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客关山路重重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_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新引力:夏特古道北起新疆伊犁昭苏县的夏特牧场,南至阿克苏地区温宿县的破城子,它沟通天山南北,乃伊犁通南疆的捷径,是丝绸之路上最为险峻的一条著名古驿道。继2001年乌鲁木齐登山探险协会最初开辟此条徒步路线以来,已经有若干支徒步队伍走通夏特,2005年还有从另一方向反向穿越成功的队伍。2006年,这条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徒步路线吸引了全国户外爱好者的眼光,将再
  一次形成新的热点。本刊记者亲历采访。
  
  文化看点
  
  夏特(shata),一般被认为是维吾尔语,一个属于突厥语言的、形容冰岭古道的险峻形势的比拟地名。但无疑,这条古道远在南疆的维吾尔人骑着毛驴经此翻山到北疆之前很久,就早已诞生过若干传奇:公元629年唐玄奘去印度取经时,便是经此翻越天山的;准噶尔与清朝的最后一战,汗王经夏特翻越冰大坂并被杀于南疆,完结了他的反叛之举;1907年,芬兰探险家马达汉(Mannerheim)为搜集阿克苏绿洲的军事情报,勘察通过木扎尔特山口到固尔扎和珠勒都斯河谷的线路,挑选了30匹高加索瘦马,穿越夏特;直至近代的1944年三区革命,民族军在苏皮阿洪和阿巴索夫的指挥下进攻库尔干,迂回到冰达坂后方成功夺取此天险,打通夏特古道。
  
  特色索引
  
  作家张承志说他总喜欢问别人,你认为世界上什么地方最美,等他们说上半天以后,张君便给他们讲讲夏特作为总结。这似乎有一点矫情,但他确实认为,“夏特一线一百多公里天山北麓的蓝松白雪,确是这个地球上最美的地带。慢慢被它摄去了心魄并久久陶醉不已的,是一种深沉的安宁。”夏特古道徒步沿线能看到天山腹地最典型的风景:夏特牧场但闻万壑松涛阵阵,夏特河自由奔流于山谷之间;木扎尔特冰川似苍龙蜿蜒,幽深险绝;站在哈达木孜达坂上遥瞻远山,数列雪峰并列于眼前;穿行于南木扎尔特河谷中,黝黑裸露的山体在河床两岸拔地而起,气势恢弘。夏特古道整体传达出一种磅礴恣肆的美。
  
  个人体验
  
  片断的文字只留下瞬间的感怀,古道却一直在时光的长河里悠悠沉默。我们都跋涉在灵魂的苦旅中,看青云飞渡,看磅礴山水。一切在静穆的黑夜里逝去,唯有记忆在我们最后一次的呼吸里闪烁。
  
  秋季的夏特牧场
  从夏特乡通往夏特温泉的山路崎岖狭窄,地面不时有尖锐的硬石,刚降过些雨水的路面泥泞湿滑。天山腹地的景色已经初见端倪,山路左边的深涧中,一条河流在自由奔腾,轰轰作响。在天山,这些河流们彼此是亲戚,都由冰川融雪汇聚而成。岸边的雪岭云杉林随着阳光的偏西色彩逐渐变暗,当阴翳逐渐加深的日落时分,我们到达了第一天的宿营地—夏特温泉。
  五个池子已经被五个小房屋围拢起来,少了些古朴天然的味道,但池水还是清亮宜人的。向南眺望,远处的雪峰即将隐没在深沉的夜幕中,带着最后一层淡淡的金色薄纱。在这个小小的牧场如果能静下心来住一住,把骨头泡酥的同时定能把混沌的大脑洗净,把疲惫的心灵点亮。
  走出夏特温泉,景色一改先前的桃源之隐,顿时变得开阔豪放起来。芨芨草已经被季节染得火红,一簇簇点缀在黝黑的乱石坡上,及腰的艾草在秋风里微微顺向一旁。初秋的草原满目苍黄,但是夏季的牧草还未完全衰败,残留着少许青绿色的生机。眼前的广袤大地有几分非洲大草原的空旷苍凉之感,但是举目并不可见犀牛和猎豹,只是在远处被光线分割成流苏状的山坡上,几匹被放牧的马匹在明亮的地带耳鬓厮磨。马儿脊背上的皮毛在晨光中有种特殊的光泽,能想象即使在无星无月的夜里,它们的肌肤也能发出一种沉潜又凝练的闪光。
  行进到十公里处我们遇到了第一座木桥。桥体用若干并列的原木搭成,横跨过夏特河。立于桥上可以感受到其下河流汹涌的奔腾之势,河水呈透彻的蓝绿色,遇到巨石的阻挡激起阵阵白浪。队长王铁男说他们2001年夏季穿越时的河水水量比现在大得多,巨大的水量带下了大量岩石风化成的粉末,使河水颜色呈灰白色。相比起来现在的河水颜色很透,这匹狂野的骏马在这个季节稍稍驯良了一些。
  过河后沿着河岸向西行进,山路两旁是一丛一丛的金黄色低矮灌木,在下午逆光的斜阳中色彩愈加绚丽。中间穿插着一些生长得较高的带刺植物,隶属于仙人掌科,是典型的生长于荒漠草原带的抗干旱生物种类。
  日暮时分我们到达了哈达木孜达坂下的牧民点,这里有两个小木屋,里面铺着厚厚的干草,倒是不错的“席梦思床”。但是小屋四面漏风,大家找来些石块堵住缝隙,把这里布置成了一个舒适的大营帐。
  
  幽深险绝的路段
  枯燥的碎石坡一个接一个,但当阿依格尔加勒冰舌出现在面前的时候,一下打破了这种简单的重复。这是一条美丽的小型冰川,表面起伏不平,凹凸的质感非常清晰地展现。冰舌从左侧的山顶铺陈而下,似猛龙苍劲的躯体,甩出一个性感的弧线。我愿意把它想象成一条晶莹剔透的玉龙,从山顶狂舞而下时,突然在半山腰受到一声怒喝,惊诧的同时以鳞片怒张的态势瞬间凝固住,成就了一个永恒。
  站在哈达木孜达坂,能体会到这片山水所透发出来的磅礴恣肆的风格。遥瞻远山,多座气势不凡的雪峰并肩排列在眼前。达坂上好几处圆形巨石上可见星月图案的石刻,有的还有维文,其中一个刻有年代“1946”,可以推断这是三区革命时期民族军留下的字迹。
  木扎尔特冰川就在脚下,从东向西经过达坂划出一个曲线,向南蜿蜒而去,冰川表面布满了表碛(即由冰川的侵蚀和搬运作用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从山坡崩落的碎屑)。表碛给原本晶莹剔透的冰川披上了一层青黑色的外衣,赋予这条苍劲的玉龙一种更深沉的风格。我们即将跨越这条冰川,前往南疆,这是古道上最为幽深险绝的路段。此时天色阴霾,乌云密布,队长担心如果赶上降雪,会使得跨越冰川愈加艰难,再加上达坂上气温偏低,遂决定全队继续前行一两个小时,在冰川上扎营。
  
  征客关山路几重
  清晨队长穿上冰爪及早出发去探路,凭着记忆与经验,他成功找到了古道。小路被湮没在萋萋荒草中,有的路段还可以沿着工整地铺在地面的大块石板前行,确能体会几番古意,可以想象当年征客关山路重重,一路驿马悲鸣的意境。在山这边凌空的小径上遥望对面的远峰,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去,腾云似涌烟。
  沿古道南行不久即可见到一个较大的古代军事要塞的遗迹,有好几间石头搭建的兵营,在山体的墙面上还可以辨认出石刻的图案。从古堡要再次下冰川,这次是比昨晚更艰难的翻越。时值正午,冰川有些融化,眼前是高耸连绵的一个个冰脊,耳畔是冰河轰轰的流水声。我们结队在冰川上行走,好几处险要的地方无法跨越,需要用登山绳作保护。上方队友用冰镐和身体的力量在冰上固定住绳子,我们沿这条绳子攀援或下降,身体的平衡和重心完全靠它来维系。
  本以为跨越过冰川也就意味着比较艰难的地形已经结束了,可哪知第四天的地形难度更大。木扎尔特河奔流在河谷的中心地带,要顺利通过河谷需要渡河。过河的时候下身只能穿一条短裤,因为长裤会兜水,产生的阻力较大,从而容易被水流掀翻。10月的河水冰冷刺骨,都是冰川融水,走不到一半就被那种深入骨髓的寒冷刺激得几乎要失去直觉,登山杖在水里几次点不实,脚下也几次打滑,加上强大的水流冲击,一路走得摇摇晃晃。不断地过河、再前行,整整一天奔波在南木扎尔特河谷里。
  最后一天我们到达那个废弃的采石矿,也就是徒步的终点的时候,才放松下来有心欣赏无边的秋色。我们在河边的草地上从容地做了一顿午餐,河对岸一群骆驼在悠闲地散步,金色的牧草和金色的树叶在秋风中轻轻摇曳,它们才是这浩荡天地间真正的主人。
  
其他文献
《世界是平的》之所以能在图书市场火爆如斯是有道理的,互联网逐渐抹平了地域、时间甚至语言的局限,交通工具的发达使得旅行跟喘气一样普通,文化的互相征服与反征服最终导致了共生共荣的生态现象。世界是平的,你我很近。对于艺术来讲,失掉民族性和地域性实际上是很可怕的。一种艺术形式之所以具有价值和特点,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不可复制性,如果流水线上也能炮制出艺术,街头上也挤满艺术家,那么艺术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可是
牵牛花开在乡野,这寻常之花,平凡之物,却能给乡间送来一个祝福和微笑。村庄之趣和乡野之美,便藏在牵牛花开的日子里。  蜗牛这最不起眼的小动物,半天爬不了一小步,但它一点点往前挪,这不舍的追求与挪动,却藏着平凡的智慧与执着。  弯柳是乡间俗物,躲在小河边默不作声,以自己的方式抽芽和生长,它不经意的晃动与轻扬,却铺开了一片清秀和自然之美。  山旮旯里,孩子们在四季里奔走,在山道上往复,简朴的时光里散发着
小时候,我生活在豫北地区的一个小山村。村民几乎都能熟练地使用砍刀砍柴,自然,磨刀石也是村民们不可缺少的一种工具。  简单来说,磨刀石就是用来磨刀的石头。在山村生活,免不了会用到各种刀具,用的次数多,刀口就很容易变钝,必须要经过磨刀石的打磨,刀刃才能重新变得锐利起来。爷爷家就有一块磨刀石。爷爷说,磨刀石有很多材质的,但在农村最常见,也最方便使用的,就是他这种灰色砂岩石做成的。  大概刚记事的时候,我
2008年的汶川地震,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一片红心。80后的驴友们争当灾区志愿者,2008年的公益旅行在动感中前行。土楼与三清山申遗成功后,人们不再一窝蜂地往目的地涌去,而是担心它们会像丽江一样被过度开发而失去了世遗的意义。    三清山、土楼申请世界遗产    2008年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福建土楼与江西三清山双双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境内的世界遗产已增至37处。
驾车路线:北京—盘锦—沈阳—本溪—丹东—吉林集安—长白山—抚顺或四平或吉林市—返回华北或者东北内地    丹东,海岸线的起点    红海滩在盘锦市大洼县赵圈河乡100平方公里的苇田湿地内。据说这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湿地、最大的芦苇荡、最大的红海滩。天空经常是雾蒙蒙的,湿润的空气稍微有一点凉意,贴在脸上很舒服,只是驾车时视线不太好。大片的芦苇无边无际,只是芦苇比较细小,芦苇中的水也不多,无法行船。踩着木
这是一条我们必须从容接受的铁路。  然而,对于我们这些热爱西藏的驴子来说,心中的焦虑和疑惑也与日俱增,接通了现代铁轨的西藏将会变成什么模样?那里的天空是否还能经年飘扬着五色风马旗?那里的空气中是否依然弥漫着醉人的酥油茶香?是否还会有身着盛装的普姆在陌生的你我面前羞涩掩面?是否还有语言不通却慈祥可亲的阿波拉拖着我们住进他家的慷巴?是否有那么一天,漫步在拉萨街头,当我们的目光停留在车水马龙的街道、光怪
上幼儿园的时候,一次妈妈带我去新华书店,我立刻被五颜六色的《儿童画报》吸引住了。就从那个时候起,我喜欢上了读书,并且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首先,我爱上了读绘本。印象最深的绘本就是《猜猜我有多爱你》。讲的是兔宝宝和兔妈妈比谁更爱对方,书中小兔对妈妈说的那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爱你,从这里一直到月亮那里,再从月亮那里回到这里……”这个故事告诉我:如果爱自己的亲人,就要大声说出来。我捧着书跑到
大地震受难日过去二十余天了,就在十多天前,诸多熟识的户外朋友去灾区作志愿者。现在,灾区救援的周期结束,已到灾后重建阶段,大多志愿者都已归来,只有些专业NGO、政府机构与部队在前方作医疗、心理、房屋建设等事项。志愿者归来,令人想起那电影《王者归来》——而地震后归来的不仅是一个个具体志愿者,归来的还是中国社会的一种志愿精神,自发、自觉、朴素、平实,不是那么伟大高岸,但令人尊重。  今年灾区最令人感叹的
策划 马德民  撰文供图 E.O.F.T  编译 李宇飞 王小源    欧洲户外探险电影巡回展映(E.O.F.T.)是近八年内欧洲规模最大的户外探险电影活动。户外运动、登山电影和探险影片是E.O.F.T.的核心和灵魂。所有的影片无一例外地与观众分享着激情,即使他们来自完全不同的背景。有自行车或滑雪爱好者完成他们的生活梦想的探索,也有跑步跨越阿尔卑斯的运动员的勇气。两小时的电影节目充满了迷恋,启发,
关山飞渡    他是喜欢开着车往荒地扎的摄影爱好者,他极少结伴,偏爱孤单的劲儿也像草原上的野狼。在不算漫长但也不短暂的拍摄生涯中,野生动物拍摄一直是关山飞渡最喜欢的主题。他的时间基本分成两个部分,没法出城的时候去动物园拍,可以出城了就去野外拍。总之,他的镜头始终对准动物的眼睛。    那还是在2005年末的一天,一辆JEEP六缸切诺基,冲出北京的喧嚣与繁华,驶向大风呼啸的中蒙边界,在茫茫草原与戈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