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译中美国黑人英语及种族的感情色彩翻译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77001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翻译从最初语文学发展到语言学,现在实现了到文化的转向,目前不乏从文化对比及文化沟通角度做出的研究。本文从黑人文学《约翰的归来》这一短篇小说译文出发,探讨美国黑人这一既融合又被排挤的种族与汉译的关系,以及通过对小说中例子的研究,试图找到较为合适的翻译处理方法。关于种族与汉译,主要从两个方面讨论,一为美国黑人英语这一特殊方言的汉译,通过几种翻译方法的对比,语音飞白法更为合适。一为主流感情色彩的体现,主要从up,down等词的翻译做探讨。
  关键词: 美国黑人种族 黑人英语 美国主流感情色彩 汉译
  一、浅谈美国黑人种族与翻译
  种族概念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英国文化学家雷蒙·威廉斯在其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一书中论述道:racial,16世纪出现在英文里,最接近的词源为法文race和razza,最早的词源已不可考。Race这个词在现代社会、政治里的暧昧性,是导致它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之一,一直被用来贬低非我族类的不同群体。而黑人种族在白人社会的身份认同危机则更是复杂也发人深省,W.E.B.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黑人学者、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被公认为现代非裔美国人抗议传统、泛非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的先驱。他的种族思想包含民族主义思想和融入主义思想。杜波依斯是一个有着强烈民族主义思想的黑人学者和黑人思想家,他的种族思想的第一个特色就是倡导各个种族一律平等。他坚信人类在肤色、面貌、身材等生理结构上的差异只是表面现象,真正更深层次的差异体现在精神和心理层面,而后者是可以超越前者的。杜波依斯在鼓励黑人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和发展经济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黑人的美国人身份。这体现在他的种族思想的另一面,即融入主义思想。这在他的短篇小说《约翰归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阿耳塔马霍这个以白人为首、黑人服从的小镇,有着两个约翰,一黑一白。在其他黑人努力融入这个社区时,黑人约翰一时兴起外出学习,内心发生的变化在整个融入的大背景下体现了杜波依斯倡导的黑人文化的民族主义。
  如今美国黑人英语与美国黑人文学已然从边缘逐渐走向主流,黑人英语在文学上有“前景化”的社会功能,但对黑人作品及黑人英语的翻译研究还任重道远。翻译从最初的语文学到后来的语言学再到现在的文化转向,译员在文学翻译中如何体现这种黑人种族的特点及他们的无奈,应纳入翻译中的文化视角。尤其《约翰的归来》这部由黑人作家自己撰写的关于黑人灵魂与现状的故事,更能揭示其命运的不幸。那么根据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让中文读者通过文字能对黑人这个特殊族群的处境感同身受才是真正再现原著的风格。
  二、美国黑人英语的汉译
  国内学者对方言翻译的研究主要有两部分,一为对中国方言译为英语时翻译方法的探讨,一为对外国作品种方言译为汉语时的做法给予评价,从而找出更好的翻译方法(以张谷若翻译的《德伯家的苔丝》中威塞克斯方言为主,提出了方言对译法,从而实现功能上的对等,而反对者如韩子满在《英语方言汉译初探》一书相对提出了四种方法及方言翻译原则)。而对于美国黑人英语的研究则侧重于黑人英语的语言特征与社会语言学方面,对黑人英语汉译的研究国内基本属于初始探索阶段,如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俺”的使用,而非同音异义词实现英语方言的翻译,使马克·吐温自身对方言的游刃有余得以体现,一定程度上重现了原著的风格。
  但对美国黑人方言的翻译在别的作品或文章中很少,所以本文仅以《约翰的归来》中黑人英语的翻译为例,尝试探寻较为恰当的翻译方法。美国黑人英语不论是从历史或伦理上看,都有其特殊性,作为非自愿来到这个上帝承诺的土地,他们的地位就像《格列佛游记》中的描述一样很低,他们的语言可能是为了在这样的大锅炉中显示他们的凝聚性,也宣泄内心的愤懑,在这个新领地学习新语言时,最后演化的黑人英语更保留了之前的文化,在文学翻译中应该给予体现。文学作品中的方言多是“视觉化方言”,就是用不同的拼写方法来呈现,所以翻译中应该通过译文读者能够明白的视觉效果实现。
  例如:原文:The black town flocked to the depot,with a little of the white at the edges,--a happy throng, with“Good-mawnings”and“Howdys”and laughing and joking and jostling.(P34)
  其中对于”Good-mawnings””Howdys”的翻译,就是这里提到的黑人英语方言。前文已经提到处理方言翻译有方言对译法,以及韩子满的四种方法中比较常用的标准汉语口语法、语音飞白法(即明知其错故意效仿)。以下为笔者尝试性地用这三种方法进行的翻译:1.黄子祥译本:一片“你早啊”和“你好啊”;2.标准汉语口语法:大家都在问候着“早啊”、“好啊”。3.语音飞白法:大家都在问候着“早桑(上)好啊”、“里(你)好啊”。这里采用方言对译法并没有很好的对映体,所以只尝试了两个版本,个人感觉语音飞白法更能体现这名黑人作家想要突出的黑白人差异,这种明知故犯的翻译法反而能给译文读者直接的视觉上的口音不同体验。
  三、美国黑人文学汉译中美国主流感情色彩的体现
  杜波依斯在他的这部小说里面有很多美国主流文化对于黑人的看法,通过写出这种普遍的但有偏见的看法,更能突出黑人的处境。这种隐形的文化成分不应该在翻译过程中流失,译者应该通过语言把它带出来。
  例1:原文:he was thinking of the “Jim Crow”car.(P36)
  1.黄子祥译本:他正想起黑人专用车呢。2.试译版本:他正想着黑鬼“专车”或者“黑人专用车”。
  Jim crow 原意为黑人,是美国白人至上主义者对黑人的蔑称;今译作“黑人隔离法”——Jim Crow laws。《朗曼当代英语辞典》对该词条的释义是:“the system of unfair treatment of black Americans”。与 Jim Crow 连用的表达法有:Jim Crow Law(黑人法),Jim Crow school/bus/car(黑人专用学校/车厢/汽车),Jim Crowism(种族隔离)。这里应该要强调出美国主流社会对黑人的排斥和讽刺,而不能单单只用“黑人专用车”。另有学者提出将“Jim Crow”音译,然后括号里写(黑人专用车),这是一种很周到的翻译方法,但是笔者个人感觉既然这个词在美国已经广为知道,就不用把这个词源给翻译出来,免得给人一种是某个牌子的错觉。
  例2:原文:the judge himself met him at the front door.(P44)
  1.黄子祥译本:法官亲自在大门口迎上了他。2.试译版本:法官大门口碰上了他。这里是黑人约翰回来后去法官家请求让其当老师,而从前后文可以得知,白人并不愿意让黑人从正门进去,是黑人约翰出去后不再适应这里的规矩。如果采用黄子祥译本,会让读者认为法官很希望约翰来访并且非常重视,要来到门口亲自迎接,原文的情感色彩并非如此。而试译版本则比较能客观地表达当时的场景,没有主观地加入译者的私人情感给译者造成误解。
  例3:原文:up at the Judge’s they rather liked this refrain;for they too had a John—a fair-haired ,smooth-faced boy.(P12)
  1.黄子祥译本:在法官的家里,人们很爱听这句口头禅,原来他们也有一个约翰——讨人欢喜的金发少年。2.试译版本: 因为白人也有一个约翰——是一个很顺眼的金发少年,所以山冈上法官的家里,白人也很爱念叨这句口头禅。小说中不乏这种对比用法,所以在处理上应该有所对比。对于这种比较特殊的黑人作家描写黑人的短篇小说,感情色彩,美国主流大众对于黑人的态度尤为重要,在翻译中应当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进行呈现,遵循整体协调性及文体色彩体现原则。
  四、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美国黑人英语的翻译及美国主流对黑人潜藏思想的显性体现,表现美国黑人这个特殊的民族在美国这个大熔炉里面的发展和处境,从翻译的文化转向对黑人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文化成分又多做了些思考,让译者更能达到信的标准。对于黑人英语,尝试性地提出再现“前景化”效果,发挥译语词汇优势和不完全否认语音飞白使用原则,同时敏感处理方向性词以体现黑人文化。
  参考文献:
  [1]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北京:三联书店,2005.
  [2]黄子祥译本.约翰的归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3]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伦理与换喻视角[J].天津:南开大学,2010.
其他文献
摘 要: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美已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图像已成为国际化语言,成为交流、传播的重要方式。学校是美术教育的重要场所,针对外来务工子女学校的美术教育的无序或空白现状,相信依靠自身努力、校外教育的介入、社会各界的帮助,一定会走出困境,完成美术教育的使命。  关键词:外来务工子女学校 美术活动 美术教学 校外教育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更注重生活的质量与品位,小到个
摘 要: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大学生学业与职业的良好对接、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保障。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从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着手,全过程、全方位地关注和指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切实做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相结合、个人职业兴趣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关键词: 职业
摘 要: 作为党员继续教育过程中重要环节的大学生党员实践活动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存在形式感强、可替代性强、形式单一等弊端。本文以实践活动主体——大学生党员为研究对象,从提高形势洞察力,树立先锋意识;提高服务帮扶能力,树立服务意识;提高集体协作力,树立团队意识三个方面探析了提高大学生党员实践活动有效性的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党员 实践活动 有效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
摘 要: 教学微视频是时长控制在20分钟内,校企合作针对具体知识点应用各种移动视频终端完成的实现技能培训的微视频,具有大众性、针对性、互动性特点,可作为改良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能有效缓解专业在项目化教学中存在的师资、设备、场地、课程可持续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问题。微视频导入项目化教学分为自发导入和系统导入两个阶段,可产生优势效应、辐射效应和规模效应,给专业的项目化教学带来更多的选择空间和更
摘 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也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必修课。根据该课程的定位,本文以最新出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为例,介绍了一份完整的实施方案的基本框架,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思想、教学安排与实施方式、考核方式、实践环节、教学反馈的设计等,相信能够给这门课程的教学者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政治理论课 课程教学 实施方案
摘 要: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宝黛二人诗歌翻译的语料统计,在翻译策略、译文结构、译文语义、案例方面进行对比后表明,霍译的诗歌具有散文化倾向,而杨译的诗歌倾向保留原文陌生化表达方式。  关键词: 语料统计 风格 散文化 陌生化表达  1.引言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再现原文内容、思想和价值的活动,语言和文化差异是所有译者面临的困难,而作为文学翻译中最具美学价值和文体特色的诗歌,无疑给译者带来了
摘 要: 教学设计就是对知识系统优化组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像搭积木,怎么样用现有积木搭得最高,搭得最好,是我们要动脑筋的。本文以人教版九下第4课《经济大危机》为例,分析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设计原则 《经济大危机》  老师都希望看到一堂课前学生有好奇心,有探求知识的欲望,乐意做好预习工作;希望看到一堂课上氛围热烈,同学积极,知识点到位,重点突出;还希望看到一堂课后同
摘 要: 本文以广西河池市为例探讨了西部地区农民环境教育相关问题。在该地区开展农民环境教育的必要性主要在于:农村自然环境日益恶化;农民环境意识淡薄;农民环境教育滞后。为加强西部地区农民环境教育,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坚持农村视角,保证农民环境教育内容的适切性;创新教育方式,提高农民环境教育的实效性;整合现有资源,打造立体化的农民环境教育阵地;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与农民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 
摘 要: 在新课改逐步深入高中教学这一大背景下,作者结合自身相关实习经历,发现在传统高中历史教材当中,一直存在着两个较为明显的误区,其一为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脸谱化;其二为对历史事件界定的片面性,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有颇多影响。基于此,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历,并将教材内容与实际教学情况相结合,谈谈自己对现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的两点认识。  关键词: 新课改 历史教材 人教版 认识  现行的2
摘 要: 近年来,很多高校中的教育专业或各种中小学教师培训都把西方教育电影《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及《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案例教学引进课堂,进行广泛的教育讨论。本文尝试从教育本质、课堂教学、教师角色等方面剖析这两部影剧给当今正在进行的基础课程改革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 基础课程改革 《死亡诗社》 《蒙娜丽莎的微笑》  美国教育电影《死亡诗社》及《蒙娜丽莎的微笑》都是发生在学校的个人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