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狼传奇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begg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山飞渡
  
  他是喜欢开着车往荒地扎的摄影爱好者,他极少结伴,偏爱孤单的劲儿也像草原上的野狼。在不算漫长但也不短暂的拍摄生涯中,野生动物拍摄一直是关山飞渡最喜欢的主题。他的时间基本分成两个部分,没法出城的时候去动物园拍,可以出城了就去野外拍。总之,他的镜头始终对准动物的眼睛。
  
  那还是在2005年末的一天,一辆JEEP六缸切诺基,冲出北京的喧嚣与繁华,驶向大风呼啸的中蒙边界,在茫茫草原与戈壁丘陵之间,开始了我至今尚未谢幕的野狼传奇之旅。
  车里是一个准备开始像狼一样巡行的人,那就是我。那时候,我还没有完全想到,我给自己定的这个专题是那么的游离,难以捉摸。将近两年过去了,我的野狼传奇计划刚刚迈出了一小步。
  唯美打动不了我,我相信狂野。在诸多摄影门类里,野生动物摄影始终是我的至爱,从未改变过。即使是在我数万公里的驾车旅行中,野生动物也总是在最荒僻的地方召唤着我,使我的旅程充满野性,不断深入。
  从2005年末的野狼传奇开始,我的野生动物摄影其实才算真正开始,因为我所谓的正式工作被我无情地拋弃了,我有了自由的时间,从这一点上看,我开始接近动物了,因为无论是动物还是人,最宝贵的就是自由。
  我相信,野狼肯定也赞成我的观点,但它以它的幽灵般的智商,从一开始就嗅到了我的意图。我也很清楚、食物、是野狼的天;而自由,是一头野狼的灵魂。拍摄野狼的难度,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想一两年就搞定,根本没戏。人与狼的对峙成千上万年,我此时的介入不过是个插曲,也许五到十年都唱不完。
  
  两年来,我单人单车数次巡行中蒙边界,追寻野狼的线索。在拍摄方式上,从沿着边界线寻找线索,到后来结识老猎人,以老猎人为主线,寻狼抓狼。从初期的见不到狼,到后来看到牧民养的狼,再到后来拍摄老猎人抓到狼,并全程拍摄老猎人下狼夹的全过程,很多场景跟《狼图腾》的描写毫无二致。我略感欣慰,在漫长的等待与对峙中,我总算嗅到了野狼的气息,并真正地触及到了它的目光和身躯。我知道,也许下一次还是从零开始,但毕竟已经开始了。
  与狼的追逐,总是失望大于希望,越是深入我越是发觉,完成这样的任务,仅靠探秘荒野的激情是不够的,因为草原狼所生存的环境和它的生活习性,决定了我要面对的拍摄环境将是充满野性与挑战的,我不断地调整着拍摄方式,因为我知道,玩游击战,我不是狼的对手。
  在中蒙边界寻狼是真正的荒野之旅。这里地势广阔,以荒漠丘陵为主,荒草丛生,石砾遍地。我所面对的第一个考验就是大风,每天24小时不停地刮,扬起的黄沙把阳光遮得昏沉沉的,地面上经常会荡起数米高的沙尘,在这种天气里要想发现本文的主角——狼是很困难的即使在风和日丽的晴天,狡猾的狼仅仅利用一丛枯草也能把人整晕,更何况现在风沙如此之大。
  机缘巧合的是,我认识了一位非常有经验的蒙古族老猎手,在老猎人家里,我看到了富于传奇色彩的狼夹。我们在荒原上仔细地搜索着,不断地发现着野狼的足迹,野驴的白骨与骆驼的残肢上还留有狼撕咬过的痕迹,每天天不亮我就出发,在朝阳中寻觅狼并拍摄野驴;一个人深入旷野,试图发现狼巢;故意在夜晚停留在狼群曾出没的地方,在呜呜的风声中,体会毛骨悚然的感觉。
  我真正用手指接触到的草原狼有两只,一雌一雄。
  雌的那只已在牧民的家里养了五年。那是一只成熟的母狼,我见到它的时候,正是它发情的季节,但它只能在几米见方的铁笼内孤独地哀叫。即使我模仿的狼嚎,它也会跟着。
  而雄狼,是一只两岁左右的年轻公狼,它在随狼群成功攻击了一头牛后,在第二天再次光临的时候,被老猎人的狼夹捕获,它的一条后腿拖累了它。
  那是一只真正的草原狼,正是步入年轻才俊的时候,风神俊美,体态、毛色、气质、无一不透射着一只纯正草原狼的气息。狼的智慧与狡猾在它身上也完全体现,在黑夜,野狼就是无法无天的魔兽,而栽到了人的手里,它就变得胆怯和懦弱,它异常警觉地注意着人的临近,它从不和人对视,它把头深埋在角落。狼的智慧足以让它知道敌我力量的悬殊对比,它温良安静得还不如院子外面的牧羊狗。但它的眸子却比狗眼摄人心魄得多,淡淡的青色冷若冰霜,你看不到它的表情。
  老猎人抓狼的手法令人叫绝,极轻松地伸手捉住狼耳,再用绳子捆住狼嘴,野狼连示威的样子都没有,完全地俯首帖耳,我相信老猎人的身上一定有狼王的灵魂,因为老人亲手活捉的狼已难以计数,他对狼性的熟悉就像自己养的狗一样。
  但是,一旦回归荒野,野狼的灵魂附体后,它们就会显现截然相反的一面,它们成群结队,在狂风呼啸的暗夜里,肆意地攻击着牧人的羊群,只要得手,几只狼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干掉几十只、上百只羊暗夜中的残酷与贪婪没有止境,牧民的损失惨重。
  曾有一个深夜老猎人的屋后来了五六只大狼,没有枪,愤怒的老人冲上去用木棒驱赶,但狼一点也不退却,我为老人的胆魄折服,但这样的场景,让我联想到千万年来,人与狼的纠缠。
  这种纠缠从未停止。我在和老猎人牧民接触的时候,听了非常多的野狼的故事真讲起来这篇文章的篇幅肯定不够,而他们的很多亲身经历的故事和小说《狼图腾》完全吻合。
  从法律上来说,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从生命本身来说,屠杀这种复杂的充满智慧的动物也确实有些残酷,但我并不反对老猎人的方式因为这种人与狼的战争是维持草原平衡的重要方式,只要不是政府行为,只要不是几十年前那种毫无科学依据的大肆捕杀,野狼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维系正常。
  野狼的繁殖能力是非常强的它是一种全地形的动物,它分布的痕迹范围可以和人划等号。即使受保护,野狼的数量也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否则,形成狼害也是难以承受的。我曾在锡林郭勒草原看到这样一幅景象;寒冷的冬季,积雪的荒原,二三十具羊的尸体橫在草原上,只只开膛破肚,惨不忍睹。那都是三年以上的大羊,损失惨重,但这种损失只能由羊倌来赔偿,等于说风餐露宿,忍饥挨渴,至少半年白干了。这就是人与狼之间的爱恨情仇,只有在草原上你才能理解,狼的图腾究竟意味着什么。
  那只两岁的年轻雄狼,最终有它的归宿,我无可奈何。其他的狼也有自己的归宿,智慧的不同,狡猾程度的不同,体力凶残的不同,归宿也就不同。在边界线的铁丝网下方,老猎人下狼夹的地方,有一撮青黄色的狼毛挂在铁网上随风轻摆,那是一头大狼钻过铁网时不小心留下的,在它的正下方,老人下了夹,因为那是狼道。但从那以后,就没有狼再经过了,尽管老猎人已经把下狼夹的技巧完善得不能再完善了。在草原上,能与人抗衡的只有草原野狼,这一点非常重要。
  两岁的雄狼走了,我也走了。我一个人最后走了一次边界,看了狼夹安放的地方,没有狼。
  狼,是草原史诗的一部分,值得阅读,我会继续。
其他文献
李晓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里是拉萨市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的病房。4月16日,当我从北京出发前往拉萨的前五天,意外地收到了来自珠峰大本营新疆登山队的消息:李晓丽因为严重高山病导致大脑颅压升高,出现思维混乱现象,从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紧急下撤,被连夜送至拉萨治疗。  来自北京的李晓丽就是新疆登山队的惟一一位女队员。队长杨春风是新疆最优秀的登山者,多次登顶慕士塔格峰,队员袁玮来自甘肃兰州,是东方航空的
《世界是平的》之所以能在图书市场火爆如斯是有道理的,互联网逐渐抹平了地域、时间甚至语言的局限,交通工具的发达使得旅行跟喘气一样普通,文化的互相征服与反征服最终导致了共生共荣的生态现象。世界是平的,你我很近。对于艺术来讲,失掉民族性和地域性实际上是很可怕的。一种艺术形式之所以具有价值和特点,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不可复制性,如果流水线上也能炮制出艺术,街头上也挤满艺术家,那么艺术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可是
牵牛花开在乡野,这寻常之花,平凡之物,却能给乡间送来一个祝福和微笑。村庄之趣和乡野之美,便藏在牵牛花开的日子里。  蜗牛这最不起眼的小动物,半天爬不了一小步,但它一点点往前挪,这不舍的追求与挪动,却藏着平凡的智慧与执着。  弯柳是乡间俗物,躲在小河边默不作声,以自己的方式抽芽和生长,它不经意的晃动与轻扬,却铺开了一片清秀和自然之美。  山旮旯里,孩子们在四季里奔走,在山道上往复,简朴的时光里散发着
小时候,我生活在豫北地区的一个小山村。村民几乎都能熟练地使用砍刀砍柴,自然,磨刀石也是村民们不可缺少的一种工具。  简单来说,磨刀石就是用来磨刀的石头。在山村生活,免不了会用到各种刀具,用的次数多,刀口就很容易变钝,必须要经过磨刀石的打磨,刀刃才能重新变得锐利起来。爷爷家就有一块磨刀石。爷爷说,磨刀石有很多材质的,但在农村最常见,也最方便使用的,就是他这种灰色砂岩石做成的。  大概刚记事的时候,我
2008年的汶川地震,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一片红心。80后的驴友们争当灾区志愿者,2008年的公益旅行在动感中前行。土楼与三清山申遗成功后,人们不再一窝蜂地往目的地涌去,而是担心它们会像丽江一样被过度开发而失去了世遗的意义。    三清山、土楼申请世界遗产    2008年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福建土楼与江西三清山双双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境内的世界遗产已增至37处。
驾车路线:北京—盘锦—沈阳—本溪—丹东—吉林集安—长白山—抚顺或四平或吉林市—返回华北或者东北内地    丹东,海岸线的起点    红海滩在盘锦市大洼县赵圈河乡100平方公里的苇田湿地内。据说这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湿地、最大的芦苇荡、最大的红海滩。天空经常是雾蒙蒙的,湿润的空气稍微有一点凉意,贴在脸上很舒服,只是驾车时视线不太好。大片的芦苇无边无际,只是芦苇比较细小,芦苇中的水也不多,无法行船。踩着木
这是一条我们必须从容接受的铁路。  然而,对于我们这些热爱西藏的驴子来说,心中的焦虑和疑惑也与日俱增,接通了现代铁轨的西藏将会变成什么模样?那里的天空是否还能经年飘扬着五色风马旗?那里的空气中是否依然弥漫着醉人的酥油茶香?是否还会有身着盛装的普姆在陌生的你我面前羞涩掩面?是否还有语言不通却慈祥可亲的阿波拉拖着我们住进他家的慷巴?是否有那么一天,漫步在拉萨街头,当我们的目光停留在车水马龙的街道、光怪
上幼儿园的时候,一次妈妈带我去新华书店,我立刻被五颜六色的《儿童画报》吸引住了。就从那个时候起,我喜欢上了读书,并且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首先,我爱上了读绘本。印象最深的绘本就是《猜猜我有多爱你》。讲的是兔宝宝和兔妈妈比谁更爱对方,书中小兔对妈妈说的那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爱你,从这里一直到月亮那里,再从月亮那里回到这里……”这个故事告诉我:如果爱自己的亲人,就要大声说出来。我捧着书跑到
大地震受难日过去二十余天了,就在十多天前,诸多熟识的户外朋友去灾区作志愿者。现在,灾区救援的周期结束,已到灾后重建阶段,大多志愿者都已归来,只有些专业NGO、政府机构与部队在前方作医疗、心理、房屋建设等事项。志愿者归来,令人想起那电影《王者归来》——而地震后归来的不仅是一个个具体志愿者,归来的还是中国社会的一种志愿精神,自发、自觉、朴素、平实,不是那么伟大高岸,但令人尊重。  今年灾区最令人感叹的
策划 马德民  撰文供图 E.O.F.T  编译 李宇飞 王小源    欧洲户外探险电影巡回展映(E.O.F.T.)是近八年内欧洲规模最大的户外探险电影活动。户外运动、登山电影和探险影片是E.O.F.T.的核心和灵魂。所有的影片无一例外地与观众分享着激情,即使他们来自完全不同的背景。有自行车或滑雪爱好者完成他们的生活梦想的探索,也有跑步跨越阿尔卑斯的运动员的勇气。两小时的电影节目充满了迷恋,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