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方内之游"与庄子的"方外之游"

来源 :求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_xiao_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是孔子、庄子身上共同存在的重要文化事项,二者之“游”在表现、本质及风格上均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孔子之“游”主要体现为一种带有游学、游教、游宦等功能含义的现实之“游”,带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同时,孔子之“游”也包括心志之“游”.主要表现为游历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雍容气质,即“乐道”精神,以及其“游艺”思想。庄子之“游”则主要表现为一种心灵、精神之“游”,其终极目的在于达到一种绝对超脱、“无待”的自由境界。现实色彩鲜明的孔子之“游”与理想化、虚幻化的庄子之“游”,共同开启了中国士人“游”文化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对中国古代的士人“游”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标示性意义。
其他文献
国立中央研究院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涵盖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领域的国家最高学术研究机关。通过设立国际出版品交换处.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以及对外国人在华从事的学术研究活动进行较为有效的监控,以中央研究院为主体的近代中国的学术研究事业开始逐步与国际接轨。在此过程中,中国学术界拓展了与国外学术界的联系和交流,学术研究实力和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得以增强。
《论语》零形回指具有歧义性,分为零形回指.和零形回指:,前者是真正的零形回指,连接小句构成话题链,后者相当于第三人称代词,对话题链起分界作用。这种歧义性可能是由于先秦汉语缺乏作主语的第三人称代词,因此零形回指“身兼两职”,以弥合篇章需要与词类系统的矛盾。
现代社会的话语体系是和大众传媒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表面上看,大众媒体的活动是在进行信息传播,而这种活动的最终结果是要达成意义的理解。因此,媒体总在建构一些话语并通过这些话语来传播某种意义与价值进而影响受众。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媒体的话语传播策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构建“城市话语”,传播城市文化;倡导“亲情传播”,发挥地域优势;拓展公共空间,实现“人城互动”。
伏羲信仰是中国原始信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众对共同祖先伏羲的崇信已经延续了数千年之久。从结构功能论的视角来看,伏羲信仰具有相应的社会功能。具体而言,伏羲信仰能帮助民众调适情绪,具有一定的心理补偿作用。同时,伏羲信仰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敦风沐俗的积极作用,有助于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此外,伏羲信仰还有社会整合、文化传承、娱乐和经济等方面的正功能。
意义理论研究从最初分析哲学传统对指称确定性的追问,过渡到后分析哲学视阈中意义解释的不确定性。意义的解释的认识论基础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以戴维森的一元论为代表的后分析哲学意义理论对分析哲学传统中概念图式二元区分的思维方式进行批判。这种批判在本体论上表现为反对基础主义,认识论上表现为反对表象主义。但这种对基础主义和表象主义的批判不同于后现代哲学的反叛。后分析哲学视阈中的意义理论研究试图避免相对主义的哲学后果。
孔子学说具有“集大成”的性质。“集大成”是指其思想、学说集往圣之大成、开后世之新统。儒家提出“集大成”之说,一开始就将其界定在道德领域,是对于成德成圣而言的一个范畴。孟子最早发孔子为“集大成者”之论,众儒对此进行了阐述。,汉儒赵岐“集先圣之大道,以成己之圣德”进一步明确了“孔子之谓集大成”的要义。孔子之所以能集大成,首先是因为他“宗周、故殷、据鲁”,故能集三代文明之大成,尤其是“夏殷周诸圣贤之学说”,“集合而组织之”。孔子之学以仁爱精神唤起人的道德理性和社会伦理责任,将如何成德成圣作为其学的主旨,从而规定
期刊
本文选取两个一级指标共包括12项子指标构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金融风险的预警体系,利用我国2000-2010年的宏观金融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显示:GDP增长率、股市稳定性及国际汇率是影响金融系统长期风险的重要因素.通货膨胀率和股市是影响短期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据此文章提出保持适度的GDP增长速度、适当降低M2和信贷发放规模等相关防范金融风险的政策建议。
内外部环境变化、业务发展态势以及银行自身转型发展诉求。“存款理财化”已成事实并将继续推动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存款理财化”悄然改变着国内银行业经营状态。加大了银行日常经营管理难度,银行面临的风险更为复杂。理财业务已成为银行战略性核心业务之一。银行要完善经营管理,探索新模式,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在中国传统文化视域里.“境界”一词的涵义一般指向人的生命存在与精神层面。现代新儒家大都善言“境界”,并以不同维度构建新的境界论。其中,唐君毅通过对《易传》“感而遂通”内涵的揭示和阐发,并借助佛教“观”的概念证成了相对圆融的生命境界论。呈现出颇为独特的思考路径。而且,以“感通”重构的儒家境界论,凸显了中国传统的变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