽又寓意深刻。“异界生物”的出现并不令读者觉得有任何突兀之感,在看似若无其事的叙
2004年,一部在日本本土连载的漫画小说《神之水滴》在不经意间风靡了全世界。这部漫画的文字部分取材于日本知名作家亚树直的小说《神之雫》(日文原版名称),绘画由冲本秀完成。故事讲述的是:日本有一位世界级的葡萄酒评论家——神咲丰多香,在弥留之际立下遗嘱,其收藏的约为20亿日元的葡萄酒都很名贵,但最为名贵的是其中的“十二使徒”葡萄酒以及顶尖的“神之水滴”,能够继承神咲丰多香这些遗产的候选人有其子神咲雫和
小时候,徜徉在杂货店花花绿绿的布匹堆里,我总有一种流连忘返的感觉。我用妈妈裁衣服的废布头做剪贴画,或者给我的娃娃做裙子。看到我对针织感兴趣,妈妈给我报了一个法式刺绣兴趣班。  刺绣班的老师是一个法国人,每周五下午在我们小学开课。那时候,周五我们只有上午半天课,这就意味着我在大家走后还要留下来。老师教我们用颜色淡雅的亚麻线在手巾上绣花。在她手里如此简单的事,轮到我自己操作就变得太难了。好几周过去了,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只是曾经的那个孩子,这个孩子造就了我们过去所经历的一切、现在的生活以及未来的生活。  ——郎恩·乔瑟夫  对于伊朗电影史而言,《小鞋子》(《Children ofHeaven>>)已然风光无限,独占鳌头,荣获1999年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影片、2000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并在多伦多、香港、伦敦、纽约等18个国际电影节上荣获11项大奖。它是《时代》杂志年度十大影片之一,创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