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感恩的心走进田园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410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次综合性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够有效地进行感恩自然的教育。
  
  一、回顾课文,欣赏文本里的美丽田园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本组课文选文都是名家名篇。我结合本单元导入语的提示,在开展“走进田园热爱家乡”综合性学习伊始,首先带领学生回顾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本组的文章、古诗、“阅读链接”中戴望舒写的《在天晴了的时候》及“日积月累”中的诗句,充分利用多媒体,在悠扬深远的背景音乐中,带领学生通过欣赏诗情画意的乡间风景,走进恬静祥和的乡村生活,走进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再利用“词语盘点”中的“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进行词串朗读想象,画画写写,积累丰富的词语。不难看出,教师用这种语文学科特有的方式,唤醒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已深深地沉浸在大自然赋予的诗情画意中。
  这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让学生畅所欲言的交流环节:
  师:感受着大自然的无私,享受着我们美好的生活环境,此时的你一定有许多的话想对大自然说,把你最想说的话说出来吧!
  早已按捺不住的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生1:美丽的大自然,你就像一位伟大的母亲,默默奉献着。
  生2:我要感谢在枝头上自由自在跳跃的小鸟,它们清脆的叫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快乐!
  生3:谢谢您,大自然妈妈,是您给了小草肥沃的土壤,让它给我们带来春天的生机;是您给了小树无私的滋养,让它在炎炎的夏日为我们投下浓浓的绿荫。
  
  二、走进田园,感受大自然的慷慨恩赐
  
  在学生欣赏着美丽的田园风光,品味着大自然带给人们的恩泽时,我在投影上出示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的相关文字图片材料:目前,人类非但不回报大自然,而且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字眼,一张张令人深思的图片,学生的心被触动了,他们的神色渐渐黯淡下来,教室里显得异常安静。面对此情此景,我用轻缓而低沉的声音说道:“看着这些资料,老师的心也跟你们一样沉重。目前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已严重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我们作为这个人类社会的成员,是否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呢?”顿时,学生们众说纷纭,激烈地讨论着。
  
  三、感恩田园,抒写个性化的真情诗篇
  
  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到这个阶段,学生“走进”田园,感恩自然的情感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激发。于是,我结合社会生活中环境保护的热点问题,开展了一次感恩大自然的延续活动,即让学生走进自己最熟悉的家庭生活,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我家的低碳生活”实践活动。活动的过程与成果令人惊喜:1.学生们知道低碳生活可以从家里的小事做起,如少用纸巾,不坐电梯,督促爸爸少抽烟、妈妈用环保袋买菜,记住及时关好电源开关等。2.学生们调查记录本外形的设计也各式各样,有的像手风琴,有的像蘑菇,有的像小树……最值得赞赏的是,有的学生的记录本是用商场的打印单反面装订而成的。3.有的学生甚至还邀请家长参加,请家长写感言等。看来“低碳生活”的概念已传递给了每个学生,已走进了每个家庭。
  学生们的用心,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一览无遗地展现出来。他们懂得了感恩,学会了感恩。
  以下是学生“我家的低碳生活”活动心得:
  生1:我认为低碳生活是一种绿色的生活方式,它倡导全世界人民一起保护地球妈妈。在这次活动中,我知道了电器的辐射很大,耗电量也大。我以前每天放学后至少要先看一个小时电视,而现在我只会看一小会儿。虽然刚开始有点不习惯,但是我最终还是战胜了自己,现在我可是家里节约用电的“小标兵”呢!
  生2:低碳生活就是要保护地球资源,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最好的生活方式。在以前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觉得使用塑料袋很方便,妈妈每次去市场买菜,总会拎回大大小小各种颜色的塑料袋,然后我们会用它装垃圾、杂物等。在这次活动中,我才知道埋在地底下的塑料袋完全溶解至少需要1000年。从此,我们家都用环保袋购物,一家人积极行动起来,为保护大自然出一份力。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小学习作教学形成了课时捆绑的模式,即教师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习作指导,第二节课让学生撰写草稿、誊写。为了让教师有充裕的时间讲作文,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写作文,多数学校都会安排两节连续的习作教学课。这样,在每周的某一天,学校里便会出现同年级甚至全校学生统一习作的现象。心理学理论及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有效的习作往往是“情动而辞发”,优秀的作品往往是即兴而作的,长期这样统一进行习作课必定会挫伤学生
写话是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过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写话的目标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由此可看出,第一学段的写话应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的、口中要说的用文字记录下来,消除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敢写、愿写、乐写、写顺、写好。然而,这一点在第一学段的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正如庄子所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段课外阅读提出明确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对于识字量还不算多的中年级段学生,该如何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呢?经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小学中年级段课外阅读的指导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近两年来,小学语文教学界掀起了一股有效教学的探讨热潮。“向四十分钟要效益”,既是长久以来的呼唤,也是教学的理想境界。在教学中,科普说明文教学不仅要提效,还应把课上得生动有趣,把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让学生“好之”、“乐之”,方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笔者就结合科普说明文这一类课文的教学,谈谈如何把“有效”和“有趣”二者结合起来。  
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否也在悄然更新呢?“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正是因为有了“动态生成”的观念,课堂孕育了新的生命,焕发着新的精彩。在浙江大学攻读教育硕士的这三年间,我一次次用心聆听着专家、教授们的精彩讲座,一次次品读着各级大师的教学专著。其中,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和她的“动态生成”观点特别让我感兴趣。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
统编语文教材高一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是一个学习活动单元,对应的是“语言的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该单元从词语的积累、词义的理解入手,最后归结于词语的选择、锤炼与运用。现代作家的经典作品是语言运用的典范,所以教材建议师生选择经典作家的作品片段,体会作家是如何选择“最恰当、最合适的语言”,是怎样运用不同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的词语进行精准表达的。  本文以两位经典作家为例,结合课内外文
小练笔,顾名思义,就是小的动手练笔,它有别于传统的读写结合。课堂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习写一些小片段、小段落。与读写结合相比,小练笔的内容更广泛,内涵更丰富,它认真挖掘文本资源,开辟练笔天地,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也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必不可少的训练活动。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单凭一个学期的六七篇习作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平常在语文教学中应进行一些小练笔。  一、仿
一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存在与发展,其重要标志之一,是拥有并自尊自豪地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我国古代非学科化的语文教育,早就融汇一体地存在于子史经集之类的综合教育之中。这样的旧式教育虽然也曾一度辉煌,保存、传承我国的文化国粹,然而由于主宰文士命运的八股文、科举制的长期异化,旧式教育越来越背离时代发展和科学进步,越来越成为文人学士的精神桎梏。  一百多年前的戊戌维新人士们,已经思索过类似我们今
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是记录语言的符号,都是语言的书面表现形式。与拉丁字母、基里尔字母等只表音不表义的文字不同,汉文字既表音又表义,每一个字都有其固定的读音和特定的含义。  汉文字发明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曾经与之比肩的古文字:北非的圣书字、西亚的楔形字、北美的玛雅文,都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唯独中国的汉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在当今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当非汉文字莫属。除了
如何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资源来训练习作技能呢?笔者就人教课标本高段教材,结合实践感受,谈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一、挖掘课文资源,驰骋想象天地宽    课本是我们主要的习作资源。课本中的一篇篇课文,或刻画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或叙述蕴含人生哲理的往事,或描绘祖国壮丽山河,或勾勒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或讲述世界的多姿多彩……优美的语句,奇妙的构思,丰富的写作素材,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推陈出新、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