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那一抹“中国绿”,惊艳了全世界

来源 :时代邮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astl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12月5日,肯尼亚,内罗毕。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如期召开。在众多与会嘉宾中,来自中国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的代表陈彦娴、刘海莹、于士涛颇受追捧——以三人为代表的三代塞罕坝人55年创造的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令世界惊叹,塞罕坝那一抹位于世界东方的“中国绿”惊艳了全世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塞罕坝,为世界环境建设贡献了中国力量,展示了中国精神,提供了中国样本;塞罕坝在人类生态文明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55年,塞罕坝从人迹罕至的荒原变成了112万亩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55年,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懈努力、接续奋斗,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绿色奇迹;55年,从“沙地变林海,让荒原成绿洲”,塞罕坝人用信念和意志,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纵观人类与自然发展的历史,二者从来都是唇齿相依,共损共荣。塞罕坝林场55年的发展历程,不仅还上了前人“破坏”所欠下的生态旧账,为后人留下了百万亩绿荫,还为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英雄“尚海林”,理想高于天


  在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下属的千层板林场马蹄坑营林区,有一片松林被命名为“王尚海纪念林”。
  这里长眠着一位老人,他就是塞罕坝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犹如一颗深埋的种子,王尚海让塞罕坝精神有了“根”。
  塞罕坝在历史上水草丰美、森林茂密,是清朝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末年为弥补国库亏空,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开围放垦,再加上日寇掠夺、山火不断,到新中国成立时,这里的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变成了风沙蔽日的茫茫荒原。
  上世纪60年代初,正是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但国家仍然下定决心,在塞罕坝建设一座大型国有林场,恢复植被,阻断风沙。
  “1962年,40岁的王尚海是承德专署农业局长。组织决定派他担任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二话没说,举家上坝。”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党委书记刘海莹深情回忆道,“建场头两年,由于造林成活率低,加上生活艰苦,人们情绪一度很低落。王尚海穿上老皮袄,骑上黑鬃马,带着技术人员跑遍了塞罕坝的山山岭岭。1964年春季,王尚海和技术人员选定了离总场只有5公里多的马蹄坑进行‘大会战’。‘大会战’所植落叶松平均成活率达到96%以上。这是国内首次用机械栽植针叶树获得成功,笼罩在塞罕坝上的愁云被驱散了。”
  陈彦娴老人是第一代塞罕坝林场务林人,她是“六女上壩”的发起者,更是塞罕坝由荒漠变林海的建设者和见证者。
  塞罕坝林场获得“地球卫士奖”,陈彦娴老人感到格外高兴和激动:“我首先想到的是我们当年造林时热火朝天的景象,我感到无比光荣与骄傲!”
  1964年,19岁的陈彦娴在承德二中上高三。快要毕业的时候,她们宿舍的6个好姐妹在一起谈理想,商量着如何为祖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她们听说塞罕坝正在开展大规模机械化造林,就给刘文仕场长写了一封信。不到一个月,她们就收到了林场的回信,林场欢迎她们去工作。就这样,她们放弃了高考,选择了塞罕坝。1964年8月23日,她们向着塞罕坝出发了,从此迈出了实现梦想的第一步!
  在塞罕坝,她们吃的是黑莜面窝头、土豆和咸菜,住的是仓库、马棚、窝棚、泥草房。一到冬天,嗷嗷叫的白毛风,吹到人身上刺骨地疼,最冷的时候是零下40多摄氏度,人们的脸上、鼻子、耳朵、手和脚上都长了冻疮。
  “那时候的人们思想很单纯,没有想什么苦啊累啊的,只是想怎么把党交给的工作干好。”陈彦娴对记者说,“现在塞罕坝长了那么大一片林子,又获得联合国大奖。我觉得一切都值了。”

  王尚海、陈彦娴是第一代塞罕坝务林人的代表。1962年9月开进坝上的369名创业者,平均年龄不到24岁。
  “六女上坝,留下传奇故事;夫妻护林,将子女寄养;场长冻伤双足;书记魂归坝乡……苍天应有泪,英雄自无悔。万难不屈服,百折不彷徨。韶华凝热血,信念铸诗行。”这是当年第一代塞罕坝务林人的真实工作生活写照。扎根大山中,理想高于天。忠于使命,勇于担当的创业者们,用青春和汗水乃至生命,写下了这百万亩绿色诗篇。

风雪“望海楼”,信念筑奇迹

  塞罕坝林场最高的地方,叫大光顶子山,山上有一座叫“望海楼”的瞭望哨。望海楼是一个四层L型建筑,四层上面是瞭望台。楼体上竖着三个大字“望海楼”,横着还有两行字:“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望海楼上住着一对夫妇,他们是刘军和齐淑艳。望海楼是守护森林的“眼睛”,是百万亩林海的精神地标,是忠诚、责任和坚守的代名词,是塞罕坝人的骄傲。刘军、齐淑艳夫妇守望望海楼已经11个年头了,他们11年如一日,瞭望、报告,瞭望、报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这已经是第四代望海楼了。刘军的父亲叫刘海云,是上世纪60年代末的瞭望员,当时他们住的是马架子,木杆拍上土,草苫子盖在上面,再用铁丝固定好,就成了瞭望房舍,那是第一代望海楼。后来,第二代望海楼垒成了砖房。2006年刘军上来做瞭望员时,住的已经是第三代望海楼了,三层小楼房,条件还是很艰苦。
  冬天大雪封山,望海楼与世隔绝,有时几个月见不到一个人,寂寞难耐时,刘军和妻子就对着林子喊几声;没有水喝了,就化些冰雪;想儿子了,就去林子里看看那些树……
  望海楼,塞罕坝的精神地标,她见证的不仅是三代务林人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还见证了一次次灾难后三代务林人百折不挠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
  恶劣的生存环境,是创业者要攻克的第一道难关。塞罕坝冬季漫长,年均积雪长达7个月,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3.3摄氏度,加上偏远闭塞、物资匮乏,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但是,塞罕坝人要经受的考验并不只这些。1977年10月28日,塞罕坝遭遇了一次罕见的雨凇灾害,一夜之间,57万亩树木被厚厚的冰凌包裹,20万亩树木全部被毁,树枝的断裂声撕心裂肺,十几年心血换来的劳动成果损失惨重。1980年夏天,塞罕坝又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12万亩树木旱死。
  使命在肩,百折不挠!面对一次次灾难,塞罕坝人没有灰心,他们含着眼泪清理了死树枯枝,栽上新的树苗,从头再来!就这样,他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经受了一次又一次考验,接续奋斗55年,终于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使得在自然状态下,至少需要上百年才能修复的塞罕坝生态重现盎然生机。

植绿“青石板”,今朝更好看


  在石质荒山上种树,被塞罕坝人称之为攻坚造林,在这些地方种树就好比是在青石板上种树,成本很高,每棵树成本在1200元左右,而国家补贴只有500元,看上去完全是“赔本”的买卖。
  但塞罕坝人算的不是经济账,他们算的是生态账。“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哪能只想着眼前的值不值呢!石质荒山造林完成后,塞罕坝将实现森林覆盖率86%的饱和值,绿色将遍布塞罕坝的每一个角落。”刘海莹说。
  “现在我们的目标是把近9萬亩石质荒山全部绿化。”刘海莹说,“目前已经完成7.5万亩,剩下的1.4万亩,要在2018年全部绿化。”
  如今,塞罕坝的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是全国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8倍。这里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能产生上百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每年释放的氧气可以供200万人呼吸一年。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美丽高岭上的这片绿色,正在燕赵大地蔓延开来。近年来,河北省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全省每年完成造林绿化面积都在500万亩以上,造林数量、质量均居全国前列。目前,全省有林地面积比建国初期增长了10多倍,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已经实现了土地沙化逆转。
  绿色塞罕坝,红色赤子心。三代塞罕坝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用青春、汗水甚至生命,在美丽高岭上筑起了一座不朽的绿色丰碑!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说,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证明,退化的环境是可以被修复的,修复生态是一项有意义的投资。全球环境治理中,中国已成为最为重要的领导力量之一。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深绿,浅绿,墨绿,嫩绿,油绿……塞罕坝的绿,诗意盎然,灵动飘逸,让人遐思无限;塞罕坝的绿,生机勃发,活力四射,浸润中华大地;塞罕坝的绿,坚韧不拔,充满奇迹,惊艳了世界舞台!
其他文献
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现在一般的说法基本上肯定瞿秋白作为共产党早期创始人之一的贡献,对于他所犯的错误,比较温和的叙述是“在一段时间内,瞿秋白犯过‘左’倾盲动错误,但他很快就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尉健行著:《在中共中央纪念瞿秋白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一九九九年一月二十九日)。瞿秋白年轻时曾以《晨报》记者的身份采访俄国(一九二○—— 一九二二),写作了大量介绍俄国十月
国人赏月,一般首推中秋为盛。其实秋月见寒,非是极佳的看季。不冷不热的月亮在农历的七月,而本月恰恰是农闲的时候。一年之中,乡间辛苦的月份已经过去,黄金的收获季节翘首在望,人立在中间一个青青绿绿的时间段上,心境悠闲,宁静致远。  月亮圆在十五,十五作为观赏又不好,那一轮月亮来得太早,天未黑,月亮已经贴在天空,嫩时像一颗未成熟的银白杏,要等天暗,等黄等熟。那个等字,不管含在口中,还是吐出嘴来,都一样让人
高三,对行走在独立人生边上的学生来说,意义非常;如何未雨绸缪,正确阐释高三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意义,做好高三学生的心理导引,殊为重要。    特殊之一:人生重要转折点之一    高考是人生付出代价最少而最有成效的转折点之一。有人会说,高考成功并不代表着人生的成功,但有你未找到另一条成功之途之前,高考的成功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目前走在教育之途中的你的最大的成功。    特殊之二: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摘要: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正确的世界观、健康的心理往往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品格和爱美的情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这是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做的工作。  关键词:语文教学;世界观;健康;发展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当前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教育工作者
给孩子写作似乎是没有章法可循的——经典童书里最令我惊叹不已的,是作者们各自不同的、不竭的想象力。即使我已长大,它们也使我能用颗童心看待社会、自然与人事。因此我想——既然如此,那么想象这种事儿,我也应该能够做到吧。  是的,有一颗永葆天真的童心,这是很可快活的。如果再加上宽厚的爱,大量的阅读,长久的埋头习作,捕捉转瞬即逝的灵感的耐心和勇气,就什么好玩的文字都写得出来——世界是多么容易满足我们的好奇心
中国越来越多的国际问题学者认为,美国对华政策正在经历从接触与融合到遏制战略的转变,而且这种转变已经不可逆转。这将对中国崛起构成前所未有的挑战。  他们认为,美国对华贸易战只是华盛顿遏制中国战略的开始,今后中美之间或将发生烈度更高的冲突。中国通过努力防止那些冲突发生的难度非常高。  我们认同国际关系学界的这一集体判断,并且主张中国社会应当早些针对这一重大变化开展物质和思想准备。中国外交部门仍有必要尽
村上春树不仅是著名的小说家,更是一个很好的生活家,他将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又饶有情致,他很多好的生活习惯,值得我们学习。  1、早睡早起  村上春树早晨4点起床,晚上9点钟就寝。  他在接受《大方》杂志采访时说:“写长篇小说时,我基本都是凌晨4点左右起床,从来不用闹钟,泡咖啡,吃点心,就立即开始工作。重点是,要马上进入工作,不能拖拖拉拉。”  2、坚持跑步  33岁时,村上春树开始跑步,写作五
他是一位严肃的知识分子,曾是北大知名教授。他致力于向更多人普及经济学常识与逻辑,他的音频付费栏目订阅人数突破了20万人次,总营业收入突破4000万元。他却因此受到舆论压力,而后选择辞职。转身后的他,重新定义互联网时代的经济学教学方式,以践行他对教学、科研的思考。参加《奇葩说》更是让他迅速成为年轻人喜欢谈论的明星教授。他希望让普通大众也能学懂经济学,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他就是越来越被大众知道并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辅导;适应不良  一、案例背景  高××,男,15岁,七年级学生,温州乐清人,现住温州市区。家庭情况较为特殊,母亲怀他时已犯罪,孩子出生后入狱,至今未出狱。从小到大,他一直跟随外婆生活。去年,外婆年迈去世,他无人照管。有关政府部门打听到孩子父亲的下落,通过亲子鉴定,确定了孩子的亲生父亲,但父亲有自己的家室,工作要求在世界各地奔波,非常繁忙,就把孩子交托给奶奶照料。奶奶年老,身
[关键词〕同性恋;同性依恋;认知行为疗法  一、基本情况  王茹(化名)是高二的一名女生,短发,一身运动装,独自来到咨询室。她很拘谨,头一直低着,声音特别小,几乎无法听见她在说什么。从她的脸色和情绪上,我感觉到她内心积压了很久的负面力量,而且很痛苦。我给她倒了一杯水,与她聊了聊学校近期的活动和她们班级里的一些趣事,尽量让她先放松心情。对于这样一位来访者,我必须给予她足够的安全和无条件的悦纳,并从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