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院儿琐记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cloudne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两天,朋友来串门儿。聊起老北京的先前。读到的文字,看到的影像,听到的讲述,多是皇家旧事,官府轶闻。生在市井,长在街巷的草根提的不多。草根百姓在哪个时代都是绝对多数,好像该多说说。我草根一辈子,经过见过的都是老百姓的事。也写过一些,泛泛。当时应许说,赶明儿写写。老没动静儿,不合适。虽然不是君子,也不能赖。按记忆如实写。
  北京的杂院,不是开发商按设计盖的专用住宅。挡风遮雨,坐着能直腰,躺着能伸腿,就是“宅”。低矮的棚子,高大的厅堂,都将就。破庙宇、旧会馆、没落的宅门、倒闭的商铺、废弃的库房。都是杂院的开发地。
  杂院的形成和发展和“局势”相关。从民国说起,北洋军阀混战,人们躲战祸,往城里跑。日本侵略中国,“跑日本”,也是城里相对太平。国共内战,也有人挤进城来。人多住房紧。一波又一波,杂院就日见其多。
  北京历来为移民城市。想发展,奔前程。上北京。躲灾祸,求太平。进北京。北京杂院,省钱,容易相处。四海之内皆兄弟,关上门就是一家子。广为包容。
  我说的杂院,是城南广安门内大街一带。时间是上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别的地区不熟;早的没赶上,晚的变化大。
  几代人在广安门内路南,经营餐馆。1937年,我生在餐馆的后院,那时候是独门独院。1942年铺子关张。到上学时就成了杂院。住了八九户人家。近邻也是杂院,左边大车店,生意不好。保留几间房营业,余下十多间小房租给了十几户人家。右边木厂子,掌柜的招了三四户房客。对门,韦陀庵庙里住着十多户,还有一大车门的院子也是十来户的杂院。1954年搬离祖居,到安家庄(现在的菜园东里,崇效寺旁),到裘家街(已无),到报国寺,都是平房杂院。大约得终老此间了。
  穷人的谋生路子不一样,生活习惯不同。可同一个社会阶层,会有共同的一面;住在一个院里,也必有许多共同认可的规范和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半个多世纪,经过了大的浩劫,小的人祸天灾;磨光冲净旧日痕迹。趁着没忘干净,记下些,留些先前的曾经。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和补充
  夏仁虎先生在《旧京琐记》正文之前有篇“引”,还有六条“发凡”。其中第二条是:“是编所记,不免谬误。或当日闻焉弗详,见焉弗审。向壁虚构,则非所敢。”援引过来,奉为圭臬。
  大街旧居
  这个院东西向占六间临街铺面。南北向勾连搭六间。后面有两层院子。临街铺面当中有一间开大车铺(修骡马大车,占两间房),剩下西三间东两间铺面。东两间铺面的十二间房,租给前店后厂的“联陞鞋店”。西三间当中走道,左首十間,鞭子铺五间,门市、住家、库房。山东来的回民小两口一间,男的推独轮车到广外达官营菜市炸油饼卖。刘记毛厂子,七口人一大家子。占八间房(右首四间)。右首临街山西人夫妇带俩孩子,用两间。“熬碱”为生。陈姓老夫妻二人用两间,以手工制作杆秤为业。前院只是一长条缓冲带,买卖和住宅分开。后院有六间房,张姓回民,本地人。有四个孩子,用两间房。在烧饼铺耍手艺。还有打鼓的丁家和原住户一家,主人赋闲。只有三户的男人每日必须外出,其余都在家里营生。那个时代女主内,家庭主妇操劳所有家务。睁开俩眼就忙,没拾闲儿的工夫。
  早晨第一个起来,下炕笼火(生炉子)。冬天,把炉子搬到屋外,掏净乏煤炉灰,炉箅上铺一层乏煤球,点着易燃的引柴,放进劈柴,搁上拔火筒,劈柴烧旺,添煤球,火苗子被压住,冒浓烟。呛的出不来气睁不开眼。待青烟散去,煤球发红,再续一簸箕煤球,拔上。十几分钟后,火上来了。蓝色火焰,成了玫瑰色。拿开拔火筒,炉子端进屋。敲开水缸里一层薄冰,带冰块灌满铁壶,座在炉子上烧水。招呼家人:“老爷儿(太阳)晒屁股啦,还不起呀!”跟孩子说:“起来,尿。我等倒盆儿呢。”睡觉时,炕前搁小凳放小瓦盆,伸手拿进被窝解小便。再倒进地上的大尿盆。不出被窝不下炕。早晨倒尿盆是主妇的事。倒尿盆回来(院里都有茅房),叠炕(被褥)。被褥折叠长条,靠墙码放整齐,罩上单子。(不许一人一卷的放,懒汉卷儿,光棍堂子才那么放。单身宿舍称。)扫炕。放炕桌。
  水开了,沏茶,闷上。漱口刷牙洗脸。喝茶吃早点。北京人不做早饭,早点早点,就是点心点心。买套烧饼,(芝麻烧饼夹麻花即油条,叫一套。油条是南方人的叫法,北京油条,是摞两条面,中间给一刀,扯开,长圆圈下锅。拉长了的焦圈。叫麻花。为区别就有脆麻花、蜜麻花、馓子麻花等。)吃块糕点,烤窝头片,热剩饭。(杂院早点打扫剩饭为主。)串暖壶。(把暖壶里隔夜水加热烧开,灌回。)打发孩子上学;伺候男人出门,备好换的穿戴,随身用品。在干这些活计中捎带喝茶吃东西。人们走后,搞卫生,归置屋子。坐到炕上,端出针线笸箩。补袜子、纳底子,缝补旧衣,缝制新衣。织毛线,绣枕头。无尽无休的女红针黹。倘若男人挣钱少,还要揽外活添补家用。在家里给别人缝补洗涮,给小作坊纺毛线(纺毛儿),给鞋铺缝搪底(布鞋底上的衬布),鐑口(骆驼鞍儿毛窝前后梁上丝线缝的结)。工钱很低。杂院里的妇女还要算计着过日子,量入为出。都是从牙花子上省。手脚不得闲,心思也不得闲。说当年家庭主妇的辛劳。暂到此。以后接着说杂院的生活细事。
  选自“新浪博客”
其他文献
我们不要忘记汉字里有一个字是非常非常应该去反省的,就是“忙”这个字。大家写一下“忙”,是“心”加上死亡的“亡”,如果太忙,心灵一定会死亡。我觉得如果给自己一个窗口,其实是给自己一个悠闲的可能,有一个空间你可以眺望,你可以在那边看着日出日落,看着潮水的上涨与退去,你会感觉到生命与大自然有许许多多的对话。我觉得生活美学的重点是,你甚至不一定要离开家,不一定每天去赶音乐会、赶画廊的展览、赶艺术表演。我很
我们常形容男生追女生的“君子好逑”,出自《诗经》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里还有一首《氓》,也写得传神极了———“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虽然距今已经有三千年,但是写作技巧非常高明,单单前面我举的这些例子中,就已经用了“比”“兴”和“赋”三种写作方法。“比”是比喻,像是“美女如云”。“兴”是从远处谈起,先说河上沙洲的水鸟在叫,把大家的兴趣带起
我与诗词结缘,得益于我那颇具文青气质的父亲。他对我的识字教育便是以古诗为单位,至今仍记得他每次将一首诗工楷写在白纸上教我诵读。就这样,认得的字足以看报纸时,我背的诗也有上百首了。放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家庭教育中,这是不太寻常的。较之诗,我与词相遇较晚。5年级的暑假,父亲带回一本《宋词百首钢笔字帖》给我习字,于是那个夏天我一遍遍写“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庭院深深深几
华夏、中国、中华,这三个名称是有来头的,也是历史沉淀形成的。我们的大历史,自夏代才清晰一些,在夏之前,因无史载,基本上是缥缥缈缈的传说和臆想。夏代先人的生活方式开始定居下来,以农耕和城居为主。当时的社会生活就是两件大事,农业生产和筑城而居。农耕,水是重要的,上古时候河流众多,水旱的情况几乎没有,主要是防洪抗涝,夏代重视水利,大禹治水的故事一直流布至今。筑城而居始自夏代,开启了古代城邦的雏形。史载有
我的小学生活,没有大书包,没有做不完的功课,没有家长检查作业还得签字。少年不识愁滋味,父母们都是工作狂,工作狂们很少理会孩子们的存在。在我们家,姐姐给妹妹开家长会成为惯例。小学期间,在我眼里,老师们绞尽脑汁减少课时和作业,而考试的平均成绩又不能掉下来。记得我们北京和平街一小的王钰德老师教我们算术,当堂讲课,当堂练习,放学没作业。学习较好的同学,考试成绩依然在98、99、100分。老师很得意,说为他
荣华富贵的命运,常人想要。物极必反、过犹不及的哲理,智者都懂。于是乎,戏剧性的节目就在历史中反复演绎:那些荣华到了顶点、富贵到了极致的人,内心感受竟然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美梦成真,惧的是大祸临头。李斯原本是楚国上蔡的小吏,通过长期观察厕中鼠和仓中鼠迥然不同的境遇,悟性大增,跑到秦国北漂,谋求发展,助秦王嬴政一统天下,荣任秦朝丞相。李斯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的郡守,相当于省部级高官,几个儿
在单位食堂小超市见到今年第一拨枇杷。椭圆身躯,金灿灿色泽,个个完好饱满。如此好颜色,像靓妆仕女,不肯有一丝失态。大约真就是打扮好了,赶着来吸引头一茬馋虫的。如此却之不恭,当真买来吃过,也并不差。是一种标准答案式的味道,“清微淡远”,却又确凿是甜。那是四月上旬的事情。至下旬,又有新的见识。有一天走在某花园小区里,游目四顾,只见许多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在暗绿色树丛里高抛低坠。树叶极具特色,叶脉深深镂在叶
在故国C城居住时,因常到城外山野一家农家饭庄吃饭的缘故,和老板H成了朋友。H夫妇是中年人,来自高雄,他有农业博士学位,十多年发展后,不但事业有成,两个儿女也蛮出色,都上了顶尖大学。在杉木皮和葵叶为顶的亭子内,我们和老板对喝啤酒,他谈及叫他无比骄傲的孩子,说他们的烦恼一点不比别人少。“最近,女儿在全年级作文考试名列第二,加上几桩不如意事,烦得不得了,几天没好好吃饭。我和她谈,她说出缘由:第一名的××
女儿过了暑假要上五年级了,学习成绩不坏也不算最好,属于中上。我的困恼却日渐增多,耳边弥漫的,都是朋友关于“小升初”、“坑班”、“奥数”的劝导和指点,未经过这阵仗的我,有些不知所措。我有两个中学同学,都是事业有成,一位是金融投资家,一位是跨国公司老总,各有一个女儿,都刚经历过小升初。跨国公司老总的太太也是女强人,孩子在校成绩也很好,却从来没有上过什么课外班;金融投资家的太太专职在家带孩子,每周休息日
曾看过一篇很短的科幻小说,题目忘了,说有这样一个时代,两个人之间可以借助某种技术,交换包括全部记忆在内的完整人格。但为了保证社会公平,法律规定,财产所有权只认人的身体而不认他(她)所拥有的人格。这一时期,人们发现富豪们普遍得了一种奇怪的病,他们被称为“人格寄存者”,他们每个人所拥有的人格频繁切换。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50多岁的富豪,他平均每天换一种人格,并为此痛苦不已。发生这种事情的原因很简单: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