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质疑是思维的先导,是形成发散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只有敢于质疑,学生才能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探索,从而开发智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造能力。
一、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问的心理素质
教师要敢于把学生引到疑问中去。课堂上,教师不要急于把知识一下子倒给学生,让学生作为被动接受者去听课,而要大胆地把学生带到疑惑中去思维。
如在讲《七根火柴》一文时,我就先从课文题目设疑,让他们从小小的火柴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谈起,然后,单刀直入地抛出问题:火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在红军长征途中,火柴却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起到了什么作用呢?以此造成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进入积极状态,又让学生联系课文进行讨论。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我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极易混淆的问题:本文的主人公是谁?在预习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摆出分歧。此时,老师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考虑究竟谁是主人公。指明容易混淆的疑难之处,再进一步诱导学生深入思考,主人公既然是无名战士,作者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写卢进勇呢?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重视,启迪他们的思维。
另外,教师要巧于生疑,慎重地选择疑点。一篇课文,内容包含面之广,容量之大,是其他学科所不及的。一课时的时间有限,不能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不能处处都设疑。教师要注意把握方向,使学生学有目标,在难点关键易错处,重点词、句、段处浓墨重彩,工笔细刻,巧于设疑。既有对课文整体的宏观把握,又有对课文局部的微观解剖,从而揭示课文精华所在,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是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我抓住重点、设计下列题目:1.题目是“孔乙己”,课文开头为什么没有写孔乙己,而写了喝酒的人及小伙计?2.小说两处集中描写孔乙己的肖像,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3.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死亡,作者写笑的地方有几处?你认为作者写笑的目的何在?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生活的特定环境,从而准确地把握小说的主题,认识人物悲惨命运的根源。这样,用疑问的方式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也达到了授课的目的。
二、发挥内因在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素质中的主体作用
提高学生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除了要创造各种外因条件外,还应该通过学生内因起作用。课堂上教师的质疑是为了开发学生的思维,而要使学生真正具备一种良好的素质,还必须使其“学贵有疑”。对学生的思维素质的培养,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课前预习,先找疑。就拿读课文来说,我要求学生:读,就要读懂,真正读懂,首先找不通(不通,就是读不过去、理解不了的),把不通的搞通了,也就读懂了。遇到不懂的字、词、句不要放过,查工具书搞清楚。读书时,多问几个为什么,想想是否通,不通再带着问题听课。
课上听课,学设疑。课堂上,教师不但质疑,还可以让学生学着设疑,学生有不同的看法,鼓励发表、发问、反驳。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学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一词时,我和同学们共同研究了上阕,讲授到下阕时,让学生设疑,学生讨论,学生回答。有的学生发问:下阕是评论古代人物的,古代人物那么多,为什么只写了五个?有的学生答道:诗歌的概括性强,篇幅小,一下子写不完;还有的说:有代表性吧;有的学生还说:影响大吧。在学生议论纷纷的同时,教师加以诱导,逐步引到正确的轨道,从而让学生明白作者的用意,领会词的内在含义。
课下作业,敢求异。学完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的达标测试题,不只是字、词、语句的测试,还让学生做一些评价题,如:你认为这篇文章哪个地方写得好,哪里写得不好。或哪个人物写得好,哪个人物不成功,要让你写,你打算怎么写等等。让学生不但做老师的测评题,自己还编写测评题,自己做答案。学生之间互作评价。这样鼓励学生在做作业时,敢于标新立异。
著名大学问家顾颉刚在《怀疑与学问》一文中明确告诉我们: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有怀疑才能有创新!
这里还需要说明一点,就是老师教学生质疑,“学贵有疑”,并不是让我们怀疑一切。怀疑书本,怀疑知识,而是通过质疑的方式,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养成其终身受用的良好素质。
(作者单位:河北省大城县第二中学)
一、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问的心理素质
教师要敢于把学生引到疑问中去。课堂上,教师不要急于把知识一下子倒给学生,让学生作为被动接受者去听课,而要大胆地把学生带到疑惑中去思维。
如在讲《七根火柴》一文时,我就先从课文题目设疑,让他们从小小的火柴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谈起,然后,单刀直入地抛出问题:火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在红军长征途中,火柴却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起到了什么作用呢?以此造成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进入积极状态,又让学生联系课文进行讨论。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我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极易混淆的问题:本文的主人公是谁?在预习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摆出分歧。此时,老师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考虑究竟谁是主人公。指明容易混淆的疑难之处,再进一步诱导学生深入思考,主人公既然是无名战士,作者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写卢进勇呢?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重视,启迪他们的思维。
另外,教师要巧于生疑,慎重地选择疑点。一篇课文,内容包含面之广,容量之大,是其他学科所不及的。一课时的时间有限,不能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不能处处都设疑。教师要注意把握方向,使学生学有目标,在难点关键易错处,重点词、句、段处浓墨重彩,工笔细刻,巧于设疑。既有对课文整体的宏观把握,又有对课文局部的微观解剖,从而揭示课文精华所在,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是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我抓住重点、设计下列题目:1.题目是“孔乙己”,课文开头为什么没有写孔乙己,而写了喝酒的人及小伙计?2.小说两处集中描写孔乙己的肖像,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3.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死亡,作者写笑的地方有几处?你认为作者写笑的目的何在?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生活的特定环境,从而准确地把握小说的主题,认识人物悲惨命运的根源。这样,用疑问的方式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也达到了授课的目的。
二、发挥内因在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素质中的主体作用
提高学生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除了要创造各种外因条件外,还应该通过学生内因起作用。课堂上教师的质疑是为了开发学生的思维,而要使学生真正具备一种良好的素质,还必须使其“学贵有疑”。对学生的思维素质的培养,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课前预习,先找疑。就拿读课文来说,我要求学生:读,就要读懂,真正读懂,首先找不通(不通,就是读不过去、理解不了的),把不通的搞通了,也就读懂了。遇到不懂的字、词、句不要放过,查工具书搞清楚。读书时,多问几个为什么,想想是否通,不通再带着问题听课。
课上听课,学设疑。课堂上,教师不但质疑,还可以让学生学着设疑,学生有不同的看法,鼓励发表、发问、反驳。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学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一词时,我和同学们共同研究了上阕,讲授到下阕时,让学生设疑,学生讨论,学生回答。有的学生发问:下阕是评论古代人物的,古代人物那么多,为什么只写了五个?有的学生答道:诗歌的概括性强,篇幅小,一下子写不完;还有的说:有代表性吧;有的学生还说:影响大吧。在学生议论纷纷的同时,教师加以诱导,逐步引到正确的轨道,从而让学生明白作者的用意,领会词的内在含义。
课下作业,敢求异。学完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的达标测试题,不只是字、词、语句的测试,还让学生做一些评价题,如:你认为这篇文章哪个地方写得好,哪里写得不好。或哪个人物写得好,哪个人物不成功,要让你写,你打算怎么写等等。让学生不但做老师的测评题,自己还编写测评题,自己做答案。学生之间互作评价。这样鼓励学生在做作业时,敢于标新立异。
著名大学问家顾颉刚在《怀疑与学问》一文中明确告诉我们: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有怀疑才能有创新!
这里还需要说明一点,就是老师教学生质疑,“学贵有疑”,并不是让我们怀疑一切。怀疑书本,怀疑知识,而是通过质疑的方式,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养成其终身受用的良好素质。
(作者单位:河北省大城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