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地方高校与西沙群岛资源的调查——以1928年西沙调查活动为考察中心

来源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7804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政治会议广州分会、广东省政府的支持下,中山大学、两广地质调查所利用人才优势,在1928年西沙地质、资源调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拉开了国人对西沙科学考察和研究的序幕。学者们对西沙地理位置、历史遗迹的认知和调查,对西沙主权论证具有重要意义。此后国内报刊陆续刊发相关报道或文章,掀起了宣传、研究西沙的热潮,促进了国人南海意识的提高。然而,由于时局动荡、国人海洋意识不强等原因,此次调查活动难免具有某种历史局限性。
其他文献
明朝人破解了《禹贡》“黑水”之谜,彰显了澜沧江联通西北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事实。从现代地理学来看,发源于青海玉树地区的唯一一条入于南海的河流是澜沧江。明朝人李元阳不囿于经文注疏,撰《黑水辨》,提出澜沧江即“黑水”;徐霞客实地调查,考实了来源于青藏高原的澜沧江纵贯西北至西南,最终独流汇入南海,并将今保山腾冲高黎贡山确认为“昆仑南下正支”,从山川走势的整体认识上,突破了前人地理知识的认知范围,破解了《禹贡》“黑水”千年之谜。这一地理史上的贡献,至今没有得到阐释。
清代前期,澎湖的战略地位一直受到清朝的高度重视。为有效扼控台海,捍卫海疆,清朝仿元代设立巡检司,以水师一协两营驻扎澎湖,并构筑了由汛地、汛口、巡哨三位一体的汛防体系,以此作为澎湖海防的基石。受当时航海技术及军事装备的限制,汛防制度无疑是清朝“倚陆制海”的一条有效途径,但这也最终成为清代晚期海上门户洞开、有海无防局面形成的直接根源。
《敦煌杂抄》与《敦煌随笔》是清代边臣常钩在任职安西兵备道期间完成的两部著作,涉及清代乾隆朝以前安西敦煌地区的名物制度、山川景胜的考察,以及这一时期安插在敦煌地区少数民族的活动情况和官员治理该地的举措。这两部书不仅是清代西北史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乾隆朝以后敦煌地方志编修的重要资料。文章利用相关文献,就《敦煌杂抄》与《敦煌随笔》的写作背景、内容和文献价值进行了探讨。
丝绸之路“新北道”是贯穿中原与天山北麓乃至中亚、西亚的交通路线,分北、南两道。北道自今木垒县开始沿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西行。南道用于连通各守捉城,至六运故城后为避开今阜康市以西至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北缘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101团、102团、103团所在的湖泊湿地而转向西北,抵达阜北故城后与北道相接。此后,道路沿沙漠南缘西行,过梧桐镇后又分为两道:一道向西南过五家渠、昌吉,经呼图壁、玛纳斯、乌苏、精河、霍城达于吉尔吉斯斯坦阿克贝希姆(碎叶)、哈萨克斯坦江布尔(怛逻斯);一道沿沙漠南缘向西北达于塔城。阜北故
比照相关历史文献,发现爨龙颜于正史无考,原因是爨氏家族趁中原内乱独步南境、恃远擅命,中原王朝对其心存忌惮又不无鄙夷故不予承认。最终,不受承认的爨龙颜以存之久远的金石实现了传之久远的目的。“汉晋正传”的书法艺术和“向义中州”的精神内涵令《爨龙颜碑》由隐而显,阮元对其大行天下有推举之功。该碑体现了边疆民众对中原文化的主动迎迓和自觉认同,典型地呈现了云南边疆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的内在关联性。
对于淘金,我比较熟悉而且也十分向往。上中学期间,通过学习世界历史,我了解了作为19世纪美国“西部拓荒”运动重要画面的“淘金热”。“旧金山”的淘金故事常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暴发的金老板和赤贫的矿工形成一幅金灿灿、血淋淋的场面,既有富丽堂皇的诱惑,也不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