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区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osa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8月,笔者作为上海市首批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队的一员进藏开展工作。通过一段時间的实践和反思,笔者总结出在受援单位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校本培训的模式及步骤,可大大提高西藏地区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当地的信息技术与教学得到深度融合,从而更好地为当地的教育发展服务。
  一、背景介绍
  随着“科教兴藏”战略的深入实施,西藏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均得到了显著提高,社会面貌也焕然一新。但由于西藏处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受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基础教育存在起步晚、教育理念相对滞后、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不够深入等一系列问题。从2017年8月开始,笔者在西藏自治区的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支教,为期一年。支教期间的工作之一就是参与学校的教师培训和信息化建设工作。通过调查与访谈,笔者对受援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了解如下:学校的硬件基础条件较好,多媒体教学设备进入了所有的教室,每位教师都有一台办公电脑,无线网络覆盖了整个教学区;但是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仅限自治区统一配置的学籍管理系统,信息化教学平台还未正式投入使用;教师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单一,大部分教师仅会制作幻灯片课件。
  以上情况说明受援学校的信息化软硬件水平与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相匹配,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高,大多数教师没有很好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而且很多教师以教学任务重、培训内容脱离实际为由,不愿参加培训。鉴于此,笔者尝试借鉴上海市普陀区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经验,在受援单位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校本培训。通过总结培训经验,促进西藏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加深当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培训模式的选择与框架设计
  校本培训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比其他类型的培训更具精准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在众多的校本培训模式中,比较常用的是互动交流式、互联网式、限定主题式等。它们各有特点,互动交流式主要强调受训者的参与性和共享性,使受训者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创造者,建立被培训者与培训者之间、被培训者与被培训者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及时的分享与沟通,形成问题的解决方案;互联网式主要指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培训内容侧重实际操作,主要包括课件制作、微视频和微课的制作等,被培训者通过在线的方式分享和交流学习感悟。
  根据《教师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培训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培训中要强化任务驱动式的培训,突出培训的主题,强调培训的实践意义,通过案例分析解决具体问题,将线上学习的新知识、新技能运用于线下的教育教学实践。而传统的校本培训模式已不能很好地达到《培训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信息技术特点,促进教师将所学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必须创新培训模式。美国学者乔伊斯和舍瓦斯等人的研究成果显示,教师培训效果受所采用的策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最好的培训效果迁移是采用“理论 示范 实践 反馈 指导”的模式。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在培训中采用了“混合式”模式,即将传统的课堂培训、线上培训、小组协作分享交流等多种培训方式进行组合,发挥各自的优势。该培训模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被培训者以微视频为载体,通过在线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在网络平台上;第二阶段是培训者结合被培训者在线学习的反馈情况,在课堂培训中组织被培训者有针对性地进行交流研讨,解决前一阶段的问题;第三阶段是被培训者将所学的技能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展示,经过自我反思和研讨交流后再次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培训框架的设计中,笔者借鉴了上海市普陀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的经验,将培训课程模块分成三部分:导入型课程、体验型课程和研修型课程。导入型课程主要通过一些实际的应用案例激发被培训者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了解培训内容,对技术有明确的认识。体验型课程主要是满足被培训者对某项新技术的学习需求,由培训者提供技术体验的环境,让他们体验运用技术完成一个项目的真实过程。研修型课程主要是将被培训者对技术的运用提升到教育教学的实践层面,即将某一项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
  三、培训的实施过程
  1.需求分析
  校本培训具有立足实际、针对性强等特点,其目的主要是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成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因此,在实施校本培训之前必须了解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于是,笔者在设计培训内容之前先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发现了以下情况: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仅局限于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对新技术不感兴趣;教师疲于应对学生的课后辅导,经常性重复劳动;教师对现有培训模式不满意,觉得方式单一且参与性较差。针对以上情况并结合学校实际,笔者将培训内容定为“翻转课堂与微视频的制作”。这样做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学校已经购买了一批录课笔,硬件基础较扎实;二是利用录课笔制作微视频既能应用于课堂教学,也能应用于课前预习和课后辅导,避免了教师的重复性劳动;三是与教师现有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适应,消除了教师的畏难情绪。
  2.导入型课程学习
  笔者在设计导入型课程的过程中,将录课笔的使用方法和具体操作步骤录制成微视频,给受训教师提供相关的案例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将这些微视频通过云盘分享给受训教师,使他们能够借助移动设备体验碎片化学习的乐趣,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潜移默化地提升其信息素养。
  3.体验型课程学习
  经过导入型课程的学习后,受训教师对所学的技术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故在体验型课程的学习中,笔者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一是以线下的操作指导来解决教师在使用技术中遇到的问题;二是构建学习共同体提高培训效率,增强受训教师不断学习、相互学习的意识。笔者按不同学科建立线下学习共同体,以培训班微信群及QQ群建立线上学习共同体,通过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为教师提供了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与技能的交流平台。借此平台,教师可以分享心得体会、提出运用新技术时的困惑和经验、发布教学资源和教育研究成果等。在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之间互相交流、相互促进,在学习共同体中逐渐形成了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终身发展的理念。   4.研修型课程
  借助学校开展教师教学评优的契机,笔者将微课或微视频作为必选项目融入评比,提高受训教师运用技术的兴趣,端正他们使用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态度,激发他们相互学习与竞争的热情,使他们由被动的受训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者,提高在教育教学和日常工作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5.反馈与评价
  反馈和评价对培训起着调控作用,对培训模式的构建和培训内容的调整至关重要。根据教师培训目标,在教师培训的评价环节要突出对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核,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评价模式。一是基于微视频的形成性评价。通过导入型课程和体验型课程的学习,在受训教师已基本掌握用录课笔制作微视频的方法后,再由受训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将微视频运用于课前、课中、课后的任何一个环节,开展教学实践,并将上课过程在录播教室录制下来,由专家引领,在学习共同体内开展形成性评价,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微视频运用的適合度进行反思,为再次实践做好铺垫。二是基于微视频的总结性评价。该评价能够反映整个混合式培训的效果。在完成学习、实践、反思、二次实践这一完整流程后,受训教师将其设计并录制成一个教学活动微视频,从而完成对培训的总结性评价。
  通过以上五个关键步骤的实施,践行了混合式研修模式,实现了在线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案例探究与问题解决相结合、课堂实践与反思评价相结合。
  四、问题与反思
  1.以导向激励的方式增强信息技术校本培训的实效
  通过培训效果反观培训过程,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校本培训的管理上,学校要构建激励机制。为了提升培训效果,学校应增强导向激励,将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评价反馈与教师评聘、晋级、晋升等挂钩,从而在教育、科研、教学互动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对参加校本培训的教师进行考勤和考核,并在制度层面上加以落实,从而保证培训有序进行。
  2.通过评价促进教学反思并优化课堂教学
  根据《培训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每次培训结束后,都要引导受训教师从两个方面进行反思:一是教学中有哪些成功的部分,分别采用了什么样教学策略,在以后的教学中再次使用时应注意什么;二是教学中不成功的部分有哪些,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加以改进,如何更有效地将技术整合到教学中,有什么更好的解决方案。通过反思,受训教师会发现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目标之间存在差距,从而发现自己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行为,使自己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教育教学的水平不断提高。
  (责任编辑 张慧籽)
其他文献
近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以下简称师市)教育局接近两年的兵团教育改革即将完成,各项改革措施落地生效,教师幸福感指数明显提升。  一是团场教师身份由“学校人”轉变为“系统人”,教师归属感明显增强。学校项目建设、教师交流、绩效考核、职称评审、后勤管理等工作统一归师市管理,形成教育局和学校的二级管理体系。  二是转化了“政”的职能,释放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活力,提高了学校管理效能。改革后,师市
为破解薄弱学校品质提升的难题,2015年8月,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教育局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以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目标,以创新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为动力,将原伍家岗区实验小学和原伍家岗区中南路小学组建成伍家岗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三年的实践证明,这种集团化办学的运行模式,实现了集团成员学校的同步优质,在很大程度上破解了校际发展不均衡的难题,使中南校区实现了学校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教育部决定开展第三届《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華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并就有关事项下发通知。通知包括总体要求、展示内容与方式、承办单位、组织实施、活动专题网页和其他事项。  (教育部网站,201
一、“学院制”软笔书法课程共享的实施背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近年来,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在2014年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尤其是加强对青少年
学科核心素养不等于学科知识,但其与学科知识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积累学科知识,可以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创造条件;形成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知识积累的结果。知识内化为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  新课程改革后,“社会活动”作为重要内容被列入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这体现了对学生进行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视程度。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时效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新课
[摘 要]为了更好地落实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应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改进教法与学法,帮助学生构建自主探究的学习新模式。为此,生物课堂应包括以下环节:初时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时引入核心概念,支撑学生自主探究;及时开展小组合作,维持学生学习热情;切时提供总结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的获得感。  [关键词]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学习模式  “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今各国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20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人类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又绕道非洲南端到达印度,加之第一次环球航行的成功,人们发现了新大陆,增长了地理知识,促进了欧洲的海上贸易。大航海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船只作为地理大发现中人们倚仗的重要工具,在环球航行中具有重要地位。在那个靠风力远航的时代,谁能造出更先进的帆船,谁就能在海洋时代夺得先机。  一、 课程重点  让学生通过动手设计、制作各种船只,领略人类征服
近年來,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开展了“教研协作区”活动,成效显著。通过教研协作区改革,优化整合了教育资源,建立了学校联盟、学科联盟、备课联盟、合作联盟,实行了对口帮扶、优质带动、优势互补、以强带弱的优质学校和成员学校共同发展的“捆绑式评价”, 切实推动了各校真抓实干开展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为缩小区域内不同学校间优质资源、育人氛围和教育质量的差距,缩小同学科不同教师间理论水平、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差距,
[摘 要]优质均衡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热切期盼。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课堂质量是教育教学的生命线,而“学为中心”是建设理想课堂的重要途径。在构建“高效、轻负、充满生命活力的理想课堂”的过程中,胜利教育探索形成了“345”(即三个实施阶段、四个实施途径、五力并举)教研模式,实现了区域内学校教育教学生态和教研工作范式的优化,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胜利教育;高效课堂;行动研究;“3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既是对学生、家长和教师的一次考验,也是家校协同共促学生发展的契机。为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北大附中西三旗学校的教师尝试巧用书信开启了有温度的家校沟通,基于家校合作设计班会,坚持问题导向全面了解学生居家状态,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促进家校之间形成教育合力,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一、疫情期间家校协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家校协同面临的挑战  疫情防护期间,为维护广大师生的健康,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