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泽:厨海无小事,认真成大器

来源 :烹调知识·名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_men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尔滨秋天的早晨,清冽而微寒,道里区中央大街89号马迭尔大酒店的门前,走来了一个身材伟岸的中年人,他神色有些许凝重,却目光温柔地望着面前的大楼。这座已拥有百年沧桑历史的酒店,将见证他再一次的征途,他就是孟宪泽,在烹坛探索追求了数十年,即将从这里起步,开拓又一幅蓝图。
  
  学习是我的永动力
  
  “人生啊是一个海,海水色彩斑驳,仙山琼阁何处寻觅,只见潮起潮落……”出生于1949年秋天的孟宪泽,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亲身见证了祖国每一次的变革和发展,他念念不忘自己的少年时代:“那时我正上高一,突然‘文革’开始了,所有关于大学和高等教育的梦想,就此化为泡影,我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上山下乡,成为万千知青中的一员。”知青岁月,留给孟宪泽的,是回忆中难以抹去的饥馑,不仅是生理上的,更多的是来自心灵的荒芜,他是一个爱学习的人,对他而言,没有知识的吸收,才是磨难。“难道生活便永远如此吗?那时候我对着月亮发誓,只要有一丝机会,就要好好把握,做一个出色的人。”孟宪泽坦露当年心迹。
  当冰雪消融万物复苏时,共和国也翻开了新的篇章,曾经热火朝天的一代青年人,又从乡村拥回城市。孟宪泽也接受了工作分配,回城到当地铁路局餐厅当起了厨师。孟宪泽以前没想过做厨师这行,只是走一步算一步,接受现实而已:“所以我觉得,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时势造英雄才是事实,个人意志不可能超越环境,我对工作没得选择。”不过孟宪泽很快摆正了心态,不但长辈们谆谆教诲“身有一技走遍天下”,他也觉得既然干一行就要坚持一行。做饭,本来是任何一个家庭主妇都能做的事,我如何把它做好做精,做出意思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厨呢?只有学习,再学习。孟宪泽一个猛子,扎进了烹饪艺术的海洋里,开始无限漫游。
  1982年,在业内崭露头角的孟宪泽决定,拜当时黑龙江省办公厅和平宾馆的总厨师长张乐竹先生为师。张乐竹自1952年入行,精晓中西餐烹饪,并以鲁菜和俄式大菜见长,他曾是哈尔滨市唯一享受副处级行政待遇的特一级厨师,给邓小平同志当过专厨,并到人民大会堂建造“扒熊掌”,几十年来,品尝过张乐竹厨艺的领导人和知名人士可谓不胜枚举。跟张乐竹学艺是孟宪泽烹饪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的厨艺从此突飞猛进。1988年,孟宪泽参加了全国第二届烹饪技术比赛,他参赛的是一道难度系数极高的“三丝扒鱼翅”,是鲁菜中的一道代表菜,它是集刀工、勺工,汁芡,火候于一身的功夫菜。菜肴淋芡后出勺前还要大翻勺,这可是一道难关,更是检验厨师勺工的试金石,没有扎实功底绝对不敢碰,因为这道菜的成型,要求下勺前码成什么样翻过来就得什么样。火候、汁芡、功夫若有一样达不到便必败无疑。不过初试牛刀,孟宪泽便捧回了全国大赛的热菜银牌,受到权威专家的好评。可他并不满足,他思考的是,为什么没拿到金牌?还有什么地方不够完美?我如何做得尽善尽美?这种种问题包围着他,使他觉得,必须要有一套更深入的知识体系,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了。
  就在1989年,机会来了。中商部开办了针对在职专业厨师培训的吉林商专学院烹饪大专班,孟宪泽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学的是烹饪和酒店专业。就是在这里,他重新认识了烹饪这门艺术。什么是烹饪?科学表述,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材料加热产生的各种物理以及化学变化,它是无比神奇的,也是绚丽多姿的。孟宪泽感受到了艺术的精妙,他这时才觉得,选择了厨师这一行,自己是多么幸运。两年的系统学习,使孟宪泽仿佛重获青春,当初那个走在校园白桦林里的少年。曾经飘逝的大学梦,在他年将不惑时重圆。他深感时光的珍贵,便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学习,如饥似渴地吸收每一滴知识雨露。
  1993年,孟宪泽再次出击。他在全国第三界烹饪技术比赛中,获得冷,热菜双金和现场特技表演奖,同时还获得了“全国优秀厨师”称号,一下把四项大奖收入囊中。赛场上,他用仅仅七分钟便完成整鸡脱骨,又从鸡脖上灌水进去,然后倒提起来,竟然滴水不漏!现场先是鸦雀无声,不过几秒,就爆发了海啸般的掌声,孟宪泽做到了,他用自己的成功,证明了什么叫功夫!时至今日,孟宪泽自己也不清楚得过多少奖牌和奖杯了,但他铭记最深的,依旧是最初的喝彩——“要想人前显贵,就要背后受累”,这句话多么朴实,却是实实在在的真理!
  谁能想到,这个如今早已风光无限的中国烹饪大师,最大的兴趣依旧是学习。不论他走到哪,参加交流活动还是出席宴会,必定要研究当天的菜单,一旦发现有新菜或者烹饪新法,马上做记录然后带回去给身边厨师们研究。他甚至会很可爱地用手绢包起一块小点心,然后坐着飞机回单位。孟宪泽从来不说够,因为他明白,学习永无止境,只有没想到的,而没有做不到的。“在哥伦布环游地球之前,谁也不敢说地球是圆的,而现在网络四通八达,谁又能说自己掌握了最新呢?”他爽朗地笑起来。
  
  烹饪健康=创造财富
  
  在烹饪专科学习时,孟宪泽对中国菜肴的历史和现代发展有了新的认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气”,这个中医理论,开拓了他的视野,使他茅塞顿开,未来时代,人们饮食必定以健康为首要追求,只有满足了健康条件的烹调方法和菜品,才能受到人们喜爱,并被广泛推崇。谈到龙江菜时,孟宪泽说,黑龙江有得天独厚的物产基础,有不少珍稀特产和绿色食品原料,龙江菜以烹制山珍野味肉禽和淡水鱼虾技艺见长。讲究口味的香醇,鲜嫩、爽润、咸淡相宜,以珍、鲜,清、补和绿色天然著称,具有浓郁的北国特色,并广泛吸收了鲁菜,京菜等其他菜系的特点,是国内烹坛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东北许多地方菜常给人不够精致的感觉,并且热量偏高,随着时代发展必须改进。如何把黑龙江的绿色食材资源和新时代的健康饮食方式相结合呢,孟宪泽开始潜心研究营养学。
  1994年至1996年间,孟宪泽应日本爱媛县松山市中华药膳料理店的邀请,到日本传授中国烹饪技艺。这是他第二次出国交流,却是头一回深入接触药膳。当时药膳在日本已经广泛流行,许多日本人把吃药膳当成一种潮流,而国内了解它的人却还不太多。其实药膳的发源地在中国,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代,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就记载,“凡欲疹病,必问饮食居处”,“治病必求其本”,这些都可看出在当时对疾病的治疗原则,是要以饮食入手,调理治本。中国自古便“药食同源”,讲究“药补不如食补”。孟宪泽分析药膳风靡日本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他们的饮食特点,日本人吃饭定时定量,食不过饱,烹调清淡。他们更习惯用眼睛吃饭,讲究形而上,追求食物的意境和内涵。日本人的长寿之道是少吃、少睡和多动,而中国人对菜品口味的要求太高,烹调重油重盐,还因为过食而摄入不必要的脂肪和胆固醇,这在物质极其丰富的今天,已经亟待改善。在日本工作期间,孟宪泽不但在店里研发药膳,他每周还要给电台写一道中华药膳菜单,来弘 扬中国药食同源的饮食文化理念。他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人们吃饭不仅要吃饱,而是要为健康地生活和工作打基础。他还强调指出,不是所有药材都适合入膳,因为许多中药材含一定毒性,而做药膳的材料必须保证无毒,还不能有异味,就是说,要安全还不能影响口味。回国后,孟宪泽也未停下开发药膳的脚步,他在中华文化的海洋里,游弋得更为从容。
  孟宪泽现在,每天固定两顿饭,早晨必定一粥一煮蛋,而正餐一般只吃七成饱。他不嗜烟酒,临睡前也不吃夜宵,所以虽年届花甲,他的体能依旧很出色,是专业游泳馆的健将,这一点使得同辈大师中,少有人能望其项背。朋友们打趣他是一部营养百科全书,孟宪泽阐释自己的食疗养生观,首先是要自然,要顺应时气节令,懂得在不同时期,搭配适当食材滋补,原料是否珍奇并不重要,辨明个人体质,再入手调理改善,哪怕是一碗小萝卜,也能赛过人参。“现在很多年轻人闹着亚健康,为什么?生活方式不健康饮食方法不健康,还有心态不健康,人当然会得病,回归朴实简单的生活吧,你就会知道,健康是水到渠成的事。”孟宪泽的目光,诚恳而又清澈。
  
  大师的新征途
  
  担任了多年酒店经理人,孟宪泽却始终来离开一线,他时刻牵挂着后厨的出品,因为菜品质量才是企业立足的根本。一道菜品要经过洗,切配、炒等多道工序,而每一个工序都有一定的技术要求,无论哪个工序出了问题,最后都会影响成品。“餐饮企业首先要注重厨房的技术管理,不要让消费者告诉你下一步怎么做,而应该走在消费趋势的前面,不断接受新鲜事物与专业培训,坚持创新,来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这是孟宪泽的经营理念,也是他的行为准则。多少年来,每天清晨六点半,他的身影就出现在酒店,而晚上也走得很晚。孟宪泽很少喝斥员工,他总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来分析解决问题,在他看来,这些年轻人就像自己儿女一样,需要关心和指点。员工们因此都很敬重他,他们用东北话叫他“大爷”,完全把他当成了自家长辈。任职昆仑大酒店副总经理时,有一大批年轻厨师在孟宪泽指导下获得了国家级,省级烹饪技术金牌,银牌,他为企业培养了一支生力军。
  孟宪泽始终深怀愿望,就是和恩师张乐竹一起,将龙江菜的精华发扬光大没想到这机会真的来了。不久前,哈尔滨马迭尔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刘瑞强邀请他出任马迭尔宾馆餐饮总监,负责马迭尔宾馆餐饮的日常经营与管理,而张乐竹老先生,也正式与马迭尔签约,成为这家百年老店的“大厨”。孟宪泽特别高兴,师父终于得偿夙愿——他“回家”了,因为张老是地地道道的“马迭尔人”。1952年时他刚满15岁就在这里学艺,而现今古稀之年,又能与回忆重逢。创立于1913年的马迭尔宾馆,位于驰名中外的哈尔滨中央大街步行街,北倚风光秀丽的松花江,它见证了哈尔滨的百年风雨,早就是哈尔滨市的一张名片,影响跨越了几个时代。马迭尔冰棍、马迭尔酸奶,马迭尔的面包和西餐,都是哈尔滨人的骄傲;直到现在,它依旧承办着一年一度的哈尔滨啤酒节,并拥有蜚声中外的冰雪大世界,让无数游客领略了北国风采。可以这么说,马迭尔是哈尔滨保存最完好的百年老店,也是哈尔滨历史沧桑的见证。
  孟宪泽刚接下这个担子时,也忐忑过,但一想到恩师,他就充满了信心与勇气,挑战怕什么?人生就是反复学习的过程,要珍惜每一次机会。张老爷子如今75岁了,还在一线工作,还能亲自上阵,制出一桌桌宴席,那份精神年轻人都拼不过。重回老家,老爷子对马迭尔的菜品进行了改良和指导,还带回两本难得的哈尔滨西餐老菜谱,分别为俄文和中文版,这是多年前哈尔滨西餐业最先应用的纯俄式西餐理论书籍。经过张老的一番研究,曾经的“炖全鱼”“山东蒸丸”,“清炖全家福”,“牛肉饼”等中西传统老菜又回到了“马迭尔”的菜谱上。
  每当看到恩师忙碌时,孟宪泽就想起当年师父说的话:“菜从无高低贵贱,顾客不分身份重轻,为厨者,每一道工序都不容忽视,这是做菜,也是做人。”这是孟宪泽为人的座右铭,他从来严于律己,对自己的弟子也严格要求,因为厨德,有时甚至超越厨艺,它是一个厨师的良心和立身之本。他还说,人生唯怕认真二字,厨海无小事认真成大器。
其他文献
本期的餐厅位于上海市著名旅游景点豫园附近,客流人气很旺,餐厅自今年4月开业以来生意一直很好,也比较稳定。本期想通过名厨商学院的专家顾问团帮忙支招,寻求一条稳中有升的提高与发展之路,使餐厅赢利更加丰厚。    采访餐厅:福徕小菜(黄浦店)    福徕小菜(黄浦店)位于黄浦区人民路839号中星酒店内,上下两层,共计400个餐位。今年4月开张以来生意一直不错,每天营业额达到3万元,与之前的餐厅相比,老板
期刊
在中国,没有人不知道厨师之乡,长恒:而在长垣,又没有人不知道名店——庖丁堂。这个以“国宾级豫菜”为主打的文化名店,成为了长垣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河南饮食文化的绝对招牌。如今,这个文化名店开到了郑州,犹如一幅悠长的文化史卷,吸引着八方食客,成为中原饮食的一个重要窗口。    “洛阳武媚绣成堆,汴京天圣舟桥饮:彰德府尹商都笑,长垣庖厨功夫深。”这几句短句是庖丁堂宣传册首页上的话。庖丁堂总经理吕俊涛
期刊
想象过以下的场景吗?  不用人工点菜,顾客亲自动手在数字菜谱上点好,下单至厨房;厨师可以一边看着精确的数字仪器—边做菜,油盐重量等可以精确到克;机器人也在厨房里大展身手,减少了飞涨的人工成本……  这看似天方夜谭的事情,目前正在渐渐成为现实。在网络经济时代,许多餐饮企业逐渐依靠灵敏的电子信息工具,不断提高市场应变能力。  以前餐饮业靠大量的人工处理顾客的预订、查询、点菜、来回奔跑于厨房下单、催菜,
期刊
秋有“贴秋膘”,冬也有“补冬膘”!11月的天气,明显感觉到了周边的寒冷,这时候可是要吃一些小补菜,为即将来临的隆冬储藏些能量。本期创新菜俱乐部,我们特别选择了海淀远大路金源购物中心的天秀汇金牌稻香蛙时尚酒楼,一看这名字,就知道浓香美味就在不言中。  这次的菜品主题是冬日里“补冬膘”,所以选择的菜品都是浓香口,为我们提供本期的调味的品的是希杰公司,这个韩国最大的食品企业,近两年在中国的发展势头很是迅
期刊
如今,餐饮连锁企业在加速圈地,而服务质量对餐饮连锁企业的声誉、客源和经济效益均有重大影响,可以说服务质量的好坏是决定餐饮连锁企业能否长久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本文通过对D餐饮连锁店服务能力的探讨,希望给相关餐饮企业带来借鉴意义。    背景:D餐饮连锁体系是由遍布全国的加盟连锁店构成。连锁店内主要提供以各种花色的馄饨为主的中式快餐服务,产品种类已经达到了58种之多。其产品的价格相对较低,价格限定在
期刊
11月,已经感觉到了些许的寒意,这是个吃辣味儿的好时节,暖暖身儿,暖暖胃,“辣”总是很容易挑起人味蕾。如何将辣味翻陈出新?我们特别请了三位当家大厨,在东直门的雅士宴会所展示出了自己的看家好菜,就让我们来探一探究竟。  参加本次活动的厨师分别是来自雅士宴的厨师长王程,新疆乌鲁木齐戈壁春天生态园的厨师长牛绍曼和天津武清新翟记大酒店的宋俊健,这三位总厨的烹饪技巧各有千秋,六道美味更是让人吃出了六种感觉。
期刊
宴会接待,作为一个酒店的必修课,体现了酒店整体餐饮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接待一场大型宴会,从餐前准备到最后的撤台收尾,中间的层层环节是对一个总厨及餐饮老总综合能力的考量。  当宴会走进了故宫,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如何在故宫成功举办一场大型宴会?本期就来全面了解一下故宫里的冷餐会。    2010年9月26日晚,在庆祝故宫博物院建馆85周年,紫禁城建成590年之际,由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
期刊
我最近一段时间对去大餐厅吃饭越来越没有兴趣。  虽然中国的美食评选已经如火如茶,并且推广的水平比原来好了很多。但是,很多大餐厅的菜品却越来越像,渐渐失去了对我的吸引力。和几个餐饮业的同行小聚,大家反而都觉得有的街边小摊对我们更有吸引力。  其实,很早以前我们就发现:在高高的“庙堂”之上,你吃不到好吃的东西,好的味道都要到街头巷尾去追寻。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我想,首先,是中
期刊
世博来临,世界各地的朋友云集上海,小图和朋友们经常聚首俏江南881会所,从第一次来开始,每每都跟自己说“给这里写篇东西吧”,因为每次去都能体验一场美食大赏。有几个朋友特喜欢和我来俏江南881会所,因为他们说运气好的时候还能偶遇明星大腕儿。期待意料之外的故事,不然也可以唤醒味蕾,在美食的世界里神游。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通过建筑,可以探测城市的时间深度。而所谓上海文化,实际上指的是上海近代开埠以来所
期刊
但说京华此地,各路美食云集,有的是藏而不露的贵气和侠气,但仙气,却是见得不多,所以当笔者一踏入位于北京工体西门的许仙楼时,感觉便似换了人间:如洗秋日里,一池珀泵掩映着水墨江南意蕴的门楼,引人油然而起诗情——一池秋水恨闲愁,满城风月带烟浓:这,便是许仙楼的风骨了。    诗情画梦许仙楼    许仙楼这个名字,让人不得不想起那个著名传说——当年钱塘江畔的落魄书生许仙,游西湖得遇蛇仙白娘子,从此后生生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