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8日,山东省职业能力建设暨加快技工教育发展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山东省副省长郭兆信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董国勋在会上作了专题报告。本次会议还表彰了2010年度山东省首席技师和山东省技术能手的获奖代表。
郭兆信指出,“十一五”时期是山东省职业能力建设和教育工作发展最快、取得成绩最大、发挥作用最突出的历史时期。山东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始终把服务社会和谐发展、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作为服务大局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健全工作机制和制度,优化技能人才工作环境,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山东要统筹利用各类职业培训教育资源,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增强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全面提高全体劳动者技能素质。加强职业培训机构规范管理和就业服务,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创新发展技工教育,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坚持和创新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健全完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政策体系,着力完善技能型人才的开发、评价、选拔、使用、管理和优化配置等政策。
董国勋厅长要求山东各地市人社厅及技工院校,要与时俱进,进一步增强做好职业能力建设、办好技工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职业能力建设工作新发展,深入推动技工院校改革发展,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与此同时,要提高素质,增强能力,培养造就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湛的干部队伍和师资队伍。
截至2010年底,山东省高技能人才已达117万人,约占城镇企业技能劳动者总数的26.6%,比“十五”末提高了15个百分点;全省技工院校在校生总人数已达39.77万人,当年招生13.69万,分别比“十五”末增长24.63%和13.06%;技工学校高中以上生源占到全部生源的38.84%,年培养高级技工约6.45万人。山东省的技工学校数量和招生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当前,山东省在职业能力建设和技工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发展模式。本刊试图以山东省为样本,选取若干典型地市和技工院校的案例,深入剖析其在职业能力建设方面的可圈可点之处,为全国其他省市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和技工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鲜活的案例和卓有成效的实践经验。
●经验一:创新发展技能人才培养选拔表彰机制
省、市、县层层建立首席技师和有突出贡献技师制度
“十一五”时期,山东省共评选表彰了5届477名省首席技师,以及3届320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技师。从对2005年~2008年间评选出的376名省首席技师调查的情况来看,这些首席技师在各自的行业和领域,在团队配合下,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完成了技术发明1304项。其中,荣获国家专利的有123项,为企业技术革新和解决技术难题1447项,累计节约或创造经济效益18.93亿元。首席技师已经成为产业技术工人的核心和骨干力量,为山东打造沿海高技能人才强省作出了突出贡献。
典型推荐:临沂市
临沂市通过建立完善首席技师、突出贡献技师和技术能手选拔激励制度,使2010年“有突出贡献技师”和“技术能手”人员分别从30人、20人增加到了40人、60人。同时,把高技能人才奖励专项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对市技术能手一次性奖励1500元,对市有突出贡献技师,每月150元政府津贴,连续发放三年;对市首席技师,每月发放500元政府津贴,连续发放四年。近年来,按照层层选拔和公开、公平、公正评审程序,评选出56名“临沂市首席技师”和61名“临沂市有突出贡献技师”,选拔市技术能手189人,有效带动了广大企业职工学技术、练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大力实施“金蓝领”培训项目
根据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选择部分职业工种,选拔企业一线的高级工进行集中培训,合格者授予技师或高级技师。省级财政每人给予1000元补贴,5年来共培养金蓝领3.6万人,其中高级技师2000人。
典型推荐:济南市
济南市在“金蓝领”培训项目的实施中,创设了“把好四关”的模式。一是把好“基地关”。济南市采用“技工院校 企业集团”的联合模式组建培训基地,市人社局与每个基地都要签订培训责任状,用制度来规范基地的管理。每年都要对培训基地实行考核,对不达标的基地予以摘牌。二是把好“招生关”。“金蓝领”学员除了要符合规定的年龄、工龄和职业资格要求之外,还要经由单位推荐,经考试合格后才能入选。三是把好“教师关”。担任“金蓝领”培训理论课的教师,必须具备副高以上职称。担任操作课的教师,必须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等级。四是把好“考核关”。在考核鉴定过程中,周密计划,严格执行纪律,向各考点派出巡视督导员,在考核场所安装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有效地防止了舞弊现象的产生。
积极发挥技能竞赛的激励作用
山東省建立了政府部门统筹指导,行业、社会团体主办,社会、企业广泛参与,用人单位使用奖励的技能竞赛机制;制定了《山东省职业技能竞赛技术规程》,每年组织各类技能竞赛60多项,参赛职工都在100万人左右。
典型推荐:临沂市
临沂市去年开展了第三届“劳动之星”职业技能竞赛,涉及30个行业65个职业工种,参赛人数超过20万人,有6250人获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在全市掀起了“岗位大练兵、技术大比武、技能大提高”的热潮,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通过技能大赛,一大批优秀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既促进了技术交流,又让人们在欣赏精湛技艺的同时,提高了技能水平。
在全国率先开展建立技师工作站试点制度
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建立技师工作站试点制度,选择部分符合条件的企业试点设立技师工作站,发挥技师、高级技师的示范带动和名师带徒作用,目前全省已建站148个。
典型推荐:济南市
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技能人才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骨干作用,济南市于2009年率先在重汽集团、二机床集团等四个企业集团建立了首批首席技师工作站,2010年该市又根据行业、企业的不同特点和行业分布,从该市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相关企业中新增9个首席技师工作站,全力打造高技能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几年来,各首席技师工作站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开展技术培训,每年为企业培养了众多的高水平技能骨干。其中,济南阳光大姐服务有限公司首席技师工作站就通过导师带徒、技术讲座、技能研修、参与家政服务业国家标准制定等方式方法,年培养400余名企业紧缺急需型高技能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技能人才支撑。
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导航制度
目前,全省已有各级职业技能鉴定所(站)300个,各类考评人员8000多人,5年来组织职业技能鉴定300多万人,85%以上人员获得不同等级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典型推荐:潍坊市
潍坊市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组织培训、就业准入、劳动监察等工作有机结合了起来,采取走进企业、走进学校、走进社区等方式,大力宣传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动技能劳动者持证率连年大幅上升,鉴定发证人数由2001年的1万余人上升到2010年的8.5万人。
●经验二:深化技工教育改革
加快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布局,构建完善的综合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就业趋势和职业院校分布情况,山东省对技工学校和民办培训机构进行了有效整合。技工院校从原来的260所调整为229所,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从1900多所调整到1500多所。通过整合,以技师学院为龙头,高级技校和国家重点技校为骨干,普通技校为基础,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的,学制长、中、短,技能初、中、高相结合的综合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已基本形成。
典型推荐:济宁市
济宁市积极调整技工教育办学结构,注重提升办学层次,以济宁技师学院为龙头,成功创建了济宁市机械行业职教集团,把济宁高新区80%以上的企业和市县、技工学校、职业中专都纳入其中。通过改革,该市基本形成了以技师学院为核心,以其他技工学校和民办培训机构为依托,高中低、长中短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元化技工教育新格局。
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在省级重点以上技工院校中积极推进“一体化”教学模式。大力推广职业教育培训集团、“冠名班”订单培养、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等多种校企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模式。
典型推荐:山东技师学院、济南技师学院、德州技师学院
山东技师学院着力打造适应“一体化”教学需要的两支骨干师资队伍,从省政府招标工作专家库中聘请了36名专家担任客座教授,从历届省首席技师中聘任了79位担任高级实习指导教师。该校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和优秀教师共同精心设计课程体系,编制教学计划,所有专业课和基础课都已抛弃了“一支粉笔 讲解”的传统,以课题化形式组织教学,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授课,实行了“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生的实践时间占到50%以上。
济南技师学院通过“企业冠名班”的形式实现了订单培养、定标培养、顶岗培养。通过与企业共同招生,把企业的用人计划列入到招生计划,让学生定向就业,实现了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的初衷。
德州技师学院通过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合作研制开发适合产教研结合的对路产品,合作创办实习实训基地,力促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从而实现了工学一体化教学和订单培养。截至目前,校企合作单位已发展到229家,其中有60家中国五百强企业和55家上市公司。
大力实施技工教育“十百千”工程
在全省重点建设11个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组织100名技校校长赴清华大学培训。利用财政资金分年度实施山东省技工院校百强专业建设项目,目前已扶持建设42个专业,省级财政投入资金2600万元。
实施“山东省技能扶贫计划”,建立扶贫与就业联动机制
从2005年起,山东省采取政府补助的方式,帮助城镇低保家庭和农村困难家庭子女上技校,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5年来,累计招收技能扶贫生4.2万人,有3.7万人顺利毕业,就业率达到98%以上。
典型推荐:泰安市、聊城机电工程技工学校
泰安市自2005年以来,组织实施了多个技能扶贫项目,帮助2940名城乡贫困家庭子女免费就读技工院校,做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受到了社会的好评。
聊城机电工程技工学校深入推进“雨露计划”,一方面针对贫困家庭的适龄青年进行以转移就业为目的的非农产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针对留守在家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技术的短期培训。几年来,该校共培训农民工9000余人,其中转移就业5000余人。
●经验三: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
培训范围实现普惠
山东省逐步将城乡劳动者纳入培训补贴范围,实施了特别培训计划,集中对困难企业在职职工、失业返乡农民工、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十一五”时期,全省开展就业培训238.3万人,培训后实现就业182.1万人,成功率76.4%。
典型推荐:潍坊市
在“普惠培训”方面,潍坊市做得有声有色。该市创设了三种模式。一是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培训。在鲁中平原,依托蔬菜、瓜果等产业发展,大力开展种植培训,近五年共培训了8万多农技人员,寿光有近万人在全国各地传授种植技术,成为中国的“蔬菜技术之乡”。二是因人制宜,开展专业培训。按照劳动者的不同需求,通过“订单式培养”、“定向式跟进”、“开发式储备”等方式,组织实施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年培训6万余人,有效缓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三是典型带动,开展创业培训。在全省率先设立了创业网、创业项目库、专家指导库,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下岗失业人员、复退军人及家属等自主创业。据测算,1人创业成功,平均可带动5人就业,年开发3万多个就业岗位,实现了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整合培训资源
山东省各地市积极创新培训方式,探索培训新思路,整合培训资源,把技工院校、职业技术院校作为培训的主渠道,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十一五”末,全省共认定培训机构916家,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覆盖省市县乡的定点培训网络。
典型推荐:临沂市
临沂市坚持“大就业、大培训”的理念,将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职业技术教育处、劳动服务公司、劳务输出办公室等机构进行整合,组建了正处级全额事业单位——临沂市人力资源开发服务管理办公室,实现了職业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有机统一。
提升培训管理办法
积极探索了培训补贴费用直补企业的培训办法,开发了由就业培训管理、定点机构管理、培训学员管理、职业技能补助资金管理、系统数据管理等内容组成的就业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健全就业培训管理体系。“十一五”期间,全省就业资金职业培训补贴支出12.04亿元,资金落实率达到90%以上。
●经验四:打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
提高政治待遇
注重在高技能人才中发展党员、评选劳动模范、选拔推荐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省首席技师许振超、贾广顺光荣当选十七大代表。每年组织专家休假时,都安排适当比例的高技能人才参加。
提高经济待遇
在全国率先把首席技师制度给予技术工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相同的待遇;率先由省政府规定高级技校毕业生在政策上与大专学历人员同等对待,在使用上要一视同仁。技师、高级技师分别享受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同等待遇。
典型推荐:临沂市、泰安市
临沂华盛中天集团对技艺高超、能够独当一面的152名优秀技能人才给予“专工”待遇,每人每月发放补贴200元。每年评出200名“岗位明星”,每人一次性奖励2000元。临沂市每年都把高技能人才奖励专项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对市技术能手一次性奖励1500元,对市有突出贡献技师每月发放150元的市政府津贴,连续发放3年。对市首席技师,每月发放500元市政府津贴,连续发放四年,有效调动了广大技师学技术、练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泰安市已经建立了优秀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激励制度,近年来共评选表彰省市县首席技师297人,有突出贡献技师224人,均给予其政府津贴;评选表彰技术能手436人,并给予其一次性奖励。
加大宣传力度
2010年,省人社厅整理编写了全省11名高技能人才楷模和100名首席技师的典型事迹材料,在各大企业、职业院校和社会中大力宣传。配合省委组织部对全省290名“省首席技师”进行健康查体,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典型推荐:临沂市
临沂市积极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全方位宣传高技能人才先进事迹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在全社会形成了崇尚技能、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该市还组织开展了向“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高级技师王孝连、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邱峰、全国劳动模范张增鲁等先进典型的学习活动。该市每年还召开高规格的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对通过选拔、评选出的技术能手、市有突出贡献技师、市首席技师等进行隆重表彰,激发了广大员工争当知识型员工、争当能工巧匠和技术能手的积极性。
郭兆信指出,“十一五”时期是山东省职业能力建设和教育工作发展最快、取得成绩最大、发挥作用最突出的历史时期。山东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始终把服务社会和谐发展、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作为服务大局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健全工作机制和制度,优化技能人才工作环境,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山东要统筹利用各类职业培训教育资源,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增强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全面提高全体劳动者技能素质。加强职业培训机构规范管理和就业服务,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创新发展技工教育,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坚持和创新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健全完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政策体系,着力完善技能型人才的开发、评价、选拔、使用、管理和优化配置等政策。
董国勋厅长要求山东各地市人社厅及技工院校,要与时俱进,进一步增强做好职业能力建设、办好技工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职业能力建设工作新发展,深入推动技工院校改革发展,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与此同时,要提高素质,增强能力,培养造就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湛的干部队伍和师资队伍。
截至2010年底,山东省高技能人才已达117万人,约占城镇企业技能劳动者总数的26.6%,比“十五”末提高了15个百分点;全省技工院校在校生总人数已达39.77万人,当年招生13.69万,分别比“十五”末增长24.63%和13.06%;技工学校高中以上生源占到全部生源的38.84%,年培养高级技工约6.45万人。山东省的技工学校数量和招生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当前,山东省在职业能力建设和技工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发展模式。本刊试图以山东省为样本,选取若干典型地市和技工院校的案例,深入剖析其在职业能力建设方面的可圈可点之处,为全国其他省市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和技工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鲜活的案例和卓有成效的实践经验。
●经验一:创新发展技能人才培养选拔表彰机制
省、市、县层层建立首席技师和有突出贡献技师制度
“十一五”时期,山东省共评选表彰了5届477名省首席技师,以及3届320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技师。从对2005年~2008年间评选出的376名省首席技师调查的情况来看,这些首席技师在各自的行业和领域,在团队配合下,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完成了技术发明1304项。其中,荣获国家专利的有123项,为企业技术革新和解决技术难题1447项,累计节约或创造经济效益18.93亿元。首席技师已经成为产业技术工人的核心和骨干力量,为山东打造沿海高技能人才强省作出了突出贡献。
典型推荐:临沂市
临沂市通过建立完善首席技师、突出贡献技师和技术能手选拔激励制度,使2010年“有突出贡献技师”和“技术能手”人员分别从30人、20人增加到了40人、60人。同时,把高技能人才奖励专项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对市技术能手一次性奖励1500元,对市有突出贡献技师,每月150元政府津贴,连续发放三年;对市首席技师,每月发放500元政府津贴,连续发放四年。近年来,按照层层选拔和公开、公平、公正评审程序,评选出56名“临沂市首席技师”和61名“临沂市有突出贡献技师”,选拔市技术能手189人,有效带动了广大企业职工学技术、练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大力实施“金蓝领”培训项目
根据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选择部分职业工种,选拔企业一线的高级工进行集中培训,合格者授予技师或高级技师。省级财政每人给予1000元补贴,5年来共培养金蓝领3.6万人,其中高级技师2000人。
典型推荐:济南市
济南市在“金蓝领”培训项目的实施中,创设了“把好四关”的模式。一是把好“基地关”。济南市采用“技工院校 企业集团”的联合模式组建培训基地,市人社局与每个基地都要签订培训责任状,用制度来规范基地的管理。每年都要对培训基地实行考核,对不达标的基地予以摘牌。二是把好“招生关”。“金蓝领”学员除了要符合规定的年龄、工龄和职业资格要求之外,还要经由单位推荐,经考试合格后才能入选。三是把好“教师关”。担任“金蓝领”培训理论课的教师,必须具备副高以上职称。担任操作课的教师,必须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等级。四是把好“考核关”。在考核鉴定过程中,周密计划,严格执行纪律,向各考点派出巡视督导员,在考核场所安装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有效地防止了舞弊现象的产生。
积极发挥技能竞赛的激励作用
山東省建立了政府部门统筹指导,行业、社会团体主办,社会、企业广泛参与,用人单位使用奖励的技能竞赛机制;制定了《山东省职业技能竞赛技术规程》,每年组织各类技能竞赛60多项,参赛职工都在100万人左右。
典型推荐:临沂市
临沂市去年开展了第三届“劳动之星”职业技能竞赛,涉及30个行业65个职业工种,参赛人数超过20万人,有6250人获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在全市掀起了“岗位大练兵、技术大比武、技能大提高”的热潮,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通过技能大赛,一大批优秀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既促进了技术交流,又让人们在欣赏精湛技艺的同时,提高了技能水平。
在全国率先开展建立技师工作站试点制度
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建立技师工作站试点制度,选择部分符合条件的企业试点设立技师工作站,发挥技师、高级技师的示范带动和名师带徒作用,目前全省已建站148个。
典型推荐:济南市
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技能人才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骨干作用,济南市于2009年率先在重汽集团、二机床集团等四个企业集团建立了首批首席技师工作站,2010年该市又根据行业、企业的不同特点和行业分布,从该市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相关企业中新增9个首席技师工作站,全力打造高技能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几年来,各首席技师工作站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开展技术培训,每年为企业培养了众多的高水平技能骨干。其中,济南阳光大姐服务有限公司首席技师工作站就通过导师带徒、技术讲座、技能研修、参与家政服务业国家标准制定等方式方法,年培养400余名企业紧缺急需型高技能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技能人才支撑。
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导航制度
目前,全省已有各级职业技能鉴定所(站)300个,各类考评人员8000多人,5年来组织职业技能鉴定300多万人,85%以上人员获得不同等级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典型推荐:潍坊市
潍坊市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组织培训、就业准入、劳动监察等工作有机结合了起来,采取走进企业、走进学校、走进社区等方式,大力宣传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动技能劳动者持证率连年大幅上升,鉴定发证人数由2001年的1万余人上升到2010年的8.5万人。
●经验二:深化技工教育改革
加快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布局,构建完善的综合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就业趋势和职业院校分布情况,山东省对技工学校和民办培训机构进行了有效整合。技工院校从原来的260所调整为229所,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从1900多所调整到1500多所。通过整合,以技师学院为龙头,高级技校和国家重点技校为骨干,普通技校为基础,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的,学制长、中、短,技能初、中、高相结合的综合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已基本形成。
典型推荐:济宁市
济宁市积极调整技工教育办学结构,注重提升办学层次,以济宁技师学院为龙头,成功创建了济宁市机械行业职教集团,把济宁高新区80%以上的企业和市县、技工学校、职业中专都纳入其中。通过改革,该市基本形成了以技师学院为核心,以其他技工学校和民办培训机构为依托,高中低、长中短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元化技工教育新格局。
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在省级重点以上技工院校中积极推进“一体化”教学模式。大力推广职业教育培训集团、“冠名班”订单培养、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等多种校企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模式。
典型推荐:山东技师学院、济南技师学院、德州技师学院
山东技师学院着力打造适应“一体化”教学需要的两支骨干师资队伍,从省政府招标工作专家库中聘请了36名专家担任客座教授,从历届省首席技师中聘任了79位担任高级实习指导教师。该校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和优秀教师共同精心设计课程体系,编制教学计划,所有专业课和基础课都已抛弃了“一支粉笔 讲解”的传统,以课题化形式组织教学,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授课,实行了“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生的实践时间占到50%以上。
济南技师学院通过“企业冠名班”的形式实现了订单培养、定标培养、顶岗培养。通过与企业共同招生,把企业的用人计划列入到招生计划,让学生定向就业,实现了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的初衷。
德州技师学院通过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合作研制开发适合产教研结合的对路产品,合作创办实习实训基地,力促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从而实现了工学一体化教学和订单培养。截至目前,校企合作单位已发展到229家,其中有60家中国五百强企业和55家上市公司。
大力实施技工教育“十百千”工程
在全省重点建设11个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组织100名技校校长赴清华大学培训。利用财政资金分年度实施山东省技工院校百强专业建设项目,目前已扶持建设42个专业,省级财政投入资金2600万元。
实施“山东省技能扶贫计划”,建立扶贫与就业联动机制
从2005年起,山东省采取政府补助的方式,帮助城镇低保家庭和农村困难家庭子女上技校,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5年来,累计招收技能扶贫生4.2万人,有3.7万人顺利毕业,就业率达到98%以上。
典型推荐:泰安市、聊城机电工程技工学校
泰安市自2005年以来,组织实施了多个技能扶贫项目,帮助2940名城乡贫困家庭子女免费就读技工院校,做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受到了社会的好评。
聊城机电工程技工学校深入推进“雨露计划”,一方面针对贫困家庭的适龄青年进行以转移就业为目的的非农产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针对留守在家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技术的短期培训。几年来,该校共培训农民工9000余人,其中转移就业5000余人。
●经验三: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
培训范围实现普惠
山东省逐步将城乡劳动者纳入培训补贴范围,实施了特别培训计划,集中对困难企业在职职工、失业返乡农民工、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十一五”时期,全省开展就业培训238.3万人,培训后实现就业182.1万人,成功率76.4%。
典型推荐:潍坊市
在“普惠培训”方面,潍坊市做得有声有色。该市创设了三种模式。一是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培训。在鲁中平原,依托蔬菜、瓜果等产业发展,大力开展种植培训,近五年共培训了8万多农技人员,寿光有近万人在全国各地传授种植技术,成为中国的“蔬菜技术之乡”。二是因人制宜,开展专业培训。按照劳动者的不同需求,通过“订单式培养”、“定向式跟进”、“开发式储备”等方式,组织实施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年培训6万余人,有效缓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三是典型带动,开展创业培训。在全省率先设立了创业网、创业项目库、专家指导库,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下岗失业人员、复退军人及家属等自主创业。据测算,1人创业成功,平均可带动5人就业,年开发3万多个就业岗位,实现了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整合培训资源
山东省各地市积极创新培训方式,探索培训新思路,整合培训资源,把技工院校、职业技术院校作为培训的主渠道,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十一五”末,全省共认定培训机构916家,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覆盖省市县乡的定点培训网络。
典型推荐:临沂市
临沂市坚持“大就业、大培训”的理念,将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职业技术教育处、劳动服务公司、劳务输出办公室等机构进行整合,组建了正处级全额事业单位——临沂市人力资源开发服务管理办公室,实现了職业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有机统一。
提升培训管理办法
积极探索了培训补贴费用直补企业的培训办法,开发了由就业培训管理、定点机构管理、培训学员管理、职业技能补助资金管理、系统数据管理等内容组成的就业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健全就业培训管理体系。“十一五”期间,全省就业资金职业培训补贴支出12.04亿元,资金落实率达到90%以上。
●经验四:打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
提高政治待遇
注重在高技能人才中发展党员、评选劳动模范、选拔推荐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省首席技师许振超、贾广顺光荣当选十七大代表。每年组织专家休假时,都安排适当比例的高技能人才参加。
提高经济待遇
在全国率先把首席技师制度给予技术工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相同的待遇;率先由省政府规定高级技校毕业生在政策上与大专学历人员同等对待,在使用上要一视同仁。技师、高级技师分别享受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同等待遇。
典型推荐:临沂市、泰安市
临沂华盛中天集团对技艺高超、能够独当一面的152名优秀技能人才给予“专工”待遇,每人每月发放补贴200元。每年评出200名“岗位明星”,每人一次性奖励2000元。临沂市每年都把高技能人才奖励专项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对市技术能手一次性奖励1500元,对市有突出贡献技师每月发放150元的市政府津贴,连续发放3年。对市首席技师,每月发放500元市政府津贴,连续发放四年,有效调动了广大技师学技术、练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泰安市已经建立了优秀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激励制度,近年来共评选表彰省市县首席技师297人,有突出贡献技师224人,均给予其政府津贴;评选表彰技术能手436人,并给予其一次性奖励。
加大宣传力度
2010年,省人社厅整理编写了全省11名高技能人才楷模和100名首席技师的典型事迹材料,在各大企业、职业院校和社会中大力宣传。配合省委组织部对全省290名“省首席技师”进行健康查体,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典型推荐:临沂市
临沂市积极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全方位宣传高技能人才先进事迹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在全社会形成了崇尚技能、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该市还组织开展了向“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高级技师王孝连、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邱峰、全国劳动模范张增鲁等先进典型的学习活动。该市每年还召开高规格的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对通过选拔、评选出的技术能手、市有突出贡献技师、市首席技师等进行隆重表彰,激发了广大员工争当知识型员工、争当能工巧匠和技术能手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