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没有用的》这样的书名确实有点让人不解。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能承认教育是没有用的吗?如果教育是没有用的,那要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干什么?带着对书名的疑问,更多的是对书中内容的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书。
当读完第一章“教育之困”后,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厌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癌症。”我想这句话一点也不为过,它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的教育现状。我们每个老师无论是教一个班,还是更多的班级,学生中有多少孩子不爱学习、厌学,相反又有多少孩子喜欢学习、发自内心地学习?太少了!相反,一个班中有超过半数的孩子是被家长逼着学习,感到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当孩子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时,无论什么样的教育都是没有用的。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不愿意学习,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林格教授指出:“事实上,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一味强调教育的无所不能,把知识当做教学的目的,而忽略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其直接后果就是控制甚至毁坏了孩子的想象力。对教育来说,这应当算是一种人文灾害,这绝非耸人听闻。教育是一把好刀,会用的人进行优质教育;不会用的人把它变成控制人的兇器。”林格教授一针见血,这样的教育不但没有用,反而是害人的。
第二章“回归教育的纯真”给我们明确的答案。“回归教育的纯真”就是要教师做真正的教育,即“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教育的本质是心灵感应,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与孩子心灵相通,都能走进他们的心灵,让孩子敞开心灵,会让教育变得容易很多。
“柔弱甚至示弱是一种根本性的教育素养,堪称教育的第一素质。我们很多家长和老师,唯恐在孩子面前不能立威,习惯于高高在上,无所不知,面对孩子犯下的错误往往疾言厉色,仿佛全天下的真理都掌握在手。”读到这里时我不禁对照自己,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做的,林格教授说:柔和的气息有时比风暴更有力量,我们的声音柔和了,就更容易渗透到辽远的空间;我们的目光柔和了,就更轻灵地卷起心扉的窗纱;我们的面庞柔和了,就更能流畅地传达温暖的诚意;我们的身体柔和了,就能更准确地表明人与人平等的信念。
“注重心情的教育,才是美好的教育,才是回归心灵深处的教育。”“看孩子不顺眼,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林格教授的话句句沁人心脾,让我更加深入反思我们的教育。
当读完第一章“教育之困”后,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厌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癌症。”我想这句话一点也不为过,它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的教育现状。我们每个老师无论是教一个班,还是更多的班级,学生中有多少孩子不爱学习、厌学,相反又有多少孩子喜欢学习、发自内心地学习?太少了!相反,一个班中有超过半数的孩子是被家长逼着学习,感到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当孩子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时,无论什么样的教育都是没有用的。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不愿意学习,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林格教授指出:“事实上,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一味强调教育的无所不能,把知识当做教学的目的,而忽略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其直接后果就是控制甚至毁坏了孩子的想象力。对教育来说,这应当算是一种人文灾害,这绝非耸人听闻。教育是一把好刀,会用的人进行优质教育;不会用的人把它变成控制人的兇器。”林格教授一针见血,这样的教育不但没有用,反而是害人的。
第二章“回归教育的纯真”给我们明确的答案。“回归教育的纯真”就是要教师做真正的教育,即“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教育的本质是心灵感应,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与孩子心灵相通,都能走进他们的心灵,让孩子敞开心灵,会让教育变得容易很多。
“柔弱甚至示弱是一种根本性的教育素养,堪称教育的第一素质。我们很多家长和老师,唯恐在孩子面前不能立威,习惯于高高在上,无所不知,面对孩子犯下的错误往往疾言厉色,仿佛全天下的真理都掌握在手。”读到这里时我不禁对照自己,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做的,林格教授说:柔和的气息有时比风暴更有力量,我们的声音柔和了,就更容易渗透到辽远的空间;我们的目光柔和了,就更轻灵地卷起心扉的窗纱;我们的面庞柔和了,就更能流畅地传达温暖的诚意;我们的身体柔和了,就能更准确地表明人与人平等的信念。
“注重心情的教育,才是美好的教育,才是回归心灵深处的教育。”“看孩子不顺眼,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林格教授的话句句沁人心脾,让我更加深入反思我们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