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的探讨

来源 :房地产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c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水文地质问题始终是一个极为重要但也是易于被忽视的问题。因此,为提高工程勘察质量,在勘察中加强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研究
  实践证明,在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水文地质问题始终是一个极为重要但也是一个易于被忽视的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二者关系极为密切,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地下水既是岩土体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岩土体工程特性,又是基础工程的环境,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至于容易被忽视,是在实际的勘察工作中,在勘探成果内因为很少直接涉及水文参数的利用,水文地质问题往往只被认为是象征性的工作,在勘察中大多只是简单地对天然状态下的水文地质条件作一般性评价。在一些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地区,由于工程勘察中对水文地质问题研究不深人,设计中又忽视了水文地质问题,经常发生由地下水引发的各种岩土工程危害问题,令勘察和设计处于难堪的境地。为提高工程勘察质量,在勘察中加强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在工程勘察中不仅要求查明与岩土工程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及其影响,更要提出预防及治理措施的建议,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必要的水文地质资料,以消除或减少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危害。
  1水文地质勘察的内容
  1.1自然地理情况
  这方面的主要有地形、地貌以及气象水文特征等等内容。地形、地貌是指工程所处区域周边的水系情况、是高原或平原、地形是否平坦与开阔、地表的堆积情况和地貌侵蚀等情况;气象水文特征是工程所在地所处的气候带(是寒带、温带、亚热带或是热带)、湿润的程度如何、是否季风区,以及该地区的热量情况等等;
  1.2地质环境情况
  这个内容包含了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构造,包括地质基地构造,包括对第四系厚度的控制,还包括地质的岩层和新构造运动等等方面。
  1.3地下水的水位情况
  这一情况包括最近2—5年以来地下水水位的变化情况,包括地下水的补充供给和排泄的条件,还有地表水、地下水之间的补排关系,加上这些关系和条件对地下水位造成的影响等等。其中地下水位的变化是工程勘察的重点。
  1.4含、隔水层情况
  含、隔水层情况包括地下水的类型、水位、流向和变化的幅度,含、隔水层的埋藏条件;主要的含水层分布、埋深、厚度情况。此外,还应凭借现场的勘探试验,通过测定地层的水位传导系数、渗透系数、导水系数、压力传导系数等等水文地质参数,准确判断此处的地质条件是否会影响地下水的渗流状态,是否会影响其赋存情况等,判定地下水是否会腐蚀建筑材料等等。
  2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评价内容
  在以往的工程勘察报告中,由于缺少结合基础设计和施工需要评价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作用和危害,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认为今后在工程勘察中,对水文地质问题的评价,主要应考虑以下内容:
  2.1应重点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和影响,预测可能产生的岩土工程危害,提出防治措施。
  2.2工程勘察中还应密切结合建筑物地基基础类型的需要,查明有关水文地质问题,提供选型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
  2.3不仅要查明地下水的天然状态和天然条件下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分析预测在人为工程活动中地下水的变化情况,及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反作用。
  2.4应从工程角度,按地下水对工程的作用与影响,提出不同条件下应当着重评价的地质问题。
  3岩土的水理性质
  岩土水理性质与岩土的物理性质都是岩土重要的工程地质性质。岩土的水理性质不仅影响岩土的强度和变形,而且有些性质还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稳定性。以往在勘察中对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的测试比较重视,对岩土的水理性质却有所忽视,因而对岩土工程地质性质的评价是不够全面的。岩土的水理性质是岩土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显示出来的性质,下面首先介绍一下地下水的赋存形式及对岩土水理性质的影响,然后再对岩土的几个重要的水理性质及研究测试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
  3.1地下水的赋存形式:地下水按其在岩土中的赋存形式可分为结合水、毛细管水和重力水三种,其中结合水又可分为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两种。
  3.2岩土的主要的水理性质及其测试办法:
  3.2.1软化性,是指岩土体浸水后,力学强度降低的特性,一般用软化系数表示,它是判断岩石耐风化、耐水浸能力的指标。在岩石层中存在易软化岩层时,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往往会形成软弱夹层。各类成因的粘性土层、泥岩、页岩、泥质砂岩等均普遍存在软化特性。
  3.2.2透水性,是指水在重力作用下,岩土容许水透过自身的性能。松散岩土的颗粒愈细、愈不均匀,其透水性便愈弱。坚硬岩石的裂隙或岩溶愈发育,其透水性就愈强。透水性一般可用渗透系数表示,岩土体的渗透系数可通过抽水试验、渗水试验和压水试验求取。
  3.2.3崩解性,是指岩土浸水湿化后,由于土粒连接被削弱、破坏,使土体崩散、解体的特性。岩土的崩解性与土的颗粒成分、矿物成分、结构等关系极大,以蒙脱石、水云母、高岭土为主的残积土以散开方式崩解,而以石英为主的残积土多以裂开状崩解为主。
  3.2.4给水性,是指在重力作用下饱水岩土能从孔隙、裂隙中自由流出一定水量的性能,以给水度表示。给水度是含水层的一个重要水文地质参数,也影响场地疏干时间。给水度一般采用实验室方法测定。
  3.2.5胀缩性,是指岩土吸水后体积增大,失水后体积减小的特性,岩土的胀缩性是由于颗粒表面结合水膜吸水变厚,失水变薄造成的。岩土的胀缩性往往是产生地裂缝、基坑隆起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地基变形和土坡表层稳定性有重要影响。标定岩土胀缩性的指标有:膨胀率、自由膨胀率、体缩率、收缩系数等。岩土的水理性质尚有持水性、容水性、毛细管性、可塑性等等,在这里不再一一叙述。
  4地下水的地质危害
  4.1水位上升引起的危害
  潜水位上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受含水层结构、气温、降雨量、总体岩性产状及人为因素如施工、灌溉等影响,潜水位上升会使岩土体盐渍化或沼泽化,从而导致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增强,还会使河岸、斜坡等岩土体产生崩塌、滑移等不良地质现象。
  4.2水位下降引起的危害
  潜水位下降大多是因为人为因素造成的,如采矿活动中的矿床疏干、集中大量抽取地下水、上游修建水库或者筑坝而导致下游截留地下水等。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常常会导致地面塌陷、沉降、地裂、地下水水质恶化、水源枯竭等恶果,给岩土体本身、建筑稳定性以及人类的居住环境带来危害。
  4.3水位频繁升降引起的危害
  水位频繁升降是由于地下水的频繁交替将岩土体内胶结物内铁、铝等成分淋湿,土体失去该部分成分后变的疏松,孔隙比增大,压缩模量及承载力降低等,情况严重则可导致岩土尤其是膨胀性岩土产生不均匀胀缩变形,由于岩土的膨胀收缩变形往复可导致增大岩土的膨胀收缩幅度,最终导致地裂而对建筑物产生破坏。
  4.4动压力作用引起的危害
  自然状态下水的动压力较微弱,但人类的工程活动则改变了地下水的天然动力平衡条件,该种现象严重时则会引起流砂、管涌、基坑突涌等工程危害。
  5结束语
  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地下水和岩土体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两者结合产生的作用,会直接影响到工程和建筑的稳定性、安全性。所以准确查清楚地下水的情况,可以为工程提供第一手的安全材料,消除隐患。
  参考文献:
  [1]乐安祺,宋赞.工程勘测中的水文地质问题不容忽视[J].科技咨询导报,2007,(19).
  [2]田有元.水文地质问题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重要性[J].今日科苑,2009,(22).
其他文献
本文从四川MTI院校翻译硕士培养缺乏细化的具体方向这一问题入手,结合四川作为旅游大省,而其旅游景区宣传资料的英译质量令人堪忧、旅游翻译人才匮乏的具体省情,提出四川MTI
康怡老年大学博客班已办了两期,共有学员60多名。在教学过程中我有这样的体会:让老年朋友把写博和兴趣结合起来,用文字书写自己,用网络展示自己,与朋 Kanye Gerber Universi
康熙在位61年(公元1662~1722年),一生经历无数次地震,其中七八级以上的大地震就有五六次: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1679年京师8级地震;1695年山西临汾8级地震;1709年宁夏中卫7
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离不开高校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分析和研究存在问题及产生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日趋临近,企业问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有了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摘要:思想解放运动后,我国诗歌进入百花齐放的繁荣发展时期。经历七十多年的变革,诗人不再局限于艺术的表象上,逐渐深入诗美的创作中,并随着时代的审美变迁不断更新审美特点。本文将根据新时代诗歌的发展历程,结合建国后三十年之间诗歌创造的观念,深入分析新时期诗歌的审美特点变化。  关键词:新时期 诗歌 审美特点  一、新时期诗歌的发展历程分析  新时期诗歌沿着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条路发展,根据诗歌的审美特点
公示语的翻译研究作为面向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郑州城市公示语的现状和重要意义,从多个方面剖析了存在错误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对策。
在高三立体几何复习课上,我自拟了这样一道题目:三解形ABC中,∠B为直角,绕直角边AB将△ABC旋转θ角后得到Rt△ABC′,然后再绕直角边BC′旋转θ角得△A′BC′,求平面A′BC′与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英语教学面临较大挑战,基于此提出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分层自主学习模式建设,在因材施教、认知学习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