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努力保持价格平稳运行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ni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中央仍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预计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全面协调较快健康发展的势头,使价格运行有良好的宏观环境,为价格的平稳运行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从目前来看,拉动价格上升和抑制价格上升的因素都客观存在。
  
  一、拉动价格上涨的因素
  
  (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主导价格总水平的平缓上升。从发展趋势来看,2006年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预计仍在9%左右,继续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来看,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将是重要的手段,因此消费需求有可能进一步加快,这将直接影响并拉动价格总水平的上升。同时,投资需求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投资品价格的回落,以及作为“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和地方政府换届年的效应,今年的投资仍然会保持20%左右的较快增长。因此,从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和主要经济指标的发展趋势来看,今年价格总水平仍将保持温和上涨的态势。
  (二)政策性调价因素仍然较多。一方面,地方的公共服务价格矛盾的梳理,将会使2006年地方政府对公共服务价格上调的措施增多;另一方面,资源价格改革的深化,客观上也将进一步促进水、石油、天然气、土地等资源价格的上升,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其中,天然气、煤气、水、出租车、公共汽车、居民用电等价格的上涨将成为2006年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的重要因素。从目前来看,一些城市已经提高了居民用水价格、污水处理价格、天然气和煤气价格以及城市公交运输和出租车价格,但许多城市尚未提价,即使是提价的城市,提价幅度也还存在未到位的问题,例如目前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差距很大,天然气、煤气与相关产品的比价矛盾仍然很大,这些产品价格总体上仍将呈持续上涨态势。
  (三)国际市场主要产品价格特别是石油价格变化的不确定因素等对价格总水平走势将产生影响。从目前国际市场的主要产品价格变化来看,石油、化工原料、铁矿石、有色金属等重要生产资料价格仍处于高位运行态势,特别是石油价格的变化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国际政治、军事等局势稍有变化,都会影响石油价格出现较大的波动,并影响到化工产品价格的上涨。由于我国的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原材料均需大量进口,但我们对这类产品的价格缺少定价的主动权,在国际市场上处于被动接受别人定价的不利地位,这些资源、原材料的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将会对国内价格产生直接的影响,对国内价格上涨构成较大压力。
  (四)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将会从成本及需求两方面促进价格上涨。2004年全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比上年增长14.1%,2005年1—3季度,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比上年同期又增长14.9%。此外,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2004年以来的民工荒也从侧面说明了劳动力价格上涨的客观情况。近两年居民收入增长幅度有所加快,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1.2%和12.0%,2005年1—3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现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11.7%和16.1%。2006年还将有一些新的政策措施实施,如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进行公务员工资改革,提高各地的最低工资收入和社会低保收入等等,这些措施对于增加居民收入、减轻居民负担、扩大消费均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对价格总水平的上升也会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国家统计局对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的构成权重进行了调整,增加了上涨预期较大的服务价格的权重,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
  
  二、抑制价格上升的因素
  
  (一)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的总体格局仍未根本改变,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价格总水平的上升,同时,生产资料销售价格由涨转降的格局也会加大抑制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力度。目前我国消费商品市场仍然呈现供大于求的状态。600种商品市场供求排队分析调查结果显示,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有172种,占28.7%;供过于求的商品428种,占71.3%,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同时,生产资料供求关系有所改善,价格上涨的程度明显减小。2005年前11个月,钢材、原煤、焦炭、塑料原料等30种大宗生产资料产量增长均快于需求增长。据商务部对300种主要生产资料供求趋势的调查,2005年下半年供过于求的有66种,占22%,与上半年基本持平;供求平衡的有213种,占71%,比上半年提高16个百分点;供不应求的有21种,占7%,比上半年下降16个百分点。供求关系的改善,已经使原来供应紧缺的煤炭、钢材等重要基础产品价格出现下降,生产资料销售价格已经连续3个月下降。
  (二)粮食等食品价格虽然仍将高位运行,但呈缓慢回落的态势,将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形成抑制作用。2005年粮食生产在2004年超常增长350亿公斤的基础上又获得大丰收,粮食产量达4840亿公斤,比上年增产146亿公斤,增长3.1%。粮食的丰收,在逐步扭转粮食的总体供求关系,因此2006年粮食价格将仍呈平稳运行、略有回落的态势。受粮食价格相对稳定或略有回落的影响,肉禽及其制品、水产品、蛋类等主要副食品价格也将呈现相对稳定、略有回落的运行态势,从而大大减小对价格总水平的上拉作用。
  (三)衣着、家用电器、交通通信产品价格的下降,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价格总水平的上升。由于供大于求的市场关系和技术进步的影响,汽车、机电产品等重要商品价格仍呈下降的态势。同时,衣着、家用电器、交通通信产品价格的下降态势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这些仍然是抑制新一年价格总水平上升的主要因素。
  (四)人民币的升值将会抑制国内价格的上升。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开始取消人民币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2005年7月21日到今年初,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已经出现了小幅上升。从发展趋势上看,人民币有继续小幅升值的可能。而人民币的升值一方面将有利于减少进口成本、扩大进口供给;另一方面将加大出口成本、抑制出口的增长,并使人民币的购买力提高,从而在货币价格方面构成了抑制国内价格上涨的因素。
  (五)外贸进出口格局将发生一定的变化,出口增长面临较大的困难,相应将加大对国内市场的压力,抑制国内价格的上涨。2005年,我国外贸顺差达到1018.8亿美元,是2004年的3倍多。贸易不平衡已经引起了比较严重的贸易摩擦,并导致国外对我国反倾销的大幅度增加,这对我国长期的对外贸易发展不利。从长远来看,我国的对外贸易目标并不是追求过多的顺差,而是保持进出口总体的平衡。因此,2006年要着重处理好对外贸易摩擦,努力营造好公平的贸易环境,适度加大进口力度,保持进出口的协调发展。在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增加进口,特别是增加对石油、矿产、原材料的进口,限制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在这种情况下,进口的增加和部分出口的减少将会对国内市场形成更大的压力,从而抑制国内市场价格的上涨。
  综合以上各种影响因素判断,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将继续保持温和上涨态势,涨幅可控制在3%以内,如果宏观调控措施得当,生产和自然条件以及市场环境较好,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实际涨幅也可能在2%左右,甚至略低于2005年。总体上看,这种比较稳定的价格局势,将会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较快平稳发展,也将会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三、保持2006年价格平稳运行的政策建议
  
  近几年价格总水平和主要商品价格都曾出现较大的波动,由于中央及时加强宏观调控,沉着应对,才保持了价格基本平稳运行的态势。在今年各方面预计价格将平稳运行的情况下,应继续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忧患意识,把各方面确定的和不确定的因素尽量考虑全面一些,对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早作准备,防患于未然,以确保完成“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的各项任务。
  (一)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同时,要重点关注价格的结构性平稳。在目前总体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下,价格总水平不会出现大的升降,但结构性的价格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因此政府更应注意价格的结构性控制和调整,特别是要加强对消费影响大、有代表性、或具有特殊性的产品和服务价格的控制和调整,保持对市场发出正确的价格信号导向,引导企业理性生产、投资和居民合理消费,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保持粮食价格的基本稳定,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创造良好条件。从当前粮食价格变化态势和去年粮食丰收的客观情况看,今年粮食价格不可能出现大幅上升。但粮食丰收后可能促使粮价下滑,这是必须防止出现的问题。目前农资价格已经大幅度上涨,如果再出现粮价下跌,将使农民增收“两头受挤”。鉴于这一情况,2006年必须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继续实施对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政策以稳定粮食价格。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的确定,对粮食生产和粮食价格起着极其重要的信号引导作用。建议今年仍然保持去年相应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政策不作变动,以稳定农民对种粮收入的信心,并改善市场对粮价下降的心理预期,保持市场粮价的基本稳定。为了实现这一保持大局稳定的目标,增加一些财政支出也是值得的。此外,还应逐步建立对种粮农民的化肥、柴油等农资的直接补贴制度。同时提高重大动物疾病预防控制能力,落实扶持家禽饲养业的各项措施。要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组织好大宗农产品的深加工工作,鼓励农民走“贸易+协会+农产品”的农业发展道路。对于大宗农产品的深加企业要给予必要的扶持,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三)积极稳定地推进资源价格改革,把握好梳理公共服务价格矛盾的时机和力度。从当前价格平稳运行的总体环境以及合理配置资源的需要出发,资源价格改革应跨出一步。同时应打破目前市场的垄断,在实现资源市场充分竞争的前提下逐步放开价格。资源价格的改革和公共服务价格矛盾的疏解,不应片面的理解为价格上涨和利益再分配,而应是建立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和相关产品间合理的比价。资源价格的改革和公共服务价格矛盾的疏解,客观上会对经济和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将增加居民的负担,例如会推动居民用水、用电、用气价格和公共交通价格等的上涨,因此要充分考虑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要掌握好时机和力度,准备好配套的政策措施,特别应注意适时启动对低收入居民的补贴机制,避免造成新的社会、经济和价格矛盾。
  (四)通过合理的价格引导和价格调控政策,切实解决住房价格过高、看病太贵、读书费用太高的问题。
   (五)关注价格变化对企业的影响,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度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灵活的调整。要密切注意价格变化所反映的经济运行的新动向,如果出现投资增幅回落较多且消费增长没有明显改善的情况,应及时调整政策,加大向农村基础设施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薄弱环节投资的倾斜力度,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的适度增长。
  此外,还要加强价格监测、预测、预警和价格信息发布,正确引导市场预期,防止可能出现的突发性变化。及时发布有关的价格信息,正确的引导企业生产和居民消费,稳定企业的投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信心,为保持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创造条件。
  (执笔:徐连仲)
其他文献
4MZ-5型采棉机是一种采用前置悬挂式采摘工作台,翻转自动输卸式棉箱,液压与机械混合式传动的大型(五行)水平摘锭自走式采棉机,发动机功率186KW。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该产品进行的全面测试和实际应用,采净率达95.03%,作业速度5.77公里/小时,燃油消耗1.7公斤/小时,含杂率小于10%。其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各项技术与性能达到了国外采棉机指标参数,部分指标优于国外采棉机,可完全替代进口
期刊
一、投资宏观调控效果    (一)对投资总量的调控已取得明显效果,投资增速趋于稳定增长的区间,月度间波动平缓  2005年1—11月,我国城镇投资累计完成63259.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8%,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了1.1个百分点。1—11月新增固定资产19885.7亿元,同比增长36.2%。从三次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656.2亿元,同比增长24.1%;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6848.6亿
期刊
一、退耕还林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退耕还林成活率高、质量好,生态效益逐步显现。1999—2005年国家共安排退耕还林任务1.35亿亩,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任务2.1亿亩。退耕还林工程造林普遍成活率高、质量好,改变了过去有些地方“年年造林不见林,年年种树不见树”的状况。各地结合退耕还林,积极推行封山禁牧、舍饲圈养,加强农村沼气建设,实行生态移民,加快实施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
期刊
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得益于房地产金融的大力支持,但近年来金融支持力度有所下降    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主要分为: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债券、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1998年以来,国家预算内资金、债券和利用外资绝对值及占比均很低,且呈不断回落态势;房地产开发资金中约有60%左右来自于银行贷款,房地产开发企业对银行信贷资金依赖程度很大。  就商业性金融支持体系而言,自19
期刊
自1992年苏联解体以来的十多年时间里,俄罗斯贫富差距急剧拉大,特别是在转轨最初几年近1.2亿居民生活水平下降了66—80%,实际收入减少了一半到三分之二不等。10%最富有居民的收入与10%最贫困居民的收入的比值,1991年为4.5倍,1992年为8倍,1994年为15.1倍。据俄官方统计,在改革之前的1991年,货币收入低于贫困线的人口为610万,仅占俄人口总数的4.1%;1992年实施改革以后
期刊
城市竞争力,以其表现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两个系统:一是硬竞争力系统,包括人才、资本、科技、环境、区位、基础设施、结构竞争力;二是软竞争力系统,包括文化、制度、政府管理、企业管理、开发竞争力。价格和收费水平方面的竞争力属于软竞争力系统。    一、哈尔滨市与部分城市重要商品价格和收费标准水平比较    重点行业的商品价格和收费标准水平对城市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总的来看,哈尔滨市部分价格和收费标准水平和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以其特有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外资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对促进广州制造业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广州FDI(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状况分析    (一)投资方式  2004年,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在广州外商直接投资合同利用外资额中的比重分别为21.5%、7.1%和70.6%,外商独资企业占绝对优势,广州FDI呈现独资化倾向。截至2004年末,广州
期刊
最近,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在北京举办了“2005’改革攻坚评估——中改院年度改革形势分析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及来自中央部委和科研机构的6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一、2005年改革形势的基本分析    与会专家认为,2005年拉开了改革攻坚的序幕,某些重要领域的改革取得一定突破,改革攻坚的全面态势已经形成。2005年既是改革在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也
期刊
令人瞩目的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将于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召开。大会期间,中国经贸导刊将采访两会,我们预祝两会圆满成功!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一年。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将要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这将为我国今年以及今后五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明方向。 
期刊
一、2006年我国社会发展趋势预测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向未来,我国社会发展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经济高速增长周期将超越3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出现过3次高速增长周期。第一个高速增长周期是1983—1985年,第二个高速增长周期是1992—1994年,其特点是高速增长期都没有超过3年,到第四年就产生较大的波动,经济下滑两个以上百分点。从2003年开
期刊