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韵足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_z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折扇是古往今来都在运用的一种散热工具,它流传于文人雅士之间,见证了许多名流千古的风流人物著名事迹。它的起源却不知从何说起,但是能十分肯定的是它的发展历程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折扇,扇骨的制作可以说是简易的,可是上面的图纸有些却不是那么容易随便的。
  关键词:苏扇起源 发展 材料制作 名人字画
  苏扇是苏州折扇、檀香扇、绢宫扇,纸团扇的总称。它经历史悠久、制作精巧著称。折扇由收则折叠而得名,又因用时需撒开,故又称“撒扇”。扇骨以竹片为主,扇面大多用宣纸裱成。苏州的折扇生产始于南宋,元、明两代名家辈出,制作愈见精良。折扇表现出了中华柔情氲氤的诗画美境。
  一、 折扇的起源
  “扇子”作为一种人们日常生活用品随处可见。当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扇空调的出现,扇子的用武之地是越来越少,屈指可数。但在劳动力生产力低下的古代,扇子却有着极大地作用,除了可以给人们在炎炎夏日送去清凉,对于文人雅士来说,更是一种表达身份地位,文化财富的象征。
  扇文化可以说是历史悠久了,众所周知,汉字中有很多字是象形字,单从“扇”这个字的造字结构来看,我们不难猜出,最早的扇子应该是用羽毛制作而成的。扇子最早出现在殷代,据文字记载:“羽扇起自殷高宗”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起初扇子的作用也不是扇风纳凉用的,而是作为一种礼器,在帝王外出时,用于遮挡风沙,一直到了西汉以后,扇子才开始作为一种生活用品被人们使用。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种说法,关于扇子起源的说法众说纷纭,在此我们也就不深究了,但关于历史上最著名的扇子当属诸葛亮的羽扇。在一开一合中,将所有的谋略开合得自如而潇洒,运筹帷幄在轻摇羽扇之间。“无风辄动,动时有风。一寸一寸,叠进了,才子飘逸,佳人相思,满江春水,以及谋士玄机,隐者风流。”古典的折扇,给予了中国古代男人十分儒雅的东方绅士风度。收拢了江南水乡的梅花芳香、胜唐的锦绣河山天地乾坤、大宋的亭台楼阁深宫大院、明清的花鸟鱼虫。摇臆出千年不变的景象,万古不改的风雅。
  在扇文化中,苏扇又可以说是其中闪耀夺目的一颗珍珠。苏扇,它包括绢宫扇、折叠扇、檀香扇等,制作风雅娟秀,世称"雅扇"。折叠扇,又名"聚头扇",南方习称"折扇"。由于苏州自古就被称为东吴之地,故它还有一个别称,吴扇。这类折扇在扇骨造型的艺术方面上具有很极强的艺术色彩,选材颇为丰富多彩,而且在扇头的造型上面更是有100种之多。其中最主要的几种就是圆头、方头、尖头、竹节头等。扇工还运用磨、漆、嵌等技艺,可以说是千变万化,极尽巧思。
  绢宫扇,古代称之为"纨扇",又名"团扇"。苏州绢宫扇的出现,在历史上可以追溯到宋代了,它的主要材料有竹、木、牙、角、铁丝、丝绸,并精雕细琢而成,扇的形状有圆形、六角形、长方形、腰圆形等多种形状。苏州绢宫扇纤丽秀雅,其绢面或书画、或刺绣,别出心裁;其扇柄或雕镂、或彩绘,各尽其巧;其质料或素竹、或湘妃竹、或象牙、或玳瑁,雅而不俗。纸团扇在苏州也有一定的历史。它仅以竹和纸为原料,扇面可印广告和宣传画,具有轻便灵巧、价格低廉之优点。然而由于不能折叠起来保存,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纸团扇的产销量不多。其中的扇面大多都是以绢为主要的形式,在这上面绘画了山水人物花鸟等具有传统气息的国画,还的扇面还会选择将历代文人骚客的名句书写在这上面,这其中不仅具有了古色古香的雅韵,还有着色彩鲜明明快的特点。产品除内销外,还远销日本、东南亚、欧美等,是苏州檀香扇厂的一个系列产品。
  二、折扇的发展
  在考古发现中,最早的扇子出现在战国时期。是在湖北省江陵马山砖厂楚墓出土的一把用竹子编制的扇子,扇柄在扇子的一侧,造型类似于现代的菜刀,同时也像一扇单面开的扇门。这种单扇门在古代被称作为“户”,扇子当仪仗使用时左右开合也像门户,“扇”字之所以从羽从户,在这里也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明时期,制作扇子的作坊随处可见,大大小小,遍布街市,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杭扇、吴扇、川扇、歙扇、青阳扇、溧阳扇、武陵夹纱扇、金陵柳氏扇等。扇骨、扇面制作精良,各有名家;扇面书画广泛流行,深受文人墨客喜爱;同时还衍生出了扇袋、扇坠、扇盒等一系列附属扇子的工艺品。
  其实,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团扇,因为其制作材料是绢,故又被称之为罗扇或者纨扇。团扇的形状像一轮圆圆的月亮,在中国,人们相信这可以表达合合美美,团团圆圆的意思,故又称为合欢扇。西汉成帝在位时,班婕妤因赵飞燕入宫而失宠,故作诗云:“新制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圆如明月。”唐代王建《调笑令》中也曾写过:“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于是,扇子也就有了并面、便面、障面等雅称。团扇大都为“圆如满月”的样式,但其中也不乏“方不应矩,圆不中规”的方圆形、腰圆形、梅花形、葵花形等多种样式。团扇的出现打破了羽扇的单调格局,使扇形更加丰富了。
  在古代团扇并不仅限女性使用,男性也多用团扇,在唐代永泰公主墓和李凤墓的壁画上就都绘有用团扇的男人。但是等到折扇传入并流行以后,男人在正式场合都使用折扇,团扇因为娇柔秀气就变成女性的专用物了。
  扇面虽小,但在惜才爱才的古代,这无疑是给书画家们开辟了一块题诗作画,展示才情的小天地。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三国时,汉恒帝曾赐曹操一柄“九华扇”,十分名贵,其子曹子建特为此写了一篇《九华扇赋》。曹操十分爱惜此扇,便请杨修为他画扇,不料杨修不小心将一滴墨掉到了扇上,他急中生智,将扇上的墨点画成一只欲飞的苍蝇,曹操看后竟误以为真,忙用手去拍打。从此,“误点成蝇”的典故流传至今。这也是关于在扇上作画的最早记载。
  在这之后,在扇上题字作画便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晋书·王羲之传》中一则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佳话已是家喻户晓。除了王羲之外,还有范晔、顾宝之等文人都曾在扇面上题诗作画,这也极大地提高了扇子的文化品位。最迟到唐代,绘画作书的团扇已经风行一时,新疆阿斯塔那的一座唐墓出土的一把木柄绢质团扇,扇面上就绘有花鸟。足以看出当时扇文化的影响范围有多么的宽广。唐代著名画家周昉的代表作《簪花仕女图》中,画有一位手执绘有牡丹花的团扇。在团扇上绘画作书到宋代达到顶峰,至今仍有不少宋代的绢本团扇扇面被保存下来。   据传,折扇是11世纪从日本经高丽传入我国的。北宋邓椿在一部关于中国画史的著作中提到,当时北方有一种高丽扇,用鸦青纸做成,可以折叠,上面还绘有图画。这里所说的高丽扇,实际上是从日本传过去的日本扇。折扇在日本被称作蝙蝠扇,传入中国后由于其轻巧,方便携带很快就被中国人接受,并根据其形状称之为折叠扇、聚头扇或撒扇。江苏武进一座南宋墓中出土了一件黑漆奁,上面画着一个手持折扇的仕女,扇子有五档扇骨,白色的扇面上还绘有花鸟。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说,当时都城临安已设有专门卖扇子的“周家折叠扇铺”,说明早在宋代折扇已经能够自制自销了。不过宋元间使用折扇的人还不多,所以,明代陈霆在《雨山墨谈》中说:“元初东南使有持聚头扇者,人皆讥笑之,我朝永乐初始有持者。”折扇携带方便,出入可以藏在袖中,故有“怀袖雅物”之称。
  到了明代的时候折扇开始广泛流行,据说这是因为明成祖朱棣的功劳,在他的大力提倡之下,折扇开始流行,另外,近年来还在明代藩王的墓室里见到过出土的折扇。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一把朱瞻基-明代第五个皇帝所画的折扇,共有15根扇骨,扇骨外露的部分全以湘妃竹皮包镶,扇面为纸本设色人物画,一面是柳阴赏花图,一面是松下读书图,落款为“宣德三年春日武英殿御笔”。
  清代对于折扇来说,可以说是黄金发展时期,它的作用不仅是一种用以生风取凉的工具,而且成了一种艺术品,一种身份、地位、品位的象征,一种社会角色的道具。不仅男性使用折扇,还出现了专供女性使用的秋扇。从文人书画扇这一主流中又分化出黑纸扇、香木扇和各种工艺扇。折扇还流传到欧洲,成为西方贵妇们喜爱的把玩之物。
  三、材料制作
  苏扇的折扇十分讲究扇骨的材料,最出名的是竹制的扇骨。其中有一种称为水磨骨竹折扇的,更称上品。其竹骨的制作除要经过煮、晒、烤、刮、拖、倒、磨等工艺流程外,还需要用浸湿的木贼草磨光晾干,之后再用榆树叶打磨、提光,最后上白蜡,这样制作出的成品竹皮外表滋润光鲜,质地匀细细腻,色黄晶莹,带有浓厚的自然之美,经久不变。而苏扇中的“髹漆”工艺,则是由人工用漆给扇骨髹漆上所需要的各种颜色和图案。其图案多为珊瑚、菠萝、金面、槟榔等,较流行的著名品种之一为“金星髹漆”,以深色为底,缀以雨雪状金屑,乍一看好像漫天的繁星,光彩夺目,却又不失自然风韵,质朴浑厚之感。
  阊门桃花坞一带,历来是苏州折扇作场集中之地。今天,全国扇子行业重点单位的苏州扇厂也坐落在桃花坞唐柏虎故居附近。生产的传统水磨骨竹折扇是轻工业部的优质产品,竹骨纸折扇获省轻工产品百花奖。檀香扇由折扇演化而来,扇骨用檀香木制成。
  下面就来细致介绍一下折扇具体的制作过程:制作工艺可以分为选竹、煮竹、造型、烤竹、水磨。上扇面几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都是极其精细的。比如选竹,就需要选用生长了三四年的夏天的竹子,且要选择向阳的南面,内行人选一种叫“冬瓜皮”的竹,说是做出的竹扇最好。第二步煮竹则是将挑选好的竹子砍下后锯成片,放在锅里煮,这么做的目的一来是防蛀,二来是为了美观。经过煮过的竹子质量相当的好,可以存放上百年的时间。煮过之后还需要经过太阳的暴晒,这样那些质地不好的竹子便会出现裂纹,从而选出优质的竹子。之后就是造型了,用造型刀将竹子执着成所需的零件。这也是一道考验功夫的工序,做出来的扇骨是否高雅别致,就在各个竹片线条的细微变化中。正所谓“增一分则臃,减一分则瘦”。烤竹:将做好造型的各种竹片放在炭火上烤,加热以后,使之弯曲定型。水磨:做扇骨最后工序,水磨是苏州制扇的绝活,先用草叶子细细打光,再用四川白蜡提光,再用刀反复刮光,这样做出来的扇骨光可鉴人。上扇面是制作的最后一步,好的扇骨配好的扇面。苏州的扇面多是素面,这样体现苏州折扇清雅的特色。再配以名人的字画,一把风雅脱俗的折扇便诞生了。
  香檀香扇,是从清末以檀香为骨的折扇演化发展而来的扇种,以檀香木制扇是我国首创,而苏州在全国又是是首创。它开始于本世纪20年代左右,初期开始时式样类同于一般折扇,后来便在大骨上雕镂钟鼎,及花鸟、园林、名胜风景,可供观赏或馈赠亲友。1954年成立苏州檀香扇厂后,制扇工艺日臻完美。制扇艺人们采用传统的烫花、画花、雕花、拉花“四花”工艺,生产出全拉扇或拉花绘画、拉花雕刻,甚至拉烫雕集全的檀香扇精品,造型优美古朴,玲珑雅致,清香扑鼻。更在1981年曾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银杯奖。我国出口的檀香扇中是苏州产品。2006年,苏扇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苏州檀香扇的发展,现在已有300多种规格和花色品种,制作工艺也有很大的创新,除檀香扇外还有象牙扇,并且已经将“微雕”、“浅刻”等艺术手法运用到制扇工艺上。在一把不足方寸的象牙小扇的扇面上,刻上1.4万字的<<唐诗三百首>>,在放大镜下欣赏,字字清晰,令人叹为观止
  檀香山是一种比较适合女性使用的扇子种类,由于材料非常稀少,所以产量很小,也正因为这样,檀香山在制作的时候,更加注意用料,整体趋向于小巧精致,轻便秀气。苏州的檀香扇样式变化多端,以"拉花"、"烫花"、"画花"等独特风格著称。烫花",又名"烙画"或"烫画",不作草稿,多用铁笔烙绘"西厢"、"红楼"等故事,棕褐色的图画烙在杏黄色的檀香木上,色调和谐、浑厚古雅。"画花"是用毛笔在绢制扇面上勾勒设色,画面题材广泛,色彩明快。苏州檀香扇极受海内外人士推崇。“拉花”就是手工在扇骨表面上镂空出精细的花纹。譬如手工拉出将近有一万五千多枚孔眼的“天女散花”,让人从视觉上来看,会觉得有一种玲珑剔透的美感。
  折扇的制作过程可以说是相当的繁杂,做工精细,蕴含了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每一把折扇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这也是苏州折扇可以深受人们喜爱的重要原因。
  四、苏州折扇
  苏州一直是个精致的城市,精致在它满城错落的江南私家园林里,精致在它温宛细腻的吴侬软语里,精致在它阡陌交叉的水道里,也精致在艺人们的手工里。在绢宫扇与折叠扇的扇面上作画、题诗,是苏州文人的一大爱好。   苏州自古就是一个出产文人雅士的地方,历史上出过很多名人,有状元有丞相买他们都有着渊博的学识和浓厚的文人气息,著名的“吴门画派”也是从这里产生的。在这些才子学士心目中,折扇绝对不仅仅是一件扇风用的工具,更是展示他们才情的好地方,是一件流动着的艺术品。折扇之所以受到这些文人的喜爱,是因为它的小巧精致,手持一把折扇,放则撒开、收则折迭,开合把玩之间,自有一股儒雅的风度。在他嗯的赏玩下,折扇的作用被大大升华不仅可以题词作画自己使用,更加可以作为一种馈赠贺礼在生活中广为流传。小小的一把折扇,还可以作为身份,地位,权势的象征。因此,书画家每在扇上创作也必将格外用心和考究。明清以后,这种儒雅风气推广到了极致。
  一把由苏州制扇大师王健制成的苏扇力作——“水磨玉竹扇”完成了最后的装糊,送往上海。这把苏扇是以“太湖石”为扇面、上好玉竹为扇骨,由大师精心制作而成。这把“水磨玉竹扇”非常小巧精致,简单大方的线条搭配上单色水墨画,让真个扇子看起来那么的朴素、自然。但如果仔细地看,不难发现扇骨中间16支竹片叠加在一起都不足半厘米厚,轻薄至极。最外面两支竹片光滑如玉,让人忍不住的想要一触润泽,扇面则采用了较为珍贵的洒金宣纸。大师王健介绍说,“这把扇子为9寸18方,为南方人最青睐的小巧细腻型。”为了在世博上更好的展示最传统最本质的苏扇文化,他在制作“水磨玉竹扇”时,采用的是苏扇最古老的制作工艺。挑选上好的玉竹作扇骨当然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给它配上上好的扇面。这把“水磨玉竹扇”的扇面挑选的是由苏州美协画家姚永强大师所作的一幅《太湖石》水墨画,画面简单大气,清丽脱俗。据悉,这把苏扇将会被放置在世博园“亩中山水园”中的贵宾接待室里,用来迎接来园中参观的各国首脑和贵宾,供他们参观,欣赏。有人这样评价王健制作的苏扇称:品质精良,清新雅致,继承了传统苏扇的精髓,完美体现了苏扇特有的秀丽轻巧的个性。现在,王健的扇子已不仅仅是扇子,而是一种文化符号,是城市象征,也是手工制扇的精神。
  折扇不仅代表着我国的济济人才,还代表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我们可以细细品味。书画扇的产生,给实用的扇子注入了文人化的情愫,书画艺术家的情感,技艺,理念,胸臆,学养一泻于纸上。如果说,精美的扇子来自于精湛,高超的工艺制作,那么,书画家的挥洒又为扇子增添了美妙的极具个性的情趣,这是一种高尚的介入,是艺术化,而不是匠化,扇子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此。而苏州的折扇不仅具有折扇本身的魅力,更因为苏州这块人杰地灵的地方而赋予了它图特的韵味。正所谓扇骨如衣架,扇面衣裳,一排空衣架如同家具店,一堆衣裳如同甩卖车。只有将他们完美搭配才能充分体现各自完整的艺术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于建华.名家扇书扇画漫说[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2]汤哲明.国画之江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黄忠耿.中国扇画技法[M].南宁:广西美术社出版社,2008.
  [4]郭传火.扇面收藏与鉴赏[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蒋梦婕,女,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系设计艺术学专业在校学生。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方石声乐作品《土家女儿会》作为研究的实例,探究声乐作品的文化内涵与创作意蕴,以及演唱者对作品的艺术处理和演唱设计,反映作品流露的审美品位和文化底蕴,以及如何从音乐内容和音乐情感角度完美诠释声乐作品,从而构建声乐演唱与声乐作品的统一结合的完美意境。  关键词:声乐演唱 声乐作品 方石 《土家女儿会》  声乐作品的艺术内涵表达依靠演唱方式的选择,以及演唱技巧的综合运用,而声乐演唱的成功体现
期刊
与廖昌永有一面之缘,是在上海音乐学院85周年校庆上,他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不停奔走……著名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这是廖昌永的几个头衔。名人身份多样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当然其中不乏浪得虚名、沽名钓誉之徒,但是也有时刻不忘身份赋予的重任、全心全意贡献力量的人,廖昌永属后者。  多重身份让他获得全方位的视野,更多方面的思考。他的身份不止以上列举的四种,而一切身
期刊
摘要:本文以忻州八音为研究对象,阐述八音的基本情况,对八音乐队的组织,演奏形式、乐队及音乐特色进行探讨,以求对忻州八音较全面、客观的了解,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关键词:民间音乐 忻州 八音  古老的三晋大地上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在民间泛滥和流传着多种艺术形式。大约是古老的生活存储了足够多的情感需要表述,而语言的力度在记录这些复杂的情感时往往不够准确与生动,那些微妙的激情、夸张的幸
期刊
摘要:电影《迷墙》的产生源于平克.弗洛伊德乐队音乐专辑《迷墙》的成功,艾伦.派克被邀指导这部同名电影。电影《迷墙》的最大特色:“迷墙”的主题音乐,以动画的形式演绎抽象的主题,音乐成为电影的灵魂。  关键词:音乐 墙 动画  音乐专辑《迷墙》的主题  电影《迷墙》的产生源于平克.弗洛伊德乐队音乐专辑《迷墙》的成功,艾伦.派克被邀指导这部同名电影。平克.弗洛伊德乐队是英国艺术摇滚派中最有影响力的乐队,
期刊
早在半个世纪前,马丁·路德·金就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用不卑不亢的庄重语调发出了“我有一个梦想”的时代之音,这坚定的信念越过大洋彼岸,响遍了整个华夏大地,整整五十年过去了,炎黄子孙仍然沉浸在对梦想的不断追逐之中,只是越来越多的人在追逐的过程中累了、倦了、迷茫了,忘了自己来时的路,也忘了要去的方向,最终迷失在途中,被吞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然而,正在我们彷徨之际,中国梦就像北极星一样为我们指明了逐梦
期刊
音乐是历史上第一个与电影结合的听觉元素。它先于音效,先于有声台词,作为一种流动性的艺术形式,其高度的抽象性往往能将情感数倍放大,供情感的渲染,平添一份灵性。当听觉形像与画面的视觉形像相融合,电影呈现出的综合性美学让我们产生共鸣。在整个电影工业,我们拥有太多配乐大师,他们令配乐带有美妙的情绪性质,令画面与音乐在双向配合中,蕴含着另一种“潜台词”。  在这里,我们不谈那些为贴合影片而独创的电影配乐,而
期刊
摘要:传统音乐的调查,在我国古有“采风”、今有“田野工作”之说。随着历朝历代的更迭,不同时代赋予其不同的含义。近现代以来,伴随着西方民族学、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等不同学科的引入,“采风”一说逐渐被“田野工作”这一称谓所代替。但是,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研究目的,不同的研究目的决定了即使是在面对同样的文化事项的时候会选择不同的工作方法。本文试图从民族音乐学这一学科的田野工作入手,结合自己的田野工作经历,
期刊
摘要:对于课堂学习的效果来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对学习内容发生兴趣,才是重点。学生对音乐是否有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趣。只有激发并保持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寻得乐趣。1、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加入给学生适当“动”的教学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2、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要使教学产生趣味,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充分运用现有的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期刊
摘要:在我国的钢琴教育中,应该敢于尝试借鉴国外的教学方法,研究儿童钢琴启蒙教程,在音乐理论、弹奏技巧和乐感方面,引导我国儿童在钢琴学习中取得更多的进步,推动儿童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钢琴 音乐 启蒙教育  我国应该注重国际间的钢琴教学交流,经常组织音乐交流会,聘请国外的音乐专业人士来我国讲授,吸取国外的钢琴文化,改善我国的教学水平、演奏技巧、演奏风格,在讲授的同时我国也要把民族音乐展示给
期刊
每当夜幕降临,在他放下了手里的吉他、合上了正在读的四、五本书或者关掉了“你所能想象的最烂电视节目”,约翰尼?德普便开始向自己发问。他曾经做过很多不怎么样的工作,如今作为一个演员,他热爱这样的生活,这也让他得到丰厚的物质享受和金钱回报——买岛的钱、在家做录音棚的钱、甚至子子孙孙都用不完的钱。他问自己,还有什么事你想再做一遭的吗?不如找个地方坐下来随便写写东西怎么样?  今天,趁着在拍一部叫做《超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