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尘嚣 回归自然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u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缘起事件】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所以,我们的课堂活跃了起来,学生们都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片天空,还能基本上得到老师赞许的肯定。也因此,我们的课堂开始闹起来。在学校的一次语文教研活动中,我听了学校两位教师上的课,感触颇深。
  镜头回放一:在学成语故事《守株待兔》时,教师让学生充分地提出问题,挑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喜欢一个人思考的,就让他一个人静静地想;喜欢几个人一起学的,就让他们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研究。一下子,课堂闹了起来,那些平时学习不好的学生只能孤零零地坐在座位上,开始“一个人静静地想”;而表现优秀的学生则叽叽喳喳,你说这个,我说那个,当仁不让。
  镜头回放二:在学习课文《葡萄沟》,教师抓住了描写葡萄多而且美的句子。“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让学生说说葡萄怎么样?学生们都能说葡萄美。于是,教师就让学生读出葡萄的美,有自由读、指名读、男女读、同桌读、范读、齐读。评价是“他读得美不美,谁能超过他”,读了很久,学生读得很流利,很熟练了,于是这个环节也就过去了。
  【冷思考】课堂是热闹了,可透过热闹,我们看到的是无效的学习。教师意图让学生能有自主与选择的权利,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没有指导的学习,没有良好搭配的学习,没有合作的学习,学生学习起来又会有多大的效果呢?
  热热闹闹地读,可是这种读有效吗?学生对课文中的词语又理解了多少呢?朗读与语言文字脱节了,课堂没有让学生沉下心,钻到课文中去体会“五光十色”是一种怎样的美;没有从朗读中冷静下来,认真地学习语言,这样的读又带给学生多少语文的东西呢?
  所以我认为,现在的语文需要一片宁静的天空,热闹的语文课要“消肿”、“减肥”、“瘦身”。
  
  一、回归“文”的净土
  
  其实,语文终究还是在“文”上做工夫,这样,也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倡行“一课一得”,即一堂课,目标要集中,任务要单一,要求要明确,训练要落实。也就是说,化繁为简,削枝去叶,突出主干,凸显主体,理清主线,而不是说只有一个要求、一项任务。
  语文教学要“精讲多练”。精讲,即讲精华,讲精髓,讲精炼,画龙点睛,提要钩玄,要言不繁,惜时如金。当然,也要求学生问答简明扼要。多练是相对精讲而言,即让学生多读、多写,自主参与言语实践。我觉得这样很好,能更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也能理清教学的思路,如果在镜头一中,教师能集中一两个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这样就能更好地提高效率。
  
  二、回归“语”的本质
  
  现在,在语文教学中有“脱离文本,过度发挥”以及“用学生的集体讨论代替学生的个体言语实践”的现象。教学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不能只求于空洞的解说,在从文中出发,最后回归于文。
  在镜头二中,教师是利用了朗读的方法,但却是一种“浮”于表面的朗读,教学要深入钻研教材,要在朗读中与文本的语言更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抓住重点的词语,加以理解。镜头一中的问题是没有梳理的,如果这些疑问能从文本中来,然后让学生到文本中去找答案,紧抠词语,进行解疑,这样也能更好地利用文本,让课堂更有“语文味”。
  
  三、回归“情”的主旨
  
  语文的许多教学内容是多元的,新教材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不同认识和理解。在课堂上,我们的教学不能把学生的思维限定。在镜头二中,有学生说:“白色的葡萄是不好看的。”教师不予理会,却说:“你认为葡萄不美吗?”这就把学生的思维限定在了教师的思路上了。其实,我认为作者写“白色”的葡萄,是在说明葡萄沟的葡萄很多,有的早熟,有的晚熟,源源不断地生长。如果能抓住“白色”这个词语,那么在品味“文情”上或许能有意想不到的精彩。
  在镜头二中,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对学生采用不同的要求,而只给了好学生表现的空间,这样的课堂是不是丧失了对学生的“情”味呢?
  语文是一方净土,它纯朴、真实,不需要造作,不需要浮夸,更不需要虚假,让我们努力远离尘嚣,还语文一片宁静的天空吧!
  (责编侯艳星)
其他文献
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否也在悄然更新呢?“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正是因为有了“动态生成”的观念,课堂孕育了新的生命,焕发着新的精彩。在浙江大学攻读教育硕士的这三年间,我一次次用心聆听着专家、教授们的精彩讲座,一次次品读着各级大师的教学专著。其中,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和她的“动态生成”观点特别让我感兴趣。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
统编语文教材高一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是一个学习活动单元,对应的是“语言的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该单元从词语的积累、词义的理解入手,最后归结于词语的选择、锤炼与运用。现代作家的经典作品是语言运用的典范,所以教材建议师生选择经典作家的作品片段,体会作家是如何选择“最恰当、最合适的语言”,是怎样运用不同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的词语进行精准表达的。  本文以两位经典作家为例,结合课内外文
小练笔,顾名思义,就是小的动手练笔,它有别于传统的读写结合。课堂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习写一些小片段、小段落。与读写结合相比,小练笔的内容更广泛,内涵更丰富,它认真挖掘文本资源,开辟练笔天地,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也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必不可少的训练活动。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单凭一个学期的六七篇习作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平常在语文教学中应进行一些小练笔。  一、仿
一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存在与发展,其重要标志之一,是拥有并自尊自豪地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我国古代非学科化的语文教育,早就融汇一体地存在于子史经集之类的综合教育之中。这样的旧式教育虽然也曾一度辉煌,保存、传承我国的文化国粹,然而由于主宰文士命运的八股文、科举制的长期异化,旧式教育越来越背离时代发展和科学进步,越来越成为文人学士的精神桎梏。  一百多年前的戊戌维新人士们,已经思索过类似我们今
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是记录语言的符号,都是语言的书面表现形式。与拉丁字母、基里尔字母等只表音不表义的文字不同,汉文字既表音又表义,每一个字都有其固定的读音和特定的含义。  汉文字发明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曾经与之比肩的古文字:北非的圣书字、西亚的楔形字、北美的玛雅文,都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唯独中国的汉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在当今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当非汉文字莫属。除了
如何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资源来训练习作技能呢?笔者就人教课标本高段教材,结合实践感受,谈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一、挖掘课文资源,驰骋想象天地宽    课本是我们主要的习作资源。课本中的一篇篇课文,或刻画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或叙述蕴含人生哲理的往事,或描绘祖国壮丽山河,或勾勒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或讲述世界的多姿多彩……优美的语句,奇妙的构思,丰富的写作素材,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推陈出新、举一反三。 
这次综合性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够有效地进行感恩自然的教育。    一、回顾课文,欣赏文本里的美丽田园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本组课文选文都是名家名篇。我结合本单元导入语的提示,在开展“走进田园热爱家乡”综合性学习伊始,首先带领学生回顾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本组的文章、古诗、“阅读链接”中戴望舒写的《在天晴了的时候》及“日积月累”中的诗句,充分利用多媒体,在悠扬深远的背景音乐中,带领学
写话教学是低年级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夯实学生语言基础、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写话教学地位在备受肯定的同时也陷入了功利性的困境:盲目的积累、机械化的大量练习、对技巧的过分追求,使学生不堪重负。新课标提出的“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的要求更是无从谈起。写话教学如何走出困境,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写话,真正激发学生写话兴趣,值得我们深思。  一、有效积累,构建言语库  1.
阅读在当今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语文阅读是发展其他各项语言能力和获得大量信息的重要途径。目前,小学的语文教学似乎太过重视语言基础知识的积累,比如字词的记忆、文段的背诵等,而忽视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和思想性。而对阅读的整体性和思想性,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教,也容易流于“技”的层面,突出的也是支离破碎的分析。鉴于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根据合作学习的理论,既让学生较好较快地掌握了语言基础,又引导学生
古典名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遗产。它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细腻生动的语言描写,使读者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快乐。小学高段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三国演义》、《水浒传》、《史记》、《西游记》等各类名著章节,让涉世未深的孩子们初见这些文学名著的端倪。读这些古典作品,对于认识古代社会,对于认识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对于提高某方面的文学修养,对于提高语文能力都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