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事诉讼中人工智能证据的审查

来源 :中国刑事法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sheng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智能证据是基于人工智能分析形成的可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机器意见.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证据,人工智能证据是由机器而非人类作出的实质判断,使用时审查内容主要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两个方面.相关性由技术相关性、数据相关性和结论相关性三个层面构成,对相关性进行审查时应遵循“适当”标准.可靠性同样包括三个层面,分别是技术可靠性、数据可靠性和结论可解释性.其中,对技术可靠性的审查应重点关注错误率;对数据可靠性的审查应着眼于数据收集阶段的可靠性和数据标注阶段的可靠性;对结论可解释性的审查应判断人类能否理解和解释具有黑箱性和复杂性的人工智能所作出的结论.为有效构建人工智能证据的审查体系,应明确人工智能证据证据种类“两步走”策略,创建人工智能证据审查规则和方法,完善人工智能证据质证机制.
其他文献
日前,由中央团校、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共青团与青年工作高端智库主办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理论研讨会在中央团校举行.rn研讨会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团结动员广大团员青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贡献青春力量.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冯俊教授,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会长、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季正聚研究员作主旨报告.来自全国各地科研机
期刊
协助组织卖淫罪虽然是独立的犯罪,且不排除帮助犯的正犯化情形,但在司法实践中不可能离开组织卖淫罪而独立地认定本罪.不管规定协助组织卖淫罪的法条性质如何,都需要区分组织卖淫罪的从犯与协助组织卖淫罪.一方面,不能全面肯定组织卖淫罪的从犯,否则会导致量刑的不均衡,也会给司法实践徒增麻烦.另一方面,对于组织卖淫罪的教唆犯,即使其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也只能认定为组织卖淫罪且按从犯处罚.除教唆犯外,对于在组织卖淫案件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情形,均应认定为协助组织卖淫罪,而不应认定为组织卖淫罪的从犯.协助组织卖淫罪存
企业合规是推动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当前合规实践中存在企业责任基础不明、合法性基础薄弱等问题.因此,全面建立企业合规制度还需进行刑法改革.企业合规刑法立法应围绕“企业刑事责任”与“合规计划”两个核心展开,通过将企业刑事责任客观化、适用推定原则体现“严”;通过将合规计划的有效实施规定为定罪量刑情节、增设单位缓刑等方式实现“宽”,充分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具体而言,建议修改《刑法》相应条款,扩大单位刑事责任范围,将有效合规治理规定为单位刑事责任的基础、增设单位缓刑制度,并将非刑罚处罚措施、
任何新制度的前行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质疑和问题,企业合规改革实践也不例外.企业合规改革在运行中既存在理念性的羁绊,也存在一些制度性的障碍.作为应对企业犯罪的新举措,人们对企业合规改革最核心的关切是其激励措施与刑事法治的契合度.证成企业合规激励的正当性并将其融入现代刑事法治并不存在理论上的困难.虽然法律层面对企业合规激励尚缺乏制度性的支撑,但现阶段企业合规激励仍然具有运行空间.对企业合规改革的激励,包括实体上和程序上的激励措施,不但不会溢出刑事法治的底线,而且蕴含了企业犯罪的刑事政策由严格规制走向宽缓化的发展
经验法则既指具有普遍性及可适用性的知识定则,也指依靠这些普遍性知识进行证据与事实判断的方法与规则.经验法则具有普遍性、相对确定性、效能差异性和性质双重性特征,与普通经验判断有联系也有区别.司法证明中,经验法则具有验证和佐证的双重功能,同时具有特定的适用对象与机制.运用经验法则作出事实推论未降低证明标准,因此不是推定,应防止走入滥用推定概念的理论与实践误区.使用科学证据要贯彻科学法则,科学法则的客观性、确定性可弥补经验法则判断的不足,将限制乃至在一定条件下替代经验法则,但也不能忽略经验法则对科学证据的验证与
对于核心证据不充分的案件,运用我国传统刑事证明制度往往会存在印证不足而难以定罪的困难.办案人员在处理这类案件时,需要超越传统刑事证明理论对司法证明要素的狭隘界定,采取以自然生活历程事实为证明对象,综合运用核心证据与补助证据,容许依据或然性法则进行最佳解释推理的综合型证明模式.在性侵未成年人案件中,由于未成年被害人身心的特殊性,在运用该证明模式时还应当结合其主体特点展开.就证明对象而言,未成年被害人心理状态的发展是确定待证事实范围的重要线索.就证明方法而言,应当放弃倚赖核心证据进行积极建构的印证证明方法,依
附属刑法在我国现有刑法渊源中的缺位使其补充、解释、照应功能无从实现.对于以空白罪状为主要立法模式的行政犯而言,刑法未对其犯罪构成进行具体规定,使得行政犯的认定大多依赖于前置法,由此形成了行政犯认定中二次找法甚至二次造法的问题,造成了行政违法与刑事违法的边界模糊不清.问题的根源在于,单纯将行政犯空白罪状定位为一种参照性或指引性规范,忽视了空白罪状所应承载的附属刑法功能.空白罪状中的违反性规定同时具有衔接性规范和参照性规范的双重属性,应以其为指引将前置法中的行政违法要素转化为刑事违法要素,以此填补空白罪状中缺
远程侦查讯问在疫情时期应用渐增,体现了新技术在刑事诉讼中的嵌入.其具有提高诉讼程序生产力和维护程序自身的和平性的价值.但其实践也对刑事司法传统理论和规则造成冲击,具体风险包括对讯问方式及侦查权行使的不当限制,对综合性程序正义的部分损害,对提升侦查效率的部分阻碍,缺乏监督制约的技术滥用与证据虚假.未来应当探索搭建技术运用的程序正当理论分析框架,据此明确远程侦查讯问的适用范围,完善权利结构并进行“准诉讼化”改造,优化要素配置以重构科技与人力分工协作机制,引进他项技术以形成技术性制衡等,从而解决远程侦讯程序在刑
职务犯罪侦查模式主要体现为国家治理体系中职务犯罪侦查权力结构配置,职务犯罪侦查职权运行结构与体系,以及两者有机统一的样式.《刑事诉讼法》第19条所规范的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侦查模式的建构与完善,要从立法授权要义出发,把握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职权在刑事司法治理体系中的结构位阶,将衔接贯通作为模式建构与完善的首要考量因素.侦查模式的建构要积极适应司法治理权力结构的变化,充分发挥检察机关作为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侦查主体的制度优势,对照借鉴司法惩戒统筹内生外生侦查需求的制度建构逻辑,立足运用侦查规律,完善
传统危险犯二分法下的抽象危险犯概念及其司法认定逻辑,不仅无法有效指导相关犯罪的解释与适用,反而已经成为司法机关准确合理定罪量刑的理论障碍.事实上,在具体危险犯与抽象危险犯之间,还存在一种需要司法上具体判断有无行为危险性的独立危险犯类型——准抽象危险犯.在我国刑法中,准抽象危险犯既包括原本被划归为具体危险犯的“足以”型犯罪,也包括原本被视为抽象危险犯的虽无明文规定但实质上暗含行为危险性之不法内涵的犯罪.根据相关犯罪立法是否明确规定“足以”致生危害之类的构成要件要素,以及其保护的是真正的还是假象的集体法益,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