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的慢生活方式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g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生活在这座古老悠久的小城。
  小城有它独特的生活方式——慢。
  慢,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漫步于南北两城,你可以随时停下来,坐在巷口小吃摊的板凳上,细嚼慢咽,品味一大碗洒着葱花的胡辣汤;也可以围在沿河的树荫下,漫不经心地听民俗艺人们唱一段又一段咿呀婉转的小曲;当然,有兴致的话,还可以邀上三五好友,泛舟河上,品茗闲聊,无关名利和风月……小城的人们似乎很受用和享受这美好的慢生活。也许,不必去穿越时光,去细数这座小城尘封已久的历史片断,只要浸润其间,当看到河上的白帆点点,看到临河而立的茶社,听到悠长的叫卖吆喝声,就能够心生欢喜,体会知足常乐。
  初冬,一场漫天飞雪不期而至,激活了孩子们内心的兴奋,街头巷尾一夜间堆满了各种模样的雪人,或憨态可掬,或生动俏皮。路上的行人也不由自主地放慢了前行的步履,惬意地欣赏着雪花飘洒和银装素裹的小城。瑞雪兆丰年!相信新的一年,会有更多憧憬和希望。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冬天已到,春天还会远吗?我不禁向往起每年正月十五的夜晚,满天的星斗伴着月亮,孩子们手里打着小小的红灯笼,闪闪烁烁。还有一些祈福的河灯,也逐渐被点亮,顺水而行,越来越多,整个城市的夜色似乎也被梦想点缀得更加神圣和动人。不大一會儿,街道热闹起来,观灯的人们如时而行,如蚁而行,走上大街,穿行二桥,步态安稳,神态安逸。因为平和悠闲,所以,步伐也有了舞曲慢四的轻盈节奏感。
  如果你是远方的宾客,有幸来到小城,随时随地都可以从这种平常而简单的慢生活方式中,体验到生活的安详与和谐。慢,成就了小城人的气质,起心动念,举手投足,无不是以本真的心态,自足地活在此时此地,如此,幸福就在身边和脚下。
  小城的门是敞开的,它安静地栖息在大城的边缘,它与世界没有分别。它随时地包容、接纳和等待。相信所有的有缘人在到来之前和离开之后,心境会大不一样。这里的风土,这里的景致,这里的慢生活方式,这里的淡泊和从容,请随着心情,打包带走。
其他文献
1  在一溜十多台的跑步机上,那些脚踏履带,气宇轩昂,精神十足的跑者,望去仿佛一群夜盗在身后追赶似的。手机绑在臂袋上,耳朵塞着塞子,多半是年轻男女,听着歌双眼半睁半闭,一副沉醉其中的样儿。也有一些胖子慢慢地一边走一边呼哧呼哧喘气,两肩无力下垂,一看便知苦痛不堪,也许一周前刚刚检查出“三高”,主治医师竭力劝告每天坚持体育锻炼。  我似乎算“高龄”了。第一次,在跑步机上,我悲哀地发现自己的肉身如此之重
期刊
一  在遇到你之前,不知道谁是覆盆子  尽管你一直在,可很多人并不了解  时间卡在魏晋时,葛洪遭遇困頓昏厥  无意又慌乱中寻求生机  叫不出名字的汁液与人性吻合  不温不火。养肝明目也滋养光阴  赐,聚果状的你姓覆盆,名子  从此在人间入药  亦黑亦红,用佛性治愈喜怒爱恨  在道与非道的缝隙活下去二  穿过荆棘,生命的托盘封存一路艰辛  想获得一种新生  或者救治坏习惯和暗疾  抵达生命果的故乡,
期刊
花开时节,我重回故乡  热情的故乡鼓红百花的手掌  映日桃花,欲说还羞  像一群身披嫁衣的新娘  万亩桃园,蟠桃盛会  织出遍野锦绣,捕获十里春风  每朵花瓣都是桃农们明媚的笑声  汤河在南,洹河在北,卫河在东  三河环抱的豆公乡人杰地灵  每一条阡陌都通向幸福  每一朵花儿都充满了灵性……  站在大堤上眺望花开  脚底下是我热恋的故土  树杈上有我跃动的童趣  卫河之水,清澈如镜  白云般飘逸的
期刊
知了在杨树的枝蔓里找到最佳阵地  它俯览目力所及的所有山河  当盛夏绿成一片墨的写意  它将在轮回里忘记前生  在枝叶的深处忘情地哀嚎  直到月上柳梢  与满池的青蛙交换了声音五月的青梅  五月的梧桐和雨  同时来了  走廊上传来起落的书声  或是吃吃的笑语  在时光的留白处  我们做一些无聊的事情  说无关学业的闲话  设计许多实现不了的理想  从课间聊到宿舍熄灯  记不清谁最早预感到  将来的
期刊
“喝酒为啥不喊我!”喜子对着手机一通咆哮后,气呼呼地,一下子把手机甩到门外,然后仰倒在门后破床上,骂起来:“狗日的,一个个地坏了良心!”  喜子手下有一帮人,当地人叫他们“西行的”,他们是上了点岁数的单身汉,不种田不干活,他们赚钱的门路叫“撞喜”,逢娶媳妇嫁女的喜日子,他们结伙拦婚车要红包,再登门贺喜,要喜烟喜酒,他们有手机有电动车,互相联系,结伙赶场,有的还带着不知从哪儿捡来的傻女人,要喜要双份
期刊
春之声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春天总能给人带来期望,愉悦和活力。文艺家们似乎总是春天最敏感的使者,把美丽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千家万户。春节来临的时候,书法家们到乡村、进社区,写春联、送“福”字,潢川县春节联欢晚会、“贺岁迎春”书画展如约举办,给城乡群众送去一道道新春的艺术盛宴。万物复苏,春暖花开,摄影家们早已奔走在花从林地、乡间田野,追逐梨花、桃花、油菜花的绚烂和芬芳,把《大众摄影》和各地
期刊
真的不知道要说什么,当我接到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电话时我感到十分别扭:我怀疑要不是网络太过发达,我就不会被盯梢;要不是从副厅级位置上退下来我也不至于接到这个莫名其妙的电话;要不是感到无聊我也不会慨然接受邀请——这个电话是从老家打来的。仔细回忆,老家确实没有多少我的亲戚自家了,也没有多少我在乎的人了;但是,当我听到这个声音的时候还是迟疑——对方的解释:我是老碑,老碑,你想起来了吗?我在村里当支书!我们
期刊
母亲年轻时以绰号“忽闪”闻名十里八村,极言其干活速度之快,也足见其体力是“汉子”级别。若有谁家姑娘或媳妇不服气,那就挑稻捆子上垛,比试比试。有一个驻队的四姑,仗着比我母亲年轻几岁,又高我母亲半头,趁我母亲不备,从背后抱住了我母亲的腰,想给她掼倒,结果被母亲用一只手撂倒在稻田里,四仰八叉。从此,四姑尊我母亲为“大哥”。当年以体力争雄的四姑和母亲,如今都是年近七十的人了,对岁月有诸多不服,但是,一个叫
期刊
好不容易熬到天黑,小张做贼似的拎着两瓶几千元的好酒,溜进“金桂小区”奔曹局长家而来。  “曹局您好!”  “哦,小张啊!进屋坐。”  “嘢,你咋能这样呢!来就来嘛,干嘛还要带东西呢?”  “初次登门,一点小意思,不成敬意。”  “你看你,咋能这样呢?让人家看见了,这影响多不好?老实说是不是有什么事啊?”  小张也不绕弯子,于是直奔主题。  “曹局,还真有点事儿。您看,这不是快要进行干部调整了吗?我
期刊
社区门前的水泥路与106国道相交而就,熙熙嚷嚷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流,使社区门前显得十分喧闹,路边两棵亭亭玉立的参天白杨,在微风中不知疲倦地舞动着腰肢,发出“哗哗”的响声。树下有一片空闲地,二十多年来一位修鞋老人,无论春夏秋冬都会在树下支起一把大伞、摆上几个小凳、摇动着修鞋机为社区的居民修鞋。  社区的居民都认识这位修鞋老人,大家只是知道他姓赵,人们都亲切地喊他赵师傅。赵师傅六十有余,清瘦白皙的脸颊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