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SAT考试制度及其方法的几点思考

来源 :世界教育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o_p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SAT的背景和制度渊源
  
  1. SAT的产生
  美国普林斯顿的心理学家卡尔·布里海姆于1923~1926年间创建了一套测试方法以判断被测试人的学习潜质。这一方法最初用于军方招募新兵时,从心理测试的角度判断新兵更适合在什么兵种工作。后来,布里海姆将此测试原理用于对普林斯顿和纽约的几所大学新生的测试,并将此种测评方法取名为Scholastic Aptitude Test(学术倾向测验),缩写为SAT。SAT的早期版本与智商(IQ)测试非常相似。后来,美国大学理事会委托他成立一个课题组,进一步研究开发这一测试方法,以便大范围推广。经过若干年的经验,布里海姆得出结论,即SAT的测评结果可以为预知被测试人未来学习成功的程度提供较可靠的依据。1926年6月23日,SAT第一次被用来对高中生进行测试,当时共有8 040人参加。1964年美国教育测试服务中心(ETS)成立后才开始把它作为大学入学标准化考试来推广,从此,SAT取得了长足发展,被大多数美国大学接受。1994年改名为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学术成绩测验),一直延用至今天。
  2. SAT的早期发展
  SAT的设计者和最初的应用者仅设想将这一测试方法应用于有限的人群,但由于哈佛大学前校长詹姆斯·科南特的推动,使之成为美国社会当今普遍接受的形式,其重要性和影响力似乎不亚于中国的高考制度。科南特1933年担任哈佛大学校长以后,要求申请哈佛大学奖学金的考生都要考SAT,后来,几乎所有的常青藤大学都采用了SAT作为发放奖学金的依据。
  科南特代表了当时的一批教育家,他们决心改变大学的贵族形象。当时他所领导的哈佛学院并不是一所难进的地区性学府,然而有些学生受名额限制无法就读哈佛,而那些不受配额限制的学生对进哈佛求学却并不积极。科南特发现,哈佛大学的学生要么是其父辈曾在哈佛就读过,要么是来自私立寄宿制学校。科南特希望以公平及精确的科学方式选择天资优异的学生进入像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这样的大学就读。他认为,如果这样的考生因家庭经济状况的原因不能负担学费,就应该给予他们奖学金资助。
  3. SAT的推广
  在了解了布里海姆的测试方法后,科南特开始力推SAT测试,并为SAT成绩好的考生提供哈佛奖学金,以吸引优异的学生到哈佛上学。
  但不久,布里海姆对哈佛大学把他发明的这种测试大规模用于对学生的学术能力测试产生了极大的疑问。由于他的反对,SAT作为大学招生的测评手段没能广泛应用。1943年布里海姆去世后,SAT考试首次在同一天被大规模用于美国陆-海军学院招生资格考试,共有31万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中考生参加了此次考试。这为SAT在较大范围上的推广提供了成功的实践经验。随着SAT重要性的被认同,美国教育理事会,卡内基基金会和美国大学理事会于1947共同出资设立了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专门管理SAT考试以及它的发展和完善工作,科南特成为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主席。在他的领导和推动下,SAT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有了大规模的发展,有400所大学采用SAT考试招生。
  发展到今天,每年全美有200多万高中生参加SAT测验,考分不仅可以决定学生是否能进入大学或进入什么样的大学就读,也足以影响他们日后能否晋身荣耀与尊贵。想上大学的高中生无不卯足全力追求更高的SAT成绩。人们也以各大学新生的SAT平均分数评定学校的优劣,甚至连房地产价格也随着当地高中的SAT成绩起伏。
  如今SAT不但对美国的高中生和家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在美国以外的一些国家,那些希望到美求学的学生和家长也日渐看重SAT的重要作用。在中国一些大城市的高中学生中,SAT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了。
  
  二、SAT的内容和方法
  SAT考试分为两部分,SAT-Ⅰ和SAT-Ⅱ。
  1. SAT-Ⅰ是综合部分或推理能力部分
  考试内容分为阅读、数学和写作三个部分。阅读部分共计70分钟,由两个25分钟和一个20分钟的单元组成,满分为800分,题型主要是多项选择题和自选答案题。数学部分共计70分钟,以5种选择题为主,满分为800分。写作部分共计60分钟,包括35分钟的多项选择题部分和25分钟的作文部分,满分也是800分。三个部分总分为2 400分。SAT-Ⅰ重点考察学生的思辨推理、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语文部分(包括阅读和写作)重在考核学生理解及分析句子的能力、领悟句子之间不同部分之间关系的能力和建立词汇之间的联系以及遣词造句的能力。数学考核算术、几何和代数知识。还有一个25分钟的部分是不计成绩的试题,可能是语文,也可能是数学,是考试主办者为进一步改进试题设计而推出的试验题。综合性文理大学比较看重语文部分,而理工科大学更看重数学成绩。由于SAT-Ⅰ考查的是学生的基础能力,因此绝大多数大学把SAT-Ⅰ的成绩作为考生录取的基本参考因素之一。
  2. SAT-Ⅱ为科目考试,目的主要是考查考生在应考的科目范畴内知识的掌握水准和应用能力
  许多大学要求考生有SAT-Ⅱ的成绩,少数大学规定考生报考什么专业就要考什么科目的SAT-Ⅱ,另一些大学虽然不做这样硬性的要求,但把SAT-Ⅱ的成绩拿来确定考生更适合选修什么专业的参考依据。SAT-Ⅱ的科目分为以下五大类:英语类,即文学;历史和社会问题研究类,此类项下分美国史和世界史两个科目;数学类分数学1级和数学2级两个科目;科学类分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科目;最后是外语类,包括汉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现代希伯来语、拉丁语、日本语、韩国语等科目。每科满分为800分,每科考试时间一小时,大部分为选择题。
  3. SAT采用标准计分法,整个题目分布由易到难,答错要倒扣分
  SAT考试每年举行7次,不限制考生参加考试的次数。也就是说,从进入高中起,学生就可以开始“高考”,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这种做法打破了考试偶然性因素的影响,不会“一考定终身”,因此特别受到SAT推崇者的肯定。
  
  三、SAT与美国大学
  SAT作为一种民间非营利性机构主办的考试能够被美国大学普遍接受和承认,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1. 是提高大学招生录取工作效率的有效工具。美国全国并没有统一的大纲、教材、课程,既没有统一的中学毕业考试,也没有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全美有4 000多所大学,若由各大学自己单独招生,成本过高且不易操作。没有统一可比的选拔尺度,会加重考生负担。因此便产生了由社会化考试机构承担的SAT考试。SAT考试与高中教材没有直接关系,主要是考查学生的逻辑、分析、推理等方面的能力。它建立在心理测验的基础上,不同于一般的学业成就测验,正好避开了课程不一、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又为考生基本学习能力的比较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平台,方便了高校招生工作的开展。
  2. 灵活的考试制度被高中生和家长接受。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虽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但人口来源复杂带来了文化的多元,因此美国又被称为“文化熔炉”,对各种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十分强调民主和开放。美国是一个崇尚科学的发达国家,心理测量技术在一战中的成功应用带来战后美国智力测验的高潮,而心理测量理论的发展为SAT的推行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持。另一方面,美国高等教育的开放性和评价的多元化使得考试只是大学选拔新生的一个参考依据。虽然SAT成绩是每个大学都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但单凭SAT成绩不能决定考生能否被录取,它只占到所有因素的1/3,起到为大学录取新生提供参考的作用。而一年可以考多达七次,很多学生进入高中就去参加SAT,可以选择最好的一次成绩,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考生的心理压力,也使这一考试在功能上较为单纯。
  3. 为美国大学决定自己的招生录取工作提供了一个参考,使得各大学能充分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录取决策的灵活性。美国的高校具有相当大的办学自主权,层次分明,办学方式灵活多样,按层次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研究型为主的顶尖大学、以教学为主的州立大学和两年制为主的社区学院。各大学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不同的招生标准,挑选适合自己的生源。同中国一样,考试成绩也能决定考生进入什么层级的学校。一流名校还会对考生在高中时期对一些学科的知识的掌握程度有要求,因此要求他们还要参加SAT的学科考试。例如哈佛大学不但要求SAT-Ⅰ的成绩在2 080~2 370分,还要求申请者有三门SAT-Ⅱ的成绩,且不低于600分,要求高中平均成绩在B(相当于80分)以上。州立大学的入学要求就低一些,学生SAT成绩在1 200分以上即可(例如密执安大学,对应于阅读的分数要求是500~630分,数学是530~600分)。而社区学院的SAT分数则又低一些,数学和阅读加起来1 000分左右,或不需要SAT成绩,只要高中毕业文凭就可入学。在美国,大部分顶尖名校要求参考学生的SAT成绩,而且成绩高低是决定学生能否得到奖学金的重要参考。
  4. SAT是在不断地改革创新和适应中发展的。SAT最早的试题与心理测试题没有本质的区别。今天的SAT考试和最早的考试相比,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巨大差别。美国的SAT考试在不断修正以适应时代的变化。最新的一次改革,经过7~8年的探索之后,于2005年春季正式实行。改革包括四项具体考试内容的变化以及总体记分和时间的变化:(1)取消逻辑类比问题;(2)增加短文阅读理解;(3)取消数学部分的数值比较,增加高等数学的部分基础内容;(4)增设写作部分。总分从原来的1 600分增加到2 400分,时间延长30分钟。这样改革的目的是使考试更好地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因为考试增加了作文,通过作文可以考察学生的写作和书面表达能力;增加了阅读理解和高等数学基础并取消了逻辑类比和部分数值比较内容,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更加重视扎实地学好高中语文和数学而不是靠小聪明来得高分。2005年改革以后的SAT又叫新SAT。
  
  四、SAT与中国
  2003年暑假,上海新东方在上海开办了中国内地第一期SAT考试培训班,迎来了50名学员。之后的几期培训班,学员人数几乎是以几何方式增长。2004年暑假,学员超过100人,2005年暑假上升到400多人,2006年的暑假尚未开始,报名人数已经接近800人。北京新东方在2005年初第一次开办SAT考试培训班,当年的学员不到600人,而2006的SAT学员已经达到了1 400多人。
  许多重点中学都有报考SAT的学生。其中以高二学生居多,其次是高三的,就连高一的学生也有跃跃欲试者。由于SAT在中国内地不设考点,所以许多学生都会去香港报名考试。由于近几年内地考生人数陡增,香港的三个考试点迅速趋于饱和,常常还会出现报不上名的现象。因此不少学生不得不到周边国家去考试(如韩国和新加坡等)。考生中有的是已经在国内参加了当年的高考,但是没有被排名靠前的国内一流高校录取的英语程度优秀的学生。这类学生更加关注美国大学的国际化教育水平,选读美国排名靠前的学校对他们来说很重要。奖学金也是他们考虑的因素,若能够用足够高的SAT成绩去申请奖学金,就能为留学美国省下一笔不小的开销。
  
  五、几点思考
  SAT在美国这样一个教育管理主要为地方责任制的联邦制国家里,在二战以后迅速发展成为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覆盖全国的、影响大多数高中和大学继而影响无数美国青年和他们的家庭的教育考试制度,为美国教育发展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但不是完美的解决方案。美国各大学本来没有统一的招生录取考试标准,但因为教育民主化和提高效率的需要,SAT从最初的只是用于有限目的和范围的测试发展完善成了今天的相当于全美统一高考的教育考试制度。主导并推动这一发展过程的主要是市场的力量。ETS(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作为SAT的具体管理者是一个民间的非营利机构,1946年ETS成立以后,1959年又出现了ACT(American College Tes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这样一个机构,提供的服务与ETS相同。ACT的成绩也是被美国大学普遍认可的,它是SAT的有力竞争者。
  SAT作为一个标准化的考试,为美国大学的招生提供了一个便捷的评判标准,使得任何地方的大学都可以凭借统一标准的SAT成绩录取任何地方的考生,提高了录取效率,扩大了生源范围。而对考生而言,如果没有统一的考试,他们申请多少个学校就要考多少次试。(如日本就是这样,考生要去自己所报考的大学应试,报名的学校越多,考试奔波就越多。)统一的考试促进了大学之间的竞争,也为外界提供了一个把大学按生源情况分类的客观标准。
  SAT的哈佛创始人的初衷是想通过这样的公平的考试制度进一步推动教育民主化,为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群体提供改变其社会处境的机会,但实际结果在很多时候事与愿违。例如,加利福尼亚州在1996年通过立法禁止在大学录取标准上考虑任何与种族、民族和性别相关的因素。随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98年录取的新生中,黑人、西班牙裔和美国印地安种族的学生所占比例从1997年的23.1%下降到1998年的10.4%。在洛杉矶分校,该比例从19.8%下降到12.7%。另外有不少研究报告指出,白人家庭的孩子在SAT考试中的成绩总是好于非白人家庭的孩子,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孩子的考试成绩普遍好于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孩子,这说明SAT并不是一个实现公平与合理的最佳理想途径。SAT所要追求的目标是教育民主和遴选英才,但二者之间很难并重,似乎常常顾此失彼。
  对SAT原理上缺陷的争论在美国一直存在。从一开始,SAT的发明者布里海姆就反对将他的这种测试方法用于决定大学录取新生的决策。一些批评家,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校长、认知心理学家、测试专家理查德·阿肯逊,也有同样的反对意见。他研究认为:“美国人过分强调能力测试,正在危害我们的教育制度”。学习能力测试无法帮助老师和家长找出孩子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与各州强调的标准的一致和成绩的可解释性也没有关系。他建议加利福尼亚大学在招生过程中不再使用SAT成绩。
  面对各方的批评,ETS不断改进完善SAT,并做出了许多努力。例如,ETS在《2000年考试计划》中对SAT进行改革,不再以单纯选择题形式让学生机械地选择答案,加入新型的富有挑战性的语文阅读题和开放式数学题,使学生在答题时能发挥创造性。ETS不断地改进测试内容和方法,但批评之声依然不绝于耳。
  在对SAT的批评此起彼伏的同时,还不时传来一些大学不再硬性规定考生出具SAT成绩的消息。但在今天,美国教育界把SAT成绩用于评判高中教育水平和大学生源质量状况的客观标准,仍然是一种主流倾向。
  国内近几年兴起的SAT培训热势头很旺,但毕竟时间还短,要精确判断其长期走势为时稍早。托福考试培训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了一种“产业”。SAT培训能发展成什么规模,值得进一步观察研究。但有一点似乎很清楚,托福培训的大规模发展是在随着托福考试的客观需求增加,考点设在中国和考点增加有直接的关系。由于目前SAT考试暂不能在国内设考点,估计参加培训的人数会在最初几年经过迅速增长以后将会相对稳定。
  SAT作为美国的“高考”,我们不可以简单地将其作用与中国的高考划等号。美国的大学在考察新生录取条件时,虽然重视SAT成绩,但也会参考GPA(grades points average),也就是高中各科成绩的平均分值。除上述两方面的考量以外,还要看其他方面,其中较为重要的是表明个人兴趣与志向以及为何选择该大学的一篇文章,高中老师的推荐信,参加志愿或社区公益工作的记录,以及表明个人天赋才能和特长的有关材料。这种对考生进行纵深全面考量的做法,其优点是可以借鉴的。
  随着SAT的日渐升温,SAT能否对国内大学招生产生影响,对高中生在校的学习状况产生影响,乃至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什么可能的影响,都值得有关部门和专家给予高度关注。
  参考资料
  1 New Reform of American Scholastic Aptitude Test.比较教育研究.2004(10).http://scholar.ilib.cn
  2 History of theSAT:A Timeline.http://www.org/wgbh/pages/frontline/shows/sats/where/timeline.html
  3 James B.Conant’S Bio.http://www.nndb.com/people/232/000086971
  4 The 1926 Scholastic Test(the first SAT).http://www.pbs.org/wgbh/pages/frontline/shows/sats/where/1926.html
  5 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发展演变.昱新视点信息网,2007-08-23
  6 Ida Lawrence et al: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the SAT 1926~2001,College Board Research Report No.2002-7
  7 Matt Pacenza:Flawed From The Start:The History of the SAT.http://jounalism.nvu.edu/pubzone/race_class/edu-matt3.htm
  8 Matt Pacenza:Whiter and Wealthier:HOW the SAT and the End of Affirmative Action Threaten Campus Diversity.http://journalism.nyu/pubzone/race class/edu—.htm
  9 http://www.collegeboard.com Various information
  10 ETS official website
  
  (作者单位: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教育处)
  责任编辑 石 炯
其他文献
插图/茶茶  在江苏淮安的地方性网站“淮水安澜”上,有一个由该市纪委管理的版块—“阳光纪检”。这个24小时不停休的“网上纪检委”,犹如一条鲶鱼,搅动了淮安的官场,成为当地最为活跃的“网络问政”平台。  开通22个月以来,淮安“阳光纪检”的点击率已超过1亿次,日均浏览量高达15万人次。因遭网民举报,先后有67名各级党员干部受到党纪政纪处分、7人被移送司法机关、164人次遭到被停免职、通报批评等问责处
“一辈子存不到200万,同学都是千万富翁”,很难想象这样的价值观,竟出自一位落马大学校长之口。对此,中国教育报记者杨国营认为,“金钱第一”是唯利是图的商人所看重,大学作为守望社会良知的堡垒,如果把升官发财作为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其恶劣的示范效应可想而知。  一位优秀校长,一个有追求的教育家,不会被浮华的物质遮蔽双眼,他们真正看重的,是教育理想的实现。陶行知说,“人生为一大事来”。如果这件“大事”是
“教育是培养完整的人。”这句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谛,也把教育的“人文性”这样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什么是人文性?从感性层次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宽容,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从理性的层次上讲,是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也即在思想,品格上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毋须置言,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重任,尤其
【教材分析】  《我是一张纸》是《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绿色小卫士”的第三课。教材安排“你找到我了吗”“我从哪里来”“我的苦与乐”三个话题,并提供了两个副版绘本,旨在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触手可及的资源出发,感受“纸”是无处不在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深入了解纸张的来源、制作工艺和过程,感受纸的来之不易,初步树立珍惜纸张的意识。第三课分为两课时,其中“你找到我了吗”“我从哪里来”以及副版绘
不再是天险珠峰,也不再是大IP故宫,这一次,导演萧寒将镜头对准了普通人。2018年的最后一个月,他的最新纪录片作品《一百年很长吗》进入电影院线。  他是第一个在电影院线收获纪录片的可观票房的导演,他的存在与发力,意味着纪录片电影的春天要来了吗?  萧寒否定。  即使有《喜马拉雅天梯》和《我在故宫修文物》珠玉在前,萧寒的团队也已经是国内最为知名的纪录片团队之一,但这一次,他所体味到的仍旧是纪录片电影
科技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据澳大利亚新闻网(news.com.au)2014年8月11日报道,英国的一项调查发现,家长们已经意识到在课堂上运用科技的好处,但是很多家长使用电子产品的技能不够熟练。  据调查,41%的家长承认并不十分了解如何在课堂上运用电子产品,但69%的家长认为科技在课堂中的运用使孩子有所进步。英国教育技术协会前任副主席德鲁·布迪说:“尽管家长们还不太熟悉科技在课堂中的运用方式,但科
  
《新政治家》11月11日  “脱欧公投”是英国历史上第三次全民公投,英国国会保守党议员鲍里斯·约翰逊称6月23日这天为“独立日”,一个崭新的国家—Brexitannia诞生。然而,旧国家的一些机构比如议会、英格兰银行、财政部和最高法院要与新的国家共存,显然会带来很多麻烦。如果卡梅伦没有辞职,他很有可能会是这场革命的第一个受害者。然而现在的首相特蕾莎·梅不情愿的举动很有可能被脱欧和留欧两派人指责。她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是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党和政府向学校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  价值引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与核心。
谈起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人们一致认同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揭露了德国法西斯侵略战争给苏联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表达了人民对和平的热爱和珍惜。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就是将这一篇小说编入了“和平的祈祷”专题中的“遭遇战争”板块中。其实深入解读文本,你会发现这篇小说的主题绝非如此简单。  1918年苏联进入了国内战争时期,为了巩固新生政权,苏维埃政府实行了余粮征集制,农民被迫将自己的粮食无偿地供给政府,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